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选余冠英

1.姬神有出什么书籍诗歌吗

诗经选——余冠英选注译楚辞选——马茂元选注先秦散文选——罗根泽编 戚法仁注乐府诗选——余冠英选注汉魏六朝诗选——余冠英选注唐诗选——中科院文学研究所编唐宋词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院编唐文选——高文何法周主编 白本松等注释宋诗选注——钱钟书选注宋文选——四川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选注金元明清词选——夏承焘,张璋编选吴无闻等注释元明清散曲选 ——王起主编洪柏昭,谢伯阳选注宋诗选——张鸣选注金元诗选——邓绍基选注明诗选——杜贵晨选注清诗选——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明文选——赵伯陶选注清文选——刘世南、刘松兰选注荀子选 ——方孝博选注孟子文选 ——(战国)孟子著 李炳英选注史记选——(汉)司马迁著 王伯祥选注。

2.关于李白的秋登宣州谢朓北楼

1、全诗赏析 这首诗,是唐玄宗天宝13年(754),李白从金陵(现在的南京)再度来到宣城时写的。

宣城,现在属安徽省。谢朓,宇玄晖,是六朝南齐的著名诗人,与宋代诗人谢灵运分别称为小谢大谢。

谢眺曾当过宣城太守,在宣城城外陵阳 山上建了北楼,又名谢公楼,唐时改称叠嶂楼,是宣城的登览胜地。李白在这首诗中,生动地刻画了谢眺北楼的明丽景色,表达了他对前代诗人的缅怀之情以及政治上的苦闷仿徨之感。

诗的首联“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诗人写他在秋天.的傍晚,登上宣城谢公楼凭高眺望。但见晴空如洗,夕阳斜照,山光岚影,无比明净,这眼前的江城,简直就象在一幅美丽的风景画中。

诗人一下笔便把他登览时所见景色概括地写了出来,引领读者进入“如画”的诗境之中。 中间两联,承接“望”和“如画”,具体地写江城秋色之 美。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这一联写水边景色。“两 水”,指宛溪和句溪。

“双桥”,指横跨溪水上的风凰桥:(在 城东南)和济川桥(在城北),都是隋文常开皇年间建造的拱 桥。这两句说,宛溪、句溪这两条溪水,在秋天格外清澈透 亮,如同明镜,夹城而流;溪上的凤凰桥和济川桥倒影水中, 在夕阳、晚霞的照翅下,幻映出无比瑰丽璀灿的色彩,就象天 上的彩虹,落入“明镜”之中。

这两句想象奇妙,笔致活泼空 灵,描绘了明丽的水上风光,所以前人说它”刻画鲜丽,千古 常新”。 第三联“人烟寒橘袖,秋色老梧桐”,从写水边景色转而 写地上风物:陵阳山下面丛林里,人家的炊烟袅袅地升上秋 空;炊烟笼罩下深碧色的橘树袖树,呈现出一片苍寒,梧桐也 已染上枯黄色。

这两句中,“人烟”、“秋色”,加上巧妙地 用作动词的“寒”、“老”两字,不仅写出了秋色,而且写出 了秋意。我们在感染着秋光渐老的同时,也开始感受到诗人抑 郁、孤独的心情。

尾联“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是直抒情怀。意思 说,如今我在北楼上,迎着拂拂的秋风缅怀谢眺,这种心情有 谁能理解呢!“念”,这里有理解的意思。

李自是很推祟谢甲胜 的。他在另一首《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写过“蓬莱 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的诗句,对小谢清新明丽的诗 风十分赞赏。

他之所以那么怀念谢眺,不仅因为小谢的诗写得 出色,也不仅因为小谢在宣城遗留下象叠蜂楼这样的名胜古 迹,更重要的是因为他同小谢有相类似的生活遭遇。谢朓不肯 依附萧遥光而被陷害,死于狱中;李白也因为傲视王侯权贵被 排挤出长安,过着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李白正是由于政治失 意,无法实现抱负,所以才寄情山水,并深珠怀念才高命薄的 前辈诗人谢眺的。而且,他感到自已这种复杂的心情,没有人 能够理解,这就更加痛苦。

这一联用反洁的语气,突出地表现 了他的郁闷和不平,使人感到他的临风感慨,非常深长,悠然 不尽。 李白在诗中描写景物,好象一位擅长简笔写意的画家,随 意点染三两笔,便能表现出景物的特征、神态、韵味。

他不肯 在诗里堆砌过多的意象,所以诗中多有一股疏朗之气。这首诗 用笔算是比较细致的了,但仍然显得活泼空灵,挥洒自如。

首 联开门见山,以“江城如画里”一句总摄全篇,笔墨简炼,次 联上下两句分写“两水”、“双桥”也是一句一个意象,三联 从字面上看有“人烟”、,“橘袖”、“秋色”、“梧桐分四个 意象,但如果细心体会,“人烟”和“秋色”仅是陪衬。事实 上,只表现笼在炊烟中带着寒意的橘抽,和染上枯黄秋色的 梧桐这两个意象。

意象琉朗,却又那么鲜明。寥寥几个意象, 便把如画的江城、萧瑟的秋意都描画出来了。

可见,李白的诗 笔,既高度概括,又抓准特征,显得丝丝入扣。 李白诗的景物意象常给人以鲜明艳丽的色彩感。

读这首 诗,我们好象看到碧蓝的晴空,明净的岚光,清澈的溪流,晶 a的波光,鲜红的夕阳,绚烂的彩虹,深绿的橘抽,枯黄的梧 桐。这是一幅色彩多么丰富、明丽的画面呵曳但诗中只用了一 个“彩”字。

这种不在字面上设色而能使人联想鲜丽多样的 色彩的表现手法,是很高明的。这使我们想起李白的那一首 《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 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诗中只用了有颜色的“碧”、“绿”二宇,我们却看到青山、碧水、红日、白帆相互映照的 缤纷色彩、壮丽画面。

可见,语言素雅而意象色彩鲜丽,确是 李白诗歌的一个艺术特点。 李白才华横溢,写诗不愿受格律束缚,所以他的诗集中古 诗多,律诗少。

他写五盲律诗也好象是在写古诗,往往一气挥 洒,妙极自然,不很讲究平仄、对仗。但这一首《秋登宣城谢 跳北楼,格律却比较严谨。

中两联对仗十分工丽,全篇章法井 然,层次清晰。整首诗从一个“望”字生发出来,并着意表现 一个“秋”字。

首联先总写一笔,中间再两联具体描绘。其中 一联写水边景色,紧接“江城如画”,一联写地上风物,直承 “山晚晴空”。

尾联又与开头两句呼应,点明登览的地点是在 “北楼上”。全篇运笔很有层次,真是一丝不苟。

但通读全 篇,又觉得语意流畅,犹如一气呵成,韵致飘逸灵动。清代诗 论家赵翼评李白的律诗说:“青莲……才气豪迈。

3.马元茂的唐诗选

马茂元先生《唐诗选》,注、评,很见水平,选目也不错,是一部值得精读的唐诗选本。

看完以后,自觉受益匪浅,一直想发个帖子写点体会。但今日发现网上已经有一篇很不错的文章,其文笔也明显比本人好多了。

所以干脆转贴如下。 一部精彩的唐诗选本——马茂元《唐诗选》 古往今来唐诗选本汗牛充栋,迄今为止我最喜欢、受益也最多的是马茂元先生的这部《唐诗选》。

此书初版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我没读到过,手头的是1987年在其学生赵昌平协助下完稿、1999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修订本。修订本共选126位诗人的作品500余篇,每位诗人下有小传,每首诗歌下有题解、注释和总评,无论是对于一般爱好者还是专业研究者,都堪称精彩绝绝伦。

每次开卷,即使读上几页,也能感觉对唐诗的理解增进很多。操千曲而后晓音,观千剑而后识器,马先生旧学深邃、记诵广博,加上感觉敏锐至极,往往在注释或点评中寥寥几语,整首诗乃至诗人风格、诗风流变就活在脑子里了。

相比之下很多低水平的诗歌点评,真如王夫之所说,如钝斧子斫栎木,皮屑纷飞,又何尝动得半分纹理。 中国古代好多上乘的诗话词话类作品,虽然也说的精彩高妙,但却往往给人“遇之匪深,即之愈稀;脱有形似,握手已违”的感觉,如严沧浪说的“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确实很准,但到底太白之飘逸、子美之沉郁,从何感觉的出?这种点评对于天分不是奇高的后学来说,往往如隔靴搔痒,虽连连颔首称是,却终不知“美从何出来”。

马先生的注释和点评在这一点上便有了很大突破,对诗歌的风神格调,总能从其起承转合、章法气脉、笔意断续中升华出来,让你明其所以然,更兼从词语本身的感觉到诗人内心的感觉,远非如禅宗大师般空际传神。 李白《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此书点评如下:“露侵罗袜,可知伫望之久;夜寒难禁,回房下帘,隔帘痴望一片秋月,更不知望到何时。

玉阶、罗袜、水精帘,宫中的一切是华美的;白露、长夜、清寒,这女子的内心是空寂一片。句末一片月色空明,‘愁’子尽在不言之中。”

短短几笔,就能讲出一首小诗的空灵韵致从何而来。又如《宣州谢晀楼饯别校书叔云》点评云:“此诗突如其来,倏忽而去,然法度在焉。

起四句无端发兴感慨,而以‘多烦忧’阑及长风秋雁,高楼酣饮,自然而然落入饯别正题,‘蓬莱’四句就题展开。分合以写已与叔氏文章风骨,逸兴壮思。

‘抽刀’二句如异峰突起,其实意脉从‘欲上’句贯下。盖青天览月虽毫逸,而实不可得矣,则其愁更深。

此二句又照应起四句烦乱之意,复发为‘不称意’‘弄扁舟’之浩叹,看似飘然而去,实则结出全诗一腔愁闷之根因所在。不泥题而切题,有章法而飘忽迷离,是太白所以高人一头处。”

看了这样的评点,才知道诗仙不是超逸绝尘、弃绝任何人间法度的神仙,他不可学的并不是没有法度,而是“有章法而飘忽迷离”的境界。 杜甫《春望》,评点曰:“二联‘花、鸟’,应首联‘城春’,又启三联‘三月’。

感时泪、鸟惊心,应首联‘国破’,又分启三联之‘烽火’、‘家书’。末联总收以白头不胜簪,既以衰暮形容芳春,又以愁思隐对‘国破’,感时、恨别都在其中矣。

杜律感情博大,而章法细密,是以为难能。”杜诗风格,立即让你一目了然。

太白超旷而章法飘忽,少陵博大而章法细密,分别立见。也如马先生点评杜甫其他诗时所言:“李如骏马掠敌,跳荡而步武不乱;杜如大将布阵,严整中见回复错综。

故李逸而杜深。”多么到位! 此书对诗歌美学效果的评析,皆是如此,真真令人如行山**上,目不暇接。

论王之焕《登鹳雀楼》,言“首二句写楼周围的景物,第四句是写登楼之人,而将这人与物连接在一起的是第三句。欲穷千里目,诗人的目光追随者依山夕照辉映下的滚滚黄水远去,于是自然产生了更上一层楼的迫切愿望。

于是海河天地,都来入我胸怀,诗的宏阔高远就显得富有生命力了。唐诗雄浑,光雄不浑不足成为好诗,就是这个道理。”

小杜《沈下贤》:“斯人清唱何人和?草径苔芜不可寻!一夕小敷山下梦,水如环佩月如襟。” 此书评曰:“沈下贤工传奇,笔致幽渺顽绝。

古人凭吊诗常以被吊者笔法为之,故此诗境界缥缈。然而气局仍较宽大,为牧之个性,与李贺《苏小小墓》之鬼气森然者不侔。”

此书所有品评都精彩,无随便应付之处,值得细细品位。另注释完备,非如有些大家的古诗词注本,很多在行家看来是“常识”的地方就不注了(比如钱钟书先生的《宋诗选注》)。

因此对于一般爱好者,也是不可多得的唐诗优秀选本。 利用这个机会,隆重推荐一下这本比较厚的好书,呵呵。

转发自:。

4.有什么推荐的诗歌书籍

诗经选——余冠英选注译

楚辞选——马茂元选注

先秦散文选——罗根泽编 戚法仁注

乐府诗选——余冠英选注

汉魏六朝诗选——余冠英选注

唐诗选——中科院文学研究所编

唐宋词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院编

唐文选——高文何法周主编 白本松等注释

宋诗选注——钱钟书选注

宋文选——四川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选注

金元明清词选——夏承焘,张璋编选吴无闻等注释

元明清散曲选 ——王起主编洪柏昭,谢伯阳选注

宋诗选——张鸣选注

金元诗选——邓绍基选注

明诗选——杜贵晨选注

清诗选——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

明文选——赵伯陶选注

清文选——刘世南、刘松兰选注

荀子选 ——方孝博选注

孟子文选 ——(战国)孟子著 李炳英选注

史记选——(汉)司马迁著 王伯祥选注

5.古诗 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翻译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这是李白的《秋登宣城谢朓北楼》。谢朓北楼又名谢公楼,是南朝著名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天宝十三年,李白漫游至此,一个晴朗的秋天傍晚,诗人独自登楼,凭栏远眺,只见依山傍水的宣城,景色十分秀丽。不禁诗兴勃发——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诗人怀着赞叹的心情用凝炼的笔墨描写了登高所见的总体印象。平旷的郊原,起伏的山峦,错落有致,在秋日的晴空下,宛如一幅美妙的风景画。这开头两句一下子将读者带入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中。接下来具体描写诗人眼中的景色。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写远景。“两水”,指环绕宣城的句溪和宛溪。时值秋天,溪水宁静澄澈,远远望去,光亮如镜。“双桥”,指横跨溪水的两座拱形桥。两座桥倒映水中,在夕阳的照耀下,折射出绚丽奇幻的色彩。这哪里是桥?分明是两道彩虹从天而降!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写近景。诗人选取了人烟、橘柚、梧桐三种具有时节特征的物象来展示深秋傍晚的景色。山岗丛林中,飘出农家的一缕缕炊烟;深碧的橘柚、变黄的梧桐都显出一片苍凉。诗人敏锐地捕捉住瞬间的感受,借视觉写出感觉,“寒”、“老”二字,不仅能够调动读者的联想,而且似乎在不经意中点染出一片浓重的秋意。

以上四句,两句写水,两句写山,层次清晰,明暗相间。水明净绚丽,山沉郁苍寒,组成一幅绝妙的薄暮秋色图。

结尾“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与开头两句相呼应,点明登览的地点,抒发怀念前代诗人谢朓的心情。然而这不是一般的登临怀古,“谁念”二字,透露了诗中的背景。

李白自天宝初年为权贵排挤被迫离开长安以后,一直过着政治失意、四处漂泊的生活。而他所仰慕的前代诗人谢朓,在南齐争权夺势的复杂斗争中也曾受到排挤,最终死于非命。因此,当他来到旧游之地宣城,登上谢朓建造的北楼,面对谢朓吟赏的宣城山水,怎么能不油然而生缅怀谢公之情?

6.《唐诗选》读后感

《唐诗选》读后感

戚继光曾说过:养性莫若修身,至乐无如读书。读书的乐趣的确无法言喻,读唐诗的快感更是相逢恨晚。

唐诗,是中国人的骄傲,它闪烁着永恒的光辉,照耀着千百年中华成长的道路,凝结着斩不断的中华情。它,或高蹈于世,寄托遥深;或引导潮流,朝气蓬勃。

梦回唐朝,细细倾听李白、杜甫等杰出诗人的千古绝唱,领略他们的胸襟睿智;极目远眺王维、孟浩然等山水田园诗人的经典佳作,感受沁人心脾的诗情画意;策马回眸王昌龄、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人的颠峰巨作,情陷硝烟弥漫的乡愁战恨……唐代诗人恒河沙数,多少次让诗国的天空云蒸霞蔚,五彩斑斓;多少次让读者的情感跌宕起伏,波涛汹涌;多少次让国魂的长河一石激起千层浪!

梦随李白,仰头惊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侧耳忽闻“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颠”;笑傲王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俯首长叹“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他的放荡不羁,他的蔑视权贵,他飘逸张扬的个性,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无不使我叹服、使我钦佩,无不使历史铭记、使历史绽放!

梦随杜甫,他长期生活在颠沛流离和饥寒交迫中,战事连连缭乱了骚人的心,国事茫茫碾碎了骚人的心。在失陷的长安,他泫然疾书“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潸然长叹“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黯然悲书“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梦随白居易,战乱的平息并没有带来往昔的盛世年华。他毫不讳言,对黑暗的现实展开了猛烈的批判,寄托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和对民间疾苦的深切同情。“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不正表达了他满腔的愤怒吗?“麒麟作脯龙为醢,何必泥中曳尾鱼”不正表达了他对朝廷明争暗斗的不屑吗?“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不正表达了他对宦官奢靡生活的鞭挞吗?……

梦随王维……

梦随李商隐……

一曲曲开朗奔放、刚健清新的音调,一句句情真意切、言简意赅的韵律,使曾经的时代风貌和社会生活,无不历历在目,跃然纸上,使或轻松愉快,或愤懑无奈萦绕于胸。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唐诗选》让唐诗重现勃勃生机,让中华情的火炬继续熊熊燃烧下去。

读罢,受益匪浅,感慨良深,犹如梦回唐朝。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