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伊朗的诗歌

1.伊朗历史上有哪些诗人﹖

最著名的“四大诗人”

在波斯文学史上,菲尔多西、萨迪、莫拉维和哈菲兹被誉为伊朗文坛的“四大支柱”。

1、菲尔多西(940~1020年)

被公认为是“东方的荷马”、“复活了伊朗文化与语言”的代言人,世界五大杰出诗人之一。

菲尔多西的英雄史诗《王书》(一译《列王记》,既是东方文化中中最重要的古典作品之一,同时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迄今已有多达40余种语言译本,千百年来在东西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萨迪(1209~1291年)

是蜚声世界的中世纪伊朗著名诗人。在波斯文学史上被称为“语言巨匠”,其诗文是波斯文学的最高典范。

其代表作《果园》(1257)和《真境花园》(一译《蔷薇园》)(1258),以其深刻的思想意蕴、成功的艺术形象塑造以及语言艺术的独特成就,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古代文学艺术精品,是一部“智慧和力量的教科书。”

3、莫拉维(1207~1273)

他是伊朗一位在民众中有着广泛影响的诗人。其主要作品是长篇叙事诗《玛斯纳维》,共分6卷,诗人用十几年的时间创作而成。在这部长篇叙事诗人汇集了大量流行的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凝聚了诗人浓厚的知识积累和智慧,借以阐明人生的哲理,被喻为“知识的海洋”,尤其被穆斯林和苏非主义教派奉为经典。

4、哈菲兹(1327~1390),即“熟背《古兰经》的人”。

本名沙穆斯丁·穆罕默德。是伊朗14世纪最著名的诗人。在波斯文学史上,被誉为“抒情诗大师”。在波斯文学史上,他的诗歌被认为抒情诗发展的一个前无古人的高峰。他的《哈菲兹诗集》于1791年第一次正式出版,共包括570余首抒情诗及部分颂诗、鲁拜诗和短诗,并被译为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

2.伊朗文化的文学

波斯文学是另一个令世人赞叹的文化遗产。

在中世纪,伊朗文学创作已高度发展。有许多用波斯语写成的著作闻名于世,特别是11世纪初问世的波斯民族史诗《列王纪》(作者为诗人菲尔多西,940年至1020年),在当时被广为传抄。

伊朗上下喜闻乐见,城乡传唱。其后,还有被誉为古代波斯民族英雄史诗的袄教圣经《阿维斯陀》、《贝希斯敦铭文》、《纳克希·鲁斯塔姆铭文》等。

诗歌是波斯文学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曾涌现出众多著名的诗人,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不仅为伊朗人民所钟爱,在世界范围内也广为流传。著名波斯诗人有菲尔多西、海亚姆、萨迪和哈菲兹等,他们的著作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菲尔多西(Ferdowsi,约940~1020),本名伊本·卡西姆·曼苏尔(Ebn Kasim Mansour)。中世纪波斯著名诗人。

生于霍拉桑省(Khorrasan)图斯城(Tus)菲尔多斯(Ferdows)一没落贵族家庭。早年受过良好的宗教和文化教育,通晓古波斯语和阿拉伯语,曾对多种波斯历史和文学古籍进行深入研究,熟知波斯故事和民间传说故事。

菲尔多西死后,因他生前对暴君苛政的抨击,穆斯林寺院教长不准把这位“不洁的异教徒”的遗体埋葬在穆斯林公墓内。经好友的多年努力,遗骨才总算埋在自己的小花园里。

1934年纪念菲尔多西诞辰一千周年时,图斯市重新为诗人建立陵墓。菲尔多西的代表作是长诗《列王纪》(又译作《王书》),该诗相传有十二万行,现存十万行左右,始作于975年,1010年问世。

《列王纪》是一篇卷帙浩繁的民族英雄史诗巨著,叙述波斯古代王朝的文治武功和民族英雄的功勋业绩。全诗内容可分三部分:神话故事、英雄故事和历史故事。

《列王纪》用标准波斯文写成,对波斯语免遭阿拉伯语同化,起了关键性作用。《列王纪》语言生动,情节曲折,人物栩栩如生,充满伊斯兰教伦理观念,广为流传。

已先后被译为英、法、德、俄、中等多种语言。世界著名作家歌德、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也都给这部作品以很高的评价。

海亚姆(Khayyam,1048~1122),全名阿普尔·法塔赫·奥马尔·本·易卜拉辛·海亚姆·内沙浦里(Apour Fatah Omar Bin Ibrahim Heyam Neyshapouri)。海亚姆是伊朗著名诗人,同时也以哲学家、数学家、医学家和天文学家闻名于世。

他诞生于霍拉桑(Khorrasan)省的内沙浦尔(Neyshapour)。幼年在故乡受过良好的教育。

在海亚姆涉猎的每个领域,他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他的才华引起人们的重视,1074年被介绍到塞尔柱苏丹马利克沙赫(Malek Shah)的宫廷里。

在宫廷庇护下,他致力于科学研究和文学创作。晚年生活陷入困境,1122年死于故乡。

海亚姆陵墓现设立在故乡内沙浦尔。海亚姆于三十岁开始诗歌创作。

他留给后代的诗都收集在《鲁拜集》里。“鲁拜”是一种诗体的译名,一首四行,第一、二、四行押韵,第三行大体不押韵,类似于我国的绝句。

海亚姆生活在塞尔柱帝国社会矛盾不断加深的动荡年代,因此诗歌中充满了对当时社会强烈不满、渴望改变现实的愿望。同时,诗人还通过诗歌讽刺真主、宗教及当时的种种神学理论,充满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和对人生不咏的感叹。

海亚姆的抒情诗特色鲜明,内容充实,语言优美、凝练,想象丰富,诗中蕴含着哲理,发人深思。萨迪(Sa'di,1208~1292),本名谢赫·穆斯里姆丁·阿卜杜拉·萨迪·设拉兹(Sheikh Muslimdin Abdollah Sa'di Shirazi)。

13世纪波斯著名诗人。生于设拉子(Shiraz),早年在设拉子求学,14岁时丧父,后经人资助,到巴格达著名的内扎米耶大学学习伊斯兰教义和文学。

但因不堪忍受学校严格的宗教制度,中途辍学,离开巴格达。后因蒙古人侵略波斯,被迫背井离乡,开始长达30多年的巡游生活。

他的足迹西至埃及、马格里布、埃塞俄比亚、叙利亚,东至伊拉克、巴尔赫、印度和中国新疆的喀什噶尔(今喀什)。1257年他重返故乡设拉子时已进入中年,隐居乡里,潜心著述。

1292年在设拉子逝世。萨迪作品保存下来的抒情诗约600多首,作品通过对花鸟、山水、美女、静夜的描写,寄托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人生的向往。

他的诗结构严密,语言凝炼、流畅,韵律抑扬有致,是波斯文学史上的一枝奇葩。萨迪的成名作有《果园》和《蔷薇园》。

萨迪的作品风格几百年来一直是波斯文学的典范。他被誉为“波斯古典文坛最伟大的人物”,其作品对后世影响很大,被译成几十种外国文字,受到读者的盛赞。

萨迪在波斯文学史上占有崇高地位,他是公认的支撑波斯文学大厦的四根柱石之一。哈菲兹(Hafiz,1320~1389),本名沙姆斯丁·穆罕默德(Shamsdin Mohammad)。

14世纪波斯著名诗人。生于伊斯法罕(Esfahan),后全家迁居设拉子(Shiraz)。

幼年丧父,生活贫困,但勤奋好学,曾受传统的宗教教育,能背诵全部《古兰经》,人们称他为“哈菲兹”,即孰诵《古兰经》之人。少年时开始学写诗歌,20岁即在抒情诗和劝善诗创作方面显露才华,曾受设拉子穆扎法尔(Muzafar)王朝统治者之邀任宫廷诗人。

1387年帖木儿攻陷设拉子后两年,哈菲兹因贫困和愤懑死于设拉。

3.伊朗是一个怎样的国家

刚从伊朗回来,就从我的经历谈谈吧。

我去伊朗之前,读了《我在伊朗长大》和佩瑜的伊朗旅行手绘书,这两本书都是从女性视角写的,读后也都让人有点心里戚戚然,总觉得去伊朗是拿自己的人生冒一次险。现在平安返来,我得说,去伊朗确实是一次冒险,但是,不是拿自己的人生安全冒险,而是一次冲破头脑中被媒体附加的刻板印象、遭遇异文化与反省自己文化的心灵冒险。

伊朗是一个在当今世界上受到很多误解的国家。当周围的人听说我要去伊朗的时候,他们为伊朗贴上的标签有:邪恶轴心国、女性受虐地区、战争狂、宗教极端分子集散地。

等等。但是真正在伊朗转了一圈之后,我发现上面的标签也许适用于伊朗的媒体形象,却不适用于属于伊朗人的日常生活的伊朗。

我会给伊朗贴的标签是:到今天都很有文化,斑斓多彩的波斯文明古国、对旅行者超友好的热情人民、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环境造就的“奶与蜜”之地、适合生活的地方。一条一条说。

我在伊朗涉足的地方是设拉子(Shiraz)、德黑兰(Tehran)和伊斯法罕(Esfahan)。地方不多,但是很有代表性,古波斯和现代伊朗的风采都看到了。

设拉子的蓝色清真寺和镜宫、伊斯法罕的世界第二大广场、德黑兰的Golestan Palace都是色彩斑斓的地方,建筑的颜色既鲜亮又和谐,瓷砖、彩窗和碎镜片在阳光、月光、灯光下折射出的光彩令人迷醉。这种丰富的色彩在伊朗的街道也能体现出来:出城的高速路边放置着黄色的反光灯和蓝色的小灯,从远处看来就像浮在黑暗里的光之河;Bazaar橱窗里玻璃制品、银制品、细密画制品、珐琅碟子、波斯地毯、黑袍下穿的斑斓衣饰、多彩的香料等等更是汇聚成鲜亮的色彩洪流。

在伊朗,无论是白天黑夜,无论身在何处,你的眼睛和相机都是不寂寞的。然而这种色彩又不只是表面的颜色丰富,波斯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多彩斑斓的文化。

从历史上来说,希腊人曾来过,蒙古人曾来过,阿拉伯人曾来过;波斯帝国曾经横跨欧亚非三个大陆,朝贡者从埃塞俄比亚到地中海,从俄罗斯直到小亚;从曾出现在这里,生活在这里的人种和肤色来说,这里绝对算得上COLORFUL;看一眼波斯波利斯的宫殿墙上的朝贡者队伍,你会发现一个不言自明的事实:这些不同背景的人种带来了文化的交汇,造就了颜色和内涵一样丰富的波斯文明。波斯文明的多彩,又体现在波斯人对花园和诗歌的偏爱。

我们在设拉子住的是伊朗的传统民宿:有个小小的庭园,里面有蓝色的水池、铺着红色花纹毯子的波斯座塌、绿色的柑橘树,还养着褐色的夜莺,这一切都被有着五彩落地玻璃窗的米黄色房屋包围起来。后来,在设拉子的历史博物馆和伊斯法罕,我们看到了规模更大、更美丽的波斯花园,不过和上面民宿的要素是一样的:花园中绝不只有成荫绿树,树上一定会结着其他颜色的累累果实;园中必定有蓝色的喷泉;园中的建筑一定是浅色的,米黄色居多,间以蓝色的花样,有些有钱的人家还会在房屋上方加上镜宫的设计;花园的气氛一定是安详和谐的,但绝不是寂静的--如果没有鸟叫声就会有人语声,都没有的话,就会有人拿喇叭放Hafez的诗或者念经的声音。

一言以蔽之,伊朗人爱花园,不仅因为花园符合他们的审美需求,更因为花园可以满足他们的社交需求--而这就前进到伊朗人对诗歌的爱。在伊朗时,文化上对我冲击最大的,是诗人Hafez在波斯文明中的地位。

按照LP的建议,我们在傍晚去了Hafez之墓。尽管夜幕低垂,但是墓园--实际上也是个花园,Hafez的棺椁并非缩在园区安静的角落,而是大大方方地放在园区中心汇聚着各种彩色灯光的亭子中--还是很热闹。

当地人一批一批地来到Hafez墓前,虔诚地祈祷并触摸诗人的白色大理石棺椁;而Hafez诗歌最有名的吟唱者唱诗的录音就在园区里一遍又一遍回放。园区门口还有人手里捧着鹦鹉和一个装满彩色纸片的小盒子给人算命;每一片纸上写的都是Hafez的诗,鹦鹉叼出给你的那句诗就是你得到的箴言。

当地朋友告诉我,当他们准备考试,或是为了恋爱寻求建议的时候,都会去问Hafez。他在波斯文化中的地位,也许就相当于孔子在我们文化中的地位--然而孔子是教育家和政治家,Hafez,用我们文化的观念来说,不过是个诗人。

他所写的诗,主要是有关爱情、葡萄酒和夜莺;他所感慨的,主要是人生。Hafez并没有在诗里讲修身齐家平天下的道理,他所关心的,似乎只是享受生活,愉快地活下去。

然而波斯人挚爱他;在伊朗,他的书是除了古兰经以外每家每户必备的书。甚至就在一个卖腌菜的小店,当我拿出当地朋友送我的Hafez诗集时,店主都摘下手上的绿玉戒指,划开书中的一页,念出其中一行,与我对诗。

这种对诗人的厚爱,使得波斯文明闪烁着美和闲适的光彩。伊斯法罕广场被称作“半个世界”,是世界第二大广场。

然而,和第一大广场--我们的天安门广场--不同,伊斯法罕的广场从设计上来说,就是一个欢迎人们消磨时间的地方,而不是政治的象征。广场的被Bazaar包围出外圈,由蓝色清真寺领头;广场中央是一座花团锦簇的波斯庭园,步道用小灯标出,喷泉在灯光下闪着七彩的光芒。

诚然,这座广场在规模上远不能与我们的广场相比,。

4.去伊朗旅游,伊朗是个怎样的国家,是否值得一去呢

对于伊朗,我想每一个到过的人都会有自己的感受。但一定都离不开对信仰的执着和伊朗人骨子里的开朗好客。伊朗绝对不是在别人的描述中就可了解的国家,如果你对之向往过,就不要再遐想于他人的足迹中,不一样的伊朗,真实的伊朗需要亲身去发现。

应该在春季到伊朗旅游,春天最美。另外,伊朗南部海岸的最佳旅行时间是冬天,正夏的时候,全国天气极其炎热,尤其是波斯湾和德黑兰有雾的时候。因此伊朗丝绸之路旅游目的地服务公司建议,冬天比夏天去伊朗旅行要好一些,尽量避免7-8月去旅行。

5.世博伊朗馆门上写的什么

这是伊朗著名诗人萨迪(Sa'di,Moshlefoddin Mosaleh;1209~1291)的诗歌

中文译文基本上就是门上的,如下:

亚当(也称阿丹,皆来自于Adam)子孙皆兄弟,兄弟犹如手足亲

造物之初本一体,一肢罹病染全身

为人不恤他人苦,不配世上枉为人

原文是波斯语,门上的诗歌取了前两个对句,共四句诗词,分别配上汉语和英文翻译

诗人想要表达的是世间人民都是源自同一个祖先,理应体恤他人疾苦

这首诗歌流传很广,被翻译成各种文字,据说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内也可以见到,因为诗人宣扬的是天下一家的思想,符合联合国的精神

6.伊朗的特色

伊朗是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

几千年来,勤劳、勇敢的伊朗人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特别是在医学、天文学、数学、农业、建筑、哲学、历史、文学、艺术和工艺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大医学家阿维森纳在公元11世纪所著的《医典》,对亚欧各国医学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伊朗人修建了世界上最早的一座天文观测台、发明了与今天通用的时钟基本相似的日规盘。伊朗学者的许多数学著作达到了很高水平。

诗人费尔多西的史诗《列王记》、萨迪的《蔷薇园》等不仅是波斯文学珍品,而且也是世界文坛的瑰宝。 伊朗在艺术、音乐、建筑、诗歌、哲学、传统和思想体系,都具有悠久的历史。

波斯语已有超过2,500年的使用历史,留下了可观的文献记录。波斯文学举世都予以很高的评价。

因为诗人如:哈菲兹(حافظ)、鲁米 (رومي)、欧玛尔‧海亚姆 (عمر خیام)和坲多希 (فردوسى)等留下许多佳作,伊朗诗韵和歌词的优美,也获得全世界的赞叹。 在过去的25年中,伊朗电影在全世界影展得到广泛的认同,获得过300项的国际奖项。

阿巴斯‧奇亚罗斯塔米(عباس کیارستمی)或许是最著名的导演之一。 在伊朗境内,所有媒体都受到国家直接或者间接控制,并且必须有伊斯兰教义指导部的批准,才能公开运作。

这也包括因特网。但网络已经成为在年轻人中获取数据讯息和自我表现的流行方式。

伊朗目前(2005)是世界的网志人口(bloggers)的第4大国家。 寻求社会的正义和公平是伊朗文化的重要特性。

敬老尊贤和对外宾的殷勤款待也是伊朗传统礼仪的一部份。 伊朗历的新年(Norouz)是在每年3月20日或3月21日的春分庆祝。

Norouz在200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名为人类口传和无形遗产的杰作之一。 有美食家认为:伊朗料理与其它中东的烹饪间有非常多共通点,但是更精致和更富于想象力,就像一块华丽的波斯地毯一样的多彩和复杂。

自1979年伊斯兰革命以后,伊朗采取了强硬的措施来杜绝同性恋现象。根据伊斯兰法,同性恋的行为是非法和有罪的。

史前伊朗:据考古发现,早在距今约10万年的旧石器时代中期,便有人类居住在伊朗西部高原地区。 埃兰王国(公元前3千纪上半期至公元前639年):埃兰人居住在伊朗高原西南部卡伦河流域,他们是伊朗高原的土著人。

公元前第3千纪上半期,埃兰人建立了国家。公元前1176年,埃兰国攻陷巴比伦。

公元前639年,埃兰国被亚述人所灭。 米底王国(公元前639年至公元前550年):公元前2千纪,中亚的雅利安人的一支南迁至伊朗高原,并逐渐与土著居民融合、同化,形成了伊朗人的主体。

公元前7世纪中叶,米底部落击败周围其它部落,建立了伊朗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雅利安人国家。公元前6世纪初,米底部落征服伊朗西南部的波斯部落,并灭亚述帝国,其疆域扩至现土耳其安纳托利亚东部、现伊朗西部、东部和西南部。

公元前550年,米底国被波斯帝国居鲁士二世所灭。 波斯帝国(公元前550年至公元前330年):波斯部落最初居住在伊朗高原西南部,后经过数十年扩充疆土,公元前550年,居鲁士二世大帝推翻米底部落的统治,建立了波斯帝国。

在国王大流士一世(公元前522年至公元前486年)波斯波利斯石柱群统治时期,波斯帝国达到鼎盛时期,其疆土东起印度河流域,西至巴尔干半岛,北起亚美尼亚,南至埃塞俄比亚。包括70个民族,5000万人,近700万平方公里土地,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

波斯帝国在公元前492年希(腊)波(斯)战争后逐渐由鼎盛走向衰落。公元前33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三世东侵,征服波斯全境。

亚历山大帝国和塞琉西王国的统治(公元前330年至公元前247年):亚历山大三世在波斯积极推行“希腊化”的殖民统治。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三世死后,他所建的帝国分裂,其部将塞琉古(马其顿人)夺得帝国东部广大地区,并于公元前312年称王,以叙利亚为中心建立塞琉西王国,中国古称条枝。

塞琉西王国全盛时,疆域包括小亚细亚、叙利亚、两河流域、波斯和中亚的部分地区。 安息王朝(公元前247年至公元224年):公元前247年,波斯的帕尔尼部族打败塞琉西王国军队,在波斯土地上建立了阿萨希斯王朝。

中国史称安息王朝,西方史学家称之为帕提亚王朝。安息王朝由于同罗马的长期战争和朝廷的内讧,从公元1世纪以后逐渐衰落。

萨珊王朝(224年至651年):公元224年,安息王朝被萨珊王朝推翻。萨珊王朝建立后又向东扩张至印度河中上游,曾一度成为古代伊朗最辉煌的时期。

随着同罗马帝国的战争、封建割据、人民起义、中亚游牧部落及阿拉伯人入侵而逐渐衰落。 阿拉伯帝国统治下的伊朗(651年至11世纪初):公元651年,阿拉伯帝国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依本·阿凡推翻萨珊王朝,占领波斯全境。

伊斯兰教取代祆教(拜火教),成为伊朗居民的主要信仰。伊朗被征服后,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个行省。

自公元661年至11世纪初,阿拉伯帝国先后经历了倭玛亚王朝和阿拔斯王朝,伊朗成为这两个王朝的一部分。从9世纪起,阿拔斯王朝日渐衰落,在伊朗境内及其邻近地区,相继出。

7.与印度诗歌相比,波斯诗歌的特点是具有什么

为您奉上有关资料,请参考: 转载]波斯中世纪诗歌中的苏菲思想审美价值 原文地址:波斯中世纪诗歌中的苏菲思想审美价值作者:山外闲人 穆宏燕 国外文学,1999.04 [关键词] 伊朗文学 苏菲诗歌 哈菲兹 公元651年,曾经不可一世的萨珊波斯帝国被阿拉伯大军所灭, 从此波斯沦为阿拉伯帝国的一个行省。

阿拉伯人在强行传播伊斯兰教的同时,也强行推行阿拉伯语,禁止萨珊帝国的巴列维语,致使巴列维语消亡。然而,波斯人并不甘心使用阿拉伯语,随着反抗阿拉伯人统治的“舒欧比思潮”(注:“舒欧比”为阿拉伯词,意为“部落”、“种族”、“人民”该词源于《古兰经》经文。

被阿拉伯统治的穆斯林(尤其是波斯人)援引该经文,主张非阿拉伯穆斯林与阿拉伯穆斯林平等,享有同等的权利,由此在思想领域形成一股反抗阿拉伯人统治的社会思潮。)的兴起,8、9世纪之交,波斯霍拉桑地区的一种地方语言“达里语”得到迅速推广和传播,乃至流行波斯全境,至此波斯新的民族语言达里波斯语诞生了,并一直沿用至今。

波斯人正是用达里波斯语创造了繁荣灿烂的中世纪文化,从9世纪至15世纪长达六百年的时间里, 波斯诗歌璀璨夺目,经久不衰,著名的大诗人如群山耸立,在东方古典文学史乃至世界古典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浩如烟海的波斯中世纪诗歌中,带有浓厚苏菲神秘主义色彩的诗歌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般认为菲尔多西(940—1020)以后的享有世界声誉的大诗人, 大多是苏菲诗人或具有苏菲思想的诗人。苏菲神秘主义被称为伊斯兰教的“教中之教”。

这种具有浓厚神秘主义宗教色彩的诗歌在波斯煌煌然统治了几百年的诗坛,并在世界古典诗坛上占据重要地位,成为世界文学的经典。一部文学作品要成为经典,必须具有为世界各民族共同接受和欣赏的较高的文学审美价值。

那么,苏菲思想带给波斯中世纪诗歌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审美价值呢?这正是本文试图探讨的问题。 一 11世纪是波斯民众心理重要的转型时期,他们的人生态度、生活方式乃至情趣爱好都与9、10世纪有较大差别, 由此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审美心态发生重大转变。

9、10世纪是伊朗历史上一个群雄并起的时代。 这时阿拉伯人对波斯的统治逐渐减弱。

为了摆脱巴格达哈里发的统治,具有一定势力和实力的伊朗贵族在伊朗本土纷纷自立地方王朝,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东南部的扎法尔王朝(861—900),西部地区的白益王朝(945—1055), 以及东北地区的萨曼王朝(875—999)。这些地方王朝表面上虽仍臣服于巴格达哈里发,但实际上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各个地方王朝的君主们大力网罗诗人,倡导达里波斯语,积极推行伊朗文化,为恢复民族自信心而为伊朗伊斯兰前的历代帝王大唱赞歌。诗人们歌颂“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歌颂伊朗古代帝王们南征北战、开疆辟土的丰功伟绩。

有志之士们向往建功立业,纷纷效力于各地方王朝;古代勇士们保家卫国的故事四处传播,为人们津津乐道,整个社会洋溢着浓烈的爱国热情,形成了一种崇尚勇武刚强的审美风范。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散发着一种激昂慷慨的阳刚美。

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菲尔多西的《王书》。这部史诗般的作品记述了萨珊王朝灭亡以前伊朗历代帝王的文治武功和勇士们勇猛善战的英雄业绩,全书充满了激昂的爱国主义思想,场面恢弘壮观,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即使其中的四大悲剧故事也表现出古希腊式的悲壮的阳刚美。

这时期的抒情诗都喜歌颂春天,歌颂青春,歌颂一切朝气蓬勃的事物。波斯文学之父鲁达基(850—940)在抒情诗中也吟出豪气干云的诗句:“应去奋勇杀敌,以使敌人心惊胆战;应当慷慨济友,以使朋友解脱饥寒。”

(注:引自何乃英编著:《伊朗古今名诗选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48页。)其《暮年颂》似在悲叹暮年,实际上充满了对青春年少豪爽快乐的赞美。

然而,到了11世纪上半叶,生活于锡尔河下游的一支突厥部落通过多年的征战,建立起萨珊王朝覆灭后第一个统治伊朗全境的政权——塞尔柱王朝(1037—1194)。塞尔柱人是一支游牧部落,其文明程度较低,缺乏统治伊朗这样一个文明大国的经验。

因此,塞尔柱王朝的君主们是靠伊朗人来统治伊朗的,这使伊朗的文化得以延续。但是,对伊朗人民来说,尚未完全独立,又一次遭到文明程度低于自己的异族的入侵和统治,民族自信心遭受重挫,昔日浓烈的骄傲自豪之情逐渐烟消云散。

多年的战乱使人们惶惶不可终日,陷入深深的悲观失望之中。而这时苏菲思想已在伊斯兰世界流行。

这种具有浓厚出世色彩的宗教思想正好迎合了当时伊朗人民的心理,加上塞尔柱王朝统治者们的大力提倡和扶植,苏菲神秘主义在伊朗迅速兴盛起来。 苏菲神秘主义产生于阿拉伯,但使之发扬光大的是波斯人。

在伊斯兰教兴起初期,上层集团和下层教众在物质生活上并无太大差距,是比较平等的。然而到了倭玛亚王朝(661—750)时期,统治集团过着骄奢淫逸、豪华糜费的生活。

这引起了普通教徒的强烈不满,认为他们背弃了对真主的纯洁信仰。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对死后上天堂的向往和下地狱的畏惧。

8.伊朗中古时期诗人哈菲兹生平事迹,越多越好

波斯诗人。

父亲是伊斯法罕的商人,后来破产,全家移居设拉子。他幼年丧父,勤奋好学,能背诵《古兰经》。

他的名字的含义是“熟背古兰经的人”。后研读神学和阿拉伯文学,曾在一所宗教学校教授神学。

少年时开始写诗,20岁时便在抒情诗和劝诫诗方面显示出才华,引起王公贵族的注意,巴格达的宫廷曾邀请他进宫赋诗,但遭到他的拒绝。1387年帖木儿占领设拉子时,哈菲兹已沦为极度贫穷的托钵僧。

1389年去世后,被安葬在设拉子郊外的莫萨拉附近,现在当地已修建成哈菲兹陵园,并设有哈菲兹图书馆。 哈菲兹,本名沙姆士乌丁·穆罕默德(Shamsoddin Mohammad,约1320-1389),是14世纪伊朗伟大的抒情诗人和神秘主义诗人。

哈菲兹(Hafiz)是他的笔名,意思是“能背诵《古兰经》的人”。他还因为他的诗歌而被誉为“不可见者的喉舌”,亦即神的代言人。

哈菲兹在公元1320年左右出生于伊朗中部城市伊斯法罕。他的父亲是一个商人,在哈菲兹出生不久后即破产。

哈菲兹年幼时,全家移居到伊朗南部城市设拉子。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这里度过。

哈菲兹幼年丧父,家境艰难。他一边努力工作,一边求学。

据说他做过抄写员、布料店和面包店的学徒。他把一半工资交给母亲,另一半用来求学。

他学习法学、数学、书法、天文学等各种课程,一边还背诵《古兰经》和他喜爱的波斯著名诗人的诗歌。他在21岁时就已经可以背诵整部《古兰经》,赢得了哈菲兹的称号。

在青年时代,哈菲兹遇见了阿塔尔(Attar,不是《果园》和《蔷薇园》的作者、著名诗人阿塔尔),并师从于他。据说,在追随他的老师40年之后,年届花甲的哈菲兹才最终获得开悟。

哈菲兹少年时就开始写诗,20岁时便在抒情诗和劝诫诗方面显露才华,引起王公贵族的注意,成为统治者阿布·依萨克的宫廷诗人。 哈菲兹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定的年代。

在他33岁时,穆巴利兹·姆扎法占领设拉子,哈菲兹被迫离开他教授《古兰经》的学校。 在他38岁时,沙赫·舒贾推翻了他父王的暴君统治。

哈菲兹重返学校,继续教授他的神学。后因失宠于沙赫·舒贾,哈菲兹逃离设拉子,自我流放到伊斯法罕。

4年之后,他又重回设拉子,恢复了学校的职位。 在1387年,铁木儿占领设拉子时,据说哈菲兹已沦为极度贫穷的托钵僧。

哈菲兹于1389年去世,被安葬在位于设拉子郊外的美丽的莫萨拉花园。如今,这里已修建成哈菲兹陵园,并建有哈菲兹图书馆,成为一个朝圣和旅游的胜地。

有关哈菲兹的生平,几乎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记载。但从他的诗中可以约略了解哈菲兹精神成长的轨迹。

他受过传统的伊斯兰教育,但后因不满于伊斯兰教的陈腐教规而转向更具神秘和灵性色彩的苏菲教派。诗人进而因无法受缚于教派局限而最终找寻到了更直接、更具个人性的灵性觉悟之路。

传说哈菲兹曾爱上一位他在诗中称之为“甘蔗枝”的姑娘,并和她结婚,并生育有子女。 根据哈菲兹的诗歌,有人把哈菲兹称作一个穆斯林、苏菲、或拜火教徒;也人说他属于什叶派、基督教派、犹太教,依据同样是哈菲兹的诗歌。

哈菲兹在《我已知道如此之多》一诗中写道:“我已知道如此之多/我无法再把自己称作/一个基督徒、印度教徒、穆斯林/佛教徒、或犹太教徒”。他在另一首诗中又说:“我与每一座教堂/每一座清真寺/每一座庙宇/每一座神殿相爱/因为我知道在这些地方/人们用不同的名字/称呼同一个神”(《你会不会觉得奇怪》)。

我们无法想象,一个伟大而自由的灵魂会甘愿受制于某一局限的教派的束缚,因为他的目光已超越了门派之见,他已目睹更高、更远的景象,他已了悟宗教的本质、神的本质。 哈菲兹所信仰的“宗教”是人对于神的爱,以及超越一切形式的爱。

而作为一个诗人,可以说,哈菲兹的诗歌主题都是在抒发诗人对神的爱恋之情。 在哈菲兹看来,神就是爱。

所以,当人们在爱和奉献中降服,神就能在世间、在当下找见。当我们心中的爱苏醒时,神就活在我们心中。

作为一个开悟者和诗人,哈菲兹通过他的诗歌扮演了一个展现者和接引者的角色,他竭力想要用他的诗篇来引导朝圣路上的旅人们。因为他深知,更多的人就意味着更大的觉醒,有更大的机会“俘获爱和神”(《围猎》)。

在哈菲兹心中,神是最为亲密的朋友,而他极力想通过他的诗歌,让读者们找到神、结识神,并成为神的朋友,分享他与神在一起的奇妙体验。哈菲兹并没有因神的庄严神圣而敬而远之,这反而成为他与神亲近有加的理由。

在他的诗中,哈菲兹与神的亲密到了难以想象的程度(《爱的恶作剧》),甚至神会登门向他打听“你”的地址(《向我打听你的地址》)。 神与一切生命密不可分,这就是哈菲兹的诗歌要向我们透露的伟大秘密之一:“他的心居住在/万物之中”,而我们的灵魂,则是神亲手抚养的“受宠爱的孩子”(《受宠爱的孩子》)。

哈菲兹的诗歌也描绘了他开悟的狂喜:“在每一个地方/我都看到了神!”(《在每一个地方》)。但开悟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玄妙深奥。

开悟就是了悟存在的原因和理由:“就在这个世界上奔跑/给与爱,给与爱”(《如果一只落地的蹄子》)。而开悟的状态也并非不同寻常,。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