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季羡林爱国诗歌作为山东人,季羡林认为山东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泰山。他曾说:“泰山的博大壮美和特有的文化内涵能激励人生、启迪人生,培养崇高的人生境界。” 《泰山颂》诗文是:巍巍岱宗,众山之巅。雄踞神州,上接九天。吞吐日月,呼吸云烟。阴阳变幻,气象万千。兴云化雨,泽被禹甸。齐青未了,养育黎元。鲁青未了,春满人间。星换斗移,河清海晏。人和政通,上下相安。风起水涌,处处新颜。暮春三月,杂花满山。十月深秋,层林红染。伊甸桃源,谁堪比肩。登高望岳,壮思绵绵。国之魂魄,民之肝胆。屹立东方,亿万斯年。 这首诗歌是94岁高龄的季羡林8月30日在病房中写就的。 2.通过诗歌评价季羡林《季羡林生命沉思录》一书中,季先生针对中国现代诗的一些意见,让我觉得自己不是孤独的.季羡林先生说“在文学范围内,改文言为白话,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七十多年以来,中国文化创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据我个人的看法,各种体裁间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小说,包括长篇、中篇和短篇,以及戏剧,在形式上完全西化了.这是福?是祸?我还没见到有专家讨论过.我个人的看法是,现在的长篇小说的形式,很难说较之中国古典长篇小说有什么优越之处.戏剧亦然,不必具论.至于新诗,我则认为是一个失败.”我赞同季羡林先生的看法,中国现代诗一百年来走过的道路,确实证明是一个失败,此路不通. 说中国现代诗是一个“失败”,我们必须说一点理由.每一种语言都有自身不同的特点,当我们通过翻译诗歌学习现代诗的时候,语言自身的魅力几乎荡然无存.中文翻译诗歌除了找一些句尾的押韵外,几乎没有任何诗歌技巧可言.而在英语诗歌中,由于其自身语言特点所形成的诗歌韵律,即便通过理论的详细讲解,也无法在中文里有机地运用.因此,学习外国诗歌造成的结果是,中国现代诗严重缺乏韵律,只剩下所谓内容.而表达一个内容,如果失去了韵律,并非只有诗歌这一种方式,诗歌的特长根本得不到发挥.于是,中国的现代诗成为长短句的上下排列.用韩寒的话说,只要会用回车键,就能写诗.一个长句子,随便断句,就成了一首诗.这种的现代诗,往往寡然无味.因此,季羡林先生说:“纯诗主张废弃韵律,我则主张诗歌必须有韵律,否则叫任何什么名称都行,只是不必叫诗.” 诗歌不是为了表现哲理.当中国的现代诗大规模照搬西方现代诗的时候,除了无法照搬的诗歌技巧,只剩下所谓内容.而在学习西方诗歌内容上,由于语言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原本属于中国诗歌特色的意境也受到局限,只剩下口号和肤浅的大道理.所以,季羡林先生说:所谓朦胧诗,“我总怀疑这是英雄欺人,以艰深文浅陋.”中国的诗人们企图冒充思想家,在自己思想贫乏的状况下,以为现代诗仅存的“哲理”世界,能够给他们带来鲜花和欢呼.可惜的是,艰深晦涩的文字外壳,掩藏的大多都是苍白的灵魂.。 3.季羡林的诗有哪些1、《泰山颂》: 巍巍岱宗,众山之巅。雄踞神州,上接九天。吞吐日月,呼吸云烟。阴阳变幻,气象万千。 兴云化雨,泽被禹甸。齐青未了,养育黎元。鲁青未了,春满人间。星换斗移,河清海晏。 人和政通,上下相安。风起水涌,处处新颜。暮春三月,杂花满山。十月深秋,层林红染。 伊甸桃源,谁堪比肩。登高望岳,壮思绵绵。国之魂魄,民之肝胆。屹立东方,亿万斯年。 2、《季羡林全集》第八卷《观剧》文章结尾季羡林写的诗: 我仍不停地走向前去! 宽广的马路上。笼罩着沉沉的夜气, 扰攘的车马声,没沉了,尘迷的空气,清新了, 一切都布满了严肃的沉寂, 黄白色的灯光,微明了,暗淡了, 引起了幻象残留的痕迹,缥缈在耳边,移在脑际,又深印在心房的一隅, 荧荧的车灯,一个紧跟着一个,无声的在黑暗里游动, 一个个流星似的飞过了,一个个,又幻灭在黑暗中。 3、《季羡林全集》第五卷《我的心是一面镜子》中季羡林写的诗: 留学德国已十霜,归心日夜忆旧邦,无端越境入瑞士,客树回望成故乡。 4、蔡德贵的《季羡林之谜》中记录的季羡林的诗一: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日复何日,共此明湖光。 毫无荒唐言,半把辛酸泪。作者并不痴,人解其中味。 人道上台好,今朝我上台。要知下不去,何如不上来! 走过独木桥,跳过火焰山。豪情依然在,含笑诵九三。 5、蔡德贵的《季羡林之谜》中记录的季羡林的诗二: 杨花飘零满春城,新荷尖尖水溶溶。世间多少伤心事,到处听人说牛棚。 人生在世一百年,天天有些小麻烦。最好办法是不理,只等秋风过耳边。 近浓远淡绿重重,峰横岭斜青濛濛。识得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学习逻辑辩证法,氍毹台上显才华。劝君莫忘雕龙术,书法神州第一家。 中华自古重美人,西施貂蝉论纷纭。美人至今仍然在,各为神州添馨淳。 6、蔡德贵的《季羡林之谜》中记录的季羡林的诗三: 301是中国的标志,301是中国的符号,301是中国的光荣,301是中国的骄傲, 我能够在此养病,也分得了光荣一份,既治好了我的病,又治好了我的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季羡林全集:第八卷 4.季羡林的诗有哪些1、《泰山颂》: 巍巍岱宗,众山之巅。 雄踞神州,上接九天。吞吐日月,呼吸云烟。 阴阳变幻,气象万千。 兴云化雨,泽被禹甸。 齐青未了,养育黎元。鲁青未了,春满人间。 星换斗移,河清海晏。 人和政通,上下相安。 风起水涌,处处新颜。暮春三月,杂花满山。 十月深秋,层林红染。 伊甸桃源,谁堪比肩。 登高望岳,壮思绵绵。国之魂魄,民之肝胆。 屹立东方,亿万斯年。 2、《季羡林全集》第八卷《观剧》文章结尾季羡林写的诗: 我仍不停地走向前去! 宽广的马路上。 笼罩着沉沉的夜气, 扰攘的车马声,没沉了,尘迷的空气,清新了, 一切都布满了严肃的沉寂, 黄白色的灯光,微明了,暗淡了, 引起了幻象残留的痕迹,缥缈在耳边,移在脑际,又深印在心房的一隅, 荧荧的车灯,一个紧跟着一个,无声的在黑暗里游动, 一个个流星似的飞过了,一个个,又幻灭在黑暗中。 3、《季羡林全集》第五卷《我的心是一面镜子》中季羡林写的诗: 留学德国已十霜,归心日夜忆旧邦,无端越境入瑞士,客树回望成故乡。 4、蔡德贵的《季羡林之谜》中记录的季羡林的诗一: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日复何日,共此明湖光。 毫无荒唐言,半把辛酸泪。作者并不痴,人解其中味。 人道上台好,今朝我上台。要知下不去,何如不上来! 走过独木桥,跳过火焰山。 豪情依然在,含笑诵九三。 5、蔡德贵的《季羡林之谜》中记录的季羡林的诗二: 杨花飘零满春城,新荷尖尖水溶溶。 世间多少伤心事,到处听人说牛棚。 人生在世一百年,天天有些小麻烦。 最好办法是不理,只等秋风过耳边。 近浓远淡绿重重,峰横岭斜青濛濛。 识得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学习逻辑辩证法,氍毹台上显才华。 劝君莫忘雕龙术,书法神州第一家。 中华自古重美人,西施貂蝉论纷纭。 美人至今仍然在,各为神州添馨淳。 6、蔡德贵的《季羡林之谜》中记录的季羡林的诗三: 301是中国的标志,301是中国的符号,301是中国的光荣,301是中国的骄傲, 我能够在此养病,也分得了光荣一份,既治好了我的病,又治好了我的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季羡林全集:第八卷。 5.【学过哪些季羡林的文章】《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 论文集 《初探》 理论 《天竺心影》 散文集 《季羡林选集》 散文集 《朗润集》 散文集 《季羡林散文集》 散文集 《牛棚杂忆》 散文集 季羡林全集第一卷:散文一【因梦集、天竺心影、朗润集、燕南集】 第二卷:散文二【万泉集、小山集】 第三卷:散文三 第四卷:日记·回忆录一【清华园日记、留德十年】 第五卷:回忆录二【牛棚杂忆、学海泛槎】 第六卷:序跋 第七卷:杂文及其他一 第八卷:杂文及其他二 第九卷:学术论著一【印度古代语言】 第十卷:学术论著二【印度历史与文化】 第十一卷:学术论著三【吐火罗文《弥勒会见记》译释】 第十二卷:学术论著四【吐火罗文研究】 第十三卷:学术论著五【中国文化与东西方文化(一)】 第十四卷:学术论著六【中国文化与东西方文化(二)】 第十五卷:学术论著七【佛教与佛教文化(一)】 第十六卷:学术论著八【佛教与佛教文化(二)】 第十七卷:学术论著九【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 第十八卷:学术论著十【糖史(一)】 第十九卷:学术论著十一【糖史(二)】 第二十卷:译著一【梵文及其他语种作品翻译(一)】 第二十一卷:译著二【梵文及其他语种作品翻译(二)】 第二十二卷:译著三【罗摩衍那(一)】 第二十三卷:译著四【罗摩衍那(二)】 第二十四卷:译著五【罗摩衍那(三)】 第二十五卷:译著六【罗摩衍那(四)】 第二十六卷:译著七【罗摩衍那(五)】 第二十七卷:译著八【罗摩衍那(六上)】 第二十八卷:译著九【罗摩衍那(六下)】 第二十九卷:译著十【罗摩衍那(七)】 第三十卷:附编散文随笔 《清塘荷韵》《赋得永久的悔》《留德十年》《万泉集》《清华园日记》《牛棚杂忆》《朗润园随笔》《季羡林散文选集》《泰戈尔名作欣赏》《人生絮语》《天竺心影》《季羡林谈读书治学》《季羡林谈师友》《季羡林谈人生》《病塌杂记》《忆往述怀》《新纪元文存》 等.季羡林散文随笔作品(20张)主要译著 《沙恭达罗》(优哩婆湿》《罗摩衍那》、《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等.收入小学语文课本的文章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怀念母亲》 《夹竹桃》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1986年论文集《印度古代语言论集》获北京大学首届科学研究成果奖.1987年论文集《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和政策研究优秀成果荣誉奖.1989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授予“从事语言文字工作三十年”荣誉证书.1990年论文集《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获全国首届比较文学图书评奖活动“著作荣誉奖”.1992年主编的《大唐西域记校注》获全国首届古籍整理图书奖.1992年,印度瓦拉纳西梵文大学授予最高荣誉奖“褒扬状”.1997年主编的《东方语言学史》获第三届国家图书奖.1997年主编《印度古代文学史》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999年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专著二等奖.1998年德黑兰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1999年《季羡林文集》(24卷)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2000年专著《文化交流的轨迹——中华蔗糖史》获长江读书奖“专家著作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