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中华文脉诗经

1.中国文脉怎么样

(华美人文庆十年,笔录@duree) 文化需要减肥,体量巨大,脂肪赘肉和五光十色的衣服,肌肉、筋骨、身材,减成文脉,让人心动,走下去。

过去的文化现象,曾经游动过,但现在藏在厚书里,全成了死鱼干,谁也无法忍受其腥臭。 庞大、臃肿、让人劳累的中国文化,如何传播和流传? 1、中国文学从哪里开始?神话。

(荣格:每个民族的文化都从神话开始) 神话不是研究古老的故事,而是对每个人的投射。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嫦娥奔月。

意象:天海日月,和古代先民的生存环境相联系,美学意义的声音。神话使我们与祖先相连,我是谁,我们的起点。

2、诸子百家的哲学-我为其文学等级进行排序。 第一:庄子;第二:孟子;第三:老子;第四:孔子 文学排位和思想、影响力的排位不一样。

伟大思想家文学等级不同,文学独立。文学被政治吞掉,被社会学吞掉是不对的,它有独立价值。

庄子在平民立场提出疑问:如何看待永恒?疑惑真假?疑惑梦与现实?疑惑自我存在性?奇思异想的困惑使他成为文学家。 文学摆脱具体观点,有自己的魅力。

艺术的最高本质?逍遥游。 文学是不断提问的人,是在终极立场上提问,而不是发布答案和观点(这是思想家和哲学家)。

孟子的终极思考,退到顶端,语言风格滔滔不绝。 孔子讲君子和小人的差别,孟子讲是人与动物的边缘地带来说人。

孔子温暖,孟子激动。 老子一生5000字,增加了中国文字的重量。

四个字,字字重千钧。文字有石破天惊的力量。

西方公认的一流哲学家。 孔子从未想过被用文学评价。

孔子用随意的散文表达社会人生的观念,凛然正气。文字上都有君子派头,复杂问题简单讲明。

任何艰难文字不见得深刻,用闲谈式的文字完成思考。 3、春秋战国时代,地理扩大范围从黄河流域至长江流域:庄子第二,屈原第一。

1)屈原自觉地写诗,从不宣判结论,世界对它来说全是疑问。疑问组成屈原,把生命和疑问相连,把自己的生命作为在自然界提问不息的孩子。

2)屈原之前有诗,《诗经》。 《诗经》是集体创作,不是孔子所做,至多有所编撰。

《诗经》没有署名,黄河流域平原小合唱。屈原的楚辞是长江流域悬崖独吟曲。

屈原是第一位诗人。 3)对屈原的误会。

爱国诗人?爱楚国? 爱国不爱国是政治概念,不要强加诗人,没有政治界限。他的思考是:面对自然,人该怎么活着。

楚辞难懂? 从文本文化进化到生态文化,他具体写作词句不重要。 我翻译《离骚》成白话文,让一般吃粽子的人都能看懂。

4、秦汉:帝国时代,使中国成为中国的关键段落。(梁启超) 第一流历史学家与文学家:司马迁(余秋雨心中的太阳) 1)《史记》奠定24史总格局,中国古代史总编撰。

2)以人带出历史,历史学术的以人为本。 3)惊人的质朴的语言来表达历史,几乎不用形容词,而是比喻和长短句。

汉赋:黏糊糊,艳丽的攀比;汉赋传统是负面传统,看起来美,但放弃表述能力。 好的文章和大家想得不一样,很少成语、形容词、引述。

(老舍的劝告) 不用成语,用独创的描述力强的语言。 多读《史记》,最高的文章。

文字大脉在《史记》。 5、汉以后的乱世:曹操-非常辛苦的想成为军事强人,政治强人,还不辛苦的成为文学强人。

1)三国:曹操! 诸葛亮?写君臣之情如何与曹操的宇宙人生相比! 文学家庭,三人之峰:两个写入文学史的儿子:曹植第二、曹丕第三(《论文》:第一部系统的文学批评)。 2)魏晋(极端的美丽与残酷,反曹操的英雄主义):奇怪的竹林七贤:没有逻辑,玄妙哲理,反对世俗。

提升中国文化“摆脱常态,高层非常态的思考”。空谈误国?中国缺少“玄谈”!缺少宇宙人生的形而上思考。

“魏晋名士,晚唐诗人,是为风流。” 嵇康《广陵散》 太表演了!作态! 3)陶渊明(反魏晋名士的做作,表演式的反对):江西、田园生活 此岸田园,彼岸桃花源:淡泊的安静哲学思维 6、唐(全民爱诗、写诗):只要有诗人,就是美丽的时代 北大民意调查: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 1)安史之乱前:李白;安史之乱后:杜甫 李白:高歌白马,孩子一样惊讶的眼光,,他永远年轻。

杜甫:试验各种诗歌题材,宽厚的君子形象(忠厚可信)。 2)晚唐:李商隐、杜牧 3)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背唐诗!(写书法,听昆曲,喝普洱茶) 唐诗很美,艺术感;古文正确但无趣。

7、宋词: 1)奠基人: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2)第一、可爱的人:苏轼 3)第二:陆游(大气磅礴,准备战斗,想要改变宋朝命运) 孟子的男子汉形象在陆游身上重现。 4)第三:辛弃疾 5)第四:李清照(活得狼狈,为名誉奋斗) 6)第五:柳永 7)散文:韩愈>柳宗元 8、元:没文化?大文化! 1)戏剧的产生! 关汉卿、郑光祖、王实甫(《倩女幽魂》)、马致远 2)画! 9、明清:文字狱:文化恐怖主义 1)王阳明曹雪芹 2)汤显祖屈居二流的遗憾 昆曲:洪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 3)《红楼梦》:人生的幻灭之美,伟大,但红学无法解释 10、现代 王国维,陈寅恪 11、当代: 莫言、高行健、余华、贾平凹:不局限,挖掘脚下的土地 文脉体量小,不是官方,不是流行 如何进入文脉?。

2.余秋雨的《中国文脉》摘抄1000字

一 中国文脉,是指中国文学几千年发展中最高等级的生命潜流和审美潜流。

这种潜流,在近处很难发现,只有从远处看去,才能领略大概,就像那一条倔犟的山脊所连成的天际线。 正是这条天际线,使我们知道那个天地之大,以及那个天地之限,并领略了一种注定要长久包围我们生命的文化仪式。

因为太重要,又处于隐潜状态,就特别容易产生误会。要纠正的误会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这股潜流,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是官方主流; 二,这股潜流,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是民间主流; 三,这股潜流,属于文学,并不从属于哲学学派; 四,这股潜流,虽然重要,但体量不大; 五,这股潜流,并不一以贯之,而是时断时续,断多续少; 六,这股潜流,对周围的其他文学现象有吸附力,更有排斥力。

等级,是文脉的生命。 人世间,仕途的等级由官阶来定,财富的等级由金额来定,医生的等级由疗效来定,明星的等级由传播来定,而文学的等级则完全不同。

文学的等级,只由一种没有明显标志的东西来定,这个东西叫品位。 品位决定等级,等级构成文脉。

环顾四周,现在越来越多的“成功者”都想以文炫己,甚至以文训世。有些“儒商”为了营造“企业文化”,强制职工背诵古代那些文化等级很低的发懵文言;有些电视人永远在绘声绘色地讲述着早就应该退出公共记忆的文化残屑;电视上某些文物鉴定和拍卖节目,只要牵涉到明清和近代书画,就对作者的文化地位无限拔高。

试想,如果唐伯虎、乾隆都成了“中国古代一流诗人”,那么,我们只能悄悄把整部《全唐诗》付之一炬了。 面对这种情况我曾深深一叹:“文脉既隐,小丘称峰;健翅已远,残羽充鹏。”

我主张,在目前必然寂寞的文化良知领域,应该重启文脉之思,重开严选之风,重立古今坐标,重建普世范本。为此,应努力拨去浮华热闹,远离滔滔口水,进入深度探讨。

选择自可不同,目标却是同归,那就是清理地基,搬开芜杂,集得高墙巨砖,寻获大柱石础,让出疏朗空间,洗净众人耳目,呼唤亘古伟步,期待天才再临。由此,中华文化的复兴,才有可能。

二 先秦诸子,都是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没有一个是纯粹的文学家。但是,他们要让自己的思想说服人、感染人,就不能不运用文学手段。

思想家和哲学家在运用文学手段的时候,有人永远把它当做手段,有人则不小心暴露了自己其实也算得上是一个文学家。 先秦诸子由于社会影响巨大,历史贡献卓著,因此对中国文脉的形成有特殊贡献。

但是,这种贡献与他们在思想和哲学上的贡献,并不一致。 我对先秦诸子的文学品相分为三个等级—— 第一等级:庄子、孟子; 第二等级:老子、孔子; 第三等级:韩非子、墨子。

在这三个等级中,处于第一等级的庄子和孟子已经是文学家,而庄子则是一位大文学家。 把老子和孔子放在第二等级,实在有点委屈这两位精神巨匠了。

我想他们本人都无心于自身的文学建树,但是,虽无心却有大建树。这便是天才,这便是伟大。

在文脉上,老子和孔子谁应领先?这个排列有点难。相比之下,孔子的声音,是恂恂教言,浑厚恳切,有人间炊烟气,令听者感动,令读者萦怀;相比之下,老子的声音,是铿锵断语,刀切斧劈,又如上天颁下律令,使听者惊悚,使读者铭记。

孔子开创了中国语录式的散文体裁,使散文成为一种有可能承载厚重责任、端庄思维的文体。由于他的思想后来成了千年正统,因此他的文风也就成了永久的楷模。

他的文风给予中国历史的,是一种朴实的正气,这就直接成了中国文脉的一种基调。中国文脉,蜿蜒曲折,支流繁多,但是那种朴实的正气却颠扑不灭。

因此,孔子于文,功劳赫赫。 本来,孔子有太多的理由在文学上站在老子面前,谁知老子另辟奇境,别创独例。

以极少之语,蕴极深之义,使每个汉字重似千钧,不容外借。在老子面前,语言已成为无可辩驳的天道,甚至无须任何解释、过渡、调和、沟通。

这让中国语文,进入了一个几乎空前绝后的圣哲高台。 第三等级,韩非子和墨子,都不在乎文学,有时甚至明确排斥。

但是,他们的论述也具有文学素质,主要是那些干净而雄辩的逻辑所造成的简洁明快,让人产生了一种阅读上的愉悦。当然,他们两人实干家的形象,也会帮助我们产生文字之外的动人想象。

更重要的是要让出时间来看看第一等级,庄子和孟子。孟子是孔子的继承者,比孔子晚了一百八十年。

在人生格调上,他与孔子很不一样,显得有点骄傲自恃,甚至盛气凌人。这在人际关系上好像是缺点,但在文学上就不一样了。

他的文辞,大气磅礴,浪卷潮涌,畅然无遮,情感浓烈,具有难以阻挡的感染力。他让中国语文,摆脱了左顾右盼的过度礼让,连接成一种马奔车驰的畅朗通道。

文脉到他,气血健旺,精神抖擞,注入了一种“大丈夫”的生命格调。 但是,与他同一时期,一个几乎与他同年的庄子出现了。

庄子从社会底层审察万物,把什么都看穿了,既看穿了礼法制度,也看穿了试图改革的宏谋远虑,因此对孟子这样的浩荡语气也投之以怀疑。岂止对孟子,他对人生都很怀疑。

真假的区分在何处?生死的界线在哪里?他陷入了困惑,又继之以嘲讽。

3.中国文脉这本书的大概说了什么要160字左右

《中国文脉(便携本)》是继《文化苦旅》之后,余秋雨教授最重要的作品,也是当今中国当代文史领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余秋雨教授感叹当前“文脉既隐,小丘称峰;健翅已远,残羽称鹏”,因此以这部重大的开创性著作来提醒和弥补。

中国文脉,就是指中国文学几千年发展中最高等级的生命潜流和审美潜流。《中国文脉(便携本)》以中国文字起源为引,从《诗经》讲起,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楚辞,再到秦汉时期的大一统与书同文对文学的影响,汉赋及“无韵离骚”《史记》,魏晋时期的三曹及“竹林七贤”等文人雅士的诗作文采,再到唐宋诗词,元曲及明清小说,一气呵成,使历史与现实相沟通,文理与形象相交融,为广大读者解读了中国文化的演化过程。

第一核心篇目《中国文脉》,酣畅地通论了三千年中国文学的精神主脉和美学主脉。此前从未发表过;《中国文脉(便携本)》第二核心篇目《笔墨历史》,也酣畅地通论了作为文脉载体的三千年中国书法史。此前均从未发表过。在这两个核心篇目之后,是对每个时代文脉的精细论述,组成了一部罕见的《中国文化人格史》和《审美精神流变史》。其中不少文章,已成当代经典。

4.中国文脉这本书的大概说了什么要160字左右

《中国文脉(便携本)》是继《文化苦旅》之后,余秋雨教授最重要的作品,也是当今中国当代文史领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余秋雨教授感叹当前“文脉既隐,小丘称峰;健翅已远,残羽称鹏”,因此以这部重大的开创性著作来提醒和弥补。中国文脉,就是指中国文学几千年发展中最高等级的生命潜流和审美潜流。

《中国文脉(便携本)》以中国文字起源为引,从《诗经》讲起,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楚辞,再到秦汉时期的大一统与书同文对文学的影响,汉赋及“无韵离骚”《史记》,魏晋时期的三曹及“竹林七贤”等文人雅士的诗作文采,再到唐宋诗词,元曲及明清小说,一气呵成,使历史与现实相沟通,文理与形象相交融,为广大读者解读了中国文化的演化过程。第一核心篇目《中国文脉》,酣畅地通论了三千年中国文学的精神主脉和美学主脉。

此前从未发表过;《中国文脉(便携本)》第二核心篇目《笔墨历史》,也酣畅地通论了作为文脉载体的三千年中国书法史。此前均从未发表过。

在这两个核心篇目之后,是对每个时代文脉的精细论述,组成了一部罕见的《中国文化人格史》和《审美精神流变史》。其中不少文章,已成当代经典。

5.大国的文脉全文

大国文脉>第一部分 大国文脉(1) 一 大国文脉,是指中国文学几千年发展中最高等级的生命潜流和审美潜流。

这种潜流,在近处很难发现,只有从远处看去,才能领略大概,就像那一条倔犟的山脊所连成的天际线。 正是这条天际线,使我们知道那个天地之大,以及那个天地之限,并领略了一种注定要长久包围我们生命的文化仪式。

因为太重要,又处于隐潜状态,就特别容易产生误会。因此,我们必须开宗明义,指出那些最常见的理论岔道,不让它们来干扰文脉的潜流—— 一、这股潜流,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是官方主流; 二、这股潜流,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是民间主流; 三、这股潜流,属于文学,并不从属于哲学学派; 四、这股潜流,虽然重要,但体量不大; 五、这股潜流,并不一以贯之,而是时断时续,断多续少; 六、这股潜流,对周围的其他文学现象有吸附力,更有排斥力。

寻得这股潜流,是做减法的结果。我一向主张,研究文化和文学,先做加法,后做减法。

减法更为重要,也更为艰难。 减而见筋,减而显神,减而得脉。

减法难做,首先是因为人们千百年来一直处于文化匮乏状态,见字而敬,见文而信,见书而畏,不存在敢于大胆取舍的心理高度;其次,即使有了心理高度,也缺少品鉴高度,与多数轰传一时的文化现象相比,“得脉”者没有那么多知音。 大胆取舍,需要锐利斧钺。

但是,手握这种斧钺的人,总是在开山辟路。那些只会坐在凉棚下说三道四、指手画脚的人,大多不懂斧钺。

开山辟路的人没有时间参与评论,由此造成了等级的倒错、文脉的失落。 等级,是文脉的生命。

人世间,仕途的等级由官阶来定,财富的等级由金额来定,医生的等级由疗效来定,明星的等级由传播来定,而文学的等级则完全不同。文学的等级,与官阶、财富、疗效、传播等因素完全无关,只由一种没有明显标志的东西来定,这个东西叫品位。

其他行业也讲品位,但那只是附加,而不像文学,是唯一。 总之,品位决定等级,等级构成文脉。

但是,这中间的所有流程,都没有清晰路标。这一来,事情就麻烦了。

环顾四周,现在越来越多的“成功者”都想以文炫己,甚至以文训世,结果让人担忧。有些“儒商”为了营造“企业文化”,强制职工背诵古代那些文化等级很低的发蒙文言;有些电视人永远在绘声绘色地讲述着早就应该退出公共记忆的文化残屑;有些当代“名士”更是染上了古代的“嗜痂之癖”,如鲁迅所言,把远年的红肿溃烂,赞之为“艳若桃花”。

颇让人不安的,是目前电视上某些文物鉴定和拍卖节目,只要牵涉到明清和近代书画,就对作者的文化地位无限拔高。初一听,溢美古人,无可厚非,但是这种事情不断重复也就颠覆了文化的基本等级。

就像一座十层高塔,本来轮廓清晰,突然底下几层要自成天台,那么上面的几层只能坍塌。试想,如果唐伯虎、乾隆都成了“中国古代一流诗人”,那么,我们只能悄悄把整部《全唐诗》付之一炬了。

书法也是一样,一个惊人的天价投向一份中等水准的笔墨,就像一堆黄金把中国书法史的天平压垮了。 面对这种情况我曾深深一叹:“文脉既隐,小丘称峰;健翅已远,残羽充鹏。”

第一部分 中国文脉(2) 照理,文物专家不懂文脉,亿万富翁不懂文化,十分正常。但现在,现代传媒的渗透力度,拍卖资金的强烈误导,使很多人难以抵拒地接受了这种空前的“文化改写”,结果实在有点恐怖。

有人说,对文学,应让人们自由取用,不要划分高低。这是典型的“文学民粹主义”,似是而非。

就个人而言,不经过基本教育,何能自由取用?鼠目寸光、井蛙观天,恰恰违背了“自由”的本义;就整体而言,如果在精神文化上也不分高低,那就会失去民族的大道、人类的尊严,一切都将在众声喧哗中不可收拾。 如果不分高低,只让每个时间和空间的民众自由取用、集体“海选”,那么,中国文学,能选得到那位流浪草泽、即将投水的屈原吗?能选得到那位受过酷刑、耻而握笔的司马迁吗?能选得到那位僻居荒村、艰苦躬耕的陶渊明吗?他们后来为民众知道,并非民众自己的行为。

而且,知道了,也并不能体会他们的内涵。因此我敢断言,任何民粹主义的自由海选,即便再有人数、再有资金,也与优秀文学基本无关。

这不是文学的悲哀,而是文学的高贵。 我主张,在目前必然寂寞的文化良知领域,应该重启文脉之思,重开严选之风,重立古今坐标,重建普世范本。

为此,应努力拨去浮华热闹,远离滔滔口水,进入深度探讨。选择自可不同,目标却是同归,那就是清理地基,搬开芜杂,集得高墙巨砖,寻获大柱石础,让出疏朗空间,洗净众人耳目,呼唤亘古伟步,期待天才再临。

由此,中华文化的复兴,才有可能。 二 文脉的原始材料,是文字。

汉字大约起源于五千多年前。较系统的运用,大约在四千年前。

不断出现的考古成果既证明着这个年份,又质疑着这个年份。据我比较保守的估计,大差不差吧,除非有了新的惊人发现。

汉字产生之后,经由“象形——表意——形声”这几个阶段,开始用最简单的方法记载历史,例如王朝谱牒。应该夏朝就有了,到商代的甲骨文和金文,已相当成熟。

但是,甲骨文和金文。

6.中国文脉中介绍司马迁的文笔有什么特点

1. 主要以写实为主,文笔详尽具体,真实;记录历史没有存在私心,凭客观记述。

2. 《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3. 中国文脉中说是他第一次,通过对一个个重要人物的生动刻画,写出了中国历史的魂魄。因此也可以说,他将中国历史拟人化、生命化了。更惊人的是,他在汉赋的包围中,居然不用整齐的形容、排比、对仗,更不用词藻的铺陈,而只以从容真切的朴素笔触、错落有致的自然文句,做到了这一切。于是,他也就告诉人们:能把千钧历史撬动起来浸润到万民心中的,只有最本色的文学力量。

4. 中国文脉中说,他借用历史印证了文学。除了虚构之外,其他文学要素他都酣畅地运用到了极致。但他又不露痕迹,高明得好像没有运用。不要说他同时的汉赋,即使是此后两千年的文学一旦陷入奢靡,不必训斥,只须一提司马迁,大多就会从梦魇中惊醒,吓出一身冷汗。

5. 中国文脉中一再论述,就散文而言,司马迁是中国古代第一支笔。他超过“唐宋八大家”,更不要说其他什么派了。“唐宋八大家”中,也有几个不错,但与司马迁一比,格局小了,又有点“做”。这放到后面再说吧。

附:《中国文脉》:

《中国文脉》是继《文化苦旅》之后,余秋雨教授最重要的作品,也是当今中国当代文史领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中国文脉,就是指中国文学几千年发展中最高等级的生命潜流和审美潜流。《中国文脉》以中国文字起源为引,从《诗经》讲起,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楚辞,再到秦汉时期的大一统与书同文对文学的影响,汉赋及“无韵离骚”《史记》,魏晋时期的三曹及“竹林七贤”等文人雅士的诗作文采,再到唐宋诗词,元曲及明清小说,一气呵成,使历史与现实相沟通,文理与形象相交融,为广大读者解读了中国文化的演化过程。

第一核心篇目《中国文脉》,酣畅地通论了三千年中国文学的精神主脉和美学主脉。此前从未发表过;第二核心篇目《笔墨历史》,也酣畅地通论了作为文脉载体的三千年中国书法史。此前均从未发表过。在这两个核心篇目之后,是对每个时代文脉的精细论述,组成了一部罕见的《中国文化人格史》和《审美精神流变史》。其中不少文章,已成当代经典。

参考网站:/view/9691536.htm

7.谁有余秋雨的《中国文脉》这本书的读书笔记(文本解析

中国文脉》读书笔记

我想我可能接下来的一大段时期内会把中国国家地理余秋雨文化苦旅那一系列图文版的书看完吧。

关于这个读书笔记,看一章写一章,只是,留着以后自己看吧,写字的话太慢了还容易丢。

所以文字的内容会很散,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吧。

到高二之前还称不上喜欢读书的人,只是喜欢买书却不爱看,对于文学,也是敬而远之,而且,现在回想起来,以前读书还挺崇洋媚外的,对于语文课本上的选篇居然还常常觉得有服务于政治的思想统治之嫌。大概是见的世面少的缘故。

高二那年忽然间迷上了富有古典气息的文字,渐渐的家里就多了《诗经》《中国古代文学名篇鉴赏辞典》《古文观止》这样的书。只是比较惭愧的是,我依然停留于形式而对其中的风骨意味置若罔闻,这大概也是现代部分文青的通病吧,只不过是想找一个看起来更有深度的方式来表达一些直白了说实际上没那么有深度的情绪。

振兴中华文化的梦想任何一个爱国青年都有的,只是表面上看起来太过遥远,横亘在青年人与博大精深中华文化之间的是浩瀚无垠的中国古代文学长河,让一个个刚刚起步的生命仓促得来不及一一了解。即使幸运地偶发了这份心思和毅力,怕也是敌不过高考面前的抉择了。也就是我,现在。目测这一系列读书笔记会写很久很久了……

我觉着,与其先投入个长长地几年去通读中国古代文学,不如先读一读《中国文脉》(《文化苦旅》还没有读过)这样的书,对这整一条文脉有个大致的认识,便于在选择的时候能够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也能够赋予阅读使命感,这能够提供一种动力。

今天读了第一篇,题目同书名,应该是全书的总起也是总括。很喜欢余老写在前面的两句话。

一是“文学的等级,与财富、官阶、疗效、传播等因素完全无关,只由一种没有明显标志的东西来定,这个东西,叫品位。其他的行业也讲品位,但那是附加,不像文学,是唯一。”这句话之于我,有种“一语惊醒梦中人”的意味,让我瞬间明白了之前为什么对读书无感,想来是只看封面不看品位只追时尚忽略经典,即品位低下的缘故。我自己最近也读了些《诗经》里的篇目,对比之下才发现,有些话,即使时隔千年,依然觉得说到了心坎儿里,让人想要反复读,甚至反复抄写,让人不自觉就能脱口而出,而时下的一些小说文艺,靠情节靠文笔的也就罢了,说到情节,很容易让人一旦看完了就有种“跟我有什么关系”的浪费时间的欺骗感,而文笔,有西昆体有骈体文更加繁复瑰丽,可怕的是最多靠的是耍宝吐槽,又或者是利用了现代人空虚寂寞的心理,把人们感想而不敢做的事情在虚幻的世界里实现了罢了,这样的东西,说大了经不起时间的考验,说小了可能都经不过很多读者的考验,于是使得整个文艺圈子都比较乏味,也难怪人们会“远离文学”了。

二是文学分高低等级,并且绝不同于民粹主义,“这不是文学的悲哀,而是文学的高贵”。文脉不同于大众,文脉不同于主流,他往往埋藏在人们没有意识到的地方,不屈服于凡常的欲望,不局限于普通的人性,在一种自我认知、自我束缚之中成就了中华民族的集体风骨。中华文化的品性是一代代奔走在文化前沿的文人削出来的,因此这个过程必然是痛苦的必然是为好多人所不解的。文脉,是中华文化的极致之精华,在这里只有高度的筛选而没有数量的叠加。关于这悲哀高贵,我个人的理解,悲哀在于并不是“大家好”就是“真的好”,这在现代意识里多多少少有点不公平的意味,因而悲哀,高贵在于真正处在顶峰的东西,不需要大众的热捧,不需要世俗的青睐,不被时间操控,不被政治抹杀,它的气质将会久久地散发在历史的幽香之中,受人尊敬。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