1.良渚文化遗址的介绍良渚文化遗址位于杭州城北18公里处余杭区良渚镇。因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於1959年依照考古惯例按发现地点良渚命名,是为良渚文化。1936年发现的良渚遗址,中心地区在太湖流域,而遗址分布最密集的地区则在太湖流域的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实际上是余杭县的良渚、瓶窑、安溪三镇之间许多遗址的总称。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聚居的地方。年代为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000年,距今5300-4500年左右。是长江下游良渚文化的代表性遗址。遗址总面积约34平方公里。2012年良渚遗址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8年,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1。良渚遗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挖掘自墓葬中的玉器包含有璧、琮、钺、璜、冠形器、三叉形玉器、玉镯、玉管、玉珠、玉坠、柱形玉器、锥形玉器、玉带及环等;另外,陶器也相当细致。经半个多世纪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初步查明遗址分布于太湖地区。在杭州市余杭区良渚、安溪、瓶窑三个镇地域内,分布着以莫角山遗址为核心的50余处良渚文化遗址,有村落、墓地、祭坛等各种遗存,内涵丰富,范围广阔,遗址密集。良渚文化的陶器,以夹细砂的灰黑陶和泥质灰胎黑皮陶为主。琮、璧一类玉器数量之多和工艺之精,为同时代其他文化所未见。石器磨制精致,新出现三角形犁形器、斜柄刀、“耘田器”、半月形刀、镰和阶形有段锛等器形。良渚文化为中国新石器文化之一,同马家浜文化、马桥文化一样,其考古地点分布於太湖周围地区。 2.大家是怎么看待良渚文化和良渚古城遗址的良渚地区是被誊为“中华文明曙光”的“良渚文化”发祥地。 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良渚文化是环太湖流域分布的以黑陶和磨光石器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1936年首先发现于良渚镇(良渚街道),1959年命名,其存在年代距今5300—4300年。 良渚是中华民族和东方文明的圣地,国家文物局已正式将良渚遗址群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清单。 全镇区域面积103.1平方公里,辖23个行政村、10个社区,户籍人口9.4万,流动人口12.9万。 站在“良渚文化对中国的影响”这个高度着手,已经发现的良渚遗址,从其位置、布局和构造来看,专家认为当时有宫殿,生活着王和贵族,如今又找到了城墙,相当于良渚时的首都。 有的考古专家,认为良渚古城其实就是“良渚古国”。良渚古城的发现,有人认为中国的朝代的断代应从此改写——由现在认为的最早朝代为夏、商、周,改成良渚~ 3.良渚文化村的良渚遗址良渚遗址 是一个带有完整古国形态的大遗址,集中而全面地反映了中国新石器时代特定的社会形态。良渚文化是一支分布在太湖流域的古文化,距今5300-4000年。据战国古籍《鹖冠子》记载说“成鸠氏之国……兵强,世不可夺”,实际上就是说良渚文化集团的武力强大,天下无敌。遗址 区内能明显地看到中心聚落、次中心聚落、普通聚落这种级差式的聚落结构,以及像莫角山这样的大型城址,汇观山、反山、瑶山这类出土大量精美王器的祭坛墓地,塘山这类大型城市防护工程的土垣遗址。良渚遗址现有遗址点119处,其中包括宫殿、祭坛、墓地、工场、农耕区、土垣、城址、村落各类遗存。其原始地理环境和遗址保存的完整性、密集度全世界罕见,是今天研究和探讨东方文明起源的重要对象,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唯一性和特别的重要性。良渚遗址所反映出来的以原创、首创、独创外拓为特征的”良渚精神”,是中国文明传统中最有价值的部分之一,不仅开创了曾经盛极一时的“良渚社会”,而且对当今世界仍具有极大的教育和启发意义,值得全人类保存和借鉴。反山、瑶山遗址的发掘被评为”七五”期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汇观山遗址和莫角山遗址被评为”八五”期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1999年,国家文物局明确提出了建设国家遗址公园的工作思路。2000年,浙江省确立了”以申报《世界遗产名录》为目标,以建设良渚国家遗址公园为中心”的遗址保护方针。2002年,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委托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编制《良渚国家遗址公园项目建议书》和《良渚国家遗址公园规划》,计划通过5年左右的时间,使遗址展示区基本成型,再通过若干年的努力,将良诸国家遗址公园建设成为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史前文化展示园区遗址1遗址现场展示区以良渚遗址不可移动文物的现场展示为目标。通过展示遗址的现状与环境,显示中国长江流域史前文化形象。莫角山(反山)台城宫殿展示:部分复原莫角山遗址宫殿群和反山显贵者墓葬遗址,展示早期·城塘山土垣展示:展示早期水文地理、水利灌溉技术或军事防御体系、军事斗争,以及人口、社会剩余劳动、部落或早期国家关系等。祭祀与原始宗教文化展示:以瑶山、汇观山、文家山祭坛墓葬复合遗址为主,展示中国最早的系统化祭祀仪、葬制、天(太阳)人关系等。原始村落展示:以庙前、姚家墩等遗址为重点,再现早期村落形态。展示早期定居生活方式、村落规划、生活设施结构、”村民”关系等。原始在耕展示:展示早期生活资源分布、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的特征、大型犁耕与生产率的变更、早期田园景致等。原始手工业与贸易展示:再现原始制陶、琢玉、髹漆、丝织业方式、早期贸易的发生等。原始生态展示:展示古气候及其生恋环境、复原涅地和早期人居环境等。2遗址博物馆区良渚圣地座落于”中国良诸文化村内,建设有良渚文化博物馆.形成集展示、教学、研究、信息交流为一体的国际性学术中心。是良渚国家遗址公园的导入及游客中心,为”中国良渚文化村”的主要子项目之一。 4.良渚文化遗址的历史意义“良渚文化遗址发掘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一项课题,它关系到国家的起源。良渚城墙的发现让人更加确信中华文明至少诞生于距今5300年至4300年之前。良渚文化一向被誉为“文明的曙光”。” 在中国史前文明的各大遗址中,良渚遗址的规模最大,水平最高。考古人员2007年11月29日在杭州宣布,一座290多万平方米的5000年前的古城在良渚遗址的核心区域被发现。北京大学教授严文明等考古学家指出,这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首次发现同时代中国最大的良渚文化时期的城址,也是至今所发现的,可称为“中华第一城”。良渚古城的发现,改变了良渚文化文明曙光初的原有认识,标志5000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已经进入了成熟的史前文明发展阶段。分布于余杭境内的“良渚遗址群”,是良渚文化的中心。国家文物局指出:良渚遗址群将成为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 5.你觉得“良渚古城遗址”最令你震撼的地方是什么我认为良渚古城遗址最令人震撼的地方是城市的布局三重向心式的结构,在之后的几千年的都城都有这样设计良渚还是这些5000年古城中其中规模最大的,拥有最完善水利系统的,最大规模的工程建设的,以及良渚城特有的良渚石钺文。 良渚古城西北的水利系统由谷口高坝、平原低坝和山前长堤组成,是中国最早的经过科学规划的水资源管理系统。渚玉文化。玉在中华文化中一直被赋予美好的品德,良渚玉则是权力的象征。首先,它精巧。微雕镂空雕浮雕都有,特别是微雕,一毫米五条清晰细线。 其次,它象征等级制度。玉璧玉钺玉琮是权力的象征,从反山十二号良渚王墓里出土的大量精美的玉。以神徽像作为共同信仰的神,并与玉琮、玉钺、玉璧为代表的神权、军权、王权形成良渚社会独具特色的用玉礼制,反映了良渚社会是具有政教合一特征的国家形态。良渚玉琮传播四方,延绵至今,对中国文明的发展与传承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6.良渚博物馆中的文物介绍从序厅右转便进入第一展厅,这里概貌地介绍了良渚文化的内涵、分布范围。整个第一展厅,在以良渚文化时期古老的原始生态环境和日常生活的大幅背景壁画场景中, 复原了当时的快轮制陶和先民纺织的生动场面。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良渚文化时期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包括石犁、石铲、石刀、破土器、石镰以及当时用来狩猎的石镞和捕鱼的网坠,其成套而制作精良的生产工具在同期的考古文化中是最复杂的,并处于领先地位。从中我们不难想象,良渚先民的生活是相当滋润的,他们饭稻羹鱼、渔猎采集而怡然自得。高度发达的农业为分工明确、专门化的手工业部门的产生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产生了诸多的手工业生产门类,并取得了令人叹为观止的成就。展览中那典雅的黑陶、充满经纬之美的织物、神圣而精致的玉器、珍贵而艳丽的漆器以及发达的竹木器,都将让你领略良渚先民的独创性和多姿多彩的生活情趣。 第二展厅设于博物馆主楼二层东侧,用6组展柜展示着良渚文化部分精品器物,有雕琢精美的玉器、磨制精细的石器及制作规整的陶器。每两组展柜之间都有一组灯箱图片相连,选择的是一些不收藏在我馆的精美玉器、陶器照片。在展厅中央又立着四组与展厅同高的玻璃屏风来象征性地阻挡视线,每组玻璃屏风由两片玻璃夹着一张双面精美器物图片,具有很强的立体感。这些灯箱片和屏风一方面给整个展览营造了一个适合精品展厅的较好氛围,另一方面又扩大了展示的容量,丰富了展览的信息。 玉器共分二部分,一部分是重型礼器,有玉琮、玉璧和玉钺;另 良渚文化博物馆一部分则主要为装饰用玉,有三叉形器、冠形器、璜、锥形器、带钩、镯、匙、匕、项饰及鸟、龟、鱼、蝉等动物饰件。陶器部分,除展出各种类型的陶器外,还展示了刻有原始文字的陶器,如单把杯、椭圆形豆、罐等,尤以一件刻划着8个符号的刻文黑陶罐为最,被称为“前所未见的珍品。”在展厅的末端还介绍了良渚遗址最早考古发掘者施昕更和良渚文化研究的先驱者何天行两位先生的简要事迹,以及历年来专家学者研究良渚文化成果的部分资料。 第三展厅设于博物馆主楼二层西侧,复原展示了一座良渚文化时期的“玉敛葬”大墓,具有很强的视觉震撼,同时在四周墙面展示了不同等级的墓葬出土照片,通过丰富的墓葬资料的对比展示来揭示良渚文化社会等级的分化和阶级的形成,把良渚文化的诠释上升到文明的高度,整个展览达到了高潮。 三个展厅内容相互映照,各有侧重,充分展示了良渚先民所创造出的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说明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四五千年前的良渚时期。 2006年,为纪念良渚文化发现70周年,二三展厅特别举办了反山瑶山玉器精品展,共展出玉器600余件(组)。这是反山、瑶山遗址考古发掘20年来,大量精美玉器在博物馆的首次展出。展览分为四个部分,从不同的角度展示良渚玉器的独特内涵和功能。 第二展厅,在灯光的映射下,良渚文化玉器散发出独有的“鸡骨白”和“南瓜黄”色,触目所及,高低错落、形态各异,蔚为壮观。第一部分介绍的是良渚社会藏礼于玉的礼制。良渚时期,玉被赋予神圣的品格,展柜中良渚时期三大礼仪重器:玉琮、玉璧、玉钺尽显高贵与神圣,它们是沟通天地人神的灵物,是神圣的法器,也是维系社会等级与秩序的重要礼器,更是世俗权力的象征。第二部分表现的是良 渚人的精工琢玉。良渚先民善于琢玉,从原料选择、设计定样、磋切成坯、纹饰雕刻到抛光成器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序。在反山、瑶山遗址中,出土了160余件表现手法多样、制琢精致的刻纹玉器,其合理的布局、独特的造型、精美的纹饰无不反映出良渚时期精湛的琢玉技术和独特匠心。在一件件珍贵文物面前,无不令人驻足停留,以期看清其中的奥秘。那鬼斧神工般的技艺连现代工艺美术大师们都自叹不如。第三部分是种类别玉,良渚社会用玉的普遍性和等级化造成了玉器功能的复杂化,目前已知的种类有40多种。为便于区分,在展览中,我们按照出土情形和器物形制两方面的差异,从使用方法上将良渚玉器分为单体件与复合件两类,其中复合件又再分为组装件、组佩件、穿缀件和镶嵌件四类,整个展示图版、文物相互对应,带你感受先民的精致生活。 第四部分的内容设在第三展厅,以复原陈列的方式再现了良渚文化反山遗址23号墓。此显贵者大墓出土遗物包括玉器、嵌玉漆器和陶器,以单件计共467件。其中出土玉璧54件,为良渚文化遗址中随葬玉璧最丰富的墓葬。展览还通过大小墓葬在墓制规模、随葬品多寡、类别等方面的巨大差异,生动揭示了良渚文化时期贫富的两极分化和社会的分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