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李白诗歌的意境

1.你认为李白和杜甫,各自写诗的意境是什么呢,

但李白与杜甫在诗歌创作上,有着很大的不同及价值取向.我们可以从下列几点来比较李白和杜甫: 一、思想:李白的诗,很多表现出求仙出世和及时行乐的思想;杜甫的诗,很多表现出忧时伤世,悲天悯人的思想.所以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 二、风格:李白经常用夸张的手法,生动的比喻,抒发出热烈奔放的感情;杜甫经常用刚健的手法,深沉的思考,表现对社会实况的深厚同情.李白偏向于浪漫,杜甫偏向于写实. 三、擅长的体裁:两人都能写各种体裁的诗歌,但李白的七言古诗和绝句写得最好,而杜甫的律诗写得最好.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两座并峙的高峰.李白的诗更能表现盛唐文人意气风发、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而杜甫的诗则更能反映国破家亡、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李白天才放逸,诗歌自成一体,是天授的奇才;杜甫当世英才,诗歌兼备众体,是人能的极致.李白的诗对于后代爱好豪放诗风、具有奇特想象力的诗人有深远的影响.杜甫的诗对于后代关怀社会现实、重视诗法变化和字句锻炼的诗人影响更大.韩愈说得好:“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他们两人都是我国伟大的诗人,两人的诗,是各有长处的.。

2.李白诗歌的意境、作品、意象

李白诗歌中的花朵意象关键词:诗人 花朵 意象内容提要:李白的诗歌中有许多花朵意象。

我们在对其作品进行赏析时,不免要对其中所涉及的花朵意象解析。何谓“意象”。

意即作者的思想感情,“象”即具体的物象。“意象”就是寓“意”之“象”,是寄托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是作者思想感情与具体物象的融合。

“意”与“象”的关系,就是“情”与“景”的关系,“心”与“物”的关系,“神”与“形”的关系。移情于景,存心于物,凝神于形,寓意于象,皆成“意象”。

所以,了解李白诗歌中的花朵意象是赏析李白诗歌的关键。引言李白天性自然。

喜好以自然界的客观意象来表达感情。如:鸟类,花朵类。

古人以为意是内在上午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中国传统诗论实指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处理技巧。

诗歌创作的过程是一个观察,感受,酝酿,表达的过程。作者对外界事物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感情色彩,并制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天地,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能根据这个艺术天地在内心进行地二次创作,在还原诗人所见所感的基础上渗透自己的感情色彩。

本文试图以我所接触到的李白诗歌中的花朵意象为考察对象,将表现同一种思想感情的花朵意象分六类作一梳理。一一类是用花朵意象表达对祖国山水,生活的热爱。

如《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犬吠水声中,挑花带露浓。”桃花一般用来比喻很美或美人。

白居易赞道:“闲折两枝握在手,细看不似人们有。花中此物是西施,芙蓉芍药皆嫫母。”

故又“花中西施”的美名。诗人的“桃花带露浓”则是通过视觉上的感观,用一“浓”字写出了蕴于日常生活中的美。

正是: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一朵普通的桃花,由于诗人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便能发掘出它的色“浓”。

《望庐山五老峰》:“庐山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芙蓉:荷花的别称。

荷花并非五片花瓣,而五老峰也没有“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环境。

二者似乎联系不起来,诗人却能通过自己的感受把连峰际天的五老峰,形容为“青天削出金芙蓉”。形象生动,别具一格。

《夜下征虏亭》:“山花如绣颊,江火似流莹。”山花:顾名思义,就是山坡上的花,本不应受到注意,诗人却将它比做“绣颊”,正是由于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加上视觉的冲击,才形成这种比中带兴的写法。

诗中生动的比喻,流畅的语言,形象的描绘了江中夜景,体现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越女词五首》其三):“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

荷花以“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被誉为“花中君子”。

是美的象征和化身,也用来比喻女子的美貌。诗人采用“赋”的手法,铺陈叙述,勾出江南水乡的独特风光。

风格清新活泼,有浓厚的民歌色彩。《北风行》:“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飘落轩辕台。”

这首诗中,诗人用“比”的手法,将雪花比喻成“席”,夸张到了极点,体现了诗人豪迈的风格。是夸张的典范,比喻的佳句。

《山中问答》:“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这首诗采用“赋”的方式,以问答形式,抒发隐居读书的情意,清新自然。

桃花最早成为象征文人隐逸的理想境界,便是晋带陶渊明笔下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这里的人与世无争,在自然美景中其乐融融,“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成了世代隐逸文人的精神家园,也成就了“桃花源情结”桃花在历代文人的吟咏中演绎成典型的诗歌意象,它是春天的象征,美人的象征,理想桃源的象征。(《秋浦歌十七》其十一):“水急客舟疾,山花拂面香。”

诗人用“兴”抒发对自然的热爱,普遍的山花也有它的芳香,情景交融。(《秋浦歌十七》其十二):“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

夜色中,哪里有花迹可寻?这非赋,非比,非兴的手法,将想象与现实结合在一起,生活气息浓厚,富有民歌色彩。《扶风豪士歌》:“东方日出啼早鸦,城门人开扫落花。”

诗人用“赋”,抓住日常生活极普通的事物进行描绘,以景抒情又赋景以情。《荆门浮舟望蜀江》:“正是桃花流,依然锦江色。”

“雪照聚沙雁,花飞出谷莺。”桃花在诗歌意象中是春天的象征。

本文运用“赋”的手法,描绘蜀江春水的秀丽景色和乘舟泛游的情趣,形象生动,感情热烈,流露出诗人愉悦的心情。(《宫中行乐词八首》其二):“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

诗人从颜色上着手,强调视觉与味觉。(《少年行二首》其二):“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落花:从草木上掉下来的花瓣。落:本指植物的花,叶往下掉。

诗人用“赋”,不表其“残”意,用“笑入”一词,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慷慨给予心花怒放,对人间赏心悦目之事饱含激情。《寻雍尊师隐居》:“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

诗人从视觉和温觉(冷和热)出发,赋写花,一个“暖”字饱含无限韵味,静中有动,动中有静,静美的境界活脱而出。李白性格爽朗,率真,所以他的诗歌感情真挚,饱满,他一向反对雕章琢句,所谓“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古风》其一),他努力。

3.李白诗歌的意象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

屈原而后,他是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中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独特风貌的。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

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朽,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

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构思奇特,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存诗近千首,有《李太白集》,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

4.李白这首诗的意境看看你们的体会

李白《江上吟》木兰之枻沙棠舟,玉箫金管坐两头。

美酒尊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

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

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

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

诗题一作“江上游”,大约是李白三四十岁客游江夏时所作。这首诗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是很能代表李白特色的篇章之一。

唐汝询讲这首诗的主题是“此因世途迫隘而肆志以行乐也”(《唐诗解》卷十三)。虽然讲得不够全面、准确,但他指出诗人因有感于“世途迫隘”的现实而吟出这诗,则是很中肯的。读着《江上吟》,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楚辞》的《远游》:“悲时俗之迫厄兮,愿轻举而远游。”

这首诗以江上的遨游起兴,表现了诗人对庸俗、局促的现实的蔑弃,和对自由、美好的生活理想的追求。

开头四句,虽是江上之游的即景,但并非如实的记叙,而是经过夸饰的、理想化的具体描写,展现出华丽的色彩,有一种超世绝尘的气氛。“木兰之枻沙棠舟”,是珍贵而神奇的木料制成的;“玉箫金管坐两头”,乐器的精美可以想象吹奏的不同凡响;“美酒尊中置千斛”,足见酒量之富,酒兴之豪;“载妓随波任去留”,极写游乐的酣畅恣适。总之,这江上之舟是足以尽诗酒之兴,极声色之娱的,是一个超越了纷浊的现实的、自由而美好的世界。

中间四句两联,两两对比。“仙人“一联承上,对江上泛舟行乐,加以肯定赞扬;“屈平”一联启下,揭示出理想生活的历史意义。“仙人有待乘黄鹤”,即使修成神仙,仍然还有所待,黄鹤不来,也上不了天;而我之泛舟江上,“海客无心随白鸥”,乃已忘却机巧之心,物我为一,不知何者为物,何者为我,岂不是比那眼巴巴望着黄鹤的神仙还要神仙吗?到了这种境界,人世间的功名富贵,荣辱穷通,就更不在话下了。因此,俯仰宇宙,纵观古今,便得出了与“滔滔者天下皆是也”的庸夫俗子相反的认识:“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泛舟江汉之间,想到屈原与楚王,原是很自然的,而这一联的警辟,乃在于把屈原和楚王作为两种人生的典型,鲜明地对立起来。屈原尽忠爱国,反被放逐,终于自沉汨罗,他的词赋,可与日月争光,永垂不朽;楚王荒淫无道,穷奢极欲,卒招亡国之祸,当年奴役人民建造的宫观台榭,早已荡然无存,只见满目荒凉的山丘。这一联形象地说明了:历史上属于进步的终归不朽,属于反动的必然灭亡;还有文章者不朽之大业,而势位终不可恃的这一层意思。

结尾四句,紧接“屈平”一联尽情发挥。“兴酣”二句承屈平辞赋说,同时也回应开头的江上泛舟,极其豪壮,活画出诗人自己兴会飚举,摇笔赋诗时藐视一切,傲岸不羁的神态。“摇五岳”,是笔力的雄健无敌;“凌沧洲”是胸襟的高旷不群。最末“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承楚王台榭说,同时也把“笑傲”进一步具体化、形象化了。不正面说功名富贵不会长在,而是从反面说,把根本不可能的事情来一个假设,便加强了否定的力量,显出不可抗拒的气势,并带着尖锐的嘲弄的意味。

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基本上是积极的。另一方面,诗人把纵情声色,恣意享乐,作为理想的生活方式而歌颂,则是不可取的。金管玉箫,携酒载妓,不也是功名富贵中人所迷恋的吗?这正是李白思想的矛盾。这个矛盾,在他的许多诗中都有明白的表现,成为很有个性特点的局限性。

全诗十二句,形象鲜明,感情激扬,气势豪放,音调浏亮。读起来只觉得它是一片神行,一气呵成。而从全诗的结构组织来看,它绵密工巧,独具匠心。开头是色彩绚丽的形象描写,把读者立即引入一个不寻常的境界。中间两联,属对精整,而诗意则正反相生,扩大了诗的容量,诗笔跌宕多姿。结尾四句,极意强调夸张,感情更加激昂,酣畅恣肆,显出不尽的力量。王琦说:“似此章法,虽出自逸才,未必不少加惨淡经营,恐非斗酒百篇时所能构耳”(《李太白文集》卷七《江上吟》注)。这是经过细心体会后的符合创作实际的看法。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