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睡的诗歌赏析

1.古诗睡燕赏析

睡 燕

元·谢宗可

补巢衔罢落花泥,

困顿东风倦翼低。

金屋昼长随蝶化,

雕梁春尽怕莺啼。

魂飞汉殿人应老,

梦入乌衣路转迷。

却怪卷帘人唤醒,

小桥深巷夕阳西。

赏析:首联写睡因和睡态:燕子因衔泥补巢疲累,因此低垂下翅膀入睡。颔联、颈联写睡梦:燕子学庄周梦蝶,梦魂轻飚,来到汉宫探访与它同名的赵飞燕,又飞进了历经沧桑的乌衣巷,却迷失了当年熟识的来回路。尾联写睡醒:燕子被惊醒后嗔怪于卷帘人,而此时夕阳西下、小桥深巷的场景却还在似梦非梦中。

2.对古诗《睡燕》的赏析有哪些

《睡燕》通过抒写燕子因疲累而垂下翅膀入睡的情景,表达了对兴亡之叹

首联写睡因和睡态:燕子因衔泥补巢疲累,因此低垂下翅膀入睡。颔联、颈联写睡梦:燕子学庄周梦蝶,梦魂轻飚,来到汉宫探访与它同名的赵飞燕,又飞进了历经沧桑的乌衣巷,却迷失了当年熟识的来回路。尾联写睡醒:燕子被惊醒后嗔怪于卷帘人,而此时夕阳西下、小桥深巷的场景却还在似梦非梦中。用典手法。化用了金屋、梦蝶、汉殿、乌衣巷等典故,展现了燕子梦境的迷离,寄托了兴亡之叹。拟人手法。诗人选用“困顿”“怕”“惊”来描画燕子的情态,生动地凸显了睡燕的形象。

原文:

元·谢宗可《睡燕》

补巢衔罢落花泥,困顿东风倦翼低。

金屋昼长随蝶化,雕梁春尽怕莺啼。

魂飞汉殿人应老,梦入乌衣路转迷。

却怪卷帘人唤醒,小桥深巷夕阳西。

译文:

燕子因衔泥补巢疲累,因此低垂下翅膀入睡。燕子学庄周梦蝶,梦魂轻飚,来到汉宫探访与它同名的赵飞燕,又飞进了历经沧桑的乌衣巷,却迷失了当年熟识的来回路。被惊醒后嗔怪于卷帘人,而此时夕阳西下、小桥深巷的场景却还在似梦非梦中。

诗人谢宗可(约公元1330 年前后在世),元朝诗人,字、号均不详,金陵(今江苏南京)人。生卒年及生平全不可考,约元文宗至顺初前后在世,能诗。

3.如何鉴赏诗句犹恐愁人暂得睡

“犹恐愁人暂得睡,声声移近卧床前”是出自唐·白居易《闻虫》。

这两句大意是:只怕愁人暂时睡得安稳,于是故意作对,一声声渐渐靠近卧床之前。 这首诗写秋虫的鸣声撩人愁绪。

全诗是:“暗虫唧唧夜绵绵,况是秋阴欲雨天。~。”

诗的题材并不新,但写法很新颖。作者笔下的秋虫好像故意与愁人作对,本来愁人在这阴雨连绵的秋夜就辗转难眠,那躲在暗处的秋虫还唯恐他暂时入睡,唧唧之声越叫越近,一直叫到他的床前。

作者赋予秋虫以人的感情,使作品别具情趣。由此可见,老的题材也可以写出新意,关键是要找到一个新的角度。

4.《摇篮曲》赏析

1舒伯特《摇篮曲》赏析 世界上最伟大的爱,莫过于母爱。

我们每个人都感受过妈妈的爱,都离不开妈妈的爱!我们是在妈妈怀抱中、哼唱着摇篮曲中,在妈妈的期盼中一天天长大的。 说到母爱,在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艺术中,我们常常都可以看到、听到的。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舒伯特是怎样用音乐来表现母爱的吧! 说起舒伯特的摇篮曲,还有一段小故事呢。 在一个天气寒冷的傍晚,身无分文的大作曲家舒伯特饿得昏头昏脑,摸摸口袋,没有一分钱,内心十分凄凉。

他离开家门,在维也纳街头漫无目的地游荡着,经过一家家餐馆,阵阵香味使他更加饥饿难忍。走到一家曾经来过的餐馆门前,他站在门口犹豫了片刻,心想:没钱进餐馆,其结果可能更加难堪!然而,他的双脚却不听使唤地迈了进去。

舒伯特坐在餐桌旁忐忑不安,目光在餐厅里四处搜索,可仍然看不到一张熟悉的面孔来帮他解除今晚的难堪境地。他的目光无奈地回到餐桌上,漫不经心地浏览桌上的报纸。

这时,刊登在报纸上的一首真挚感人的小诗,引起了他的注意:"睡吧,睡吧,我亲爱的宝贝!妈妈的双手轻轻摇着你……"让他禁不住想到小时候妈妈对自己无尽的关爱,想起夜幕降临时,慈祥的妈妈轻轻拍着他,嘴里哼着轻柔的歌,伴他入梦的景象。于是他便立即动笔给它谱曲。

当舒伯特放下笔,餐馆里的客人全走光了,只剩下了一个老店主,店主正微笑地看着他:"您是舒伯特先生吧!我十分喜爱你的歌曲。现在已经很晚了,您想吃点什么呢?" 舒伯特神情恍惚地看着老店主,抓起乐谱哼唱起来"睡吧,睡吧,我亲爱的宝贝!妈妈的双手轻轻摇着你,睡吧,睡吧,我亲爱的宝贝,妈妈的手臂永远保护你,世上一切,快快安睡,一切温暖全都属于你……"老店主闭上眼睛,陶醉在音乐之中。

一曲唱完,老店主赞叹道:"太美了!"沉默了片刻,舒伯特想起什么似的指着乐谱说:"我用这首《摇篮曲》换一份晚餐,您看行吗?"老店主为舒伯特端上一大盘香喷喷的土豆烧牛肉,看着舒伯特大口大口将它吃完。 当舒伯特去世三十年后,饭店老板将曲谱以四万法郎的高价售了出去,这就是后来文明世界的舒伯特《摇篮曲》。

奥地利作曲家“歌曲之王”舒伯特创作的《摇篮曲》,歌曲为带再现的两段体结构。每个乐段分为两个乐句,每乐句都是四小节,结构十分规整。

第一乐段的两个乐句末终止音外,基本相同。旋律以级进为主,节奏平稳而有规律。

歌曲充满了温馨,静谧的气氛。第二段开始时,出现了一个由附点四分音符构成的附点节奏x?x,突出了摇的感觉,加上装饰音的运用与前面的音乐形成了小小的对比,使歌曲洋溢着母亲对孩子无限温存慈爱的万千柔情。

第四乐句是第二乐句的完全重复,使歌曲前后呼应,自始至终处于安详柔美的意境之中。 摇篮曲中每个音符都蕴涵着慈母的爱心和母亲对孩子的无限美好的期望之情。

是啊,在家中这个小小的摇篮里,母亲的恩情就像温暖的阳光,无时无刻不照耀着我们、关爱着我们。在学校这个大摇篮里,老师象妈妈一样关心我们,教育我们,在祖国这个更大摇篮里,党象妈妈一样关怀我们,使我们茁壮的成长,那么,我们只有好好学习,才能不辜负妈妈们对我们的期望,不辜负老师、社会对我们的培养。

音乐小知识: 摇篮曲又称催眠曲,原是母亲为使幼儿安静入眠而唱的一种歌曲。在各国、各民族、各地区的民间音乐中,都有很多悦耳动听的摇篮曲。

后来作曲家们对摇篮曲的应用突破了原来只用于催眠的局限,逐渐发展成为在音乐会上表演的一种抒情歌曲,成为独具一格的音乐体裁。 摇篮曲有它的自身特点,它的音乐形象一般都具有安宁、亲切、温存、抚爱、真挚的特点;曲调抒情、优美、旋律比较平稳,音域适中,不用过高过低的音,起伏不大;节拍形式多为2/4、4/4、6/8等复拍子,也有3/4拍子的,节奏、拍节不强调重音,但律动整齐,以适应表现摇篮徐缓、摇曳的特点。

速度缓慢,大多是行板(Andante);力度较弱,一般不超过中强(mf);调式一般用明朗的大调式;演出形式一般为女声独唱。为了表现这种较为安宁的情绪,它们的和声编配都比较简练,轻柔的琶音和富有摇摆感的伴奏音型贯穿全曲,产生了摇篮有节奏摆动的感觉。

舒伯特、莫扎特、勃拉姆斯的摇篮曲、俄国穆索尔斯基的《叶辽木希卡摇篮曲》、柴可夫斯基的《暴风雨中的摇篮曲》、印度尼西亚巴达族民歌《宝贝》都是人类音乐宝库中的珍品。 《摇篮曲》本身就是一首音诗,即使没有歌词,哼哼他的旋律也就能让我们回忆起成长中的点点滴滴,回想起母亲那亲切的笑容,深情的目光,以及那无微不至的关怀与呵护,而渐渐长大的我们又该如何来回报这份世间最博大、最无私的爱呢! 2东北民歌《摇篮曲》赏析 月儿明,风儿静, 树叶儿遮窗棂。

蛐蛐儿,叫铮铮, 好比琴弦儿声。 琴声儿轻,调儿动听, 摇篮轻摆动。

娘的宝宝,闭上眼睛, 睡了睡在梦中。 夜空里,卫星飞, 唱着东方红。

小宝宝,睡梦中, 飞上了太空。 骑上个月,跨上个星, 宇宙任飞行。

娘的宝宝 ,立下大志, 去攀科学高峰。 报时钟,响叮咚, 夜深人儿静。

小宝宝,。

5.徐志摩 <她是睡着了>的赏析

真是一首绝美的诗啊。徐志摩的诗为大家所喜爱的有很多,有人写鉴赏的,也有很多。但是,这一首这么美的诗,不知为什么,却不见有人提起。查看了许多资料,也找不到关于这首诗的记录。不知它写于什么时间,也不知它写于什么背景。只知道它收在《志摩的诗》里。既然前人没有定论,我就信口胡诌了。

诗歌的鉴赏,我认为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理性的鉴赏,一种是感性的鉴赏。所谓的理性欣赏,是指在读诗之前,要看看它的写作背景,看看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所谓的感性欣赏,就是指不管它的时代背景,不管它的意象的象征意义,只是孤立的去欣赏诗歌的美感。比如说戴望舒的《雨巷》用感性的方法去欣赏,就十分的美。那在悠长的雨巷中,悠然飘过的那个撑着油纸伞的,结着丁香一样愁怨的女孩。多美的一副画面啊。但是,如果用理性的方法来欣赏呢,感觉就完全就不一样了。它是为了表达作者在大革命失败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深深的迷惘和朦胧的希望。“雨巷”和“丁香姑娘”都是诗人心中的意象,是诗人心境的折射,并不是实景。这样一看,就索然无味了。所以,大部分的人都喜欢用感性的方法去欣赏。

这首诗,我无从知道它的写作背景,也不知道它有什么象征意义,那么,就用感性的方法来欣赏一下这首诗。都是个人的体会,请清风斑竹指教。

闻一多先生曾经提出一种诗歌鉴赏理论,就是诗歌要具备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这种理论在当时被广泛接受,因此,那时的诗歌都用这样的标准来创作,我也就从这三个方面来欣赏了。

绘画美,指的是诗歌中的各种意象所构成的,可以供人想像的美的画面。我们总是用“诗情画意”“如诗如画”来赞美眼睛所看到的实景。可见,诗和画是分不开的。

本诗就是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人沉睡”图。

首先,一二小节,诗人先给我们勾勒了一个这样的画面:一个纯情的少女在星光下睡着了。少女纯洁得像一朵白莲。她的周围,有幽幽的泉流,因为她的睡熟而放低了自己的声音。她的身边有翩翩的蝴蝶,在忘情的翻飞。她的脚边,还有一炉檀香,那袅袅的香烟在空气中画着美丽的花环……这多像一幅工笔画啊。

接着,诗人远观,给我们描摹了少女美丽的睡态,她的细细的呼吸,撩人思绪,她花样的气息渗入周围的空气中,揉进了檀香的清芬,这清芬又围绕着她,轻拥着她,轻抚着她……在这沁人心脾的空气中,少女的睡态宛如荡漾在波光粼粼间的小船,轻幽,恬然。欣赏这样的睡姿,就像喝了芳醇的美酒,不能不叫人在花荫中沉醉。

然后,诗人近看,少女的娇嫩的肌肤,宛若三春里盛开的玫瑰,月季让读者几乎可以触摸到它的细致柔滑,几乎可以嗅到它发散的芬芳……

再者,诗人不满足于摹形写态,他还要深入到少女的内心世界,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她的心事全都在梦中暴露无遗了,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与向往,对想象中的美好情事的描摹。梦中有神的歌声,歌声中有天使的舞蹈。多么甜美而灿烂的梦境啊,它是用银丝,金丝还有美丽的晚霞编织而成。大家不要惊醒了这叫人心驰神往的梦境吧。

最后,诗人把镜头贴近了少女,给大家一个特写镜头,那浅浅的微笑,是那样的静美,那嘴角边的梨窝,像一颗珍珠……这怀春的美少女,在梦中看到了什么呢?

这样的一幅画面,有远观,有近看。描摹传神,比喻贴切,溶色.香.味为一炉,揉幽.雅.静为一体。既有对外在的摹画,又有对内心的探究,有情有态,形神兼备。

音乐美,诗歌以长短句分隔排列的方式,使诗歌的节奏既整齐又有变化,短句多用破折号来延长它的意蕴,这破折号,既是意义上的延续,又是音节上的延长,有余音袅袅的效果,声断而意不断。长句中,用句中停顿来增加诗句的跳跃感。句末多变的韵脚,体现了诗歌既有始终如一的主旋律,又有丰富多彩的变奏。这美的画面和美的韵律,构成了旖旎的图景和华美的乐章。

建筑美,这是诗歌外在的表现形式。中国人历来都是讲究形式美的,因此,从古到今,有许多的诗行排列法,什么宝塔形,三角形,回形等等。本诗在形式上,很讲究的。短句和短句的字数差不多,长句和长句的字数相仿,既对称,又有变化。破折号,就好比那连接的走廊。

诗人的这首诗浓墨重彩如油画,淡雅写意如国画。音韵袅袅舒缓自如,诗行的排列形式稳中有变,精致轻巧。读着她,真是一种美的享受。

6.静夜思这首诗歌的赏析怎么写

静夜思

李 白

床 前 明 月 光,

疑 是 地 上 霜。

举 头 望 明 月,

低 头 思 故 乡。

【注释】:

1.静夜思:在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

2.疑:怀疑,以为。

3.举头:抬头。

【韵译】:

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头观看明月呵明月,低头乡思连翩呵连翩。

【赏析一】: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这首五言绝句从“疑”到“望”到“思”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月夜思乡图。诗歌的语言清新朴素,明白如话;表达上随口吟出,一气呵成。但构思上却是曲折深细的。诗歌的内容容易理解,但诗意却体味不尽。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这首《静夜思》可以说是李白诗歌的“自然”和“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艺术特色的极好说明。

【赏析二】:

《静夜思》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非常喜欢的诗,不管是年轻人,还是上了年纪,也不管是客居他乡,还是与亲人相守相伴,只要是中国人,就没有不会背这首小诗的,为什么这样一首语句平白如话,情感朴实无华的诗歌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唤起了深深的共鸣呢?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诗歌的开头是平白的叙事,夜深人静,万籁俱寂,户外室内,没有一点声响,只有那宁静皎洁的月光,悄悄地照在床前的空地上,洒下了淡淡的青辉。在不经意间,低头一望,还以为是地上落了一层薄薄的秋霜呢。这显然是一种错觉。也许,作者本来已经睡着了,在睡梦中回到了家乡,可是却被强烈的思乡情怀唤醒,在朦朦胧胧中,错把地上的月光当做了秋霜亦未可知,“疑”字,用得很传神,细致地反映了当时似睡非睡、似醒非醒恍恍惚惚的感觉,因为自己也隐约地意识到,在屋里是不应该有霜的,可见第一反应是霜,而第二反应就有点怀疑了,等到醒悟过来,这并不是秋霜,而是“床前明月光”时,其实已经是第三反应了。至于为什么第一反应恰恰是秋霜,则又是颇为令人寻味的,因为秋霜历来是一种感伤的暗示,它表示这又是一年秋风起,唤起无数客子心中深藏的年华易逝的迟暮之感,对此,李白是深有体会的,“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歌》其十五)正是他内心的表白。在他的笔下,秋霜时而铺在了床前,时而又染在了头顶,可见他把秋霜当做了一种寓意丰富的象征了。而今夕何夕,月色如霜,虽然四下里没有一点声音,而天上的明月和地下的月光却好似在无声地倾吐着什么,使得诗人的内心再也无法平静了

7.十首古诗带赏析

夜宿山寺 唐 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注解〕 危楼:高楼,这里指建筑在山顶的寺庙。 百尺:虚指,不是实数,这里形容楼很高。

星辰:天上的星星统称。恐:恐怕。

(翻译〕 山上寺院的高楼多么高,人在楼上一伸手就可以摘天上的星星。我不敢大声说话,恐怕惊动天上的神仙。

〔赏析〕 《夜宿山寺》是李白的一首纪游写景短诗。 首句正面描绘寺楼的峻峭挺拔、高耸入云。

发端一个“ 危 ”字,倍显突兀醒目,与“高”字在同句中的巧妙组合,就确切、生动、形象地将山寺屹立山巅、雄视寰宇的非凡气势淋漓尽致地描摹出来了。 次句以极其夸张的技法来烘托山寺之高耸云霄。

字字将读者的审美视线引向星汉灿烂的夜空,非但没有“高处不胜寒”的感慨,反给人旷阔感,以星夜的美丽引起人们对高耸入云的“危楼”的向往。 三、四句“不敢”写出了作者夜临“危楼”时的心理状态,从诗人“不敢”与深“怕”的心理中,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到“山寺”与“天上人”的相距之近,这样,山寺之高也就不言自明了。

这里,诗人发挥大胆想象,渲染山寺之奇高,从而将一座几乎不可想象的宏伟建筑展现在我们面前。 答案补充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 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 欲别频啼四五声。 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或:借景抒情。通过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

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 《观 猎》 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疾”写出了猎鹰发现猎物迅疾俯冲的敏捷,“轻”写出了将军纵马驰骋的雄姿。

天上地上互为呼应,传神地描绘出从发现猎物到追捕猎物的过程。 全诗借此塑造了一个豪放潇洒、英姿飒爽、武艺不凡的狩猎的将军的形象。

答案补充 《汉江临眺》 王 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都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1)三、四两句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2)颈联中哪两个词用得极妙,找出来并简析。 (3)从整首诗看,作者流露出的感情是 答:(1)江水的流长邈远和两岸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的特点。

(2)“浮”和“动”。“浮”表面上写城郭在水面上飘动,实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动”表面上写天空在摇荡,实言波涛汹涌,浪拍云天。

(意思对即可) (3)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充满积极乐观的情绪 答案补充 《海棠》 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 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 故烧高烛照红妆。

(1)诗歌的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答:诗歌的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两点作用: A、作者用正面和侧面结合的方法烘托渲染了一种空蒙迷离的境界和气氛。“袅袅”写其微风吹拂的动态,崇光是高洁美丽的;B、暗示出作者幽寂孤独的心理。

(2)古人对于后两句诗曾有“造语之奇,构思之巧”的评价,请结合三、四两句诗来赏析一下。 答:“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被誉为“造语之奇,构思之巧”,“奇”在古人常常以人喻花,而作者却以花喻人且兼用移情手法。

在诗人的想象里,海棠花也和人一样,会在深夜睡去,因此,特地点燃高烛,使海棠打起精神,真是痴语。同时,也化用了李商隐的“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照残酒”(《花下醉》)却又无斧凿之迹。

故这首绝句流传千古。

8.诗歌鉴赏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10分)菩萨蛮 李清照风柔日薄春

小题1:早春之喜 思乡之愁 (1点1分 共2分)

小题1:消:消散。睡卧时所烧的熏香已经燃尽,香气已经消散,说明已过了长长一段时间,但作者的酒还未醒,可见醉得深沉;(1分)醉深说明愁重,(1分)愁重表明思乡之强烈,(1分)对不思收复失地的南宋统治者的谴责。(1分)

小题1:对比手法(乐景衬哀情)(1分)上阕写早春时天气的暖和和词人欢欣的情绪,衬托下阕愁思深重,借酒浇愁,(1分)表达词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1分)和对统治者的不满。(1分)

小题1:理解、概括诗词内容

小题1:准确理解诗词用字。

小题1:比较准确地分析诗词艺术手法。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