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余冠英唐诗选

1.姬神有出什么书籍诗歌吗

诗经选——余冠英选注译楚辞选——马茂元选注先秦散文选——罗根泽编 戚法仁注乐府诗选——余冠英选注汉魏六朝诗选——余冠英选注唐诗选——中科院文学研究所编唐宋词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院编唐文选——高文何法周主编 白本松等注释宋诗选注——钱钟书选注宋文选——四川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选注金元明清词选——夏承焘,张璋编选吴无闻等注释元明清散曲选 ——王起主编洪柏昭,谢伯阳选注宋诗选——张鸣选注金元诗选——邓绍基选注明诗选——杜贵晨选注清诗选——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明文选——赵伯陶选注清文选——刘世南、刘松兰选注荀子选 ——方孝博选注孟子文选 ——(战国)孟子著 李炳英选注史记选——(汉)司马迁著 王伯祥选注。

2.古诗 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翻译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这是李白的《秋登宣城谢朓北楼》。谢朓北楼又名谢公楼,是南朝著名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天宝十三年,李白漫游至此,一个晴朗的秋天傍晚,诗人独自登楼,凭栏远眺,只见依山傍水的宣城,景色十分秀丽。不禁诗兴勃发——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诗人怀着赞叹的心情用凝炼的笔墨描写了登高所见的总体印象。平旷的郊原,起伏的山峦,错落有致,在秋日的晴空下,宛如一幅美妙的风景画。这开头两句一下子将读者带入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中。接下来具体描写诗人眼中的景色。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写远景。“两水”,指环绕宣城的句溪和宛溪。时值秋天,溪水宁静澄澈,远远望去,光亮如镜。“双桥”,指横跨溪水的两座拱形桥。两座桥倒映水中,在夕阳的照耀下,折射出绚丽奇幻的色彩。这哪里是桥?分明是两道彩虹从天而降!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写近景。诗人选取了人烟、橘柚、梧桐三种具有时节特征的物象来展示深秋傍晚的景色。山岗丛林中,飘出农家的一缕缕炊烟;深碧的橘柚、变黄的梧桐都显出一片苍凉。诗人敏锐地捕捉住瞬间的感受,借视觉写出感觉,“寒”、“老”二字,不仅能够调动读者的联想,而且似乎在不经意中点染出一片浓重的秋意。

以上四句,两句写水,两句写山,层次清晰,明暗相间。水明净绚丽,山沉郁苍寒,组成一幅绝妙的薄暮秋色图。

结尾“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与开头两句相呼应,点明登览的地点,抒发怀念前代诗人谢朓的心情。然而这不是一般的登临怀古,“谁念”二字,透露了诗中的背景。

李白自天宝初年为权贵排挤被迫离开长安以后,一直过着政治失意、四处漂泊的生活。而他所仰慕的前代诗人谢朓,在南齐争权夺势的复杂斗争中也曾受到排挤,最终死于非命。因此,当他来到旧游之地宣城,登上谢朓建造的北楼,面对谢朓吟赏的宣城山水,怎么能不油然而生缅怀谢公之情?

3.关于李白的秋登宣州谢朓北楼

1、全诗赏析 这首诗,是唐玄宗天宝13年(754),李白从金陵(现在的南京)再度来到宣城时写的。

宣城,现在属安徽省。谢朓,宇玄晖,是六朝南齐的著名诗人,与宋代诗人谢灵运分别称为小谢大谢。

谢眺曾当过宣城太守,在宣城城外陵阳 山上建了北楼,又名谢公楼,唐时改称叠嶂楼,是宣城的登览胜地。李白在这首诗中,生动地刻画了谢眺北楼的明丽景色,表达了他对前代诗人的缅怀之情以及政治上的苦闷仿徨之感。

诗的首联“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诗人写他在秋天.的傍晚,登上宣城谢公楼凭高眺望。但见晴空如洗,夕阳斜照,山光岚影,无比明净,这眼前的江城,简直就象在一幅美丽的风景画中。

诗人一下笔便把他登览时所见景色概括地写了出来,引领读者进入“如画”的诗境之中。 中间两联,承接“望”和“如画”,具体地写江城秋色之 美。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这一联写水边景色。“两 水”,指宛溪和句溪。

“双桥”,指横跨溪水上的风凰桥:(在 城东南)和济川桥(在城北),都是隋文常开皇年间建造的拱 桥。这两句说,宛溪、句溪这两条溪水,在秋天格外清澈透 亮,如同明镜,夹城而流;溪上的凤凰桥和济川桥倒影水中, 在夕阳、晚霞的照翅下,幻映出无比瑰丽璀灿的色彩,就象天 上的彩虹,落入“明镜”之中。

这两句想象奇妙,笔致活泼空 灵,描绘了明丽的水上风光,所以前人说它”刻画鲜丽,千古 常新”。 第三联“人烟寒橘袖,秋色老梧桐”,从写水边景色转而 写地上风物:陵阳山下面丛林里,人家的炊烟袅袅地升上秋 空;炊烟笼罩下深碧色的橘树袖树,呈现出一片苍寒,梧桐也 已染上枯黄色。

这两句中,“人烟”、“秋色”,加上巧妙地 用作动词的“寒”、“老”两字,不仅写出了秋色,而且写出 了秋意。我们在感染着秋光渐老的同时,也开始感受到诗人抑 郁、孤独的心情。

尾联“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是直抒情怀。意思 说,如今我在北楼上,迎着拂拂的秋风缅怀谢眺,这种心情有 谁能理解呢!“念”,这里有理解的意思。

李自是很推祟谢甲胜 的。他在另一首《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写过“蓬莱 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的诗句,对小谢清新明丽的诗 风十分赞赏。

他之所以那么怀念谢眺,不仅因为小谢的诗写得 出色,也不仅因为小谢在宣城遗留下象叠蜂楼这样的名胜古 迹,更重要的是因为他同小谢有相类似的生活遭遇。谢朓不肯 依附萧遥光而被陷害,死于狱中;李白也因为傲视王侯权贵被 排挤出长安,过着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李白正是由于政治失 意,无法实现抱负,所以才寄情山水,并深珠怀念才高命薄的 前辈诗人谢眺的。而且,他感到自已这种复杂的心情,没有人 能够理解,这就更加痛苦。

这一联用反洁的语气,突出地表现 了他的郁闷和不平,使人感到他的临风感慨,非常深长,悠然 不尽。 李白在诗中描写景物,好象一位擅长简笔写意的画家,随 意点染三两笔,便能表现出景物的特征、神态、韵味。

他不肯 在诗里堆砌过多的意象,所以诗中多有一股疏朗之气。这首诗 用笔算是比较细致的了,但仍然显得活泼空灵,挥洒自如。

首 联开门见山,以“江城如画里”一句总摄全篇,笔墨简炼,次 联上下两句分写“两水”、“双桥”也是一句一个意象,三联 从字面上看有“人烟”、,“橘袖”、“秋色”、“梧桐分四个 意象,但如果细心体会,“人烟”和“秋色”仅是陪衬。事实 上,只表现笼在炊烟中带着寒意的橘抽,和染上枯黄秋色的 梧桐这两个意象。

意象琉朗,却又那么鲜明。寥寥几个意象, 便把如画的江城、萧瑟的秋意都描画出来了。

可见,李白的诗 笔,既高度概括,又抓准特征,显得丝丝入扣。 李白诗的景物意象常给人以鲜明艳丽的色彩感。

读这首 诗,我们好象看到碧蓝的晴空,明净的岚光,清澈的溪流,晶 a的波光,鲜红的夕阳,绚烂的彩虹,深绿的橘抽,枯黄的梧 桐。这是一幅色彩多么丰富、明丽的画面呵曳但诗中只用了一 个“彩”字。

这种不在字面上设色而能使人联想鲜丽多样的 色彩的表现手法,是很高明的。这使我们想起李白的那一首 《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 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诗中只用了有颜色的“碧”、“绿”二宇,我们却看到青山、碧水、红日、白帆相互映照的 缤纷色彩、壮丽画面。

可见,语言素雅而意象色彩鲜丽,确是 李白诗歌的一个艺术特点。 李白才华横溢,写诗不愿受格律束缚,所以他的诗集中古 诗多,律诗少。

他写五盲律诗也好象是在写古诗,往往一气挥 洒,妙极自然,不很讲究平仄、对仗。但这一首《秋登宣城谢 跳北楼,格律却比较严谨。

中两联对仗十分工丽,全篇章法井 然,层次清晰。整首诗从一个“望”字生发出来,并着意表现 一个“秋”字。

首联先总写一笔,中间再两联具体描绘。其中 一联写水边景色,紧接“江城如画”,一联写地上风物,直承 “山晚晴空”。

尾联又与开头两句呼应,点明登览的地点是在 “北楼上”。全篇运笔很有层次,真是一丝不苟。

但通读全 篇,又觉得语意流畅,犹如一气呵成,韵致飘逸灵动。清代诗 论家赵翼评李白的律诗说:“青莲……才气豪迈。

4.有什么推荐的诗歌书籍

诗经选——余冠英选注译

楚辞选——马茂元选注

先秦散文选——罗根泽编 戚法仁注

乐府诗选——余冠英选注

汉魏六朝诗选——余冠英选注

唐诗选——中科院文学研究所编

唐宋词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院编

唐文选——高文何法周主编 白本松等注释

宋诗选注——钱钟书选注

宋文选——四川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选注

金元明清词选——夏承焘,张璋编选吴无闻等注释

元明清散曲选 ——王起主编洪柏昭,谢伯阳选注

宋诗选——张鸣选注

金元诗选——邓绍基选注

明诗选——杜贵晨选注

清诗选——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

明文选——赵伯陶选注

清文选——刘世南、刘松兰选注

荀子选 ——方孝博选注

孟子文选 ——(战国)孟子著 李炳英选注

史记选——(汉)司马迁著 王伯祥选注

5.春江花月夜中的典故

像“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这有典故。

在中国古代,“鱼雁”和“书信”有着密切的渊源,古称信使为“鱼雁”,也叫“鸿鳞”。古诗文中留有许多记载,如“关山梦魂长,鱼雁音尘少”、“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等,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诗中也有“手携双鲤鱼,目送千里雁”的句子。

因为传说古代剖鲤鱼时,看见鱼肚里有书信——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人们便把书信叫做“鱼书”了。

而鸿雁是候鸟,往返有期,故人们想象鸿雁能传递音讯,因而书信又被称作“飞鸿”、“鸿书”等。《汉书·苏武传》载:“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

说的是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囚胡地19年,矢志不变。他后来得以归汉,主要是因为匈奴单于相信汉使所说鸿雁传书上林苑,被汉昭帝射获,确知苏武在北海牧羊。

匈奴单于无奈,只得放回苏武,“鸿雁传书”一时传为美谈。由于这种渊源,“鱼雁”成为了中国早期邮政的象征,如同欧洲一些国家早期邮政以牛号角、牛角头为标志一般。

本诗中这两句其实就是借取“鱼雁”这两个典故而化用到春天江滨景物中的。“鸿雁长飞光不度”,是说传递书信的鸿雁已经早就远远地飞走了,而月光又不能渡过,因而也就不能替我传递音信。

“鱼龙潜跃水成文”,指传递书信的鱼龙(这里偏指鱼)也跃入到幽暗的水底藏了起来,看不见了,只剩下水面的波纹而已,意思还是指找不到传递音信的办法。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