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的六大类

1.诗经六艺是什么

1、解释 所谓《诗经》中的“六义”,即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2、简介风,即国风,是各地的汉族民歌,是诗经中最有成就的部分。《诗经》中共有十五国风,共160篇。

雅,包括大雅和小雅,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多数为公卿贵族所做,一般看作“正声”。大雅为歌功颂德之作,小雅多讽刺之声。

颂,即祭祀和颂圣的乐曲,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分别为31、4、5篇。

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朱熹《诗集传》:“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朱熹:“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兴,朱熹:“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3、概论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包括十五“国风”,即十五个地方的民间歌谣。

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区的音乐。颂有形容的意思,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雅诗的内容多描写统治阶级的日常生活,常用在宴会歌舞中。颂诗的内容多是歌颂周王朝祖先的“功德”,常在祭祀宗庙时演出。

2.诗经分为( )三大类,共( )篇,历史上又称为()

诗经分为( 风、雅、颂)三大类,共(305 )篇,又称为(诗三百)

它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现实主义的诗歌总集,共305首,故又称“诗三百”。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的风是指各地方的民间歌谣,其中的雅大部分是贵族的宫廷正乐,其中的颂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以祭祀宗庙的舞乐。《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其中直陈其事叫赋;譬喻叫比;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叫兴。 诗经共305篇(另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

可以去看看参考百度百科诗经篇:/view/4976.htm,很有帮助

3.诗经有几类

一、劳动生产的诗歌

《诗经》里反映劳动生产的诗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劳动人民在耕作渔猎中直接的歌唱,有的表现劳动的愉快;有的则表现被剥削的痛苦,如《七月》。另一种情况,是统治阶级利用、篡改民歌,作为自己的歌唱,如《载驰》、《良耜》等。它们的政治倾向也不问可知,总是反映统治阶级的利益,把农民辛劳所创造的财富,说成统治者祖先的功劳,并希望农民更加致力于生产,以让他们剥削到更多的东西。

二、反剥削反压迫的诗歌

到了东周、春秋时代,诸侯兼并,战火连年,再加上领主们对农民敲骨吸髓的剥削,弄得田园荒芜,民不聊生。在水深火热中的老百姓只有起来反抗这条路了。他们不像《七月》那样无可奈何地嗟叹,也不像《鸱枭》那样委婉曲折地诉苦;而是用匕首投枪般的语言,向统治者做英勇的斗争。《诗经》民歌中的《伐檀》、《硕鼠》、《葛覃》、《行露》等,就是它的代表作。

《伐檀》,它描述了一群在河边砍伐檀木替领主造车的农民愤怒仇恨的情绪。第一章写道: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三、反映战争徭役的诗歌

《诗经》中抒写战争的诗篇是很多的。周统治者进行的正义战争是为人民所拥护的。春秋时诸侯间的兼并战争为人民所深恶痛绝。《豳风·东山》是《诗经》中有名的诗篇,它是一位跟随周公东征三年幸获生还的兵士在归途中的歌唱。虽然这次战争为历史学家所肯定,但它带给战士们的,却依然是妻离子散和田园荒芜的悲哀。

四、揭露统治阶级丑恶与残暴的诗歌

统治阶级残酷剥削劳动人民的人力物力,过着寄生的生活。他们荒淫无耻的行为,残暴的本质,为人民所鄙视痛恨。《诗经》里有一种民歌,用嬉笑怒骂的口吻,摆事实讲道理的手法,尖锐地揭发和暴露统治阶级的丑恶和残暴,诗的斗争性和感染力较强。如《邶风·新台》,它揭露了春秋时代有名的荒淫无耻的昏君卫宣公劫夺儿媳的丑恶行径。《■风·墙有茨》则表现了人民对卫公子顽同庶母私通的鄙弃。老百姓觉得这种丑言秽行讲出来都会污嘴,故而诗歌的表述比较含蓄。

五、恋爱、婚姻与家庭生活的诗歌

风诗里的情诗特别多,它真实地反映了《诗经》时代的男女关系,写出了他们在恋爱结婚过程中各种不同的感受,恋爱、结婚与礼法制度的矛盾和妇女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

六、反映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诗歌

西周在文、武、成、康时代,史称盛世。传至厉王,暴虐无道,导致上下离心,社会矛盾尖锐化。阶级矛盾的尖锐化,也激起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进一步发展。这时产生了一些政治讽刺诗。“二雅”里包括了大部分反映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诗,作者多半是统治阶级内部受压抑的人物。有的是反映贵族间争田夺民的事实,如《大雅·瞻昂》、《小雅·十月之交》等;有的还反映了统治阶级内部为争夺政权而发生的激烈争斗,如《大雅·桑柔》等。

七、周族史诗

《大雅》里有五篇祭歌,反映周族起源、发展以至建国的情况,属于史诗性质。它们包括:《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生民》歌颂了周族的始祖后稷。带有极其浓烈的神话色彩。《公刘》通过具体事实,歌颂公刘率领周族人民由邰(今陕西武功)迁徒到豳豳(今陕西彬县一带)的英雄事迹。刻画了公刘的英雄形象。《绵》是歌颂文王的祖父古公父率领周族再次长途迁岐(今陕西岐山县)的事迹。《皇矣》是叙述太王、王季的德行,描写文王伐密、伐崇的战绩。《大明》描述了武王伐纣的战绩。

八、贵族的庙堂乐章及其他

庙堂乐章以“三颂”(《周颂》、《鲁颂》、《商颂》)为代表,是周王或诸侯祭祀、宴会时演奏歌舞的诗。它是统治阶级用来宣扬德威、粉饰太平的工具。带有很大的虚伪性,而且大都缺乏描写的生动性,艺术价值也很低。当然,其中也保存了值得参考和研究的宝贵的神话、史实。

4.诗经按内容可以分为几类

《诗经》内容大致分为六类:

1、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

这类的作品大多保存在大雅和颂当中,大多以祭祀和歌颂祖先为主,或叙述部族发生、发展的历史,或赞颂先人的德业,为歌功颂德之作。如《生民》写了始祖后稷的诞生神话和他对农业的贡献;《公刘》写了公刘率领周人迁徙,开始定居的生活。还有记述文王、武王业绩的作品等等。

2、农事诗

诗经中有很多直接描写农业生产的诗,如《臣工》、《丰年》、《载芟》等等,其中《七月》是最有代表性的一首,它是风诗中最长的一篇,共8章88句,380字,直接反映了周人的农业生产,是农事诗中最优秀的作品。

3、燕飨诗

以君臣、亲朋欢聚宴享为主要内容,如《小雅·鹿鸣》就是天子宴群臣的诗。由于周朝实行的是宗族分封制,所以统治阶级大部分都是同一氏族的人,因此周族的宴会特别的多,由此产生的诗作业大部分反映的是热闹祥和的景象。

4、怨刺诗

产生于西周末期,大量反映了当时的政治黑暗,社会动荡,反映丧乱,针砭时弊。主要保存在“二雅”和“国风”当中,如《民劳》、《荡》、《节南山》、《硕鼠》、《南山》等等,或讽刺不劳而获、贪得无厌者,或揭露统治者的无耻与丑恶,辛辣的讽刺中寓有强烈的怨愤和不平。

5、战争徭役诗

有些战争诗从正面描写了天子、诸侯的武功,表现了强烈的自豪感,充满乐观精神,如大雅中的《江汉》、《常武》、小雅中的《出车》《六月》等

也有些写厌战思乡的诗,如《小雅·采薇》。《唐风·鸨羽》是一首徭役诗,表现了服役者的强烈不满。

6、婚姻爱情

诗经中写得最多的大概就是这类题材的诗了,有写男女之间互相爱慕的诗,如《邶风·静女》,有写女子对男子的思念的,如《郑风·子衿》,有写男子对女子爱慕的,如《周南·关雎》,还有写婚姻家庭的,如《卫风·氓》

5.诗经的分类

诗经的分类是风、雅、颂。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6.诗经分为那几种

1、名词和动词的丰富多彩和具象化。

《诗经》中的词语丰富多彩,使用的单字近三千个,构成了众多的词汇,表述了极为丰富的生活知识。《诗经》名词、动词的最大特征是它的具象化。

周代是一个单音词为主的时代,在表达同类事物的不同个体时,还没有形成以抽象类概念为主构造复合词的普遍能力,因此常用不同的单音词来表示不同的个体。例如《诗经》中很少使用抽象的一般性名词“马”,却运用了三十多个具有描述作用的特殊名词。

如“鸨”指毛色黑白相间的马,“黄”指毛色黄白相间的马;“骆”指白毛黑鬣的马等。这些具象化名词的产生一方面说明周人对马的熟悉程度,一方面也说明他们驾驭和使用语言的非凡能力。

《诗经》中的动词也具有具象化的特征,如其中描写手的动作的动词就有五十多个,这说明了人们对人类动作的细心观察以及创造语言的高超能力。 2、擅长运用重言或双声叠韵词来摹声摹形。

《诗经》中这一类形容词数量非常大,重言 如夭夭、灼灼、迟迟、习习、霏霏、依依、皎皎等,双声如参差、踟躇、黾勉等,叠韵如辗转、窈窕、逍遥、沃若等。其中重言词又是最多的,这正是因为《诗经》时代单音词占多数,人们还不能大量创作复合词,便只能依靠这种形式来增强抒情描写的效果,并使诗歌的节奏整齐。

3、二节拍的节奏韵律和语言的音乐美。《诗经》的主体是二节拍的四言诗,带有很强的 节奏韵律规范。

《诗经》最常用的押韵方式就是在偶数句中隔句押韵,《诗经》的押韵形式为后世诗歌的韵律形式奠定了基础。双声、叠韵、重言词的使用和规范的押韵,使《诗经》的语言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4、重章复沓的章法。《诗经》章法形式的重要特征就是重章复唱,也就是一首诗由若干 章构成,章与章之间字句基本相同,只对应的变换少数字词,反复咏唱。

重章复唱的形式,又称为叠咏体,是民歌中常用的样式,这一方面因为民歌所要表达的情感是单纯而深挚的,只有重要的反复咏唱才能充分抒情达意;另一方面是因为民歌是口头传唱的,这种形式便于记忆和传诵。重章复唱的形式影响了《诗经》的语言。

首先它使《诗经》中形成了一些套语,这些套语不仅方便了记忆,而且也是语言运用的一种技巧和表达主题的一种手段。重章复唱的形式还影响了《诗经》的遣词造句。

因为套语有相对固定的形式,不能随意改变,所以只能抓住中心词进行锤炼,靠中心词语的变换来叙事状物、写景抒情,从而取得突出的表达效果。如《芣苢》中变换了六个动词,借此造成动作描写的连贯、画面的流动、情感的加深,可谓言简意深。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