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1、“穷年忧黎元”,始终关心人民疾苦,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核心。 杜甫生活在唐帝国由盛而衰的一个急剧转变的时代。他出身一个“奉儒守官”的官僚家庭,享有不纳租税、不服兵役等特权。 这一阶级出身规定了杜甫要成为一个热爱人民的诗人不可能不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杜甫的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也正说明了这点。 青年时代南游吴越、北游齐赵。 天宝六载,到长安应试,因李林甫作梗,在长安潦倒10年左右。安史之乱爆发后,途中为叛军所俘。 后脱身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后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不久,关中大旱,为饥饿所迫,弃官入蜀,筑草堂于成都,安家定居。后入西川节度使严武幕,被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大历三年乘舟出三峡,死于湘江舟中。 杜甫思想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儒家思想。 他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动乱年代,仕途坎坷,历经祸乱,因而能够体念人民的疾苦。其诗结合时事,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如《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都是揭露统治阶级专横骄奢、人民倍受其苦的不朽诗篇。还有著名作品“三吏”、“三别”等,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晚年所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思想和艺术上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杜甫被尊称为诗圣,与诗仙李白并称李杜,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主要就在于其诗歌现实主义创作方面的杰出贡献。 从杜甫的生活经历我们不难看出,是杜甫与人民的关系使他成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因而关注民生疾苦是他诗歌现实主义精神的内核。 杜甫的诗歌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高度的人民性。诗人三十五岁后,结束了读书和壮游的生活,深入社会底层,看到人民的痛苦,也看到了统治阶级的罪恶,写作出了《兵车行》、《丽人行》、《赴奉先咏怀》、《悲陈陶》、《哀江头》、《春望》、《羌村》、《北征》、《洗兵马》、“三史”(《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现实主义诗歌的不朽名篇。 杜甫的诗歌表现出对人民的深切同情。诗人在《又呈吴郎》中,通过寡妇的扑枣,说出了穷人心坎里的话:“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诗人在《石壕吏》中,更是对人民生活作了历史的实录:“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戎,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孙有乳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杜甫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但他从切身生活体验出发,对儒家的消极方面也有所批判。比如,儒家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杜甫却不管穷达,都要兼善天下。儒家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杜甫却是不管在位不在位,都要谋其政!尽管“身已要人扶”,然而他却说“拔剑拨年衰”。尽管“万国尽穷途”,“处处是穷途”,然而他却是“不拟哭穷途”,“艰危气益增”。 前人说杜甫的许多五律诗都可作“奏疏”看,其实何止五律为我们知道,儒家也谈“节用爱人”,“民为贵”,但一面又轻视劳动,轻视劳动人民。杜甫与之不同,他接近劳动人民,也喜欢劳动,甚至愿为广大人民的幸福牺牲自己。 儒家严“华夷之辨”,杜甫却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这种狭隘性。他主张与邻族和平相处,不事杀伐,所以说:“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凌,岂在多杀伤。”(《前出塞》)因此他非常珍惜民族间的和好关系:“似闻赞普更求亲,舅甥和好应难弃!”(《近闻》)对玄宗的大事杀伐以致破坏这种关系则加以指责:“朝廷忽用歌舒将,杀伐虚悲公主亲!”(《喜闻贼盗蕃寇总退口号》) 总之,用杜甫自己的话来说,“穷年忧黎元”,是他的中心思想,“济时肯杀身”,是他的一贯精神,“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他的最高理想和主要手段。 他拿这些来要求自己,也用以勉励朋友。他表彰元结说:“道州忧黎庶,词气浩纵横。” 他对严武说:“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他对裴虬说:“致君尧舜付公等,早据要路思捐躯。” 正是这些进步思想,形成了杜甫那种永不衰退的政治热情、坚韧不拔的顽强性格和胸怀开阔的乐观精神,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政治性最强的伟大诗人。当然,这和他的接近人民的生活实践也是分不开的。 2、“向来忧国泪”,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又一大特色。 杜甫不仅是一个“穷年忧黎元”,深深关注人民疾苦的诗人,也是一个“向来忧国泪”,不惜自我牺牲的爱国主义者,他诗歌渗透着爱国的血诚。 当国家危难时,他对着三春的花鸟会心痛得流泪。如《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一旦大乱初定,消息一传来,他又会狂喜得溅泪。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 2.举例论述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杜甫善于捕捉富于表现力的,能够显示人物本质和精神面貌的细节。 例如《兵车行》中所写: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郎妻子各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腰哭,哭声直上千云萧。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吾皇开边意未 已。君不闻汉家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尤得嫁比邻 ,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这是杜甫写的一首新题乐府,讽刺唐玄宗不断发动对外的不义战争。 之前,杨国忠等人又连续发动侵略战争,死伤数万。同时又在西北一带发动对吐蕃的战争。 此诗便是对这些战争的艺术表现。作者以 “道旁过者”的身份亲 自目睹了抓丁的惨状,并通过 “行人”之口,哭诉了士兵的不幸。 在此基础上又指出连年战争给经济生产带来的巨大破坏,明确批评了当局 “开边意未己”的错误政策 ,表现了杜甫同情人民,敢于批判时政的大无畏精神。 比如 《石壕吏》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中,杜甫的心情是复杂的,既同情百姓,又希望早日平定战乱。 诗中写到: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致,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尤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这是杜甫现 实主义名篇 “三吏三别”中的上佳之作。按唐制,“户有三丁点一丁”,今三男都上了战场,且“丁男俱尽,役及老妇,哀哉 !”此诗颇有叙事性,一听汹汹敲门声,便知“有吏夜捉人”,于是老翁逾墙而走,老妇去应付,因为老翁不走,必被征去,老妇应付,尚有一丝幸免的希望,足见老百姓已有一套应对的方法。 孙儿太小无法应征,孙母虽未去,却衣不蔽体,亦无法应征。所以老妇说,非要应征只有我一人。 但没想到,就连这样的情形都难逃一劫。从“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来看,老翁在暂避之后又回到家中,而老妇已被抓走,“如闻泣幽咽”,说明儿媳为此哭了一夜,只因 “出入无完裙”,诗人既不能去安慰,她也不能出来相送。 这些描述既真实,又有感染力震撼力,将老百姓生活的惨状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丽人行》用“犀箸厌饫久未下”这一细节来刻画那班贵妇人的骄奢。 前人说杜甫“每借没要之事,形容独至”。在这些细节描写中可以明显看出。 以上手法体现了杜诗现实主义表 现手法。感受杜诗的现实主义精神,追溯其背景,我们可以看到:杜甫生前所在的社会状况和个人处境,使他对现实有了清醒的认识,开始以诗歌直接面对惨淡的社会人生,初步形成了“沉郁”的风格。 杜甫 (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出生于一个时代 “奉儒守官”的家庭,他的十三世祖杜预是西晋有名的儒将、《春秋左传集解》的作者;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的著名诗人;父亲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但到杜甫时,家道中落、贫困。 杜甫从小接受儒家的传统教育,读书颇多,人才出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风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十四五岁时的诗作就为洛阳名士们所惊赏。 二十岁以后,抱着科举入仕、“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思想,南游吴、越名胜。二十三岁应试落第,又以山东为中心,漫游齐、赵、梁、宋,过着“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生活。 青年时间的苦学与壮游,使杜甫积累了知识,丰富了生活,开阔了视野,提高了文学素养,为以后的创作奠定了深 厚的基础。杜甫三十五岁赴长安应试,遭李林甫阴谋而落第。 他曾向当权者投诗自荐,不果。四十岁时他向玄宗进献 (三大 礼赋),得到赏识,待制集贤院。 直到四十四岁才得到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职务。此间杜甫仕途失意,生活贫困,过着“买药都市,寄食友朋”,“朝,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寄家奉先县、幼子饿死的极其潦倒辛酸的生活。 社会状况和个人处境,使他对现实有了清醒的认识,开始以诗歌直接面对惨淡的社会人生,初步形成了“沉郁”的风格。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携家与人民一道逃难。 目睹战乱惨景,亲尝国破家亡的苦难,加上屡受贬斥的屈辱,使他与社会、人民、生活的关系更加紧密,其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与达 到新的高度。杜甫入蜀后,在友人的资助下,定居于成都西郊 浣花溪畔。 五十一岁时曾由友人严武表荐任节杜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为期半年,故后人称他 “杜工部”。以后曾到过梓 州、阆州,又漂泊到夔州。 大历三年携家离川,在湖北、湖南一带漂泊转徙,最后病逝于湘水舟中。杜甫晚年,生活动荡不安,但创作精力空前旺盛,忧国忧民的感情有增无减。 杜甫一生,恪守儒家思想,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始终不忘爱国爱民,正视现实和人。 3.杜甫诗歌中的现实情结杜甫是一个把巨大的创作劳动贡献给艺术事业的诗人。 “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表现着诗人对艺术的热爱和苦心追求的精神;“毫发无遗憾”、“新诗改罢自长吟”,这表现着诗人的辛苦锤炼和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又是表现着诗人不仅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而且还具有渊博的知识修养。正是经过这样辛勤的努力,杜甫在艺术上拥有多方面的才能。 无论是五言、七言、古体、近体,在他的手里莫不精工锤炼,卓然成章。原来,正如诗人所说“不薄今人爱古人”、“转益多师是汝师”,他是撷取了从《诗经》、《楚辞》到汉魏六朝以及同时代的文学成果,放在自己的艺术熔炉里加以提炼、铸造而自成机杼的。 前人对此赞美备至,曾说:“杜子美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庚之流丽,尽得古今体势,兼人人之所独专。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 (元稹>《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 杜甫的诗歌又继承和发展了从《诗经》以来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而达到空前的高度。他的诗充满了强烈的现实生活气息,笔调客观严谨,在叙事写景时不仅是忠实地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情况和历史气息,甚至以年月人诗,以增强写实的气氛。 毋怪前人对他这种精确地反映生活的创作态度,盛赞为“穷极笔力,如太史公记传”(宋叶梦得语)。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杜甫所传留下来的一千四百多首诗歌,绝大部分都是抒情诗,有些叙事诗也是带着抒情的特点,和诗体小说不同(当然,更不同于历史纪录)。 因此,在他的诗中虽然接触到众多的人物,如兵士、农表、贫妇、暴吏等等,但这些人物都不是作为具有细致个性描写的典型人物出现在诗中的。因此,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创作特色并不在于典型性格的塑造,而是主要表现在善于通过客观的描写,把所谓“地负海涵,包罗万汇”(明胡应麟评杜诗语)的社会现象或思想感情压缩在凝炼的诗歌形式里面,有时甚至概括在一两句诗里。 因此,他的诗既显得描画入神而又充分发挥了抒情诗所具有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宋梅圣俞语)的创作特点。 现实主义是杜甫创作的主要特色,但是,诗人也有不少浪漫主义的或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好诗,如他的名篇《饮中八仙歌》、《洗兵马》、《梦李白》、《古柏行》、《蚕谷行》、《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以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后部等等都是。 杜甫诗歌在艺术上的另一个特色是:具有十分鲜明而独特的创作风格。他的风格主要表现为:深沉凝重,或者如他自己所说的“沉郁”。 这种风格,是诗人的生活经历、思想个性以及时代特色的有机统一。但是,在这种风格的基调上,诗人的创作又呈现着多种多样的风采,或雄浑、或悲壮、或奔放、或瑰丽、或质朴、或古简、或轻灵,无不达于胜境。 因此,前人这样称赞道:“杜诗正而能变,大而能化,化而不失本调,不失本调而兼得众调,故绝不可及。”(胡应麟《诗薮》) 杜甫的诗歌在语言艺术上的成就,也是非常突出的。 他除了前面所说的“为人性癖耽佳句”之外,又在《戏为六绝句》中说:“清词丽句必为邻。”这说明他在掌握语言的艺术上用功很深。 黄庭坚称他的诗为“无一字无来处”,这自然不免是迂执之谈;不过,在一字一句上,确实时时可以看出诗人的锤炼之功。这方面的例子多不胜举。 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两句诗中的“垂”字和“涌”字,就一向被人称赏不绝。由于用一“垂”字,便更加显示出“阔”;用一“涌”字,则生动地表现出波光荡漾的景象;又如“群山万壑赴荆门”的“赴”,只一字便写出山势蜿蜒流走之象。 总的说来,杜甫诗歌语言的特色是:精工、稳重、有力而又时有出人意外的神妙。读他的诗,绝少平滑松脱之感,而是在铿锵紧凑之中,使人感到辞警意丰,笔无虚设。 杜甫还善于运用民间口头语言和方言里谚。他把一些所谓“鄙俚”的字如“吃”、“臭”、“鹅儿”、“肥男”等都采入诗中,通过他的艺术熔铸,使作品更显得鲜活流动,正像前人所称:“有俗字更可映带益姸耳。” (《唐音癸签》卷十一)他的许多富有人民性的诗篇,如“三吏”、“三别”等都是采用了一些民间口语写成的。对此,会有人讥他为“村夫子”,其实这更加显示出他是“诗圣”。 杜甫在诗歌创作艺术上的成就,还表现在他卓越地掌握了中国语言的声韵。他常根据诗的内容和情绪,采用与之相适应的韵律,更大地发挥出诗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因此,他的诗不仅具有形象的美,而且具有音乐的美。但是,诗人在运用音韵时,并没有把它陷入死板的格套,也是“正中有变,大而能化”的。 他常常在一篇诗中,随着内容情绪的转变,使韵律也跟着转变。譬如在《石壕吏》一诗中,诗人随着官吏的呼叱,老妇的哀诉以及官吏走后的哭泣,而分别采取不同的韵脚,这就使得整个诗的音韵回翔顿挫,像乐曲似的编织在诗的形象里。 杜甫称自己的诗为“沉郁顿挫”,一般仅注意到他的“沉郁”的一面,殊不知这个“顿挫“,也是诗人非常光辉的一面,是他所以会成为巨匠的一面。杜甫在艺术上的成就,还突出地表现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