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现代诗发展情况外化主义者正在把中国现代诗歌引向一条脱离中国现实社会和中国民众的道路。 以先锋诗派为代表的外化主义者,倡导的中国现代诗歌外国化发展道路,不但没有给中国现代诗歌带来繁荣,而且使中国现代诗歌发展走了一个很大的弯路,耽搁了近十年的黄金发展时间。直到现在,中国诗坛这种外国化诗风仍然十分盛行,占据着中国诗坛的主要位置。 他们在诗歌宣传阵地中排斥中国化诗歌。大力推崇他们的东西,使得一些脱离中国民众文化心里和审美方式,远离中国现实社会、意象怪诞的诗歌到处泛滥,使中国现代诗歌陷入从没有过的沉闷局面。 这是以先锋诗为代表的外化主义者长期误导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处境困难的最根本的原因所在。 现在,对外化主义者倡导的错误的诗歌发展道路认识清楚的人还不多,还有相当一部份中青年诗歌创作者循着他们的错误道路前行。 因此,唤醒人们对中国现代诗歌发展道路的重新思考,对中国国情和传统诗歌文化的重新认识,已近在眉切。外化主义诗歌不仅在实践上是错误的,而在理论上也是反科学的,在对待中国传统诗歌和外国现代诗歌问题上是一种形而上学的东西,在诗歌内容上,是主观唯心主义、无政府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在诗歌领域的反映。 这种诗歌在形式上,语言和表现手法上脱离中国民众,在内容上脱离中国社会现实,是一种反科学的诗歌,我们必须坚决地予以反对。 一些外国化主义者这时可能跑出来说:是中国民众在市场经济的大潮冲击下,不需要诗歌了,怎么凭空污人清白呢?真的是中国广大民众不需要诗了吗。 不是。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民众是很需要诗歌的。 我们现在出版的很多文白对译的古典诗歌,就很受中国民众和读者欢迎。我们一些企业家还常常出钱支持诗歌创作事业的发展。 我们许多的家长总喜欢教自己两三岁的孩子就背诵几首唐诗宋词或儿歌。难道你能说中国的民众不需要诗歌吗?如果说中国民众不需要诗歌,是他们不需要外化主义者那种用中国文字写的,脱离中国社会现实和远离中国民众的无从解读的外国化诗歌。 外化主义者又说,中国的民众不懂诗歌,更不懂诗歌创作的艺术,怎么会喜欢我们的诗歌呢?我们可以告诉他们:中华民族是最懂诗歌的,早在两千多年前就产生了闻名世界的诗歌总集<<诗经>>。我国劳动人民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上创作了大量的民歌、歌谣,至今对中国文化还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国民众不但懂得中国传统诗歌,而且对外国诗歌文化也是懂的。中国现代诗歌历史上许多优秀的中国化诗歌就是在学习和借鉴外国诗歌的基础上加以改造,使之成为自己民族的东西而创作出来的。 如抗日战争时期,生产的许多中国化诗歌就是如此。 中国现代诗歌中国化,是指采取中国民众喜闻乐见的诗歌形式,通俗易懂的诗歌语言和表现手法,创作在内容上贴近中国现实社会的诗歌。 中国化诗歌又是一种什么样的诗歌呢? 在诗歌形式上,中国化诗歌把学习和借鉴外国现代诗歌形式同中国传统诗歌形式结合起来,创造一种自由灵活的为中国民众普遍接受的诗歌形式。如中国现代诗歌历史上许多“自由体”、“格律体”、“民歌体”诗歌,都实现了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为中国民众所喜闻乐见。 在诗歌语言和表现手法上,中国化诗歌在继承中国传统诗歌文化的基础上,学习和借鉴外国现代诗歌语言和表现手法,营造一种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适合中国民众文化心里和审美方式的大众化诗歌语言,使中国现代诗歌成为一种中国民众普遍接受的中国化诗歌。如藏克家创作的<<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就是一首优秀的中国化诗歌。 象这样的诗歌不但适合中国民众的传统文化心里和审美方式,而且在内容上贴近了中国广大民众的生活。 在诗歌内容上,中国化诗歌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出发,注重诗歌社会功能,强调中国现代诗歌体现时代精神,表达人民心声,贴近中国现实社会和民众生活。 中国化诗歌实质上一种在继承中国传统诗歌文化基础上,学习和借鉴外国现代诗歌形式、语言和表现手法加以改造而创作的在内容上贴近中国现实社会和民众生活的现代诗歌。这种中国化诗歌,是在对中国传统诗歌文化和外国现代诗歌文化,实行辩证否定基础上产生的,具有广泛的民众基础。 在诗歌形式、语言和表现手法以及它反映的内容上都具有广泛的人民性,为中国民众所接受,所喜爱。从这种角度上讲,它又是一种大众化的诗歌,是一种建立在广泛民众基础上的诗歌。 中国现代诗歌要走出目前的困难处境,求得发展,必须抛弃中国现代诗歌外国化的错误方向,坚持走中国化的诗歌发展之路,这是中国现代诗歌唯一正确的发展道路。 一些好心的人们告诉我们:中国现代诗歌受到叙事文学和影视文化的冲击,发展的黄金时代不会再来了。 我们说:不会。唯物主义者从来是实事求是的。 我们应当承认,中国现实社会由于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中国民众对文化艺术的追求日益多样化,对诗歌发展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这种影响我们必须客观的看待,不能毫无根据地夸大。 只要我们的诗歌创作在形式上、语言和表现手法上、内容上贴近中国民众和读者,中国。 2.现代诗歌的发展状况与戏剧、小说散文比较,中国新诗的80年发展是相对薄弱的。 小说毕竟还有鲁迅、沈从文、巴金和老舍;戏剧有曹禺、老舍和高行健;这些作家都得到了世界的承认。而诗歌却缺少这样的人物。 中国新诗面对两个难以超越的高峰:一是中国古典诗歌,一是西方自莎士比亚以来的诗歌成就。诗歌的存在必须有精粹成熟的民族语言,诗歌与语言联系最为紧密,而现代汉语才产生不到100年,用只发展了100年的尚处于年轻阶段的语言能写出成熟的诗歌来吗?中国新诗就它的超越对象来说是显得稚气了一些,但就其自身发展速度来说确是迅速的,而且是成绩斐然。 中国新诗只80年发展历程——现代文学的30年和当代文学的50年。 现代文学中的30年是新诗的形成发展和成熟的过程。 A.第一个10年: 1.尝试中的新诗 胡适是“第一个白话诗人。”他的《尝试集》(1920)是“沟通新旧两个艺术时代的桥梁”。 个别诗歌具备现代汉语抒情形式,大部分诗歌仍不能摆脱古典诗歌的形式传统。同期诗人还有俞平伯(《冬夜》)、康白情(《草儿》)、沈尹默(《三弦》)、周作人(《小河》)、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等。 新诗的手法一是“白描”,二是比喻象征。这样早期的白话诗也分为两类,一是运用白描手法的客观写实倾向,一是托物寄兴的现代主义倾向。 后者在传统诗歌里并不常见。 2.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创作 郭沫若的《女神》(1921)是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 它使诗的抒情本质与诗的个性化得到充分重视与发挥,奇特大胆的想象让诗的翅膀真正飞腾起来。“五四”时代的自由精神和诗歌本身的艺术规律都在这本诗集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湖畔派诗人”:汪敬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的爱情诗合集《湖畔(1922)。 “小诗体”:冰心《繁星》《春水》,宗白华《流云小诗》。 “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鲁迅语)冯至的诗集《昨日之歌》是形式上的半格律体,处处体现出艺术的节制,后来的闻一多与之相似。 3.新诗的规范化——新月派 如果说《女神》以“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的彻底破坏精神,冲决了传统诗词的格律,新月派则应需而生,它以`北京《晨报副刊》为阵地,闻一多、徐志摩、朱湘、林徽因、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主张“理性节制情感”,闻一多倡导新诗的格律化,提出诗歌的“三美”理论:音乐美(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绘画美(中国诗画相通理论)、建筑美(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 《红烛》、《死水》是他诗歌创作的集中体现。徐志摩是古典理想的现代重构。 飞动飘逸的诗情与对形式美追求相结合,使徐志摩总是抓住每首诗特有的“诗感”、“原动的诗意”,寻找相应的诗律。《志摩的诗》是在不断的实验与创造中寻求美的内容与美的形式的统一。 4.早期象征派的诗歌 穆木天提出纯诗的概念,主张诗歌与散文有着完全不同的领域,“把纯粹的表现的世界给了诗作领域,人间生活则让给散文担任”,“诗的世界是潜在意识的世界”,诗是“内生命的反射”,“是内生活的真实的象征”。其次诗应有不同于散文的思维方式与表现方式:“诗是要暗示的,诗最忌说明的。 说明是散文世界的东西。”李金发的《微雨》、《食客与凶年》、《为幸福而歌》,是早期象征派诗歌的代表之作。 B.第二个10年: 1.中国诗歌会 是左联领导的一个群众性诗歌团体,继承前一个十年蒋光慈早期无产阶级诗歌传统,殷夫为代表。特点:一是反映革命斗争和时代重大事件;二是强调诗歌的意识形态化,诗歌的主体并非诗人自己而是一个战斗集体;三是艺术表现上注重写实。 这多少背离了诗歌的本质即个体生命情感的宣泄。 2.后期的新月派 抒情的重心转为“灵魂的战栗”,表现灵魂的战栗,和现代人精神的异化。 徐志摩的《猛虎集》、《云游集》是这方面的代表。《再别康桥》属于这一时期,但情绪仍是前一时期的余绪。 新诗人的加入,如陈梦家、方玮德,多为徐志摩的学生。在形式上进行“十四行诗”的转借与实验。 3.现代派诗人 施哲存在《现代》发表的《又关于本刊的现代诗》,被看作是现代派诗歌的一个宣言。强调要写纯然的现代诗,它在谱系上与早期的象征派诗歌相承;表现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现代情绪,用现代的辞藻排列成现代的诗形。 “诗坛首领”是戴望舒、卞之琳。其中戴望舒以《雨巷》一诗获得“雨巷诗人”的美称。 4.汉园三诗人 1936年《汉园集》收入何其芳的《燕泥集》、李广田的《行云集》、卞之琳的《数行集》。卞之琳最为瞩目。 他受到徐志摩和戴望舒的影响,为新诗提供了一些新的东西,即由主情向主智的转变。他是新诗历史上一位具有自觉哲学意识的诗人,其诗歌于平淡中出奇,因为他善于对日常生活现象进行哲学的穿透与开掘。 30年代现代派诗人中,另一位智慧诗的作者是废名。他是一位东方化的现代诗人。 融入他灵魂的是佛道精义,是诗禅传统。 C.第三个10年: 1.艾青 在中国诗歌发展历史上完成了历史的“综合”的任务。 一方面坚持发展“中国诗歌会”诗人忠于现实的、战斗的传统,另一方面又克服扬弃其“幼稚的叫喊”的弱点。 3.中国现代诗的发展全国能有这么多诗人专家学者聚集在中国的重要城市武汉,召开中国乡土诗研讨会,在国际文化大交流的时刻,特别在中国新诗发展的重要阶段专题来讨论乡土诗,有着特殊的意义。 中国的新诗坎坎坷坷已经走过了80多年的历程,已经由弱小到中年,按说已经到成熟的时期了。对于中国现代诗,该不该提出乡土诗这个命题,或者新乡土诗,本来已经不是今天讨论的话题了,但是我们今天仍然需要研究探讨,这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命题。 我们今天会议的议题就是研究乡土诗,在全国召开这样的大规模会议,本身就是对乡土诗的一种建设,一种弘扬。将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乡土诗这个概念是一个争议很大的问题。有人说,只有中国的现代新诗这个词完全刻意概括乡土诗这个概念了。 甚至有人不愿意听到乡土诗这个概念,更不愿意看新发表的新乡土诗。还有一些怪人本来就是写新乡土诗的,连他自己也不愿意把他的诗叫乡土诗。 觉得一提“乡土”就比别人矮了半截,什么新乡土?我的诗就是现代诗!难道真的提了新乡土就比别人低吗?并非如此。 也可说,中国只提新诗就可以了,不管你是写什么题材,只要是诗的,都叫做诗。 可是随着诗的发展、细化,从题材上有了分野,这也是相约俗成的分野。例如什么叫爱情诗、先锋诗、朦胧诗、抒情诗、哲理诗、散文诗等等,有些诗人主要写乡土,也就自然出现了乡土诗这个称谓。 不少人误解,认为诗中有了土字,就是土诗,不登大雅之堂了!凡是写乡土的诗,从二三十年代起,也是有了这样的评论。所以,讲乡土是一个具有中国个性特色的界定。 写乡土,不一定就是“乡土”,不论它的形式还是内容都可以写得很现代,很前卫,成为大诗人。美国的弗罗斯特,就是响誉世界的乡土诗“无冕之王”!中国近代史上,也有不少诗人一生只写乡土,写了不少名篇,并受到广大群众的爱戴。 我今天,主要想讲一下新乡土诗的界定与意义。新与旧不在你写什么表现什么,我认为差别主要表现在开放的心态下出现的观念更新,就是说,在如何把握生命内在的真实上。 这与习见的乡土诗的内容与表现上,有着天壤的分野。这种新乡土诗派的派别追求上也是近几年发生的事情。 新乡土诗派的这种探索,正是现代文学思潮前进中的现象,或者说是一个好现象,它意味着新诗正在逐步进入艺术的自身规律,并从稚嫩向成熟的方向发展,新乡土诗的提出是当今时代应该赋予的一个响亮称谓。它的每一步探索正在为中国的新诗开辟着一条更为崭新的道路。 在这个探索的道路上,有创意,有成就,在全国造成有重大影响的诗人,我觉得在湖北就数饶庆年。 注重精神感觉的开发,是饶庆年创作的重要贡献。 这是新乡土诗的重要开端,就是注重心灵感官效应的超现实感的一种探索。这个心灵超现实感的出现,是新与旧乡土诗的重要分界。 这种重在内在精神的开拓,使乡土诗具有了更复杂的内涵,使乡土诗变得凝重、浑厚,具有多层次的象征意义。因为主宰世界的是人,文学的根本使命就是人的艺术,人的生命冲动所及,设计诗的根本命运,寻找到精神上的某个兴奋点,而由兴奋激发出来的情绪,更具有神秘的象征意味。 只有进入人的灵性世界,才是诗的大境界。饶庆年的出现是新时期新的文学浪潮的重要成就之一。 下面我们看他那首《山雀子噪醒的江南》: 山雀子噪醒的江南,一抹雨烟 到处是布谷的清亮,黄鹂的婉转,竹鸡的缠绵 看夜的猎手回了,柳笛儿在晨风中轻颤 孩子踏着睡意出牧,露珠绊响了水牛的铃铛 扛犁的老哥子们,粗声地吆喝着问候 担水的村姑,小曲洒一路淡淡的喜欢 山雀子噪醒的江南,一抹云烟 我的心宁静的依恋,依恋着烟雨的江南 故乡从梦中醒来,竹叶抖动着晨风的新鲜 走尽古老的石阶,已不见破败的童话 石砌的院落,新房正翘起昂扬的飞檐 孩子们已无从知道当年蕨根的苦涩 也不再弯腰拾起落地的榆钱 乡亲们泡一杯新摘的山茶待我,我的心浸渍着 爱的香甜 山雀子噪醒的江南,一抹云烟。 诗人那种崭新的感觉,跃然纸上,他用刹那间的细致的感觉扫描,来强化潜意识里那种象征意味,于是诗中的那种山雀子灵动的声、色、味,去而返,返而去,起而伏,伏而起,美中雅,雅中美,迷茫又期待,朦胧又真切,柔和又深沉的飘渺之感,使诗有一种交错的不寻常的新鲜感。这首诗用一种新生命的崛起,刻画的是潜意识的世界的微妙变化。 这种手法就是先锋派们所说的超现实主义的象征与暗示。你能说这首诗不现代?吗你能说这首诗它土吗? 我认为现代的新乡土诗,是在象征主义和传统相结合的基础上,接受了朦胧诗的营养,产生的一种新型诗派,它注意了主体意识的开发,注重灵魂世界的隐含,诗中不少属于超现实的大诗境界。 我们知道,新时期的朦胧诗变成乡土诗的一种导体,于是这些诗人开始思索人生的真正奥秘,如何表述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到的不同以往的那种现代情绪。但是,这个变化也在懂与不懂的表层上徘徊了一阵,有人很快把现代主义的东西变成营养,丰富了自己,新乡土诗的出现实际是现代诗的一种人性复归和自我唤醒力量的崛起。 唤醒人性和良知是诗的一种醒悟,饶庆年以不凡的眼力和触角。 4.当今现代诗的发展方向古代中国诗歌大多束缚于格律。诗词赋。题材范围也比较狭窄。其评判的标准也差不多,在一个范围内可以评价。 自白话文以来,现代诗歌更加自由,更加灵活,范围更加广阔。因为写作风格跟手法流派的丰富,评判的标准更多多元化。 中国诗歌发展不好不在于对外的吸收,反而因为对外的吸收,打开了束缚,更加的自由。 反而是中国现在的社会环境决定了中国现在人文的衰落。文学,艺术的不重视,似乎只看到利益与金钱的东西。想想,八十年代,九十年代,那时的人写诗成风潮,谈对象都要看看喜不喜欢文学,会不会写诗与唱歌等等。而现在呢。 5.谈谈如今现代诗歌的发展中国诗歌的现状和未来 如今,很多人对中国诗歌的不满现状,习惯了现代诗与唐宋相比,有些人甚至认为,“中国诗歌已经死了。“如何看待当前形势下的中国诗歌,中国诗歌到底去哪里,是能够再度辉煌?草根诗人韩辉与王先生一家杂志采访时,副主编。 诗人: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诗歌就变成了一个山谷,以及如何使诗歌的树林里,健康发展? 王编辑器:在我看来,诗歌仅仅只有诗人的文学载体,以寻找敏感点,这样的灵魂共鸣写的好作品,“悲伤的诗人,说:”是的真理。 2008年汶川地震灾区会影响数以百万计的人们的心,一些诗人抓住公众的敏感点,写了一些不错的诗,和“汶川诗歌井喷”现象。今天,诗歌从公众转移到一组特定的人或象牙塔,诗人更注重去爱,去表达的回忆,舒缓的描述。至于诗歌如何走出困境,我认为,该国并没有需要注意或促进发生重大变化或重大活动,自然会有一些好的诗歌。 诗人:有人说是,现在每个人都可以是一个诗人写现代诗,现代诗的看法? 王主编:现代诗歌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人们关注的是诗,像诗,大多是敏感的人的精神,人的意义和价值的关注生活中,他们试图从诗歌中找到灵魂的家园。我不认为每个人都是诗人,像“梨花体”的那种不叫诗,充其量是一首顺口溜。在作者和读者的共鸣,但也高度小于诗歌和领域难以产生共鸣。大家都知道,诗歌是简洁的艺术,写一首好诗,不仅与大家产生共鸣,敏感的事情有一个很深入的把握,做简洁的语言。 诗人古体诗,现代诗的本质,发展的好,这样的健康发展如何继承? 编辑:古体诗是写的一个高峰,确实很不错,尤其是把握节奏,情绪和思维的敏感点。非常好,我们觉得古体诗,古体诗并不意味着好,我们看到,能够承受多年的洗礼罚款传世。老一辈的诗人,如过一个典型的现代诗歌,诗歌,艾青。大家都觉得现代诗是不好的,因为现代社会,价值的多元化,多样化的人的关注,诗人是很难把握的敏感点。此外,与时代的浮躁和其他因素也有关。现代诗与古代诗是一脉相承的,现代诗歌的发展,的诗人可以借鉴诗歌的节奏,这种提法不是故意的,是它的灵魂遗产。 诗人相结合的古诗词,请您谈一下现代诗歌的发展趋势和未来? 编辑器,一个时代一个时代的文学,现代诗歌的发展,要准确把握两点。首先,准确把握传统文化的灵魂。 ,如宋诗遗产唐代的灵魂长大,而是从独特的。准确把握社会改变着人们的心灵和灵魂的共振点。唯一的地方找到一个灵魂的感动写打动每一个人的诗。为国家,与流的队伍一样大的变化将是一个很好的诗人。值得一提的是,今天这首歌是非常繁荣,诗人不能排除这首歌的发展,深受人们喜爱的歌曲,歌词本身就是一首好诗。诗歌本一个诗人的诗流传下来的歌曲的形式。 现代社会是一个价值多元化的社会,人们的担忧也是多样化的,我们认为“诗歌死了”,因为由于多元化的人的关注,而不是说,现代诗歌精品店。以中国诗歌的发展和进步,我们必须与时俱进,改变自己的形式和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调整位置和发展方向,因为这将吸引更多的读者。 6.如何评价现代诗诗歌的意义、诗歌的真理是一个很大的题目,我辈业余作者妄谈这一话题多少有些贻笑方家。 谈论这一话题需要认真深刻的思考与对诗歌本身历史的研究与思考,还须诗人本身具备深厚的诗歌理论修养。有人说诗歌是为自己写的,我不太赞同,但也不全然反对——人是社会的人,诗人也一样,具有社会性,诗人永远是社会的一分子,没有诗人不食人间烟火竟能写出绝世华章。 水、沙粒、云霞,只是大海或者小溪中的一滴水,沙漠中的一粒沙,天上的一片云。诗人是社会的,同时也是他自己,是个体,有个人独特的生命体验,与这个社会有共性的东西也有本身的特质,一粒沙子有大小,有质地的分别。 这些都可以在某位诗人的诗歌中得到展现——“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首诗在我理解,纯为个人心灵与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它的社会价值并不积极,在这里也无客观体现,但这丝毫不影响它作为优秀诗篇留传后世。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用它寻找光明。”纯粹而简洁的现代诗,类似真理的诗歌,于社会的价值却同样在这首诗中没有彻底展现,对灵魂的启示作用倒是不容忽视。 对比二者,到底是古诗出色还是现代诗歌优秀,谁能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无论诗人是孤独无比,灵气非凡还是高瞻远瞩放眼未来铁肩担道义,从本质上说,仍然属于这个社会,同时属于个人。古体诗词与现代诗歌,形式上的区别是最明显也是最根本的区别,尤其是在平仄的讲究上。 计较形式,也就是说,固执地以为,写诗一定要精通格律并按照规定的格式字数完成它,是有害的,弊大于利。现代诗歌缘何兴起,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话题。 现代诗歌创作,是这个时代乃至更远的将来诗歌创作的主流,这从我们在网络与传统刊物中所发表的诗歌比例中可以看得出来。另一方面,如果没有古体格律诗主流地位的约束,只怕现代诗的水平早已超过古体诗了。 细说的话,我想古诗与现代诗没有内容上的时代意义与历史意义之分,喜欢古体诗还是精通现代诗,与作者个人的爱好与创作方式有关系,与诗歌质量本身没有关系,或者说关系不大,与诗歌创作要求没有冲突(格律诗和现代诗都要求具备音乐美、跳跃性、辩证法、可以触摸得到的生命体验)。现代诗歌在中国古代已有萌芽,屈原《九歌》之《惜颂》、《怀沙》《离骚》、《橘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蜀道难》,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哪一首又讲究了格律了呢?其中无论是内容还是音乐韵律同样是非常出色的。 格律的无所限制影响了它们作为千古名篇的地位吗?究其原因,无外乎是这些诗歌所传达的精神内涵成就了其伟大。为何我们对此却一直视而不见还自以为是,沾沾自喜于中国古诗词的博大精深?遗憾的是,中国古代这样的不为形式所限的诗歌在唐代后受风潮的影响直接没落了,没有得到深化和发展,这与当时的政治以及文人思想的禁铟以及他们所受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律诗在中国长期的统治地位,极其残酷地限制了现代诗的发展,以至于中国自由诗歌的创作最终没有形成气候,几近绝迹,被中国古体格律诗的成规制约并扼杀,及至到了清代,几乎完全走向了没落,落日的余霞也见不到。近代,怏怏文明古国,现代诗居然需要从国外引进,足见其贻害之深,可是,这一点,上世纪三十四年代前有谁看到过?当代中国诗坛真正的诗歌创作者已经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讲,我们不能否认,中国古体诗歌创作有利于中国古体诗歌的发展,它的严格与风格的确为全世界别的国家难以望其项背,并使之成为一座不可撼动和超越仅仅只能仰望的高峰,不能否认它的历史价值和地位,更不能主观想当然否认它的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但我们又不能不说它不是中国诗歌艺术的悲哀,它使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迟滞了至少一千多年,沉默了至少一千多年。当代诗人创作的古体诗几乎无人问津,并不是因为质量问题,也不是因为缺少优秀诗篇,它深刻地反映了诗歌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无可抗拒的历史趋势,毕竟诗歌需要发展。 我们可以有自己的特别爱好,但我们不能因为不喜欢某种类型的诗歌,或者觉得它晦涩难懂个人单方面主观认为它只是个人的东西而对不负责任地横加指责,有时直接点不到要害,或者认为诗歌创作纯粹是吃饱饭没事干的家伙们在无病呻吟,这是要不得的,最起码,那不是对作者呕心沥血的创作的一种尊重。当然,在对待创作态度不严谨的诗歌上,我们可以置之不理,或者,指出其诗歌本身存在的不足,毕竟这有利于交流与提高。 至于不同读者对某一作者的同一作品众说纷纭,我以为是读者层次与解读诗歌的态度,或者个人生活经验之间的差别所造成的,我记得某位诗歌大师在不同时期读自己的同一首诗歌的时候,告诉我们说,他的理解完全不是一回事,诗作者本身尚且如此,何况他人。至于前些时日有朋友告诉我说某位获一等奖作者的作品不敢恭维,幼稚的说法,我想是不是可以在对他获奖的作品彻底理解之后,再谈其它。 同样是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小说有着很大的区别,甚至是本质的区别。简单的说,散文表达的是作者。 7.有现代诗歌鉴赏论文现代新诗,是在继承发扬民歌和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吸收西方诗歌的表现形式、表现手法而逐渐发展形成的。 具有形式自由、韵律灵活、自然清新的特点。新诗采用了自己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诗家语”),它高度凝练,大幅跳跃,富有暗示性。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刘勰的这段话告诉我们,作家诗人创作时,是先有了情思抒发的冲动,再发而为文辞形成作品,读者必先通过文辞才能了解作品传达的情思。 这样,由文辞入手,去解读作品,发幽探微,即使是隐微的内容,也会使它显露出来。因此,在阅读鉴赏现代诗歌时,就必须把握其语言特点,从解读诗歌语言入手,进而探究诗歌的意蕴和思想内涵。 现代诗歌冲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语言趋于口语化、散文化,其语言与散文的距离缩短,但仍具有自己的特点。 第一,语序倒置。 诗人为了强化某种情感,或由于叶韵、节奏和换行的需要,往往要调整语序。如杜运燮《秋》:“连鸽哨也发出成熟的音调,/过去了,那阵雨喧闹的夏季。” 这里的“过去了,那阵雨喧闹的夏季”就是“那阵雨喧闹的夏季过去了”的倒置。这样写,突出了夏季过去的时间意识。 再如,席慕蓉的《一棵开花的树》:“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它让我们结一段尘缘。”这里的“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就是“如何让你在我最美丽的时刻遇见我”的倒置,诗句突出了“如何让你遇见我”的迫切心情。 明乎此,在解读诗歌的时候,要善于将倒置的诗句还原,以便于把握诗歌的内容。同样,台湾诗人纪弦的《你的名字》中第一节“用了世界上最轻最轻的声音,/轻轻地唤你的名字每夜每夜”两句,将“每夜每夜”置于“轻轻地呼唤你的名字”之后,强调了“轻轻地呼唤”之意。 第二,成分省略。日常表达中,句子的成分不能随意地省略,必备的成分必须交代清楚。 而在诗歌中,为了使表达更凝练,更简约,使诗句更硬朗、更坚实,往往省略一些成分,让读者去体味,去填补诗句的空白。第三,词性转变。 诗歌中为表情达意的需要,而临时改变词性,是很常见的现象。 现代诗”名称,开始使用于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 现代诗的含义: 1.形式是自由的 2.内涵是开放的 3.意象经营重于修辞。 “古典诗”与“现代诗”的比较:“诗”者皆为感于物而作,是心灵的映现。 “古典诗”以“思无邪”的诗观,表达温柔敦厚、哀而不怨,强调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现代诗”强调自由开放的精神,以直率的情境陈述,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现代诗的特点* 有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浓烈的抒情性以及和谐的音乐性,形式上分行排列。 现代诗潮的十大流派 * 现实主义 * 唯美主义 * 象征主义 * 新浪漫主义 * 意象主义 * 未来主义 * 表现主义 * 超现实主义 * 后现代主义 * 具体主义 现代诗的发展中国现代诗也可以分为两个相对独立的阶段: * 中国现代诗歌:二十世纪上半叶以前的诗歌称为中国现代诗歌 * 中国当代诗歌:二十世纪下半叶以后的诗歌称为中国当代诗歌 第一步———把握各类诗歌的特点 这里重点谈谈古典诗歌鉴赏。应从掌握律诗、绝句的基本格式和特点入手,至少弄清什么是七律、五律,什么是七绝、五绝;什么时候押韵,什么时候可不押韵;律诗共有几联,哪两联要求对仗;绝句的第3句为什么一定不押韵;律诗与绝句和文章一样,都有起承转合,怎样看。 再如词,在什么地方押韵;怎样区分上下阕;词的特点是长于抒情。另外,曲的特点往往比较通俗,相对于诗词来说,要好理解些,熟练掌握了这些,第一步就走出去了。 第二步———了解诗歌常用的手法并细心体味意境 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是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的,常用的手法分为两类:表现手法与修辞方法。 表现手法有衬托,包括正衬与反衬,有象征,有托物言志,有写景状物,有直抒胸臆,有借景抒情,有情景交融等等。 这些手法是你在理解内容、体味意境时所感受到的,比较宽泛,比较虚,了解和掌握起来难度较大。修辞手法有常见的对偶,包括正对、反对、流水对、自为对、错综对等,有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反复、设问、反问等,这些难度不大,这一步也要走好。 第三步———了解并熟悉出题人的思路 孙子兵法云: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当我们浏览近几年的高考题时就会发现,诗歌鉴赏题往往是选错误的一项,这说明出题人在有意降低试题难度。 另外,他们命题的手法及思路常常采用“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无限夸大,判断绝对”等一系列障眼法,为考生设置一个个小陷阱,令你稍不留神就上当。所以要熟悉思路,做到心明眼亮。 第四步———慎重选择练习题 面对潮水般的诗歌鉴赏题,考生应慎重选择。内容过于含蓄,背景过于模糊,用词过于生僻艰涩,超出学生理解能力的题不做,以免做多了失去信心;过于浅显,一看就会,没有训练价值的题不做,以免浪费时间;诗歌本身存在理解争议的题也不要做,以免搞乱了头脑。 我们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多做一些难度适中,质量。 8.现代诗知识1.形式是比较自由的。 2.内涵是开放的 。 3.意象经营重于修辞。 4.有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浓烈的抒情性以及和谐的音乐性,形式上分行排列。 今风体韵律诗歌和现代格律诗歌 这是按照诗歌语言节奏和谐性的层级,是一般和谐还是非常和谐(最高和谐)来划分的。 (1)今风体韵律诗歌:就文学体裁而言,今风体韵律诗歌是以汉语言白话文为载体,以语言节奏的一般和谐性再现生活抒情言志的语言艺术。代表作是我国当代诗人于进水的《姐姐》。 (2)现代格律诗歌:就文学体裁而言,现代格律诗歌是以汉语言白话文为载体,以语言节奏的最高和谐性再现生活抒情言志的语言艺术。现代格律诗歌的格律要求与古典格律诗歌的要求一样,定字、定句、定节、定平仄、定韵等。 (见于进水《汉语言韵律诗歌理论纲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