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牡蒿是什牡蒿为多年生草本;茎直立,高30~100厘米,无毛或稍被蛛丝状毛。 单叶互生,无柄,茎生叶或具1~2枚假托叶,茎中部以下的叶匙形,基部楔形,顶端多羽状3裂,中间裂片较宽,再作羽状3裂;【别名】:牡蒿(名医别录)蔚(诗经),牡菣(尔雅),齐头蒿(唐·新修本草),水辣菜 (救荒本草),土柴胡(陆川本草),油蒿、花等草(吉林),布菜、铁菜子(河北、山东),日本牡蒿(河北、陕西),假柴胡、菊叶柴胡(广西),流水蒿、香蒿、茼蒿(四川、云南),鸡肉菜、脚板蒿(湖北、湖南),青蒿、香青蒿(上海),油艾(福建),花艾草、六月雪(浙江),熊掌草、白花蒿(江苏),细艾(湖北),匙叶艾(台湾),“胃痛灵”(瑶族土名)[1]。 2.赞美食物的诗句外酥里嫩 润滑可口 香气逼人 回味无穷 唇齿留香 入口即化 滑嫩爽口 味道香醇 肥而不腻 辣而不燥 鲜嫩多汁 口齿留香 垂涎三尺 望眼欲穿 食指大动 玉盘珍馐 秀色可餐 饕餮大餐 凤髓龙肝 回味无穷 唇齿留香 色味俱佳 垂涎欲滴 八珍玉食 爽滑酥嫩 肉汁四溢 口感饱满 回味悠长 软嫩滑爽 入口即溶 酥脆香口 3.汪曾祺五味鉴赏一直很喜欢饮食的文化,买过好几本关于吃的书。汪老落笔,平淡处见收放。最早读汪老的文章是《胡同文化》,选在高中课本里。后来读到《受戒》,为之绝倒。那种清新朴实唯美淡婉除了汪曾祺,更有谁呢? 汪曾祺师从沈从文,受老师的影响很大。但若沈从文的文章是山间的虎耳草,汪曾祺的文章就是带有水乡气的菱荇,自有一种淡淡的清香。 《葵.薤》,《十五从军行》我也读过,并未悟出其中单葵就有大学问。“采葵持作羹”,葵就是冬苋菜,在四川、江西、湖南、湖北等省有。在吴其浚的《植物名实图考》则列为蔬菜第一品。 葵原来在中国古代一度是最重要的蔬菜,《诗经》有“七月烹葵及菽”。后魏《齐民要术》以《种葵》为蔬菜第一篇。 据汪老说葵的味道与木耳菜相似:滑的。木耳菜称落葵,葵的一种。在食堂吃了几次,都难以下咽,有一种类似茼蒿的野菜的味道。 “薤”原来就是“藠头”的叶子,“藠头”小时候吃过几次,那时觉得极像蒜,现在发现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室友室西安人,听说吃羊肉泡馍要就着糖蒜,和腌藠头的方法相似。 薤叶极细,故汉乐府有挽歌写道“薤上露,何易唏,露唏明朝还落复,人死一去何时归”,悲惋至极! 4.哪些蔬菜祖籍中国哪些蔬菜是由我们的祖先自己培育出来的呢?考古发掘对此提供了确凿的实物证据。如在西安半坡遗址的出土文物中,有一个陶罐内就盛有白菜、芥菜等种子,因此,这两种蔬菜的原籍无疑是在中国。 古代的一些文献典籍和诗文中也记录有源于中国的蔬菜。如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就有“采葑菜菲,无以**”,“谁谓荼苦,其甘如荠”等句子,这里的“葑”,就是今天的蔓菁(芜菁),“菲”是萝卜,“苦”乃苦菜,“荠”即荠菜,“**”指“葑”和“菲”的根茎。这说明,生活在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的古人们,已经在种植和食用蔓菁、萝卜和荠菜了。 芋头的故乡也在中国。因其形状像蹲着的鹞鹰,古代的文人雅士常将其称作“蹲鸱”。它最早出现在2600多年前的《管子》一书中,西汉的《泛胜之书》则具体地列出种芋6法,到了宋代,已成为民间的日常食品。当时曾流传有这样一首民谣:“深夜一炉火,浑家团栾坐,煨得芋头熟,天子不如我。” 我们的先祖在生产实践中还创造出一些栽培蔬菜的先进技艺,如韭菜在夏代纯粹是靠天收获,但到了汉代即使在寒冬腊月,达官贵人们也能吃到它了,因为出现了温室。《汉书》中就有“太宫园仲冬生葱韭采茹,覆以屋庑,昼夜燃蕴火,待温气乃生”的记载。中国还是世界上最早掌握并普及无土栽培蔬菜的国家,我国特有的蔬菜豆芽就是明证。 据专家考证,祖籍是中国的蔬菜还有:茭白、薯蓣(山药)、大头菜(疙瘩菜)、蕹菜(空心菜)、莲藕、慈姑(茨菰)、茼蒿、莼菜、菊花脑、榨菜、葱、紫苏、银耳,以及木耳、草菇、口蘑、香菇等食用菌。 另外,还有些蔬菜如冬瓜,原产于我国和印度,像这样原产地具有双重或多重国籍的还有荸荠、姜、魔芋、竹笋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