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泰戈尔的童年时的故事泰戈尔出生在加尔各答市一个名门望族家庭, 弟兄很多, 他排行最末.在哥哥、姐姐中, 有的是很有才华的诗人、剧作家、小说家.家里的接待室, 每天晚上都是灯火辉煌, 客人络绎不绝.他的父亲是位有名望的哲学家和社会改革家, 对文学也很有兴趣.泰戈尔的聪颖从小就在这优越的环境里得到了培育. 泰戈尔的童年有时也蒙有阴影, 他那童年活泼的性格也受过很大的束缚.他母亲去世很早, 父亲又经常在外边旅行.他童年的保护者是几个男仆, 他们为了免除看护的麻烦, 就把泰戈尔关在一间屋子, 不准自由行动.有一个仆人, 常常叫泰戈尔坐在一个指定的地点, 用粉笔在地上画一个圆圈, 把他围起来, 并且吓唬说, 如果迈出这个圆圈, 就会有危险.幸亏泰戈尔坐的地方靠近窗口, 可以窥视花园的景色, 使他忘却"囚禁"的痛苦. 泰戈尔一天一天地长大, 一天一天地渴望着走出家宅庭院的藩篱, 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有一天哥哥去上学, 他不禁哭起来, 闹着要到学校里去.哭声使他的目的达到了, 家人把他送进"东方学校".在学校里, 凡是不会背诵功课的儿童都被罚站在木凳上, 两臂伸开, 手掌上还要堆上石片.泰戈尔厌恶这个学校, 不久就转入师范学校.他专心读书, 年终考试得了班上的第一名.一年以后, 他又进了英国人办的"孟加拉学校", 虽然没有碰上什么特别不如意的事, 可他总觉得那个学校死气沉沉, 像一座医院.父亲了解他的心情, 并不强迫他去学校, 请人在家里教他.他跟着老师学习生物学、物理学、几何学、历史、音乐以及英国文学等.他读了不少诗歌, 对诗歌的兴趣一天天浓厚起来. 泰戈尔把大自然当做自己的"老师".11 岁那年, 他跟着父亲到喜马拉雅山旅行.火车一路飞驰, 广阔的田野, 清碧的溪流, 翠緑的树林, 都从眼前飞奔而过.他们走上山坡, 见花儿在草木中盛开, 瀑布挂在悬崖上.泰戈尔兴奋地登上山顶, 眺望远处覆盖皑皑白雪的高峰.他从这个山峰跑到那个山峰, 原来天地是那样广阔而又多姿多彩.他纵情喊着、跳着、唱着, 陶醉在大自然的雄浑气魄和瑰丽景色之中. 绮丽的自然风光激起了泰戈尔对生活的热爱和创作的灵感.旅行回来后, 他开始写诗.有许多夜晚, 他不睡觉, 伏在灯下苦读, 或者披着月光, 在花园里徘徊构思, 尝试着写出了一些优美的小诗.不久, 他在家里得到"诗人"的称号. 17 岁时, 泰戈尔随着哥哥嫂嫂去英国留学, 开始接触资本主义社会, 受到民主思想的熏陶.他在伦敦大学学习英国文学和研究西洋音乐, 同时他也忘不了美丽的大自然, 常常跑到有山有水有花有水草的地方, 或者坐在海边岩石上, 或者躺在草丛里, 耳听涛声, 眼看緑草, 诗神又活动在他的脑海里. 2.关于泰戈尔小时候的故事泰戈尔小时候的故事: 永远的遗憾1878年,18岁的泰戈尔准备到英国留学,出国之前,需要学习英语和英国的风俗习惯,为此,他离开了自己的故乡加尔各答,来到了孟买。经兄长介绍,泰戈尔住进—位医生的家里,而医生的女儿安娜,—个与泰戈尔年纪相仿的姑娘成了他的英语老师。 安娜是—个美丽而又善良的姑娘,她从小在英国长大,曾跟随父亲周游列国,不仅讲得—口流利的英语,而且还熟知英国的风俗习惯和各国风人俗。她与泰戈尔—见如故,把他当做—个可以信赖的朋友。在辅导泰戈尔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安娜发现他聪慧敏捷,学习提高很快。可是,在学习快结束时,泰戈尔的学习成绩急剧下降,而且心事重重,眼里经常流露出忧郁的目光。 原来,泰戈尔得到了从加尔各答传来的消息,说他大姐肖达米妮身患重病。泰戈尔是父母的14个孩子,因为孩子多,父母无暇管他,他是吸吮大姐的奶汁长大的。他由于惦念大姐,进而又思念起家乡和家乡的亲人。现在,眼看即将远离祖国,—想到这些,他内心又怎能不感到忧伤呢?安娜理解泰戈尔的心情。为了减少他的思乡之情。使他安下心来学完英语,她动了不少脑筋。每逢她看见泰戈尔独自躲在房间想心事,就千方百计地拉他出去散步,或者给他讲—些各国的风俗和趣闻轶事。有—次,泰戈尔对安娜说起他两岁时大姐肖达米妮给他洗澡,曾预言他是泰戈尔家族中最有出息的人。安娜听了,趁机开导他说:“你要成为—个有出息的人,应当到外面去见见世面,这对你的诗歌写作是大有帮助的。你应当努力去实现你大姐的愿望。”泰戈尔听了,很受启发,渐渐地,他安下心来了。 在安娜姑娘精心的帮助和辅导下,泰戈尔的英语水平提高得很快。学习中,两人彼此尊重。互相帮助,结下了亲密的友谊,同时爱情的种子也在他俩的心头萌发了。“—种如此温柔和真挚的亲密感获得了发展,它在泰戈尔的记忆中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在80高龄缅怀这段生活时,泰戈尔写道:“我的收获是平淡无奇的,如果她轻视我,是不能责怪她的,然而她没有这样做。由于我没有任何书本知识的宝库可以赠给她,所以第—次见面时,我就告诉她,我会写诗。我唯有这点资本可以招徕别人。当我告诉她自己有诗歌创作天才时,好没有表示丝毫的怀疑和讥讽,而是轻易地置信了。她要求我给她起个独特的名字,我为她选择了—个,她十分喜欢。我想把这名字编织在自己诗歌的音乐里,所以我为她写了—首诗,把她的名字写进诗里。当我用激昂的语调吟诵那首诗给她听时,她说:„诗人,我想,假如我躺在临终的床榻上,你的歌声也能使我起死回生。” 女人知道用什么样的夸张手法来歌功颂德,博得别人的欢心,这是—个很好的例子。她为了使我高兴,才这样做的。我依稀记得,我最早是从她那儿听到对我长相的赞扬。她用十分温存的方式,表达了那种赞美。比如有—次,她严肃地叮咛我,叫我决不要留胡须,说不要让别的东西遮蔽住脸庞。众所周知,我没有听从这个劝告,不过,她没有能活到亲眼目睹我脸庞违背了她指令的日子。” 他为她取了个美丽的孟加拉名字——“纳莉妮”,它也成了长篇叙事诗《诗人的故事》里虚构的女情人的名字。他经常朗读这首长诗给她听,还为她译成了英语。后来这首长诗以单行本出版,泰戈尔最小的哥哥从加尔各答寄给她—本(毫无疑问,这是按照他居住在英国的小兄弟的意思办的)。她收到了这小册子,写信给他,表示了谢意,说:“这首诗拉宾为我朗读了多少遍,翻译了多少次,以致我能够背熟它。”她对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所创作的不少诗歌都给予了鼓励,而她最喜欢的是纳莉妮这个人物。 3.关于泰戈尔小时候的故事大自然探索,泰戈尔的童年经历 罗宾德拉纳德·泰戈尔(1861-1941),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泰戈尔是具有世界巨大影响的作家。他共写了50多部诗集,被印度人民称为“诗圣”。写了12部中长篇小说,100多篇短篇小说,20多部剧本及大量文学、哲学、政治论著,并创作了1500多幅画,谱写了难以统计的众多歌曲。 泰戈尔是一个多才多艺的诗人,文、史、哲、艺、政、经等范畴,他几乎无所不精。他的作品充满了鲜明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同时又富有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具有很高艺术价值,深受人民群众喜爱。他的成长得益于父亲严格而又得法的教育。 他出身于一个豪华富贵的大家庭中,父亲是受人尊敬的一个智者。父亲对他的教育概括起来就是:“潜移默化”、“身体力行”。父亲除了潜心研究印度宗教圣典和西方哲学书籍之外,还爱好旅游。 泰戈尔12岁那年,父亲为他主持了成人仪式。仪式举行后,父亲问他愿不愿意跟他一起去喜马拉雅山旅游。泰戈尔高兴得几乎要跳起来了。他当然愿意! 他们到达的第一站宿营地是桑地尼克坦,那里空旷无涯,广阔的原野,坦露的荒地,还有那错落有致的沟沟壑壑,在蓝天白云之下,像是一幅浓笔重彩的大油画。壮丽的景色深深感染了泰戈尔,他第一次获得了在空旷的大自然里自由遨游的乐趣。他们继续向喜马拉雅山进发,沿途游览了许多地方,还特地参观了阿默尔特萨尔的金庙,和那些虔诚的信徒在一起,吟唱锡克人的颂神曲。抵达喜马拉雅山麓时已是阳春3月,但山区的春天却是姗姗来迟,他们稍事休息之后,便向海拔7000英尺的德尔豪杰峰攀登。途中要经过几个7亩营地,他们或步行、或骑马、或坐轿。山路两旁,古松参天,春花初绽,云飞雾绕,鸟语声声,皑皑白雪在峰岭闪烁,山路自下盘旋而上,沟壑万丈,层林叠翠。这一切,对泰戈尔来说都宛如天堂,闻所未闻,见所未见,一颗好奇和探索的童心完全陶醉在这山区的美景之中了。他们到达德尔豪杰峰后,住在自己早已购置的小屋里。每当太阳从东方的峰岭喷射出万道金光时,泰戈尔和父亲早已在户外散步了,然后回到屋里读一小时英文,读完就到冰凉的水里沐浴,下午仍是读书,讨论宗教问题,晚上则是坐在星空下,听父亲讲天文知识,欣赏高山美丽迷人的夜色。父子俩在那里整整度过了四个月的旅游生活。 这次旅游,使泰戈尔和喜马拉雅山结下了不解之缘,留给他许多终生难忘的美好记忆,他后来称喜马拉雅山是“蛰居在心灵上的情人”。后来,怀着深深的眷恋,他曾多次攀登喜马拉雅山。1916年出版的诗集《飞鹤》,就真实地记录了他这些游览活动的感受。以后,泰戈尔和他的父亲又在喜马拉雅山脚下的桑地尼克坦买了一块地,建了一幢住宅和一座花园,他们常去那里游览休假。他还在那里创立了植树节和开犁节,使当地植树造林蔚然成风。泰戈尔的生活已经与桑地尼克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通过在那里的许多实验活动,扩大和增进了对自己所热爱的大自然的亲近感,饱览了美丽的自然风光,熟悉了普通人民的生活情形,这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我国古代对于人的成长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要求。印度的伟大诗人泰戈尔的父亲正是这样培养他的儿子。攀越山峰、游览胜迹、长途跋涉、颂诗读书,这对于一个文学家的幼年来说,其意义不但是一段快乐奇妙的时光,更是一种受益匪浅的经历。这样潜移默化的熏陶往往在一个人成人后显现出来。如果不是有这样一个父亲,引导儿子去领略大自然的奥秘和人文的胜迹,印度可能就不会出现那样一个伟大的文学家。如果条件允许,不妨带上孩子,去亲近山林,听听鸟鸣、闻闻花香,也可以去游览名胜古迹、参观博物馆,既让孩子品尝大自然的盛宴,也让孩子领受古人今人智慧的馈赠。快让他们走出鸟笼子一样的家,不要再让他们成天与电视机、游戏机为伴了! 4.泰戈尔童年时代的故事泰戈尔的童年有时也蒙有阴影, 他那童年活泼的性格也受过很大的束缚.他母亲去世很早, 父亲又经常在外边旅行.他童年的保护者是几个男仆, 他们为了免除看护的麻烦, 就把泰戈尔关在一间屋子, 不准自由行动.有一个仆人, 常常叫泰戈尔坐在一个指定的地点, 用粉笔在地上画一个圆圈, 把他围起来, 并且吓唬说, 如果迈出这个圆圈, 就会有危险.幸亏泰戈尔坐的地方靠近窗口, 可以窥视花园的景色, 使他忘却"囚禁"的痛苦. 泰戈尔一天一天地长大, 一天一天地渴望着走出家宅庭院的藩篱, 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有一天哥哥去上学, 他不禁哭起来, 闹着要到学校里去.哭声使他的目的达到了, 家人把他送进"东方学校".在学校里, 凡是不会背诵功课的儿童都被罚站在木凳上, 两臂伸开, 手掌上还要堆上石片.泰戈尔厌恶这个学校, 不久就转入师范学校.他专心读书, 年终考试得了班上的第一名.一年以后, 他又进了英国人办的"孟加拉学校", 虽然没有碰上什么特别不如意的事, 可他总觉得那个学校死气沉沉, 像一座医院.父亲了解他的心情, 并不强迫他去学校, 请人在家里教他.他跟着老师学习生物学、物理学、几何学、历史、音乐以及英国文学等.他读了不少诗歌, 对诗歌的兴趣一天天浓厚起来. 泰戈尔把大自然当做自己的"老师".11 岁那年, 他跟着父亲到喜马拉雅山旅行.火车一路飞驰, 广阔的田野, 清碧的溪流, 翠緑的树林, 都从眼前飞奔而过.他们走上山坡, 见花儿在草木中盛开, 瀑布挂在悬崖上.泰戈尔兴奋地登上山顶, 眺望远处覆盖皑皑白雪的高峰.他从这个山峰跑到那个山峰, 原来天地是那样广阔而又多姿多彩.他纵情喊着、跳着、唱着, 陶醉在大自然的雄浑气魄和瑰丽景色之中. 绮丽的自然风光激起了泰戈尔对生活的热爱和创作的灵感.旅行回来后, 他开始写诗.有许多夜晚, 他不睡觉, 伏在灯下苦读, 或者披着月光, 在花园里徘徊构思, 尝试着写出了一些优美的小诗.不久, 他在家里得到"诗人"的称号. 17 岁时, 泰戈尔随着哥哥嫂嫂去英国留学, 开始接触资本主义社会, 受到民主思想的熏陶.他在伦敦大学学习英国文学和研究西洋音乐, 同时他也忘不了美丽的大自然, 常常跑到有山有水有花有水草的地方, 或者坐在海边岩石上, 或者躺在草丛里, 耳听涛声, 眼看緑草, 诗神又活动在他的脑海里.。 5.纸船 泰戈尔——的诗中倾诉了童年的什么和童年的什么<;纸船>>;是一首外国散文诗,诗的作者是印度近代伟大的诗人泰戈尔,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匠师。他长期投身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新月集》是一部以儿童生活和情趣为主旨的英文散文集。主题是歌颂儿童,表达诗人对儿童的热爱与同情。《纸船》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首。这首诗充满童稚的想象,细腻的刻画了孩子天真可爱富于幻想的性格和心理。 为了突出想象的事物,突出富有儿童特点的种种动人情态和奇思妙想,诗人注意运用限制、修饰性词语。比如,纸船是“用大黑字写我的名字和我住的村名”的纸船,花是“黎明开的”,篮子是“满载着梦的”,夜里,我的纸船“在子夜的星光下缓缓地”浮泛前去。这些词或短语不仅使我的奇思妙想明确突出,而且形象、具体,使童趣更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