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中杨花代表什么杨花,据《辞源》解释为“柳絮”。庾信《春赋》:“新年鸟声千种啭,二月杨花落满飞”。举几个例子。首先是苏轼那首著名的咏杨花的《水龙吟》:“晓来雨过,遗踪何在? 一池萍碎。”这里用的就是柳絮入水化为浮萍的典故,这是苏轼很喜欢的一个典故。苏轼《再次韵曾仲锡荔支》:“杨花著水万浮萍”。其中苏轼自注云:“柳至易成,飞絮落水中,经宿即为浮萍”。从这里看,这个诗文中用的是“杨花”,自注中说的就是柳絮,所以明显杨花就是柳絮。 而苏轼那首《水龙吟》是次韵章质夫的《水龙吟》杨花词的。章质夫《水龙吟·咏杨花》:“燕忙莺懒芳残,正堤上柳花飘坠。”标题说的是咏杨花,而词中说正堤上柳花飘坠。显然这里的杨花也是指柳絮。很显然,古代说的杨花基本上就是指柳絮。 至于现在说的杨树,柳树,是两种不同的,前者代表如白杨,而后者就如一般的垂柳了,不过它们同属杨柳科。但现在说的杨树,的确杨花也是和柳絮差不多会到处飘舞的。只是杨树飘的是花,柳树飘的是种子。而且杨花和柳絮体态也很相似,大概这个就造成现代人的误解了。 杨花的轻柔多情,使得自己成为古往今来情愫满怀的迁客骚人、浪迹天涯的异乡游子们寄托感情和哀思的信物。早在北魏时,就有传为胡太后(宣武帝皇后)所作的杨花词,词曰:“阳春二三月,杨柳齐作花,春风一夜入闺闼,杨花飘荡落南家。含情出户脚无力,拾得杨花泪沾臆,秋去春还双燕子,愿衔杨花入巢里。”以杨花隐喻逃往南方的情人杨华,巧妙双关,哀婉动人。词人们把自己的理想抱负、与红粉佳人的缠绵哀思、与亲朋好友的离愁别绪以及自身的抑郁不得志寄予温柔多情的杨花,希冀从中寻求自己的归宿。 “飞絮淡淡舞起,轻裳浅浅妆成。去时散漫住何曾?总付流光一梦。素心原无管束,岂为牵惹东风。旧时烟柳又满城,惆怅青衫犹冷。”一曲《西江月??杨花》把作者内心的孤寂、失意、怅然和抑郁表现得淋漓尽致。可是那如蒙蒙细雨般的杨花又怎能解尽词人的愁绪呢?杨花是多情的,“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她想要抚平人生的伤痕,但是也许她只会增加词人的无奈、感慨。杨花又是无情的,“无情雪舞杨絮,离复聚、几番寻觅”,杨花真的懂得什么是离愁吗,但是她不知道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不知道游子们的深深眷恋。杨花目睹了“多情自古伤离别”的世间爱情纠葛,“百尺章台撩乱飞,重重帘幕弄春晖。怜他漂泊奈他飞。澹日滚残花影下,软风吹送玉楼西。天涯心事少人知。” 这是对分手之初的内心复杂难言之苦涩的自我咀嚼。词人在此小词中表述了相思、阻隔、无望之哀,更浓重的是对“他”的怜爱怜惜。倘若没有一种心音相通的理解的露水姻缘,分手不会有太难磨灭的痛苦。既是红粉知己,又是两情投合,却无力永成连理;更何况明知所爱者际遇哀苦,飘泊不能自主,此去将会落得怎样的命运安排?真难预料亦不堪想象时,其心底之失落和歉疚感交杂摩荡,最无法言语以传。“怜他”句的动人处,正在于从“理还乱”的情思里抽理出最凝重的一层,传述了难以尽传的心灵悸动。也许此时的杨花最易于表达作者的感情,“天涯心事少人知”,唯有将哀思寄予杨花。不过历史上,最为有名的还是苏试的那首《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似花还是非花”,使杨花的“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的生动神态跃然纸上,而最末一句“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更成为千古名句。这首词将杨花的精魂描写的淋漓尽致,把杨花与思妇的形象处理的不即不离、若即若离,表现出极其缠绵悱恻的情思,达到了物与神游的境界,堪称极品。 2.古诗中的“杨花”通常指什么歌鉴赏 --------杨花“意象”的解读 河北保定定州 车兴泽 古人把柳絮称作杨花(把垂柳称做垂杨,有时杨柳合称,如“鲁智深倒拔垂杨柳”)。 这么一叫,本身就有感情色彩。把这样一种絮状物叫做花,至少有一种喜爱的表示。 杨花的确太特别了,别的花只有长在枝头,绿叶相扶,才会格外妖娆,杨花却是要离开枝头飞起来,才能给春天增添一种况味。在古人的笔下,那纤细洁白的杨花经常被情绪化。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王昌龄因不拘小节而无端遭贬,诗人是充满同情与关切的。首句写景,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也就融情入景。 宋词中也多有关于杨花的描写。晏殊的“春风不解禁杨花,朦胧乱扑行人面”,在纷纷扬扬的杨花中,让人感到的是淡淡的闲愁。 “中厅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月色中的杨花给人的是宁静的感觉,这是张先最得意的词句。女词人朱淑真的杨花,则是一种生命的放飞:“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春还去,独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苏东坡更是写杨花的高手,杨花在他那里,一会儿寄托着思妇怀人的幽情,“去年相送,馀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一会儿又如沦落天涯的离人,“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而曾巩却对杨花不屑一顾,“乱条犹未复初黄,倚得东风势更狂。 解把飞花蒙月日,不知天地有清霜。”在他眼里,漫天飞舞,蒙蔽日月的杨花,就像个得意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在文人的眼里,杨花到底是不一样的;而在一般人眼里,垂杨是柔丽的,可杨花却有些轻浮,如一个感情不太专一的女性,想来,“水性杨花”一语,任何女性听了都不会高兴。 杨花本无情无思,只因人有情。 我们在解读“杨花”这一意象时,要根据杨花的纤细洁白、轻柔漂浮的特点,结合具体的语境,正确的把握其含义。 吴融[唐]: 不斗秾华不占红,自飞晴野雪蒙蒙。 百花常恨风吹落,唯有杨花独爱风。 一种融融的的暖意在身上流动。 我渐渐感觉到周遭的声音:风声,树叶的沙沙声。我可以渐渐感觉到略带潮湿的泥土的气息。 我听到了燕子的呢喃。阳光开始暖融融的照在我的身上。 周身彻骨的痛苦仿佛一下子减小了很多。这些平素最平常的东西:阳光,泥土和天籁,此刻却是我生命中最为珍贵的东西。 韩愈<<晚春>>: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赏析]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绝。乍看来,只是写百卉千花争奇斗艳的常景,但进一步品味便不难发现,诗写得工巧奇特,别开生面。 诗人不写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却写草木留春而呈万紫千红的动人情景:花草树木探得春将归去的消息,便各自施展出浑身解数,吐艳争芳,色彩缤纷,繁花似锦,就连那本来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诗人体物入微,发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诗人晚春迟暮之感,摹花草灿烂之情状,展晚春满目之风采。 寥寥几笔,便给人以满眼风光、耳目一新的印象。 说这首诗平中翻新,颇富奇趣,还在于诗中拟人化手法的奇妙运用,糅人与花于一体。 “草树”本属无情物,竟然不仅能“知”能“解”还能“斗”,而且还有“才思”高下有无之分。想象之奇,实为诗中所罕见。 末二句尤其耐人咀嚼,读者大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毫无羁绊的大胆想象,使人思之无穷,味之不尽。 再细加揣摩,此诗熔景与理于一炉。 我们可以透过景物描写领悟出其中的人生哲理:诗人通过“草树”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的其实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面对晚春景象,诗人一反常见的惜春伤感之情,变被动感受为主观参与,情绪乐观向上,很有新意。 你看,“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门弄斧”之讥,为“晚春”添色。这就给人以启示: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春光”是不负“杨花榆荚”这样的有心人的。 中国是诗的国度,一部浩浩诗史,“杨花”和几乎所有的题材都发生了广泛的联系,山水田园、游子思乡、情恋相思、托物言志等等莫不都有杨花的影子,那么,杨花到底是什么花了?庾信《春赋》中有这样的诗句“新年鸟声千钟啭,二月杨花落满飞。”杨树开花飞絮一般在四五月初夏,怎么会在二月开花,所以古代的杨花非杨树之花,而是柳絮,柳絮轻柔多情,如絮似雪,在柔柔的春风中漫天飞舞,浪漫诗意,引起了无数迁客骚人和浪迹天涯的异乡游子们的感怀,成为他们笔下哀思的信物。 那么,杨花具有怎样的文化意蕴呢?笔者对历代有关杨花的诗歌作了肤浅的探究,发现它具有一下几点文化内涵。 (一)惜春伤感 杨花本就是一种很特别的花,别的花都在枝头,绿叶相扶,格外妖娆,而杨花却要离开枝头,漫天飞舞,这给春天增加了一种况味,杨花的漫天飞扬,也就预示着百花将凋、春天将逝,杨花这一意象,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惜春伤感的象征。 例如:韩愈<<。 3.杨花 在古诗中象征什么杨花在古诗中象征离别,表达送别者的依依惜别之情。 《辞源》中将“杨花”解释为“柳絮”。 古代诗词中“杨柳”意象不是指杨树和柳树两种树,而是特指柳树,一般是指垂柳。折柳送别是古人的一个习俗,形成这个习俗大概因为古代交通不方便,远行走水路居多,而水边多植柳树,折柳条最方便,而且柳者,留也,也更能表达送别者的依依惜别之情。 扩展资料: 关于杨花的诗句 1、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宋·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释义:细看来那全不是杨花啊,是那离人苦愁的眼泪。 2、杨花终日空飞舞,奈久长难驻。——宋·秦观《一落索·杨花终日空飞舞》 释义:丈夫如同杨花,很轻浮,一会儿东,一会儿西,朝三暮四,就是不肯在家里久留。 3、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释义: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要经过五溪。 4、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唐·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释义:扬子江边杨柳青青春意正浓,漫天飞扬的杨花使渡江之人非常的愁烦。 5、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宋·苏轼《少年游·润州作》 释义:去年相送于余杭门外,大雪纷飞如同杨花。如今春天已尽,杨花飘絮似飞雪,却不见离人归来,怎能不叫人牵肠挂肚呢? 4.宋词中经常出现的杨花是指什么杨花,据《辞源》解释为“柳絮”。 庾信《春赋》:“新年鸟声千种啭,二月杨花落满飞”。 《辞源》是对的,古代诗词中“杨柳”意象不是指杨树和柳树,而是指柳树,一般是指垂柳,这是一个词,不是杨和柳并列。 折柳送别是古人的一个习俗,形成这个习俗大概因为古代交通不方便,远行走水路居多,而水边多植柳树,折柳条最方便,而且柳者,留也,也更能表达送别者的依依惜别之情。 隋代无名氏《送别》:“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这里就用了“杨柳”、“杨花”、“柳条”几个词,显然,这里的树是柳树,“杨柳”是柳树,“杨花”是柳絮。梁元帝《折杨柳》:“巫山巫峡长,垂柳复垂杨。” 垂杨柳,垂杨柳,我们现在说的杨树有垂的么?其实垂杨即垂柳。我们可以得知,在古代诗文中,杨、柳、杨柳,均是指柳树,而且多指垂柳,并非什么杨树。 既然古代诗文中的“杨”其实是柳树,那么诗词意象中的杨花当然也是指柳絮。叫不同名字,可能和出于压韵平仄有关。 至于说到柳树叫杨柳是因为隋炀帝杨广开运河,下令河岸种柳树,后世遂称“杨柳”,这纯粹小说家附会。《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显然在春秋以前就早有杨柳一词了。 这里举几个例子。 首先是苏轼那首著名的咏杨花的《水龙吟》:“晓来雨过,遗踪何在? 一池萍碎。”这里用的就是柳絮入水化为浮萍的典故,这是苏轼很喜欢的一个典故。 苏轼《再次韵曾仲锡荔支》:“杨花著水万浮萍”。其中苏轼自注云:“柳至易成,飞絮落水中,经宿即为浮萍”。 从这里看,这个诗文中用的是“杨花”,自注中说的就是柳絮,所以明显杨花就是柳絮。 而苏轼那首《水龙吟》是次韵章质夫的《水龙吟》杨花词的。 章质夫《水龙吟·咏杨花》:“燕忙莺懒芳残,正堤上柳花飘坠。”标题说的是咏杨花,而词中说正堤上柳花飘坠。 显然这里的杨花也是指柳絮。很显然,古代说的杨花基本上就是指柳絮。 至于现在说的杨树,柳树,是两种不同的,前者代表如白杨,而后者就如一般的垂柳了,不过它们同属杨柳科。但现在说的杨树,的确杨花也是和柳絮差不多会到处飘舞的。 只是杨树飘的是花,柳树飘的是种子。而且杨花和柳絮体态也很相似,大概这个就造成现代人的误解了。 不过从上面看,如果过去杨柳是指柳树的话,那现在的杨树在过去应该不是叫“杨树”的,那时应该叫什么呢?或者杨树是后来引进的国外树种?或者也有可能,过去虽然有杨树,但种得比较少,而且杨树是比较难看的,不像柳树那样“万条垂下绿丝绦”很有观赏价值且适合用作诗词意象,故而不受诗人重视。究竟如何,还需具体考证,这里不再赘述。 杨花的轻柔多情,使得自己成为古往今来情愫满怀的迁客骚人、浪迹天涯的异乡游子们寄托感情和哀思的信物。早在北魏时,就有传为胡太后(宣武帝皇后)所作的杨花词,词曰:“阳春二三月,杨柳齐作花,春风一夜入闺闼,杨花飘荡落南家。 含情出户脚无力,拾得杨花泪沾臆,秋去春还双燕子,愿衔杨花入巢里。”以杨花隐喻逃往南方的情人杨华,巧妙双关,哀婉动人。 词人们把自己的理想抱负、与红粉佳人的缠绵哀思、与亲朋好友的离愁别绪以及自身的抑郁不得志寄予温柔多情的杨花,希冀从中寻求自己的归宿。 “飞絮淡淡舞起,轻裳浅浅妆成。 去时散漫住何曾?总付流光一梦。素心原无管束,岂为牵惹东风。 旧时烟柳又满城,惆怅青衫犹冷。”一曲《西江月•杨花》把作者内心的孤寂、失意、怅然和抑郁表现得淋漓尽致。 可是那如蒙蒙细雨般的杨花又怎能解尽词人的愁绪呢?杨花是多情的,“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她想要抚平人生的伤痕,但是也许她只会增加词人的无奈、感慨。杨花又是无情的,“无情雪舞杨絮,离复聚、几番寻觅”,杨花真的懂得什么是离愁吗,但是她不知道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不知道游子们的深深眷恋。 杨花目睹了“多情自古伤离别”的世间爱情纠葛,“百尺章台撩乱飞,重重帘幕弄春晖。怜他漂泊奈他飞。 澹日滚残花影下,软风吹送玉楼西。天涯心事少人知。” 这是对分手之初的内心复杂难言之苦涩的自我咀嚼。词人在此小词中表述了相思、阻隔、无望之哀,更浓重的是对“他”的怜爱怜惜。 倘若没有一种心音相通的理解的露水姻缘,分手不会有太难磨灭的痛苦。既是红粉知己,又是两情投合,却无力永成连理;更何况明知所爱者际遇哀苦,飘泊不能自主,此去将会落得怎样的命运安排?真难预料亦不堪想象时,其心底之失落和歉疚感交杂摩荡,最无法言语以传。 “怜他”句的动人处,正在于从“理还乱”的情思里抽理出最凝重的一层,传述了难以尽传的心灵悸动。也许此时的杨花最易于表达作者的感情,“天涯心事少人知”,唯有将哀思寄予杨花。 不过历史上,最为有名的还是苏试的那首《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似花还是非花”,使杨花的“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的生动神态跃然纸上,而最末一句“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更成为千古名句。 这首词将杨花的精魂描写的淋漓尽致,把杨花与思妇的形象处理的不即不离。 5.杨花在古诗常常象征什么首先,根据百度百科,古诗词中的“杨花”=“柳絮”,在这个基础上举例 离愁别绪——苏轼《水龙吟》“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亦断作“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孤寂飘零——曹雪芹《红楼梦》“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失意怅然——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还有一种比较少见的,是曾巩写的咏柳诗“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以乱条狂舞、柳絮纷飞的意象讽刺攀附权贵、得势猖狂的奸佞之徒。 6.有关杨花的诗句谁知暮春杨花雪,罥眉尽在舞烟中《诗经 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 张籍《蓟北旅思》:“客亭门外柳,折尽向南枝。” 周邦彦《兰陵王》:“柳荫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李白《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杨花”就是柳絮。苏轼有《杨花词》) 吴文英《风入松》:“楼前暗绿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 聂胜琼《鹧鸪天》:玉惨花愁出凤城,莲花楼下柳青青,尊前一唱阳关后,别个人人第五程。 寻好梦,梦难成,有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帘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7.杨花 在古诗中象征什么杨花在古诗中象征离别,表达送别者的依依惜别之情。 《辞源》中将“杨花”解释为“柳絮”。 古代诗词中“杨柳”意象不是指杨树和柳树两种树,而是特指柳树,一般是指垂柳。 折柳送别是古人的一个习俗,形成这个习俗大概因为古代交通不方便,远行走水路居多,而水边多植柳树,折柳条最方便,而且柳者,留也,也更能表达送别者的依依惜别之情。 扩展资料: 关于杨花的诗句 1、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宋·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释义:细看来那全不是杨花啊,是那离人苦愁的眼泪。 2、杨花终日空飞舞,奈久长难驻。 ——宋·秦观《一落索·杨花终日空飞舞》 释义:丈夫如同杨花,很轻浮,一会儿东,一会儿西,朝三暮四,就是不肯在家里久留。 3、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释义: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要经过五溪。 4、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唐·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释义:扬子江边杨柳青青春意正浓,漫天飞扬的杨花使渡江之人非常的愁烦。 5、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 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宋·苏轼《少年游·润州作》 释义:去年相送于余杭门外,大雪纷飞如同杨花。 如今春天已尽,杨花飘絮似飞雪,却不见离人归来,怎能不叫人牵肠挂肚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