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新诗经典鉴赏

1.著名现代诗全文及赏析

1、《回答》——北岛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 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冰川纪过去了, 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 好望角发现了, 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 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

为了在审判之前, 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 告诉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 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声, 我不相信梦是假的, 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 就让所有的苦水注入我心中。

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 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 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 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赏析】 如此怪诞的现实世界让北岛发出了疑问:“ 冰川纪过去了,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好望角发现了,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这里,若以人情冷暖的角度来看天气的冷暖,那么,这个冰川纪指的便是人情极度冷酷的时代。 2、《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赏析】 抒情主人公想要做“一个幸福的人”,愿意把“幸福的闪电”告诉每一个人,即使是陌生人他都会真诚的祝愿他“在尘世获得幸福”。

诗人想象中的尘世,一切都那样新鲜可爱,充满生机与活力,字里行间透出积极、昂扬的情感。整首诗乍看是以淳朴、欢快的方式发出对人的真诚祝愿。

3、《小巷》——顾城 小巷 又弯又长 没有门,没有窗 你拿把旧钥匙 敲着厚厚的墙 【赏析】 这首诗创作于**之后,表明经历**的人虽然历经欺骗和愚弄,墙就比喻成丑恶势力或者威权,小巷表明人正在走的道路,钥匙表明一种希望,梁小斌有一首《中国,我的钥匙丢了》,但是顾城没有丧失希望,仍然在顽固寻找,寻找人生的家园 。 4、《一代人》——顾城 黑夜2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赏析】 所以诗人为这只有两句话的诗起了一个宏大而耐人寻味的标题:一代人。但诗的内容似乎又指向了两代人:既是对上一辈的总结和反思,又是对下一代的呼唤和定位。

他尽量使用明确、简单的词汇和句子来表达心中的感受,避免诗歌的语言受到晦涩难懂等流弊的污染。 5、《五月的麦地》 全世界的兄弟们 要在麦地里拥抱 东方 南方 北方和西方 麦地里的四兄弟 好兄弟 回顾往昔 背诵各自的诗歌 要在麦地里拥抱 有时我孤独一人坐下 在五月的麦地 梦想众兄弟 看到家乡的卵石滚满了河滩 黄昏常存弧形的天空 让大地上布满哀伤的村庄 有时我孤独一人坐在麦地为众兄弟背诵中国诗歌 没有了眼睛也没有了嘴唇 【赏析】 海子的精神世界终生与故乡相连,海子一直生活在农村,他曾自豪地对朋友说:“乡村生活至少可以让我写上十五年。”

因而乡村以及与此相关的诗歌意象(村庄、大地、麦地、雨水、青草、草原、河水、麦子等)大量进入海子的诗篇。

2.短篇经典现代诗和赏析

王晓维 乡色酒 舒兰 三十年前 你从柳树梢头望我 我正年少 你圆 人也圆 三十年后 我从椰树梢头望你 你是一杯乡色酒 你满 乡愁也满 【赏析】 这是一首有色有味、又淡又浓的现代小诗。

说它淡,淡在诗景,淡淡的酒香,淡淡的月色;说它浓,浓在诗情,浓浓的相思,浓浓的乡愁。仔细品尝这杯《乡色酒》真是又甜又苦,又醉又醒。

诗句的行列布局完全是对宋词小令的发扬与创新,对称均匀,简约精纯。自然地想到了《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乡色酒》是从民族文化的优秀遗产中汲取了精华,用传统的审美形式酿出的当代人的民族情思。

这种远近时间的跨越、空间距离的跳跃、“你”“我”位置的变换,虽是几字之别,却能景象迁移、情绪突变,其情由甜而苦,其思由醉而醒,其地由故园而他乡,油然而生浓浓的相思,无限的乡愁。 乡愁 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赏析】 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

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 席慕蓉将这份乡愁用简短的七行三节诗进行概括:第一节写乡音的清新缭绕,笛声“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试想一年四季又有几个晚上没有月光啊,这就隐隐喻出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怀恋故乡。

第二节写乡情的怅惘,对故乡的怀念渐渐遥远,时间的推移摇落了故乡的轮廊,仅剩一种模糊不清的怅惘,如雾里别离,浓似血却又隔着一层迷蒙的云雾。用雾里的挥手别离来比喻对故乡的模糊而怅惘的印记,是用一种可观可感的具象来描述抽象的主观感受,可谓生动形象、贴切自然。

第三层写乡愁的永恒。是从上两层的乡音缭绕和乡情缠绵过渡而来,这在形式上极具新颖意味。

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诗人用没有车轮的树永驻游子心中“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发了深似海洋的愁绪和怀恋、怅惘的情感。

情感抒发与意象选择的融合,使整首诗的意境深邃悠远。比喻的贴切自然、语言的朴素优美更使整首诗具有牧歌式的情调。

(王晓维)。

3.新诗的赏析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最有影响的作品之一。

这是一首抒写自然之美与作者心情的短诗,诗人是崇高、赞美自然的。诗中景物的描写真实细腻,可见康桥在诗人心中打下了极深的烙印。

不仅如此,而且康桥是诗人的理想。他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然而,满目疮痍的中国,是非颠倒的年代,艰难的民生,使诗人的 康桥理想逐渐破灭。这首诗写于一九二八年诗人重返英伦归国途中。

故地重游,昔日之景勾起作者昔日之忆,而离别在即,诗人敏感的心底怎能不荡起阵阵伤感的涟漪!描写康桥的自然美,表现作者对康桥的不舍眷恋及心底的惆怅,是这首诗的主题。 徐志摩以其独抒性灵的诗风靡一时。

他的诗,轻灵飘逸,幽婉洒脱,集意境美、建筑美、音节美和绘画美于一身,同时对中外诗艺进行融合,追求一种“纯真的诗感”。这些在《再别康桥》可见一斑。

这首诗意境优美,情感深挚含蓄,诗思精巧别致。诗人以康桥的自然风光为直接抒情对象,采取间接抒情的方式,寓情于景,人景互化。

通读整首诗,无一处不是在写景、又无一处不是包含着诗人那淡淡的离别愁绪。诗的第一节:“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行文看似洒脱,实则是无奈与惆怅:诗人知道,康桥的美景是永存的无法带走的,改变的是人的心境,失落的是曾经的梦想,而带走的只是那份似淡实浊的眷恋与忧愁。往下,诗人运用比喻,将金柳看成是荡漾自己心头的新娘,甚至他甘心做康河里的一条水草,“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第四节中,是清泉倒映了天上的彩虹,还是天上的彩虹融入了清泉?那种“月光如水水如天”的意境开阔而悠远,正如诗人那淡淡的却又无处不在的愁情。那绚烂如虹的梦早已揉碎、沉淀在其间诗人轻轻地吟哦也许正是对往日康桥理想的一种悼念?情感在每一个意境中不断升华至高潮。

如果说诗的前四节描写的是自然之景,而到了第五节则回忆人的活动。诗人仿佛看到往日的自己长蒿漫溯,在康桥寻梦的情景,那时的自己是怎样的意气风发啊,现实中的诗人禁不住也要放歌了——但他不能放歌,因为要离别,因为离别时是满心的不舍与惆怅。

唯有沉默才是今晚的康桥,诗人的心境,如一张拉满弦的弓,箭未离弦,便被人活生生的抢了去,那淡淡的思绪曾有瞬间的高涨,但这高涨又在瞬间消失了,正如他悄悄地来,呼应了开头。诗作的情绪线索是:淡淡的哀伤——逐渐升华——高涨瞬间——回复淡淡的哀伤,在这样的线索中,整首诗情与景浑然一体。

而诗人构思之精妙体现于取裁的巧妙。诗的开头:“轻轻地,我走了”诗的结尾:“悄悄地,我走了”两个一前一后的“我走了”,说明诗人截取的是“走”这一瞬间,而并非从来到走这一个较长的过程。

这一瞬间已在诗人心中永远定格,诗人的一系列情感与他所描绘的康桥的一切意境都在瞬间中完成。瞬间便是永恒。

也许,这也正是《再别康桥》这首诗在众多的离别抒情诗中脱颍而出,为世人所喜爱,经久不衰的原因。 从结构上来看这首诗。

全诗共七节,每节四句。每节各描写一个景物一个意境,而节与节之间是相互联系,上承下启的。

以第二、第三节为例。第二节中,前两句诗人描绘了河畔的金柳,后两句采用层进深化情感。

第三节则承第二节所写的“波光”来写“水底的清荇”。可见句子之间、诗节之间的环环相扣。

诗人非常重视诗行本身的美感作用。他的诗作很考究诗歌的外形整齐。

这样的整齐偏重于诗的整体排列顺序的整齐规划,至于诗行长短并不做呆板限制。这首诗使用 式的诗形,而诗句有长有短,诗的整体错落有致而并不单调死板,使人在视觉上产生一种诗的参差错落的图案美及严谨稳定中内含变化的和谐感。

诗人说:“诗歌的美妙不在于它的文字意义,而在于它的不可捉摸的音节里。”可见,诗人追求的是音节的音律和节奏。

在其诗歌里,音节与内容达到了自然完美的统一。“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两个“轻轻地”叠用,与其说是意境的渲染,不如说是诗人在有意增强节奏的轻盈。

诗人将节奏视为诗内在的生命,他所谓的“内含的音节的均整”,更多的是追求诗行间“顿”的数目大致相等,而非字数的相等。顿,即按句中不同成分来区分音节。

如诗的最后一节按意群可作这样的划分:“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诗的每一句之间的顿数是大致相等的,使得整首诗富有整体一致的节奏感。

在音韵方面,这首诗偶句押韵,同一节二、四句押相同的韵,造成了一种叠荡起伏的音韵美。在诗人有节奏有韵律的吟唱中,诗中的意境、诗人的愁绪也在变化、扩散开来。

这首诗采用现代白话形式,继承了中国古典传统诗歌的含虚、典雅,又采用了音语中的语法调式,可谓中西合壁。而绘画的色彩美在诗中也用明显体现,诗中的云彩、金柳、青荇、清泉,天上虹,一组组物象的颜色鲜明,写出了康桥之美 。

这样一幅色彩明艳的画卷,与诗人的心情并不矛盾,正是因为它的美,才令诗人如此难以割舍! 读《再别康桥》,如观楼如吟歌如赏画,。

4.著名现代诗全文及赏析

最低0.27元/天开通百度文库会员,可在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文库新人

著名现代诗本文是关于诗词名句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著名现代诗 1、《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2、《笑》 林徽因 笑的是她的眼睛,口唇, 和唇边浑圆的漩涡。 艳丽如同露珠, 朵朵的笑向 贝齿的闪光里躲。 那是笑——神的笑,美的笑: 水的映影,风的轻歌。 笑的是她惺松的鬈发。 散乱的挨着她耳朵。 轻软如同花影, 痒痒的甜蜜 涌进了你的心窝。 那是笑——诗的笑,画的笑: 云的留痕,浪的柔波。 3、《星》 废名 满天的星, 颗颗说是永远的春花。 东墙上海棠花影, 簇簇说是永远的秋月。 清晨醒来是冬夜梦中的事了。 昨夜夜半的星, 清洁真如明丽的网, 疏而不失, 春花

5.经典古诗赏析

行路难的背景资料

天宝元年(742),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用世的人,被世人称作“诗仙”,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行路难》即作于被迫离开长安时,感叹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李白少有大志,胸怀着“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他二十四岁“辞亲远游”直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因为他傲岸奔放,蔑视权贵,不容于朝。天宝三年,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编辑本段]【行路难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同“馐”,美味的食物)直(同“值”,价值)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解诗题

《行路难》古代乐府《杂曲歌辞》。742年诗人应昭入京,供奉翰林,试图施展自己的经国济世的宏愿,但他很快感到受到排挤,找不到政治出路,在或去或留之时,写下这首诗。

全部注释

1《行路难》:乐府《杂曲歌辞》调名,内容多写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之意,多以“君不见”开头。今存最早的《行路难》是鲍照的十八首。前人认为李白的《行路难》“似全学鲍照”。第一首乃取意于鲍照《行路难》“对案不能食”一首。

2樽:古代盛酒的器具。斗十千:形容酒价昂贵。珍羞:珍贵的菜肴。羞,同“馐”,食物。直:通“值”,价值。

3鲍照《行路难》:“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4闲来两句:传说吕尚(姜太公)末遇周文王时,曾一度垂钓于磻溪(今陕西宝鸡东南)。乘舟梦日边:相传伊尹在受商汤聘请的前夕,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之旁。吕尚和伊尹都曾辅佐帝王建立不朽功业,李白借此表明对自己的政治前途仍存极大的希望。

5长风破浪:据《宋书·宗悫传》载:宗悫少年时,叔父宗炳问他的志向,他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济:渡过。

6 飡:通“餐”。

7 羞:通“馐”。

金杯盛着昂贵的美酒,玉盘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但是我停杯扔筷不想饮,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要登太行山,但风雪堆满了山,把山给封住了。当年吕尚闲居,曾在碧溪垂钓;伊尹受聘前,梦里乘舟路过太阳边。行路难啊,行路难!岔路何其多,我的路在何处?总会有一天,我能乘长风破巨浪,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这是李白所写的三首《行路难》的第一首。这组诗从内容看,应该是写在唐玄宗天宝三载(744)李白离开长安的时候。

6.推荐优美现代诗歌及赏析

断章——卞之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雨后作者: 席慕蓉生命 其实也可以是一首诗如果你能让我慢慢前行静静盼望 搜寻怀带着逐渐加深的暮色经过不可知的泥淖在暗黑的云层里终于流下了泪 为所有错过或者并没有错过的相遇生命 其实到最后总能成诗在滂沱的雨后我的心灵将更为洁净如果你肯等待所有飘浮不定的云彩到了最后 终于都会汇成河流雨 巷-----戴望舒雨 巷撑 着 油 纸 伞 , 独 自彷 徨 在 悠 长 , 悠 长又 寂 寥 的 雨 巷 ,我 希 望 逢 着一 个 丁 香 一 样 地结 着 愁 怨 的 姑 娘 。

她 是 有丁 香 一 样 的 颜 色 ,丁 香 一 样 的 芬 芳 ,丁 香 一 样 的 忧 愁 ,在 雨 中 哀 怨 ,哀 怨 又 彷 徨 ;她 彷 徨 在 这 寂 寥 的 雨 巷 ,撑 着 油 纸 伞像 我 一 样 ,像 我 一 样 地默 默 行 着 ,冷 漠 , 凄 清 , 又 惆 怅 。她 静 默 地 走 近走 近 , 又 投 出太 息 一 般 的 眼 光 ,她 飘 过像 梦 一 般 地 ,像 梦 一 般 地 凄 婉 迷 茫 。

像 梦 中 飘 过一 枝 丁 香 地 ,我 身 旁 飘 过 这 女 郎 ;她 静 静 地 远 了 , 远 了 ,到 了 颓 圮 的 篱 墙 ,走 尽 这 雨 巷 。在 雨 的 哀 曲 里 ,消 了 她 的 颜 色 ,散 了 她 的 芬 芳 ,消 散 了 , 甚 至 她 的太 息 般 的 眼 光 ,丁 香 般 的 惆 怅 。

撑 着 油 纸 伞 , 独 自彷 徨 在 悠 长 , 悠 长又 寂 寥 的 雨 巷 ,我 希 望 飘 过一 个 丁 香 一 样 地结 着 愁 怨 的 姑 娘 。舒婷的<<致橡树>>我如果爱你——/绝不学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象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也不止象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甚至春雨/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相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吹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你有你的铜枝铁干,/象刀象剑也象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象沉重的叹息,/又象英勇的火炬/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作者:余光中作品:深山听夜内容:山深夜永万籁都浑然一梦有什么比澈底的静更加耐听呢?再长,再忙的历史也总有这么一刻是无须争辩的吧?可是那风呢?你说风吗?那是时间的过境引起的一点点,偶尔一点点回音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nbsp;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江南的水田,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无形的手掌掠过无恨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是淤滩上的驳船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祖国啊!我是贫困,我是悲哀。

我是你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啊,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来未落在地面的花朵;——祖国啊!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是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祖国啊!我是你的十亿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你以伤痕累累的**喂养了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纸船》我曾经为了娱乐折过许多纸船随手将他们放在无出路的死潭无怨言我现在也还折纸船在寂寥的夜里为他们准备温暖的港湾亦无怨言我无出路我有怨言谁能给我一个港湾让我也我怨言<一代人>顾城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再别康桥(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这 句 话(叶志祥)风和帆纠纠缠缠大约正是为了印证这句话在撕裂心肝云和月遮遮掩掩也许正为悄悄说过这句话而惶惶不安浪和岩。

7.著名现代诗全文及赏析

在迷恋和期待中成长

———穆旦的《春》赏析

徐贤友

穆旦

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

他渴求着拥抱你,花朵。

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

当暖风吹来烦恼,或者欢乐。

如果你是醒了,推开窗子,

看这满园的欲望多么美丽。

蓝天下,为永远的迷迷惑着的

是我们二十岁的紧闭的肉体,

一如那泥土做成的鸟的歌,

你们被点燃,却无处归依。

呵,光,影,声,色,都已经赤裸,

痛苦着,等待伸入新的组合。

在穆旦的《春》里,我们读出了一个别一样的“春天”:它是醒来,是第一次的诞生和再生,但也是欲望与沉迷的诱惑;是飞扬的歌声敞开的欢乐,也是沉滞的泥土与紧闭的肉体;是燃烧、分散、反抗,也是散乱之后的新的组合与新生。它是自然的春天,也是人生的青春,是诗人春心的萌动和诗心的勃发,是黎明、早春、二十岁的青春的融合。他们恰如光、影、声、色的赤裸与感官和思想的荡漾,它们新的组合的出现会更美、更诱人。

这首诗表现出“三美”。动态美:火焰、摇曳、渴求、拥抱、等词展现出春天的勃勃生机;静态美:绿色、土地、草与花朵等词是春天亘古不变的特征;对立美:“醒”与“迷惑”的对立,是人生青春期躁动的欲望与诗人沉思形象的对立。这些构成了诗歌的沉挚、坚实、富有现代感的抒情基调。同时诗人将对生命中的新生和强力冲动的迷恋和期待——清醒/沉醉、沉滞/飞扬、根基/摆脱,通过与“春”相关的生动意象(绿色/火焰、拥抱/反抗、土地/花朵)表现出来。

春天是美好的,但又是易逝的,在美好面前,会更觉得人生苦短。唯一的就是在迷恋中成长起来,在期待中看到自己拥有美好青春的希望!

8.告诉我一首经典的现代诗,带赏析

周梦蝶(1921年2月10日--),本名周起述,河南淅川人。

1948年随青年军渡海至台,从此萍飘蓬转,孤单了大半辈子。1954年加入“蓝星”诗社,1959年于台北武昌街明星咖啡屋骑楼下,摆设书摊……《十月》是他的成名作。

就像死亡那样肯定而真实 你躺在这里。十字架上漆着 和相思一般苍白的月色 而蒙面人底马蹄声已远了 这个专以盗梦为活的神窃 他底脸是永远没有皱纹的 风尘和忧郁磨折我底眉发 我猛叩着额角。

想着 这是十月。所有美好的都已美好过了 甚至夜夜来吊唁的蝶梦也冷了 是的,至少你还有虚空留存 你说。

至少你已懂得什么是什么了 是的,没有一种笑是铁打的 甚至眼泪也不是…… 《怀鹰点评》: 周梦蝶的《十月》,从象征意义上来看,是写秋末冬初的一种心情,那正是万物萧条,大地进入“冬藏”的时候,显示秋天已经“死亡”了,人的肉体和思想情怀也在此时进入“冬眠”期。然而,季节有四时之分,循环不息,而人的[url=javascript:;]生命[/url]却已无季节往返之可能。

全诗都在谈这个“死亡”的现象,但又不直接触及死亡的本质和本体、过程,而取其模糊的象征意味,突显死亡在永恒和虚空之中的定位。 “就像死亡那样肯定而真实 你躺在这里。

十字架上漆着 和相思一般苍白的月色” 第一行诗句,[url=javascript:;]诗人[/url]直接点题,就像虚空之中突然显现的影像,之前该有些什么东西,引起诗人的感慨,他才会发出“就像死亡那样肯定而真实”的感慨。肯定而真实是不容置辩的,是一种已确定的真实,但那究竟是什么呢? “你躺在这里”,死亡的真实是因为“死者”躺在这里。

台湾著名诗人兼评论家罗青说:“这是一倒装句,原句应为'你躺在这里/就像死亡那样肯定而真实'”。把“你躺在这里”放在开头第一行,未尝不可,但读来索然无味,后继的诗句就成了很“自然”的铺排,产生不了那种突如其来的力度。

诗中的“你”语意广泛,可以泛指一切人或一切事,甚至可以隐喻季节、时间等,可随读者的想象而变化。当然,若从全诗来看,这个“你”指的是人,它有两层意思,一是指诗人,一是指诗人之外的他人。

紧接着,诗人勾画出一幅墓地的景象,十字架象征死亡和墓地,你静静的躺在这里,墓地上的十字架漆着“像相思一般苍白的月色”,这行诗点出了时间,是在一个凄清的夜晚,月亮白惨惨的,照在十字架上,就像给十字架漆上白光,然而。这月色“和相思一般的苍白”,相思不只是指情人之间的思念,如今“你已躺在这里了”,即有相思,也像月色一般的苍白,这思念何其沉重,叫人难以消受。

首三行诗写出了墓地的环境氛围,借用十字架和苍白的月色,突显令人伤怀的场景和梦一样迷离的意象。 我们不禁要问,这个“你”因何死亡,诗人不会无缘无故的去写一个人的死亡,这死亡该带有特殊的意味。

它也许指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死亡。 “而蒙面人底马蹄声已远了” 在如此凄清的墓地上,突然跳出了一个“蒙面人”,且骑着马远去了。

你会不会觉得很突兀呢? 墓地何来的马蹄声?而骑马的是个“蒙面人”,为什么要蒙面?尤其是在这样的夜晚,这样的场景,是怕被人认出真面目来吗? 可见这蒙面的骑士和马蹄声是诗人的幻觉或想象,意象处理有点奇特,但如果与墓地这个特殊的环境结合起来看,这该是“死神”的化身。诗人用模糊的形象和恍惚的声音来衬托“死神”,把死亡的触觉写得凄凉而美。

“这个专以盗梦为活的神窃 他底脸是永远没有皱纹的” 原来,这个“蒙面人”是个“专以盗梦为活的神窃”,人活着才有梦,死了也就梦灭了,死神的脸是永远没有皱纹的,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死神冷酷无常,是不为生者或死者动容;他底脸永远是冷冰冰,没有任何的表情,故看不到“皱纹”。 这三行诗是诗人在墓地里闪入脑际的一种深沉的构想和感慨。

“风尘和忧郁磨折我底眉发” 诗人从虚幻的想象中回到现实,审视着自己的过去,那是一段披着风尘和忧郁的[url=javascript:;]岁月[/url]。诗人从小从军,走遍大江南北,风尘仆仆,而约大半的时间都是在忧郁的心境中渡过。

“我猛叩着额角。想着” 这一句又是倒装句,猛叩额角的动作,含有悔恨、怨怼之意。

“这是十月。所有美好的都已美好过了” 虽然是后悔,但诗人不想,现在的秋暮时分,虽然已接近“冬藏”(死亡),但过去我也有过“美好”的岁月,这些美好的都已美好过了,我这一生该是没有什么遗憾。

“甚至夜夜来吊唁的蝶梦也冷了” 吊唁,是指前来探丧的礼仪,这是诗人的自况,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死亡的不只是肉体,甚至是精神[url=javascript:;]世界[/url]的崩亡,前来吊唁的不是蝶,而是蝶梦,这虚无缥缈的蝶梦,令诗人的梦也冷了,即使它(蝶梦)夜夜来吊唁。这里头说的是一种万念俱灰的情绪。

“是的,至少你还有虚空留存 你说。至少你已懂得什么是什么了 是的,没有一种笑是铁打的 甚至眼泪也不是……” 这最后的一段是个对比,既把前面所写的关于死者和生者,过去和现在做一个对照。

虚空是什么呢?虚空是空无一物,意即已成为“[url=javascript:;]历史[/url]”的人或过往,对现在时来说,是已无存。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