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乐舞

1.《诗经》与乐舞的关系是什么

《诗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它包括风、雅、颂三个方面的内容。

所谓"风"即指地方风格,在诗经中包括15个国家与地区的民歌,因此,也称作十五国风。"雅"是正乐,由贵族文人所作,被认为是正声,是歌中正统,常在王室贵族家宴上表演。

"颂"是指宗庙祭祀用的乐舞曲。《诗经》305篇,篇篇都是能歌、能乐、能舞的诗章。

《墨子·公孟》这样评价《诗经》:"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古代诗、乐、舞三者不分家。

诗经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乐舞情况。

2.唐朝有哪些著名的宫廷乐舞

贞观年间,政治开明,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天下安定。

唐太宗说:“天下无事,方欲建礼作 乐,偃武修文。”唐王朝一方面继承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兼收并蓄,在宫廷乐舞方面,形 成了我国古代继西周、西汉之后的第三个高峰时期。

唐代宫廷乐舞大致可分为五大类,分别是享宴乐舞、清商乐舞、周边少数民族乐舞、散乐百 戏、祭祀所用的雅乐五种。 享宴乐舞中,一部分是前代所留传,一部分为唐代所作。

清商乐舞是 南朝的旧乐。周边少数民族乐舞,在隋时也已经发展得很完备,至唐时只加一部乐。

散乐百戏 为历代散乐之集合。祭祀乐舞,也称雅乐,只在祭祀时用,歌词固定,曲高和寡。

享宴乐舞,分为 立部伎和坐部伎,比较著名的乐舞有《秦王破阵乐》、《兰陵王入阵曲》、《霓裳羽衣舞》等。 《秦王破阵乐》表现的是秦王李世民冲锋陷阵的情景,唐太宗继位后编排为宫廷乐舞;《兰 陵王入阵曲》原为北齐乐舞,表现的是兰陵王高长恭英勇作战的情景,高长恭相貌俊美,为了威 慑敌人常常戴上浄狞的面具,所以这一乐舞又称《大面》;《霓裳羽衣舞》是唐玄宗创作的,安史 之乱后失传,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曾经提及。

3.孔子整理的诗经配乐,是否就是《乐经》

不是,《乐经》可能是周公辑录的。

“古之《乐经》存于大司乐,其五声、六律、八音,大师以下备详其制,而六列三宫之歌奏,则‘六代之乐’咸备焉”(《周礼全经释原》卷首)。

六代之乐,又称六代乐舞,是指黄帝之《云门大卷》;唐尧之《大咸》;虞舜之《韶》;夏禹之《大夏》;商汤之《大濩》;周武王之《大武》。六代乐舞用于郊庙祭祀。以《云门》祭天、《大咸》祭地、《大韶》祭四望、《大夏》祭山川、《大濩》享先妣、《大武》享先祖。周公时期将这些标志性的乐舞以制度的形式加以规范,并设专门机构“春官”予以管理,由大司乐“以乐德教国子,中、和、祗、庸、孝、友;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大卷、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周礼正义》)。

4.《诗经》中描写“舞蹈”的诗句有哪些

1、君子阳阳,左执簧,右招我由房。其乐只且!

君子陶陶,左执翿,右招我由敖。其乐只且!

译文:左手握笙簧,右手招我奏“由房”。心里乐又爽!舞师乐陶陶,左手摇羽毛,右手招我奏“由敖”。快乐真不少!

2、简兮简兮,方将万舞。

译文:鼓声咚咚响不停,万舞马上就举行。

3、振振鹭,鹭于下。鼓咽咽,醉言舞。于胥乐兮。

译文:在那饮酒喜交加。白鹭一群向上飞,渐展翅膀任来回。鼓声咚咚响不停,趁着醉兴把家归。乐在一起真快慰!

4、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

译文:诗,表达他的志向;歌唱表达他的心声,舞,表达他的容止。

5、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无冬无夏,值其鹭羽。

坎其击缶,宛丘之道。无冬无夏,值其鹭。

译文:敲起鼓来中冬响,宛丘低坡舞翻然。不管寒冬或炎夏,洁白鹭羽手中舞。你击缶当当响,欢舞宛丘大路上。不管寒冬或炎夏,持鹭羽舞姿漂亮。

6、萚兮萚兮,风其吹女。叔兮伯兮,倡予和女。

萚兮萚兮,风其漂女。叔兮伯兮,倡予要女。

译文:枯叶呀枯叶,风儿吹动着你。兄弟们呀,我来唱歌你们和!枯叶呀枯叶,风儿吹着你飘。兄弟们呀,我唱你和约明朝!

7、子仲之子,婆娑其下。

译文:子仲家里那女子,翩翩起舞在树下。

8、龠舞笙鼓,乐既和奏。

译文:吹龠而舞,舞时依照龠声为节拍。

9、硕人俣俣,公庭万舞。

译文:身材高大又魁梧, 公庭里面当众舞。

10、於赫汤孙!穆穆厥声。庸鼓有斁,万舞有奕。

译文:钟鼓洪亮一齐鸣,场面盛大看万舞。

5.春秋战国到唐代俗乐舞的发展

秦汉建立并逐渐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汉初休养生息的政策使国力渐增,出现“文景之治”和汉武帝时期的鼎盛局面。

汉初的统治者对内削弱旧贵族的割据势力,对外和亲安抚,汉族的封建经济和文化影响了周边地区,而边境各族文化也丰富了中原文化,构成当时的文化景观。 俗乐舞的兴盛 汉代乐舞是一个广收并蓄、融合众技的时代,舞蹈受杂技、幻术、角抵、俳优的影响向高难度发展,丰富了传情达意的手段,扩大了舞蹈的表现能力。

一、角抵百戏 秦代已有了乐府,秦二世曾在甘泉宫“作角抵俳优之观”。汉代为了政治上的需要,还演出大角抵招待外国宾客。

角抵不断发展变化,内容日趋丰富,后来称为百戏。 秦代讲武为角抵戏,把民间流传的角抵戏引入宫廷。

角抵原是两个人角力以强弱定胜负的技艺表演,当时的艺人力图用角抵的技艺去表现生活故事。这样就促使角抵向戏剧转化,成为角抵戏。

角抵戏《东海黄公》演的是秦朝末年,一个能施法术的黄公到东海去降服白虎,可惜法术失灵,自己被虎所杀的故事。表演中的两个人,都有与扮演对象相适应的装扮,黄公头裹红绸,身佩赤金刀,白虎是人装成的虎形。

《东海黄公》这个故事在表演中已有人物、情节、冲突、结局,不属于两两相角、以力的强弱裁定胜负的角抵竞技,而是衍化为表演既定故事内容的戏剧表演。另一出《总会仙倡》有虎、豹假形,有神人、仙女,是巫舞的进一步发展。

角抵戏到汉代就成为乐舞杂技节目中的一部分,也就是百戏中的一员。百戏中,杂技类的有:找鼎、寻橦、跳丸、走索、倒立、冲狭、车上缘杆、顶竿等;幻术类的有吞刀、吐火、易牛马头等;武打类的有弄剑、刀舞、对打等;假形舞蹈有鱼龙漫延、戏狮、舞巨兽、耍大雀等;舞蹈类的有巾舞、长袖舞、盘鼓舞、建鼓舞;歌舞戏类的有《东海黄公》、《总会仙倡》等。

南北朝后称百戏为“散乐”。唐代和北宋时百戏也十分流行,北宋汴梁(今河南开封)每逢节日,举行歌舞百戏盛会。

元代以后,百戏节目有所发展,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只是后来百戏这个词逐渐少用。 汉代的“百戏”又称散乐,与宫廷中的“雅乐”相对应。

汉武帝时,设置乐府,收集巷陌歌谣,推动乐舞的发展。丝绸之路的开辟,又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流和各民族的艺术融合。

汉武帝为了展示国家的富庶广大,在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的春天,举办了盛大的宴会和赏赐典礼。在宴会进行中,演出了百戏乐舞节目,还有外国杂技艺术家献技,安息(古波斯)国王的使者带来了黎轩(即今埃及亚历山大港)的幻术表演家,表演了吞刀、吐火、屠人、截马的魔术节目。

这些活动吸引西域诸国结好汉室,以达到共同对付强敌匈奴的外交目的。这种年年增添内容的杂技汇演大会,持续演出达64年之久,直到汉元帝初元五年(公元前43年)才停止。

二、俗乐舞 汉代初年,高祖刘邦取得政权,返回故乡沛县时,感慨万分,就唱起舞歌《大风》:“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同时,他喜好民间的楚声、楚舞,后来把俗乐舞用于宫廷祭祀。汉武帝扩大了“乐府”机构,大力采集民间乐舞,记录了吴、楚、燕、齐、郑各地歌诗300多篇,乐府中的乐工舞人有800余名。

汉高祖刘邦在平定三秦时,曾招募住在巴郡渝水之间的巴人为前锋,巴人英勇善战,他们那种“巴师勇锐,歌舞以凌”的气势和战斗力,赢得了汉高祖的喜爱,每胜也必击鼓歌舞以示庆祝,刘邦对他们的舞蹈非常喜爱,名为巴渝舞。以后引进宫廷,成为达官贵人家中宴享娱乐的节目。

巴渝舞的基本形式是“执仗而舞”,是手执兵器的武舞,舞时合着鼓的节奏。班固《汉书》载:“巴渝鼓员,三十六人。”

这是宫廷燕乐的巴渝舞。征伐战场上的巴渝舞,有多少人战斗,就有多少人歌舞,在阵前拼杀者,执盾挺戈,大声呼呵,后面伴奏者,则击鼓顿足,以增威势,这就是史书所说的“前歌后舞”。

司马相如在《子虚赋》中这样描绘巴渝舞的壮观场面:“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山谷为之荡波。”为了“耀武观兵”,朝廷接待“四夷使者”,便常常表演巴渝舞。

巴渝舞历经魏、晋、南北朝,至唐代,虽曾数易其名,仍盛演不衰,唐以后,便在宫廷中销声匿迹,名不见经传了。 俗乐舞中,除了汉代当时的民间舞外,还有很多前代留下来的散乐,如巾舞、拂舞、鞞舞、铎舞等等。

此外,在汉画像砖石中,保留了大量舞蹈形象,如盘鼓舞、长袖舞等,从中可以看到汉代舞蹈“罗衣从风,长袖交横”的飘逸舞姿,以及“浮腾累跪,跗蹋摩跌”的高超技巧。这些都将在第八章中具体介绍。

参考 /book_3093。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