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其中20首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其中20首1、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2、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3、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4、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5、李山甫《寒食》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 6、欧阳炯《清平乐》春来阶砌,春雨如丝细。春地满飘红杏蒂,春燕舞随风势。 春幡细缕春缯,春闺一点春灯。自是春心缭乱,非干春梦无凭。 7、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8、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9、李煜写《清平乐》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10、冯延巳《南乡子》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11、秦观写《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12、李商隐写《天涯》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 13、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暂凭樽酒送无憀,莫损愁眉与细腰。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 14、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 15、刘希夷《代悲白头翁》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惜颜色,行逢落花长叹息。今年落花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16、杜甫在《曲江》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17、欧阳修《浪淘沙》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 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18、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19、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20、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内容概要:从解读儒家经典《论语》到赏析中国传统文化最源远流长、普及率最高的古诗词,于丹回归古典文学专业,17年大学授课精髓,厚积薄发,让传统文化的精髓进一步走近大众、走近当下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诗歌蕴藏着人类文明中最深刻的秘密,于丹以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古诗词为线索,结合当代中国人生存现状及精神世界,以其独特的人文风格对中国古诗词意象、风骨、内涵、感悟进行鉴赏解读。以“明月”、“清风”等古诗词常见意象为线索,导向人生大境界的感悟与情怀,通往中国式人生哲学的阴阳平衡、中正平和、天人合一。 在全球的现代化语境中,这样的声音和其所抵达的深度有可能为世界文明困境提供一种既高贵古典又清新现代的解法。延续于丹老师的独特风格,通俗、易懂、妙语连珠且能激起读者共鸣。 让读者重温 中国传统文学和古典哲学的精髓所在,找回心灵深处的宁静之美。作者简介:于丹,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者和传播者。曾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文化视点》等栏目进行系列讲座,普及中国传统文化,以生命感悟激活了经典中属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掀起全社会重新亲近、学习 经典的热潮,并在海内外文化界、教育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为推动中西文化交 流,让世界进一步了解中国,于丹近年来在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巴西等国举行了多场大型文化讲座,引起了海外观众的强烈反响,受到各国媒体的广泛关注。著有《于丹<论语>心得》《于丹<庄子>心得》《于丹<论语>感悟》《于丹?游园惊梦》等。 其中《于丹<论语>心得》销量已达五百余万册,目前已在三十多个国家出版发行。 2.于丹最美古诗词阅读感悟六篇读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有感\x0d网上买书的时候,看到很多网友评论这本书大多数都是赞美于丹老师的词语很美,可我不知道为什么看这本书的时候心里很沉重.想来想去主要还是两个方面,第一是自己对于书里面所提到的诗词几乎全然不知,甚至读书时候学过的也都忘光;第二是因为我觉得诗词对于我们现代人真的成了一种奢侈.其实我内心是向往诗意的,我相信很多人也是这样,只因现在的社会,生活的梦想,工作的现实,让我们将这诗意埋藏了.这让我想到蒋勋老师在《美,看不见的竞争力》里面讲到的,当看到一片景象让我们很感动的时候,然而我们却没有言语来表达此刻心里的感受,那个时候我们是难过的,真的很难过.\x0d于丹说“我一直深深相信,每一个中国人生命中的深处都蛰伏着诗意,不要对此不屑,不要认为这些风花雪月知识少年痴谈.”我认为想唤醒中国人心中那份诗意是很难得,至少在现在这个时代是很难得.虽说现在的人都知道学习的重要性.看得出作者的那份渴望.\x0d爱学习的你们,我想很多人都有每天背单词的习惯吧,那要不要考虑下每天背上一首诗词呢?为了不再 “难过”,我更乐意每天来上一首.希望等到读完部分唐诗宋词后再来读这本书,我想那时我会是幸福的.\x0d其实,诗意一直都在,只不过我们的忙碌把它遮蔽了;诗意随时会醒来,但在它醒来的时候,我要准备好一颗中国人的“诗心”来迎接它.。 3.于丹最美古诗词阅读感悟六篇读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有感\x0d网上买书的时候,看到很多网友评论这本书大多数都是赞美于丹老师的词语很美,可我不知道为什么看这本书的时候心里很沉重.想来想去主要还是两个方面,第一是自己对于书里面所提到的诗词几乎全然不知,甚至读书时候学过的也都忘光;第二是因为我觉得诗词对于我们现代人真的成了一种奢侈.其实我内心是向往诗意的,我相信很多人也是这样,只因现在的社会,生活的梦想,工作的现实,让我们将这诗意埋藏了.这让我想到蒋勋老师在《美,看不见的竞争力》里面讲到的,当看到一片景象让我们很感动的时候,然而我们却没有言语来表达此刻心里的感受,那个时候我们是难过的,真的很难过.\x0d于丹说“我一直深深相信,每一个中国人生命中的深处都蛰伏着诗意,不要对此不屑,不要认为这些风花雪月知识少年痴谈.”我认为想唤醒中国人心中那份诗意是很难得,至少在现在这个时代是很难得.虽说现在的人都知道学习的重要性.看得出作者的那份渴望.\x0d爱学习的你们,我想很多人都有每天背单词的习惯吧,那要不要考虑下每天背上一首诗词呢?为了不再 “难过”,我更乐意每天来上一首.希望等到读完部分唐诗宋词后再来读这本书,我想那时我会是幸福的.\x0d其实,诗意一直都在,只不过我们的忙碌把它遮蔽了;诗意随时会醒来,但在它醒来的时候,我要准备好一颗中国人的“诗心”来迎接它。 4.模仿于丹赏析古诗词可以买本书看看。 《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 2012年05月 图书目录 序言 唤醒心中的诗意(1) 唤醒心中的诗意(2) 唤醒心中的诗意(3) 第一部分 春风飞扬 第一节 引子:一年之计在于春 第二节 岁月在春光中苏醒 第三节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1) 第三节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2) 第四节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1) 第四节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2) 第五节 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1) 第五节 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2) 第六节 春啼呖呖:只道不如归去(1) 第六节 春啼呖呖:只道不如归去(2) 第七节 春柳依依:挽一段流光赠别离(1) 第七节 春柳依依:挽一段流光赠别离(2) 第八节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1) 第八节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2) 第九节 一个人走过的春天 (1) 第九节 一个人走过的春天 (2) 第二部分 秋思浩荡 第一节 引子:怅望千秋一洒泪 第二节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1) 第二节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2) 第三节 多情哪堪清秋节 (1) 第三节 多情哪堪清秋节 (2) 第四节 绿荷凝恨背西风(1) 第四节 绿荷凝恨背西风(2) 第五节 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1) 第五节 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2) 第六节 秋色天涯:寂寂江山摇落处 (1) 第六节 秋色天涯:寂寂江山摇落处 (2) 第七节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 第七节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 第八节 秋风之约:便引诗情到碧霄 (1) 第八节 秋风之约:便引诗情到碧霄 (2) 第九节 天凉好个秋 (1) 第九节 天凉好个秋 (2) 第三部分 明月千古 第一节 引子:江月何年初照人 第二节 向明月学一颗平常心 (1) 第二节 向明月学一颗平常心 (2) 第三节 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恨月长圆 (1) 第三节 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恨月长圆 (2) 第四节 生生之证:秦时明月汉时关 (1) 第四节 生生之证:秦时明月汉时关 (2) 第五节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1) 第五节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2) 第六节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1) 第六节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2) 第七节 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一轮明月 (1) 第七节 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一轮明月 (2) 第四部分 斜阳晚钟 第一节 引子:吟到夕阳山外山 第二节: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5.于丹是不是讲古诗词的好老师于丹是不是讲古诗词的好老师——于丹属于这个体系中的佼佼者,但是,这还是古人的心思吗 “感动工程师”于丹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 老愚2006年,当于丹讲《论语》走红之际,我即封她为“文化奶妈”。 奶妈者,顾名思义就是用自己的奶水哺乳婴儿,这个称呼对听众颇有一点不恭,但我又一时找不出更合适的词汇来,几年下来,于丹涉及的领域以360度展开,从孔子庄子道教昆曲一直感悟到生活,哺育出更多依赖其乳汁的“文化婴儿”。 于丹在春节里讲诗词,自称“选择了一种最直接的方式,唤醒我们对于意象的记忆”。 把诗词归为“意象”,听起来很有感觉,可惜的是,她又一次露出知识贫乏的性格本色。已故古典文学学者顾随,早就提出诗歌的“知、觉、情”三性,其高足叶嘉莹特别强调“感发”的力量,当代诗人流沙河提出诗歌的“情、智、象”“三柱论”。 殊途同归,他们揭示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核心问题,优秀诗歌作品都是情感、想象力以及认知诸因素的合成品。故此,“意象”只是诗歌的一种构成元素,并不能用来指代整个诗歌。 煽情容易,如实表达自己的感觉难。如果没有感觉,还要做出很有感觉的架势,那就只能酸水直下三千尺了。 于丹的讲座还是“论语心得”那一路,惯于任性而为,将庞杂的心得流塞给痴迷的观众。有一节讲“夕阳斜阳”,一个本可以勾起人们无穷遐想的主题,她却径直奔向“心灵鸡汤”:“一天的日子也有它的边界,走到夕阳西下的时候,是一天时光走到边界之上,马上要坠入茫茫黑夜,但是这一瞬间我们还抓得住。 这一刻,人心百转千回。其实,归来是一种永恒的心愿,我们一次一次地出发,就是为了一次一次地归来。” 突如其来的议论,让人措手不及:这还是古人的心思吗? 絮絮叨叨,颇似一个情窦初开的文青,急不可耐地要向人们展示自己的智慧浓度。如此一来,古人的好句子都被迫用来注释这份最没味道的解读了。 在停顿的地方,她滔滔不绝,有饶舌,还有故作深沉的感悟。于丹式的感悟,可谓荒诞时代的完美结晶。 跟央视每年一度的“感动中国”评选一样,就要逼出你的眼泪来——那是渔民们急于要打捞的珍珠。于丹充当了这个需要感动时代的催泪观音,一整套繁复夸张的宣化教育,为的是让神情僵硬的中国人被“滚烫”的真情所触动,泪腺绽开,当他们“自发地”洒下一掬半掬热泪之后,便达成了“和谐”的目的。 庞大的催情永动机,会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开始工作,揪出你我心头的冷漠,让大家成为一个能迅疾感知“感动”的人。《蝗虫歌》里有这么一句:“设下这圈套,每天讲中国多好,对着我**。” 这或许是港人面对“感动工程”的真实反应。 感动,本为自发情感活动,属于人类最珍贵的感情。 自然而然流露的感情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商业化时代的弊端之一,就是偶像制造和感情伪造,滥情无处不在,谁能制造出具有摧毁力的感情炮弹,谁就能抓住粉丝的心,轻易地左右他们的呼吸和血液。以感恩崇拜立国的官方,一直投放巨大人力财力在感动工程的建设上,从《新闻联播》里真假莫辨的好人好事、煽情的主旋律电影、先进事迹宣讲团,到无处不在的提振精神的标语,人们置身于一个被感动的环境里,逼迫感官做出反应:你有义务配合发情。 “女王!”我险些说出这个赞美之词。于丹属于这个体系中的佼佼者,她有能力营造一个迷幻般的气场,令听众走出固执的小我,融入特别易感的群体之中,从中体会集体的温暖。 所以,我理解好多人对她的热爱,那是发自肺腑的感激和认同,因为她带给他们梦幻般的时刻——可以忘却自身和人间的苦难,沉醉于一种絮絮叨叨的话语所产生的催眠效果里。她当然可以为自己所具有的能量而自豪,扬名立万,敛财逍遥。 她内心相当平静,如同心灵安顿好了的诗人看见夕阳。 我猜想,感动工程师资格的取得,并非像坊间传闻的那样神秘,在现有体制内,能上台面的也就那么一些人:政治正确或假装正确,有点儿学识,有点儿口才,有点儿相貌。 如果仔细端详那些脱颖而出的能说会道者,我们就不得不承认,基于人脉关系的现存筛选机制,总能把那些他们需要的人从人海里拽出来。 当你没有带上一颗易于被感动的心,去与他们相逢,那就什么也不会发生了。 否定一个众人喜欢的偶像是要冒风险的,粉丝们取消关注之类的惩罚都还是次要的,挫折感来自于,你即使能激起一丝涟漪,但终归无损于别人的光辉。他们具有非同寻常的免疫力,而且会把批评看作出于嫉妒的攻击。 批评已经不会让偶像们害怕,他们是这个时代保护的宠物,他们也深知这一点。几乎无人怀疑,唐诗和宋词是镶在中华文化皇冠上的明珠。 它是先人精神与情感的结晶,二者连用所构成的词组,成为我们所仰慕的中华文明的完美指代。可以说,每个人的血管里都流淌着它的血液,那些美妙的汉字所开拓出的人生心境汇聚一起,浇灌代代中国人的心田。 这种生生不息的文化和情感基因,使我们彼此相认,相容,相爱。 吟诵唐诗宋词,就是沐浴绵远文化之河,无形中完成中国化的过程。 领略古人的感情、感觉和思绪,那些美妙的意象在我们心里营造出一个澄澈明媚的世界,正是这。 6.于丹 重温最美古诗词怎么样我们这七十年代的人,如果不是家中有较好的读书环境,那么基本上是缺少中国古文化滋养的一代,那时的书中,只有英雄主义,只有刻板教育,整天做的就是分析中心思想,好好的一个故事,非要整出点儿意义来,饶是爱语言的孩子,也是对语文课敬而远之,对于中国古文化的启蒙,我是直到初中才稍稍有所接触,这还得益于一位非常好的语文老师,她对旧课本的厌恶与我们孩子是一样的,所以她找一切时间教我们背古诗歌,虽然学习的时间很少,只有每次早自习,但是影响却是深远的,我是直到那时才知道,原来语文可以学得这么美。 但学到的毕竟太少了,所以我现在写文章时常常深恨自己年少时学到的背会的太少,以至于从来没有出口成诵的时刻,自己文化底蕴的缺失,让我深知一个人如果喜爱文学,年少时哪怕只是囫囵吞枣地背诵,对一生都是极有好处的。到了上班再恋爱结婚后,再喜欢的东西,也没有多少精力去学习与弥补了,常常是去书店买了回来,很认真地挑了一个时间捧着书,却没有百分百的心思认真去品味,这真是人生之最大的遗憾。 如今已经过了靠死记硬背获取知识的年龄,只有一些闲散而亲和的文字或还能引起些共鸣。 于丹老师之名气,带来的评价我想会是两种,有的人全心全意地喜欢这个饱读诗书的女子,有的人却是嫌她硬气有余,而温柔气过少,但无论哪种印象,都不能不让我们对她的博爱有丝毫质疑,若放在古代,这个女子也定是个相当了得的角色,当然放在现代,她的脱颖而出也绝非毫无道理,一个女人,能够于芸芸众生间绽露自己的特色,定是有着别人没有的奇特地方。 从前在电视中看到的于丹,我总是嫌她霸气有余,但是这本新书《重温最美古诗词》却让我对她的印象有所改观,纵然是再硬线条的女子,骨子里也有着她天性中的柔韧与温情。能够通读古典诗词的女子,无论如何,也能于那春花秋月里觅得一丝静谧与安稳,只不过有些女子会以别的姿态掩盖或者掩饰掉了。 怀着虔诚的心读这本书,这样的书,不能一下子关键吞掉,若是如八戒吃人参果一样,囫囵吞下,那么便什么滋味也品尝不到,它需要你一点点慢慢地,假以时日地去品味,而你捧卷的时刻,一定要静,或者寻个午后,或者寻个角落,在于丹老师的引领下,与春秋重新际会、与斜阳明月相邀、与田园登临把酒,那些我们早已寻不见的美景良辰,那些我们被现代生活埋葬掉的自然风光,那些我们没有时间安静下来倾听的惆怅情怀,那些我们内心一直都在,却再也寻不见的诗意,只有寻一个安静的时光,只为你自己的心而阅读,你才能体会到此书的妙此书的清静此书关于千年来源远流长的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重温最美古诗词》不是传统的诗书集,上半部分是诗词,下半部分是一个又一个冰冷的注释,如若想吸收,就没日没夜地去背吧,它更像是一本散文集,以春、秋、斜阳、明月、田园、登临分类,以于丹老师自己对于诗词的感悟来讲解,于潜移默化中让我们欣赏到一首又一首的佳句名篇,结合现代人的思索,更会让人对于古诗所创造的美产生一种思慕之情,读这样的书,如品一盅下午茶,悠悠的,半日时光便溜走了,怡情怡心,恰正似诗云“偷得浮生半日闲”般心中窃喜。 人至中年,少了些获取占有之心,只有些与彼相遇便是最好之意,所以那些最美的古诗词,年少时来不及背诵,甚至都未曾接触,但是现在却终于相遇相识了,而人生也有了自己的况味,再读这样的文章,便是千般滋味在心头了。 7.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其中有哪20首诗第一卷 春风飞扬 1.一剪梅 舟过吴江(宋·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2.临安春雨初霁(宋·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3.灞陵行送别(唐·李白)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 我向秦人问路岐,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 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 正当今夕断肠处,黄鹂(一作骊歌)愁绝不忍听。 第二卷 秋思浩荡 1.唐多令·惜别 朝代:宋代 作者:吴文英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 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 漫长是、系行舟。 2.李商隐 《花下醉》 3.杜甫《阁夜》 第三卷 明月千古 1.李白《把酒问月》 2.姜夔《扬州慢》 3.张孝祥《念奴娇 过洞庭》 第四卷 斜阳晚钟 1.宋祁《玉楼春》 2.范仲淹《苏幕遮》 3.刘永《玉蝴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