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关齐鲁文化 关于泰山的文言文孔子作《龟山操》 龟山,在泰山之阳,柴汶河南岸。 龟山的北面,就是“龟阴之田”,《春秋》鲁定公十年归还的“龟阴之田”就是这个地方,齐鲁“夹谷会盟”即在此处。 周敬王二十二年(公元前496年)孔子时任鲁国大司寇“摄行相事”,鲁国大振,齐国忧之。 为此,齐送美女贿赂鲁君,鲁君受之,便沉湎于声色女乐之中,怠于政事,疏远孔子。孔子对弊政深为不满,再三劝谏无效,退出,望着龟山的绚丽风光而怀念美好的德行,凄然长叹:“我道不行,命也夫!” 《操琴记》载:“齐人馈乐女,季桓子受之,鲁君闭门不听朝政,孔子与行不得,退而望龟山……”随作《龟山操》:“予欲望鲁兮,龟山蔽之,手无斧柯,奈龟山何!”这是一首琴操体诗歌,用比喻的手法道出了孔子的心声。 意思是说:我是鲁国人,想在鲁国干一番事业,可是,季桓子掌权,一手遮天,弊政蔓延,我手中没有大权,对季氏无可奈何!便无可奈何地愤愤离去。自此,鲁国复衰=================丘陵歌 孔子(春秋) 登被丘陵,到诸其版。 仁道在迩,求之若远。 遂迷不复,自婴屯蹇。 昭然回顾,题彼泰山。 郁确其高,梁甫回连。 枳棘充路,陟之无缘。 将伐无柯,思滋蔓延。 惟以永叹,涕熏潺?? 登泰山记 登泰山记 姚鼐 原文: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无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廓,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去漫,稍见云中白若樗 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 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道,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 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圆。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时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译文: 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 南面向阳山谷中的水流汶河,北面背阴山谷中的水流进济水。正在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 最高的日观峰位于长城南十五里的地方。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越泰山西北的山谷,跨过长城的界限,到达泰安。 这月丁未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行走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台阶,共有七千多级。 泰山正南面有三条山谷,当中那条山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开始沿着中间这条山谷往里走。 道路不到一半,翻过中岭,再沿着西边的那条山谷走,就到了泰山的顶巅。 古时候登泰山,沿着东边的山谷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 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顶,象门槛一样阻挡道路的山崖,世上人都称它为“天门”。 一路上大雾迷漫、冰冻溜滑,石板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深青色的山被白雪覆盖,明亮的雪光照耀着南边的天空。 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象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象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戊申日正是十二月的最后一天,五更时,我和朱孝纯坐在日观亭上,等着看日出。 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迷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小白点象“五木”骰子一样立在那里,都是远山。 天边云彩上有一线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太阳升起来了,纯正的红色象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 有人说,那就是东海。回首观望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紫红、淡白,各种深浅不同的颜色,又都象弯腰曲背的样子。 日观亭西面有一座东岳大帝庙,又有一座碧霞元君庙。 皇帝的行宫就在碧霞元君庙的东面,这天看见途中路两旁刻写的石碑,是从唐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磨灭不清了。 至于偏僻不在路边的石碑,都没来得及去看。 山上石头多,泥土少。 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圆形的。杂树很少,多是松树,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树顶是平的。 冰天雪地,没有瀑布溪水,也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日观峰附近几里以内没有什么树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一样平齐。 桐城人姚鼐记述。 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人称惜抱先生。 二、齐鲁文化的风俗文化自远古时代,以齐鲁为代表的山东地区就确立了堂室、栏厩、宅院为结构的家庭居住模式,孟子称作“五亩之宅”。 数千年来,以家庭副业、树艺木果、饲养六畜为内容的庭院经济在自给自足的家庭经济中占有相当大的成份。山东地区庭院经济的开发始于齐鲁立国,姜尚、管子、晏子、墨子、孟子的富国思想中都有发展庭院经济的主张,反映着鲜明的庭院创收的富民意识。 管子认为,“养桑麻,育六畜,则民富”,“六畜育于家,瓜瓠荤菜具备,国之富也”,“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很显然,管仲已把庭院经济纳入他治齐的经济政策之中。 孟子把庭院经济纳入其“仁政”措施。他向梁惠王构画了一个田宅、农桑、禽畜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小农家庭经济蓝图:“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孟子不像孔子那样不关心耕稼园圃。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孟子特别留意四邻的生业。 东邻杀猪,也要问个为什么。孟母失口说了个“啖汝”,只好当真从东邻买肉以明不欺。 再联系孟母断织的故事,这买肉的钱应为纺织所得。所以,上述主张来自孟子对邹鲁庭院经济的经验,带有向梁惠王交流的性质。 墨子没有孔孟那么多的人道、伦理情感,他对整个社会的批判都从尊重私有财产出发,以劳动者外在的物质功利为价值取向。从“入人园圃,窃其桃李”,“攘人犬豕鸡豚”,到“入人栏厩,取人马牛”;从“小为非”到“大为非”,通过非道德数值的递加、积累,来论证自己的思想主张。 可以说,墨子是第一个阐明齐鲁人庭院保护意识的思想家。魏晋时期,士族官僚掀起一股聚敛财富的潮流,领导这场 新潮流的是山东琅邪(今临沂)人王戎。 王戎身为朝廷三公,其聚敛财富的方式,一不贪污受贿,二不盘剥吏民,而是以山东庭院经济的方式经营田园。他亲执牙筹,昼夜忙碌,虽失三公身分,却显示了山东人劳动致富的本色。 北魏青州人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除农业知识外,详细记载了树果的培植嫁接,禽畜的饲养医治,农业副产品的加工等,可以说是庭院经济的总结和指导性著作。其体例和创意来自山东人独特的经济眼光。 北齐琅邪人颜之推还把庭院富家的经验作为家训告诫子孙,“稼穑而食,桑麻以衣,蔬果以蓄,园场之所产,鸡豚之善埘,圈之所生”,“能守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筑室村果,生则获其利,死则遗其泽”。 琅邪颜氏以文学传家,却以树艺木果,饲养六畜为治家守业之本,显然是来之于山东庭院富家的传统。司马迁讲,邹鲁“颇有桑麻之业”。 “齐鲁千亩桑麻”,“与千户侯等”。桑麻滋养出无与伦比的齐鲁“女工”。 姜太公到齐,即“劝其女工之业”。到春秋时,齐地女工率先使用铁制的刀针。 《管子·海王》载:“一女必有一刀一针”。《论衡·程材》讲:“齐部世刺绣,恒女无不能。” 当时,齐地制做的精美丝织品有“冰纨、绮绣、纯丽 之物,号冠带衣履天下”。到汉代,临淄、定陶、亢父(今济宁)成为丝织业的三大中心。 唐代诗人杜甫“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织不相失”的诗句,足以反映齐鲁家庭纺织业的领先地位和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除桑麻外,齐鲁庭院内外的经济树种还有漆树。 孔子弟子有漆开、漆雕哆、漆雕徒父;宋国蒙(今山东曹县南)人庄子做过漆园小吏。《汉书·地理志》讲,兖州“厥贡漆丝”。 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山东已有漆树、漆园,汉代兖州的漆产量、质量已很可观,并成为朝廷贡品。现代常见的树类,大都已在古代扎根于齐鲁宅院。 《诗·齐风·东方之日》有“折柳樊圃”的诗句。榆树春生榆荚,可良用救荒。 《齐民要术》称“能种(榆)千顷,岁收千匹”。古人称槐树为三宫槐或守宫槐。 北宋莘县人王#亲植三株槐树于庭院,说:“吾之后世必有为三公者。”其子王旦果然在宋真宗时拜相,成为一代名臣。 直到今天,山东仍多柳、榆、槐等树,各地还有以此命名的村庄。“瓜桃李枣”是山东人对庭院百果的概称。 管仲治齐,大力提倡种植瓜瓠百果。值得一提的是齐鲁的吊瓜和葫芦,几千年来一直生长在庭院,至今也没移植到田间。 中国传统的六畜是马、牛、羊、猪、狗、鸡,其广义应包括骡、驴、猫、鸭、鹅等所有的家畜和家禽。从春秋发明牛耕开始,牛就和农家结下了不解之缘。 齐人宁戚是个喂牛的,他以《饭牛歌》说齐桓公,其中有“从昏饭牛薄夜半,长夜漫漫何时旦”的词句。农谚讲:“蚕无夜食不长,马无夜草不肥”,大牲畜要在夜里添刍料,宁戚的歌反映了齐地所积累的养牛经验。 战国时,齐将田单被困在即墨(今平度市东南),竟能在久困的城内收得千余头牛,以火牛阵大破燕军。唐代登 州东牟郡(今蓬莱)、莱州东莱郡(今莱州)、密州高密郡,“土贡牛黄”。 牛黄是牛的胆结石,十分稀少,上述地区又非牧区,主要来之家畜,可知山东庭院养牛之多。古人以车代步,马多为有车的富家所养。 孔子讲:“有马者借人乘之。”冯谖说孟尝君“狗马实外厩”。 直到民国,山东的富户门前都竖有拴马桩,有的用穿鼻石直接砌在墙壁上。高大豪华的宅院,再拴上几。 三、李白在山东写的诗句李白在居家东鲁、漫游齐鲁期间,迎来赠往,会亲别友,作了大量 的诗文。 如《鲁城北郭曲腰桑下送张子还嵩阳》、《鲁郡尧祠送 窦明府薄华还西京》、《鲁郡尧祠送张十四游河北》、《鲁郡尧 祠送吴五之琅琊》、《鲁中送二弟赴举之西京》、《送族弟凝至 晏单父三十里》、《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二首》、《送族弟凝之 涂求昏崔氏》、《对雪奉饯任城六叔秩满归京》、《送薛九被谗 去鲁》、《送鲁郡刘长史迁弘农长史》、《东鲁见狄博通》、 《别中都明府兄》、《送梁四归东平》、《赠瑕丘王少府》、 《赠任城卢主簿潜》、《金乡送韦八之西京》、《赠范金乡二首》 、《单父东楼秋夜送族弟沈之秦》、《送方士赵叟之东平》、 《答从弟幼成过西园见赠》、《雪谗诗赠友人》、《鲁郡叶和尚 赞》、《金乡薛少府厅画鹤赞》、《观博平王志安少府山水粉图》 、《早秋赠裴十七仲堪》、《赠别王山人归布山》、《送杨山人 归嵩山》、《送范山人归太山》、《留别西河刘少府》等诗,皆 是诗人在居家东鲁、漫游齐鲁期间赠友送别之作。此外,像《鲁 东门观刈薄》、《咏邻女东窗海石榴》、《别鲁颂》、《别东鲁 诸公》(即《梦游天姥吟留别》)、《寄远》(其十)、《任城 县厅壁记》、《嘲鲁儒》、《恨赋》、《梁甫吟》、《古意》、 《初月》、《琴赞》、《东海有勇妇》、《将进酒》、《答王十 二寒夜独酌有怀》、《忆旧游寄谯邵元参军》、《寄王屋山人孟 大融》、《崇明寺佛顶尊胜陀罗尼幢颂》、《古风》(其二十) 等诗也是作于山东。 据不完全统计,在李白传世的980余首诗文中,作于齐鲁或在他 地所作但涉及齐鲁自然人文的诗文近180首(篇),约占其诗文 总数的18%,这些诗文极大地丰富了齐鲁文化宝库。 四、齐鲁之邦诗句众所周知,山东自古称齐鲁,有“齐鲁之邦”之谓,齐和鲁是周王朝在山东地区的两个最大的封国,齐国在营丘(今临淄)。 鲁国在曲阜,其封疆北至泰山,东过龟、蒙(山名,在今平邑县、蒙阴县),南沿泗水包有凫、峄山。历史上曾用鲁字置鲁县、鲁郡等政区名。 由于鲁国在山东中部地带,故以鲁作山东的简称。从甲骨文可以看出,鲁字的上部为鱼下部为口,金文鲁字的形体似甲骨文只不过口中多了一横划,意为口中之舌,表示可尝到甜味,本应写成“甘”字,但在篆楷书中演变为“日”字了。 古代鲁国多山水,有山就有水,有水就有鱼,鲁人自然可捕鱼为食,因鱼为佳肴美食,说明“鲁”本义是嘉美的意思。《汉字例话》解释“鲁”字的甲骨文下部是锅之类的器物,将鱼烹煮熟食,味道佳美,《新编说文解字》也说鲁字形象鱼在器皿之中,本义是鱼味美、嘉,也符合“鲁”字的本义,由于鲁国之地具备了“鲁”字本来的含义,所以以“鲁”名国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从现代科学意义上讲,鱼为健脑益智之物,常食可令人聪明灵慧,这也许是邹鲁之地出现了至圣孔子、亚圣孟子的原因吧。鲁国和齐国都以发达的文化或经济成就在古代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即使在今天,位于齐国的淄博仍以经济发达见长,而位于鲁国的济宁市作为孔孟桑梓之地,仍以历史文化成就为最,在山东,可以说,济宁市的文物古迹、旅游景点最为密集。 五、齐鲁文化山东有哪“四最”谚语见于古诗文的“四喜”——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至今还为人们津津乐道。 其实,这种形式的谚语在民间更为流行,在山东民间就流传着一种分布地域广泛、数目可观、内容与形式较为特殊的“四最”谚语。 人民群众归纳总结生产、生活中的事物与现象,分析、提炼出许多“四最”谚语。 莒县有“四最热”:“铁匠炉,开水壶,开了锅,入了伏。”还有“四最冷”:“三九冬,西北风,脚踏地丁手捧冰。” 曹县有“四最涩”:“新锻的磨,木匠的锉,拉拉秧,豆秸垛。”曹县还有“四最宽”:“穿大鞋,赶庙会,大海里洗澡漫场地里睡。” 阳信有“四最弯”:“卷羊毛,苜蓿菜,辘辘把,水烟袋。”莒县还有“四最快”:“燕子飞,鹰子追,骑快马,雕翎箭。” 与此相对,有“四最慢”:“瘟神走,愚神站,架过门,挑汤罐。” “四最”谚语除形象反映事物与现象的特点外,对人的心理感受也有独到的描摹,惟妙惟肖,十分生动。 莒县有“四最好听”:“大闺女笑,画眉叫,夜弹琵琶二黄调。”蒙阴有“四最难听”:“猫叫猫,老驴嚎,抢锅铲子锉锯条。” 曹县有“四最高兴”:“新得的官,新科的举,新媳妇搂着新女婿。”诸城有“四最急”:“火上了屋脊雨上了场,狗撵兔子狼撵羊。” 巨野有“四最怕”:“走大洼,睡孤坟,夜猫子笑,吊死人。”台儿庄有“四最难舍”:“临明觉,半路妻,羊肉包子清炖鸡。” 东平有“四最厉害”:“五更萝卜独瓣蒜,抬头老婆低头汉。” 另外,人们对于颜色的感受也通过“四最”谚语表达了出来。 单县有“四最红”:“庙上的门,杀猎的盆,关公的脸,火烧云。”曹县有“四最白”:“小白鞋,踏白雪,羊肚子手巾包着白蒸馍。” 与此相对,还有“四最黑”:“呼延庆,包文正,打铁的脖子煤窑洞。” 谚语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大成国学认为“四最”谚语反映的社会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到生活的许多方面,所列举的事物,大到天地宇宙,小到鱼鸟花虫,不计格调的高雅严肃,抑或是俚俗粗鄙,兼收并蓄,巧妙组合,使之广为传诵,喜闻乐见。 从这些谚语中,可以考察到不同地域的一些风情民俗,也可以让人们联想起往昔生活的场景。 六、2010年5月1日,上海世博会开幕.山东馆以“齐鲁青未了”为主题,向1)山东馆以唐代诗人杜甫《望岳》中诗句“齐鲁青未了”为主题,展现了山东大地的壮丽美境,揭示了山东的文化内涵.2)山东馆突出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孔子“和”的思想;第二是鲁班的营造智慧;第三,把齐鲁文化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的历史轮廓,通过有限的展览空间表现出来.整个外形体现以泰山为代表的山东特点,同时表现宏大的气魄,把和谐、富裕、文明的山东这一理念融入主题中.在色彩上以蓝绿色为主调,彰显蓝色的海洋文化以及生态理念.展馆外立面将齐鲁大地山的厚重和海的灵动融为一体.运用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视觉元素,营造青山绿水、金碧辉煌的文化盛景.勾勒出山东“海岱交融”的地理形胜,形象表达了“青山连绵不绝,绿水长流不断,文化传承不息”的意境.3)岱宗峻,齐鲁秀,自然美景。 七、传承齐鲁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山东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沂源猿人化石证明,早在四五十万年前,这里就是古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摇篮。山东境内考古发现的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证明,距今7000年至4000年之间,生活在这里的东夷族就实现了从母系氏族社会到父系氏族社会乃至阶级社会的转变,有了比较发达的农牧业和手工业。 在山东还发现了中国最早的文字"大汶口陶文"和"龙山陶书";最早的城邦"城子崖龙山古城";最早的古代军事防御工程古"齐长城";和被列为中国"2000年考古十大发现"的洛庄汉墓等。山东还是中国陶瓷和丝绸的发源地之一。 名人辈出,人杰地灵 山东素称"孔孟之乡,礼仪之邦"。山东省历史上出现过一大批至今仍对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产生影响的历史文化名人.被称为 "文圣" 的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二千五百多年前就诞生在位于山东省西南部的曲阜市,他创立的儒家学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柱,至今在世界上产生着重大影响,被誉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如果说鲁人文质彬彬的话,那么齐人给人们的印象则是粗犷刚烈,他们可杀而不可辱,面对挑战,置生死于度外,全力施为,一决雌雄。在中国历史上,粗犷刚烈的典型事例,大多发生在齐地,或由齐地人唱主角。 被称为 "兵圣"的古代著名军事家孙武,也诞生于黄河三角洲一带,他的军事著作<<孙子兵法>>,至今仍然是中外军界和商界推崇的经典。山东历史上还出现过儒学代表人物孟子、曾子,墨派学说创始人墨子,道家代表人物庄子,发明和手工艺家鲁班,神医扁鹊,齐国名相、著名经济学家管子,战国时期著名天文学家甘德,以<<齐民要术>>闻名的古代农学家贾思勰,古代科学家汜胜之,以<<孙膑兵法>>著名的古代军事家孙膑,被中国人尊为智慧化身的三国名相诸葛亮,以<<文心雕龙>>闻名的文学理论家刘勰,宋代著名的豪放派词人代表辛弃疾和婉约派词人代表李清照,清代著名文学家、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被称为"书圣"的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宋代著名画家、<<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等一大批著名历史人物,都以其对中华文化发展的卓越贡献而载入史册。 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和特殊生活环境的熏陶,山东人具有勤俭努力、吃苦耐劳、不苦落后、不怕困难的美德,以其勤劳质朴、豪爽热情、诚实守信的性格,形成了被世人称道的地方风格。在当今中国的政界、军界、经济界、科技教育界、文化艺术界等,都活跃着一批山东籍的知名人士。 新中国成立以来,山东省出现过一批在全国具有广泛影响的模范人物,如青年人的榜样张海迪,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