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全宋词中的乐舞资料

1.唐朝乐舞的介绍

唐朝乐舞是中国唐朝的汉族舞蹈艺术,在经过汉朝百戏在舞蹈技巧上的飞跃,以及南北朝中外乐舞交汇的推动下,达到一个更趋成熟的新境界,是古代汉族舞蹈艺术发展的最高峰。其舞蹈蓬勃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为强大的国力,社会思想开放,各民族及外国文化均能被充分吸收而融合。社会各阶层的群众性舞蹈活动普遍,观赏舞蹈表演成为人民艺术生活的一要,来自汉族民间、经艺术加工后、形式华丽、规模宏大的宫廷燕乐舞蹈也大量涌现,堪为唐代舞蹈一大胜观。 盛唐时,宫廷中设置了完善健全的太常寺、教坊,管理宫廷乐舞等事宜。唐玄宗时又从坐部伎及宫女中挑选出一大批技艺最高的乐工、舞伎,设立了梨园,专事歌舞的排练和演出。

2.谁能告诉我几首关于笛子的诗啊

既然你把分都压上了,

我就把我知道的所有能想得起来的笛子的诗告诉你~~

嘿嘿~~~~

可是很用心的呃~

如下:

蔡琰说“长笛声奏苦”

所以跟笛子有关的诗除了超级欢快表达春光明媚

就是很哀怨的了~~~~~

比如李清照的这一首《孤雁儿》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

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

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

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

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其中“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游春意 。”

以汉代横吹曲中的《梅花落》照应咏梅的命题,

让人联想到园中的梅花,

好象一声笛曲,催绽万树梅花,带来春天的消息。

然“梅心惊破”一语更奇,

不仅说明词人在语言的运用上有所发展,

而且显示出她在感情上曾被激起一刹那的波澜 ,

然而意思很含蓄。

闻笛怀人,因梅思春 ,在她词中是不止一次用过。

这是一歇拍,词从这一句开始自然地过渡到下片,

上片主要写自己的凄冷孤苦,

下片则着重写对爱侣赵明成的思念。

下边一个是元代杨维桢的《筚篥吟》

春风吹船下扬州,夜听笛声江月流。

故宫摇落杨柳秋,客子于邑山阳愁。

明朝此声不可求,乃知朔客杜宽者,手持悲篥寻南游。

胡笳拍中愁未休,龟兹角管亲编收。

王门历尽及五候,翩然鸿飞不可留。

笛材既访柯椽锼,更协鸣凤昆仑丘。

卷芦易地鸣陇头,城南思妇歌牵牛。

欲绝未绝一缕抽,划然石裂千丈湫。

叫噪鹅鹳飞蛟虬,洞庭之水天东浮。

杜宽杜宽艺绝忧,艺隐岂比闵张俦。

为君贳美酒,不惜千金裘。

和我君山莫邪笛,与尔同登黄鹤楼。

这首有点艳,呵呵,《舟过山塘闻笛》

是清人的,叫舒位。

红穗疏灯水上楼,

笛声纤远指痕留。

定知吹笛人双髻,

可惜湘帘不上钩。

还记得一个宋代人的,可惜不全: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

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诗人叫潘阆,(浪音),当空旷讲。

这个虞美人虽然是感慨人生的,不过跟笛子有关:

武昌七十庞眉叟。学笛从年少。

萧萧笛竹楚山秋。当日买林、曾典黑貂裘。

一声占尽秋江月。天外行云绝。

如今老去兴犹迟。尚想时时、一曲梦中吹。

宋代诗人林正大的~~

白居易有写笛子的诗,可惜意思不太好。

韩愈的可以,嘿嘿:

蕲州笛竹天下知,郑君所宝尤瑰奇。

携来当昼不得卧,一府传看黄琉璃。

体坚色净又藏节,尽眼凝滑无瑕疵。

法曹贫贱众所易,腰腹空大何能为。

自从五月困暑湿,如坐深甑遭蒸炊。

手磨袖拂心语口,慢肤多汗真相宜。

日暮归来独惆怅,有卖直欲倾家资。

谁谓故人知我意,卷送八尺含风漪。

呼奴扫地铺未了,光彩照耀惊童儿。

青蝇侧翅蚤虱避,肃肃疑有清飙吹。

倒身甘寝百疾愈,却愿天日恒炎曦。

明珠青玉不足报,赠子相好无时衰。

这首诗叫《郑群赠簟》

在网上一些论坛上有,不过奇怪得很,

都是一半,查起来让人费解,敲了一半竟然转载了那么多~~~~~~~

宋代的郑刚中就此写过一首

《客惠宾州竹簟甚佳取退这郑群赠簟诗读之数过》

卷送风漪光八赤,竹新渐作琉璃色。

世人贵耳便贱目,那知不抵蕲州笛。

年来愧汗常浃肤,夏日自嫌污枕席。

有时追诵法曹句,怅恨宗人不多得。

山斋置榻容一身,君惠清凉到心骨。

门前客至莫见嗔,老子解衣喧鼻息。

就是这些~~~~

人走笛声残~~~~

: )

3.六代乐舞分别是哪些朝代的哪六部

黄帝时期的《云门大卷》、唐尧时期的《大咸》、虞舜时期的《韶》、夏禹时期的《大夏》、商汤时期的《大濩》以及周武王时期的《大武》。

1、《云门大卷》

云门大卷或分作云门、大卷两部分。相传为黄帝时期的传统乐舞,乐舞歌颂黄帝功绩,称其创制万物、团聚万民、盛德如云。

据《左传》载“黄帝氏以云为纪”,故《云门》又称为《承云》,为承受祥云福佑之意,具有一些图腾崇拜意义。周代制礼作乐时将《云门》列为“六乐”之首,用以祭祀天神。

2、《大咸》

大咸,是所谓的六乐(又称作六代乐舞)之一,又名大章,是传说中国古代帝王尧时的乐舞。

一种说法是大咸是尧增修黄帝之乐咸池而成,用以祭祀土地神。

3、《韶》

韶,中国古乐曲。产生于约公元前23世纪舜时代乐舞。后来又先后被称作《箫韶》、《大韶》、《九招》、《九辩》、《九歌》等。

4、《大夏》

大夏又称夏菕(注:应为竹字头),是中国夏朝之前非常著名的一个大型传统舞乐。

大夏之舞虽然是夏朝以前就创作出来了的,但是后来不仅没有消亡,反而经历了很多修改之后,逐渐成为了我国先秦时代大型国家舞蹈的典范作品。甚至后来的夏商周三朝,都无一例外地保留了该舞。

5、《大濩》

大濩是商代乐舞,和夏代的乐舞《大夏》一起在奴隶制社会成为昭显统治者功德的工具。

6、《大武》

《大武》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传统舞蹈。它的成就是多方面的:

一、武王伐纣是为了推翻商纣王的统治而进行的战争。

二、《大武》是手持武器的战舞,这种舞蹈形式在原始舞蹈中已经存在,从原始时代“刑天氏之乐”等,到历代歌颂战功的“武舞”,而《大武》则发展了这种舞蹈形式,并有所创新。

它的结构比较复杂,舞段安排得体,概括而真实的表现了周人灭商的过程,以及灭商后班师回镐京(今西安)。

次年,武王病死,年少的成王即位,由周公召公辅佐统治。商纣儿子武庚乘机联合管辖,陕之东归周公管辖,于是天下大定。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六代乐舞

4.中国古代乐舞综述论文

品味古代乐舞 感受经典文化 ——中国古代乐舞综述乐舞,顾名思义就是有音乐伴奏的舞蹈。

据艺术史学家考证,人类最早产生的艺术是舞蹈,因为当人们来到这个世界,要生存就要获取食物,就得走路,因为走路就有了舞蹈;人们之间相互交流就产生了语言,语言又催生了歌唱艺术及音乐。传说,在中国文明起源时期,神农就发明了五弦琴,创制了名叫《扶梨》的乐舞,在各个部落中以蜡祭傩舞的形式进行教化活动。

为民族音乐与舞蹈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而被后世尊为华夏“乐舞之祖” 今年的10月29日,来自湖南株洲九个县(市)区的1500余名舞蹈爱好者代表欢聚炎帝陵,击鼓九通、鸣金九响、鸣炮奏乐……以传统方式虔诚祭祀乐舞鼻祖炎帝神农氏。由此可见,中华乐舞是伴随中华文明而产生并贯穿于中华文化血脉中的。

最近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乐舞史》一书,以诗乐舞三位一体的形态,叙述了中国古代上下五千年的乐舞发展历史,包括古代宫廷乐舞、戏曲歌舞和民间歌舞三大体系,容纳了乐舞、诗歌、戏曲等历史内容与专业知识。翻开厚重的《中国古代乐舞史》,感受着从远古的伏羲造琴、神农鼓瑟一直到晚清的丰富多彩的乐舞文化,感受着勤劳智慧的祖先为我们留下的无与伦比的历史遗存,汲取着中华民族博大深邃的文化精髓,我的心中充满了激情,充满了感动……《中国古代乐舞史》洋洋九十万字,共分十一章,反映了从远古时代直至明清时期中华乐舞的发展史。

作者循着历史的脉络,将各个时期乐舞的发展和历历道来,为我们了解中国古代乐舞的全貌和发展历程提供了丰富而详实的参考。每一章里既有历史背景,又有乐器、乐舞作品、人物、事件,以及相关的诗歌辞赋和图像等,可谓包罗万象。

从黄帝制管律、尧舜造琴瑟、周公制礼作乐、秦汉乐舞百戏、唐宋歌舞大曲,一直到明清戏曲歌舞,既包括宫廷和祭祀乐舞,也涵盖了民间杂曲和戏剧,更没有忘记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歌舞,在结构安排上,有详有略,繁简得当。如,对奴隶制鼎盛时期的周朝和封建时代社会文化最繁荣的唐宋乐舞,用的笔墨较多,突出表现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乐舞的全貌和取得的巨大成就,具有极大的代表性,丰赡的史料和庞大的乐舞体系,显示出作者高超的驾驭能力。

另一方面,她能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的认识优势和学术敏感,纵横捭阖,达到了有效的学术认知度,全面而精准地接近了乐舞史的本源,引领我们走近古代乐舞发展的漫长历程。在《中国古代乐舞史》整体建构中,作者以乐舞为视角,借助丰厚的历史资料,把古代乐舞的发展融入大历史之中,并加以自己对于人类历史的深切感悟,气势恢宏,思考深刻,令人耳目一新。

如在对奴隶社会时期夏商周的乐舞的记述中就融入了作者辩证的历史观。由于当时夏商两朝统治者的嗜酒和侈乐,这个时期的乐舞更注重感官的享乐,再加上巫术的盛行,乐舞成了占卜和祭祀的一部分。

作者这样写道:“商代乐舞既娱人,又欲神,神人并用。毋庸置疑,商代统治阶级在声色娱乐上的奢侈追求,殷人对于神灵的祭祀献舞,客观上推动了商代乐舞的发展。”

却也导致了“人性道德的堕落以及乐舞传统的失范”。在这个时刻,西周统治者登上了历史舞台,伴随而来的西周乐舞也以其道德规范和理性匡正了商代乐舞的享乐和失范。

“周人文质彬彬”的精神风貌也体现在其乐舞中。这三个朝代中,周代的乐舞实践和思想精神“成为一种传统思想文化”,影响了后世数千年。

在这里,作者不仅仅是在写乐舞,她是将自己放在中国历史的大背景中去反思和发掘,从而在构筑自身乐舞体系的同时,更加发展和完善了其所依托的历史。类似的描写还有“秦汉乐舞,置身于气象宏大的封建王朝,置身于封建社会的重要发展时期。

锐意开拓的历史精神、有容乃大的社会气质,使得秦汉乐舞承袭春秋战国余绪,继续发展。”像这种充满思辨色彩的文句弥漫全书,阅读时气势磅礴,神思夺人;回味时余韵悠悠,难以释怀。

诚为本书一大特色。《中国古代乐舞史》按朝代顺序和门类倾向将古代乐舞状态揭示出来,既突出关注乐舞发展,又时刻关注了它所处的时代,将朝代的兴衰和乐舞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因此上可以说,一部乐舞史折射了中国社会历史的兴衰。

唐乐舞的兴盛正是盛唐时期的歌舞升平、国泰民安的完美写照。唐乐舞荟萃历代歌舞所长,兼收西域众多少数民族及国外文化之精华,充分体现了盛唐王朝百国朝贺、民族交融的鼎盛景象和风土人情,场面壮观,集诗、词、歌,赋于吹奏弹唱,融钟、鼓、琴、瑟于轻歌曼舞。

乐曲高亢悠扬,动作舒展流畅,服饰华丽多姿,堪称历代歌舞之最。在有关唐朝乐舞的记述中,作者这样写道:“在唐朝政治开明、军事强大、胸襟博大意识形态宽容的历史舞台上,古代乐舞呈现出了繁荣灿烂的景象。”

将唐朝的盛世之景和唐乐舞的兴盛结合起来,反映出了一幅歌舞升平的盛世图景。随着唐王朝的解体,唐乐舞也随之衰落。

“在五代十国纷扰不堪的几十年里,辉煌的唐舞被碎断,历史在此沉吟片刻,而后走向了更为理性的宋代。”在阅读中,我常常惊叹于作者占有和把握。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