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采薇(节选) 教案《采薇》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2.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3.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 4.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教学时间]一课时 [学习步骤] 一、了解《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 《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 《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魏、唐、秦、陈、桧、曹、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 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 《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功业的。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 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二、学习《采薇》 1.学生朗读,整体把握。思考讨论: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2.再读诗歌,疏通词句。 3.理清思路,把握内容。 第一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 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及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 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4.赏析:诗末章首四句,历代传诵不已,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姜斋诗话》里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读罢全诗,我们仿佛看见一个身心憔悴的戍卒,冒着大雪,沿着泥泞的小路慢腾腾地走向画面深处,走向大雪浓重的远方。 只给我们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 三、布置作业:背诵最后一段。 2.诗经·采薇(节选) 教案《采薇》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2.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3.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4.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教学时间]一课时 [学习步骤] 一、了解《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魏、唐、秦、陈、桧、曹、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功业的。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二、学习《采薇》 1.学生朗读,整体把握。思考讨论: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2.再读诗歌,疏通词句。 3.理清思路,把握内容。 第一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 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及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4.赏析:诗末章首四句,历代传诵不已,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姜斋诗话》里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读罢全诗,我们仿佛看见一个身心憔悴的戍卒,冒着大雪,沿着泥泞的小路慢腾腾地走向画面深处,走向大雪浓重的远方。只给我们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 三、布置作业:背诵最后一段。 3.语文九年级下册书中第24课《诗经》两首的课文【关雎】 关关雎鸠①,在河之洲②。 窈窕淑女③,君子好逑④。 参差荇菜⑤,左右流之⑥。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⑦。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⑧。 悠哉悠哉⑨,辗转反侧⑩。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⑾。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⑿。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蒹葭】 蒹葭苍苍(1), 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2), 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3), 道阻 且长。 溯游从之(4), 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5), 白露未晞(6)。 所谓 伊人, 在水之湄(7)。 溯洄从之, 道阻且跻(8)。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坻(9)。 蒹葭采采(10), 白露未已(11)。 所谓伊人, 在水之涘(12)。 溯洄从之, 道阻且右(13)。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沚(14)。 4.寻找《诗经》里“桃夭”的教学设计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桃夭篇诗译如下: 桃树长得多麽壮盛,花儿朵朵正鲜美。 这位女子出嫁后,定能使家庭和顺。 桃树长得多麽壮盛,果实累累结满枝。 这位女子出嫁后,定能使家庭美满。 桃树长得多麽壮盛,绿叶茂盛展生机。 这位女子出嫁后,定能使家人幸福。 这首诗非常有名,即便只读过很少几篇《诗经》的人,一般也都知道“桃之天天,灼灼其华”。这是为什么呢?我想,无非有这样几个原因:第一,诗中塑造的形象十分生动。 拿鲜艳的桃花,比喻少女的美丽,实在是写得好。谁读过这样的名句之后,眼前会不浮现出一个象桃花一样鲜艳,象小桃树一样充满青春气息的少女形象呢?尤其是“灼灼”二字,真给人以照眼欲明的感觉。 写过《诗经通论》的清代学者姚际恒说,此诗“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并非过当的称誉。第二,短短的四字句,传达出一种喜气洋洋的气氛。 这很可贵。“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细细吟咏,一种喜气洋洋、让人快乐的气氛,充溢字里行间。“嫩嫩的桃枝,鲜艳的桃花。 那姑娘今朝出嫁,把欢乐和美带给她的婆家。”你看,多么美好。 这种情绪,这种祝愿,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和美的家庭的追求。第三点,这首诗反映了这样一种思想,一个姑娘,不仅要有艳如桃花的外貌,还要有“宜室”、“宜家”的内在美。 这首诗,祝贺人新婚,但不象一般贺人新婚的诗那样,或者夸耀男方家世如何显赫,或者显示女方陪嫁如何丰盛,而是再三再四地讲“宜其家人”,要使家庭和美,确实高人一等。这让我们想起孔子称赞《诗经》的话:“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为政》)孔子的话内容当然十分丰富,但其中是否也包括了《桃夭》篇所反映出的上述这样一种思想呢?陈子展先生说:“辛亥革命以后,我还看见乡村人民举行婚礼的时候,要歌《桃夭》三章……。”(《国风选译》)联系到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农民娶亲“歌《桃夭》三章”,便是很可理解的了。 《桃夭》篇的写法也很讲究。看似只变换了几个字,反复咏唱,实际上作者是很为用心的。 头一章写“花”,二章写“实”,三章写“叶”,利用桃树的三变,表达了三层不同的意思。写花,是形容新娘子的美丽;写实,写叶,不是让读者想得更多更远吗?密密麻麻的桃子,郁郁葱葱的桃叶,真是一派兴旺景象啊! 这首诗不难懂,但其中蕴藏的道理,却值得我们探讨。 一个问题是,什么叫美,《桃夭》篇所表达的先秦人美的观念是什么样的?“桃之夭天,灼灼其华”,很美,艳如桃花,还不美吗?但这还不行,“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还要有使家庭和睦的品德,这才完满。这种美的观念,在当时社会很为流行。 关于真善美的概念,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楚国的伍举就“何为美”的问题和楚灵王发生了争论。 伍举说:“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国语·楚语》)很清楚,伍举的观点是“无害即是美”,也就是说,善就是美。 而且要对“上下、内外、大小、远近”各方面都有分寸、都无害。这种观点最主要的特点是强调“善”与“美”的一致性,以善代替美,实际上赋予了美以强烈的政治、伦理意义。 “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那意思是说,统治者重赋厚敛,浪费人力、物力,纵欲无度,就不是美。应该说,这种观点在政治上有一定的意义。 但它否定了“善”与“美”的差别,否定了美的相对独立性,它不承认“目观”之美,是其严重局限。这种美的观念,在当时虽然也有其对立面,也有人注意到了“目观”之美,但这种善即是美的观点,在先秦美学中应该说是具有代表性的,而且先秦儒家的美学观念,主要是沿着这个方向发展的。 孔子也持着这样一种美学观点,“《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他赞赏“诗三百”,根本原因是因为“无邪”。他高度评价《关雎》之美,是因为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合于善的要求。 在评价人时,他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论语·泰伯》)善与美,善是主导方面。 甚至连选择住处,孔子也说:“里仁为美。”(《论语·里仁》)住的地方,有仁德才是“美”的地方。 可见,孔子关于美的判断,都是以善为前提的。 但孔子的美学观,毕竟是前进了。 它已经不同于伍举的观点,已经开始把美与善区别开来,作为不同的两个标准来使用了。“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论语·八佾》)当然,通过对《韶》与《武》的评价,还是可以看出,“尽美”虽然被赋予在“尽善”之外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地位,但只是“尽美”,还不能说是美,“尽善”才是根本。 至此,我们回头再来看看《桃夭》篇,对它所反映的美学思想,恐怕就更好理解了。 在当时人的思想观念中,艳如桃花、照眼欲明,只不过是“目观”之美,这。 5.九年级诗经两首教案word=%CA%AB%BE%AD&m=2&searchbtn2=%BF%AA%CA%BC%CB%D1%CB%F71、诗经两首课件《诗经》二首你了解《诗经》 吗 关于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包括西周初(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7世纪)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先秦时代通称为《诗》或《诗三百》.(板书)汉代以后儒家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关于诗。 类别:九年语文课件 大小:0 Bytes 日期:2009-12-28 [查看详细] 2、《诗经》两首说课《诗经》两首说课一、说教材:1、教材简介:《〈诗经〉两首》是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课文,单元教学重点旨在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进程、思想感情及其艺术效果,提高学 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本次课将要学习的《关雎》和《蒹。 类别:九年语文说课 大小:8.00 KB 日期:2009-10-10 [查看详细] 3、人教高中语文必修2说课 《<诗经>两首》《<诗经>两首》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 这是人教版高一必修2第二单元古典诗歌的第一课。这个单元的诗歌可以说是高中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第一阶段,基本反映上古诗歌的概况。 单元内容包括:《〈诗经〉两首》、《离骚》、《孔雀东南飞》。 类别:高中语文说课 大小:0 Bytes 日期:2008-04-11 [查看详细] 4、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诗经》两首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和艺术特色,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学会用正确的节拍诵读古诗,学会初步鉴赏诗歌。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写”—“读”—“赏”相结合的赏析过程,感受诗的美,积累鉴。 6.采薇的具体教案谁有啊《采薇》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创作成就,积累文中出现的名句,品味中国古代经典的思乡主题所反映出的内涵。 2、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培养审美鉴赏能力。 3、通过涵泳、美读等方法的活动体验,结合自己对家乡的感受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从而把握文章的基本脉络。 4、通过小组讨论形式,采用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集体品评文中优美的语段,体会文章独具魅力的语言,比较鉴赏文章的意境美。 5、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与文本、编者、老师、学生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学难点: “家”在本文中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阅读时细细品味“家”的涵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拳拳赤子心,悠悠故乡情。走过千山万水,走不出魂牵梦萦的故乡,故乡的种子埋藏在游子的心房。 听,历史的声音从那头传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缓缓的吟唱超越了时空的隧道,依旧向我们诉说着人类那亘古不变的思乡愁绪。 二、介绍«诗经»: 1、学生展示自己查找到的资料(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 2、教师总结,通过多媒体展示《诗经》相关的知识 资料:«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初期(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7世纪)约500余年间的诗歌305部,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就称为«诗经»。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雅»、«颂»是依据音乐的不同来划分的。 «风»是乐调,国风就是各国土乐。 «雅»是周朝王畿之乐,“雅”有“正”的意思,雅诗多为反映贵族阶级生活和思想情感的作品。 其中又有«大雅»和«小雅»之分。«大雅»多为西周早期的诗,共31篇;«小雅»多为西周晚期至春秋时的诗,共74篇。 «大雅»多为赞美诗,赞颂统治阶级的奢华生活;«小雅»多为怨刺诗,表达下层贵族牢骚不平的情绪。从风格上看,«大雅»雍容华贵,诗味不浓;«小雅»生动活泼,艺术价值较高。 «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 «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有三种:赋、比、兴。 “赋”:铺陈叙事,这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 “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教有实在意义的用法。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三、诵读并感知课文: 1、让一学生上台朗读,读完后正音。 岁亦莫(mù)止 猃狁(xiǎn yǔn )之故 载(zài)饥载渴 王事靡盬(gǔ) 我行不来(lài) 彼路(lù)斯何 四牡騤騤(kuí) 雨(yù)雪霏霏 小人所腓(féi) 象弭(mǐ)鱼服 学生集体朗读全诗 2、学生小组讨论,疏通语句,评点全诗。 (通过小组之间的协作,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明确:第一章:巢菜采了又采,巢菜冒出了 芽尖。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又到了年末。 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有家等于没有家。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 不停地奔走,没有空闲。 第二章:巢菜采了又采,巢菜多么鲜嫩。 说回家呀道回家,心中是多么忧闷。忧闷的 心好像烈火在燃烧,饥渴交加实在难忍。 驻防的 地方总是没有固定,无法叫人向家里捎信。 第三章:巢菜采了又采,巢菜已经又老又硬。 说回家呀道回家,又到了十月小阳春。王室的 差事没有尽头,哪能有片刻安身。 心中是那么痛苦,到如今有谁来慰问。 第四章:那开得茂盛的是什么花?是常棣的花密密层层。 那驶过的 大车是 什么人的车?当然是将帅们的 坐乘。兵车已经驾起,四匹雄马又高又大。 哪里敢安然住下,一个月的交战就有几轮。 第五章:驾起四匹雄马,四匹马高大又强壮。 将帅们坐在车上,士兵们也靠它隐蔽遮挡。四匹马训练得已经娴熟,还有象牙装饰的弓和鱼皮箭囊。 怎能不天天警戒,猃狁入侵,战事十分紧张。 第六章:想起我离开家的 时候,杨柳依依随风飘飞。 如今我在归乡的 途中,纷纷扬扬雪花漫天。路途泥泞步履艰难,饥渴交加满身疲惫。 我的心是多么凄凉悲伤,满心的 伤痛又有谁能体会。 3、梳理诗歌的思路: 明确:第一章至第三章: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原因和军旅生活的劳苦。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四、合作探究: 1、找出本诗中表现人物强烈思乡情感的诗句。(学生活动,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 先分小组交流,后展示本组的共同成果(每组准备两到三处)。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谈谈你的看法。(学生讨论活动,个性化阅读) 3、拓展迁移。 回忆《诗经》中其他不同思乡的作品。(学生活动,教师概括总结 《采薇》教案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2研习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7.关关雎鸠 教案【教学目的】 1、理解《关雎》所表现的青年男子对美丽善良女子的热烈追求和青年男女真挚美好的爱情生活 2、了解作品所运用的反复和赋、比、兴手法【教学重点】 诗歌的反复吟唱所表现出的情感【教学难点】 比兴手法的运用。 【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一、介绍文学常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收录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间产生的诗歌作品305篇,当时称为《诗》,又称《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尊为儒家经典,才定名为《诗经》。 《诗经》按体裁分为“风、雅、颂”三类。而“风、雅、颂、赋、比、兴”,《毛诗序》称之为“六义”。 《诗经》由于其内容丰富,在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都有重要地位。它的广泛而深刻地描写现实、反映现实的精神,对后代文学影响很大。 二、学习《关雎》 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解决字词。 2、学生看注释,借助工具书,老师点拨,弄清课文的意思。 首章从对雎鸠的和鸣,触动了男女爱慕的心情,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 第二章再用采荇起兴,接着步步加深地描述日夜思念,梦寐以求的心情。 重叠“游哉”,用以表现思念之深;“辗转反侧”,形象地写出了求而未得时的苦闷焦躁。 第三章用了类似第二章的复叠方式,意思却有进一步发展。 男子以音乐挑动女子,博取她的欢心,借美妙的音乐,达成美满婚姻。 3、讨论全诗用了“兴”的表现手法。 4、主题归纳: 《关雎》是一篇民间情歌,描述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姑娘一往情深的追求。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的朴实愿望,这是日常生活中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所歌唱的是他们生活中真实感受到的,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 抒发的感情热诚真挚、纯洁朴实,全无庸俗虚伪之态,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纯真之美。 二: 一、导入——文学常识介绍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编为“风”、“雅”、“颂”三部分。 历代有关评价: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 虽多,亦奚以为?” (《论语·子路》) “《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史记·太史公自序》) 二、一读——整体感知 认真准备范读,用以感染学生。 范读之后,再一句一句地领读,使学生首先在感性上熟悉这两首诗的读法。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必能读得比较顺畅,能大体上掌握句中的停顿。 步骤:字音——男女分组赛读 雎鸠(jūjiū) 窈窕(yǎotiǎo) 逑(qiú) 荇(xìng)菜 寤寐(wùmèi) 三、二读——理解朗读 给以必要的讲解和提示,并在此基础上划分诗的层次,使学生能贯通全诗,能说出诗的大意,然后进行朗读训练。这时学生会有层次感,可以听得出朗读者要告诉别人什么。 要求:1、根据注释,发挥想象,描述内容。 2、展示“有关资料·译诗”,让学生与原诗比较,选择所爱并说理由。 3、齐读。 1、关雎鸟关关和唱,在河心小小洲上。 好姑娘苗苗条条,哥儿想和她成双。 2、水荇菜长短不齐,采荇菜左右东西。 好姑娘苗苗条条,追求她直到梦里。 3、追求她成了空想,睁眼想闭眼也想。 夜长长相思不断,尽翻身直到天光。 4、长和短水边荇菜,采荇人左采右采。 好姑娘苗苗条条,弹琴瑟迎她过来。 5、水荇菜长长短短,采荇人左拣右拣。 好姑娘苗苗条条,娶她来钟鼓喧喧。 四、三读——表情朗读 教师应带领学生做好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分析,使他们的形象思维充分活动起来。 这是诗歌教学中的主要环节。教师要善于运用提问启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使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鲜明而完美地在学生头脑中再现出来,并继之以表情朗读直至成诵。 总结:(学生自愿参加朗读比赛) 诗中这位男子在河边听到鸟鸣,顺着鸟声走去,看到沙洲上有成双成对的鸠鸟,因而引起一种美好的联想——淑女是君子的佳偶。因此,诗的第一章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在他听着鸠鸟和鸣的时候,有一个姑娘在河边采荇菜,她左右采摘荇菜的美好姿态给了他一个难忘的印象,爱慕之情油然而生,并使他醒时梦时都思念着她。“求之不得”以下四句,总括地写出这种强烈激动的感情。 但因为追求这个姑娘没有达到目的,所以“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第二章的八句,写这个男子日夜不安的苦闷和焦灼的心情。 最后一章,进一步表达了这个男子对采荇菜的姑娘的深切思慕和美好愿望。“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写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也就是想像结婚时的热闹情景。 - 《关雎》是“周南”里的第一首诗,也是《诗经》的第一篇。古人把它放在三百篇之首,说明了它的重要。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此后,历代学者评《关雎》皆“折衷于夫子”。 《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其文、义、声、情俱佳,足为“国风”之始,《诗经》之冠。 五、一背——提示首字 关……在……窈……君…… 参……。 8.求《诗经·采薇》教学设计采薇 诗经 小雅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狁之故。不遑启居,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译文]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长大。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有家等于没有家,为跟玁狁去厮杀。没有空闲来坐下,为跟玁狁来厮杀。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发芽。说回家呀道回家,心里忧闷多牵挂。满腔愁绪火辣辣,又饥又渴真苦煞。防地调动难定下,书信托谁捎回家!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已老发杈枒。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十月又到啦。王室差事没个罢,想要休息没闲暇。满怀忧愁太痛苦,生怕从此不回家。 什么花儿开得盛?棠棣花开密层层。什么车儿高又大?高大战车将军乘。驾起兵车要出战,四匹壮马齐奔腾。边地怎敢图安居?一月要争几回胜! 驾起四匹大公马,马儿雄骏高又大。将军威武倚车立,兵士掩护也靠它。四匹马儿多齐整,鱼皮箭袋雕弓挂。哪有一天不戒备,军情紧急不卸甲!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