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名词解释《诗经》

1.诗经的名词解释是什么呀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先秦时代称为“诗”或“诗三百”,孔子加以了整理。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尊“诗”为经典,定名为《诗经》。《诗经》现存诗歌305篇,包括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共500余年的民歌和朝庙乐章,分为风、雅、颂三章。

“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十五国风,大部分为东周时期的作品,小部分作于西周后期,以民歌为主。

“雅”包括大雅和小雅,共105篇,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王畿地区的作品,均为周代朝廷乐歌,多歌颂朝廷官吏。

“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其中周颂为西周王朝前期的作品,均为西周统治者用于祭祀的乐歌,内容多歌颂周代贵族统治者及先公先王,共31篇;鲁颂为公元前7世纪鲁国的作品,歌颂鲁国国君鲁僖公,共4篇;商颂是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7世纪宋国的作品,共5篇。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周代的祖居之地周原宜于农业,“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绵瓜瓞》等诗篇都表明周是依靠农业而兴盛,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周族在武王伐纣之后成为天下共主,家族宗法制度、土地、奴隶私有与贵族领主的统治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特征。

西周取代殷商,除了商纣暴虐无道,主要与其实行奴隶制经济制度有关。西周建立以后,为缓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尖锐矛盾,缓和阶级斗争,变奴隶制为农奴制,正如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所言:“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殷周间的三大变革,自其表而言之,不过一家一姓之兴亡,与都邑之转移。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

西周较之殷商,由于经济制度的巨大变革,促使社会在精神文明方面产生飞跃性的进步,作为文学代表的《诗经》出现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而它反过来又促进了社会的文明进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诗经

2.诗经名词解释

《诗经》的名词解释如下:

《诗经》是产生于中国奴隶社会末期的一部诗集。它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搜集了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诗歌305首,除此之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六篇。没有内容的是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和由仪。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作者佚名,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诗经》按《风》、《雅》、《颂》三类编辑。《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3.名词解释《诗经》解释:1、《诗经》2、“六义”3、笙诗4、采诗、删

1、《诗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2、“六义”:诗经学名词.语出《诗·大序》:“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一般认为风、雅、颂是诗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3、笙诗:亦称“六笙诗”.《诗经·小雅》“鹿鸣之什”中的《南陔》﹑《白华》﹑《华黍》,“南有嘉鱼之什”中的《由庚》﹑《崇丘》﹑《由仪》六篇的合称.4、采诗、删诗说 :“采诗”说:《汉书·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于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汉·何休《公羊传注》:“男年六十女年五十五子者,官衣食之,使民间采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删诗”说:《论语·子罕》:孔子曰:“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孔子对“诗”作过“正乐”的工作,甚至也可能对“诗”的内容和文字有些加工 整理.5、四家诗: “鲁诗”、“齐诗”、“韩诗”三家诗和“毛诗”的合称.6、《毛诗序》:产生于春秋中期的《诗经》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所收录的是我国最早出现的纯文学作品7、诗教:古代文学理论术语8、三家诗 :指“鲁诗”、“齐诗”、“韩诗”三个解说《诗经》含义的学派,同属今文学派.9、赋、比、兴:赋,是与比兴并称的古代诗歌的基本手法.赋陈,一作铺陈.铺排,是铺陈、排比的简称.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在赋体中,尤其是富丽华美的汉赋中,赋法被广泛地采用.汉乐府和汉代某些五言诗也与汉赋互相影响,更将铺陈与排比相结合,相得益彰.赋比兴是我国三种传统的手法,比即喻,是其中最基本的手法,用得最为普遍.一般说,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

4.简答题:什么是诗经“六义”

所谓《诗经》中的“六义”,即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风即国风,是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最有成就的部分.《诗经》中共有十五国风,共160篇.比较常见的篇目,如《关雎》、《蒹葭》、《桃夭》、《定之方中》、《柏舟》、《君子偕老》、《伐檀》、《硕鼠》、《伐柯》、《东山》、《鸿雁》、《灵台》、《氓》、《七月》等.雅包括大雅和小雅,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多数为公卿贵族所做,一般看作“正声”.大雅为歌功颂德之作,小雅多讽刺之声.常见的篇目如《采薇》、《鹿鸣》、《江汉》、《思齐》(前两篇属小雅,后两篇属大雅)等.颂即祭祀和颂圣的乐曲,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分别为31、4、5篇.常见的篇目如《我将》、《有客》、《玄鸟》等.赋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朱熹《诗集传》:“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与子成说(shuō):和你立下誓言.此处“说”并不通“悦”字.比朱熹:“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如《魏风·硕鼠》、《邶风·新台》都是通篇用比的.兴朱熹:“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即是用雎鸠鸟在河中叫起兴.《魏风·伐檀》也是用兴这种表现手法的突出例子.。

5.名词解释:《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原称“诗”或“诗三百”,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

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

6.急求诗经的名词解释

《诗经》两首文言知识归纳

《诗经·邶风·静女》

一、通假字

1.爱而不见 爱:通“薆”,隐藏,遮掩。见:通“现”,出现。

2.说怿女美 说:通“悦”,喜爱。女:通“汝”,你,这里指代“彤管”。

3.自牧归荑 归:通“馈“,赠送。 4.匪女之为美 匪:通“非”,不是。女:通“汝”,你,这里指代“荑草”。 二、一词多义(或重点词语) 1.其

静女其姝/静女其娈 其:形容词词头,多么。 2.之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之: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3.重点词语

静女其姝 姝:美丽。 静女其娈 娈:美好。

贻我彤管/美人之贻 贻:赠送彤管有炜 炜:鲜明有光的样子。 说怿女美 怿:喜爱。

洵美且异 洵:的确,确实。

俟我于城隅 俟:等待。于:介词,在。 三、特殊句式

1.俟我于城隅 状语后置句 2.匪女之为美 判断句

《诗经·卫风·氓》

一、通假字

1.氓之蚩蚩 蚩蚩:通“媸媸”,笑嘻嘻的样子。一说是忠厚的样子。 2.匪来贸丝/匪我愆期 匪:通“非”,不是。 3.将子无怒/无食桑葚/无与士耽 无:通“毋”,不要。

4.于嗟鸠兮/于嗟女兮 于:通“吁”。“于嗟”,感叹词。

5.犹可说也/不可说也 说:通“脱”,解脱。 6.隰则有泮 泮:通“畔”,边,岸。 二、古今异义词 1. 至于

至于顿丘/至于暴矣 古义:到达/到达„„的地步;今义:表示另提一事2. 涕

泣涕涟涟 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3. 以为

秋以为期 古义:把„„当作;今义:动词,认为。

三、一词多义(或重点词语) 1. 之

氓之蚩蚩/桑之未落/桑之落矣/士之耽兮/女之耽兮 之: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独,不译。

静言思之 之:代词,这,指代这件事。 总角之宴 之:结构助词,的。 2. 以

秋以为期 以为:即“以„„为”,译为“把„„作为(或当作)”。以:介词,把。 以望复关 以:连词,表示目的关系,“来”。 以尔车来 以:介词,用。 以我贿迁 以:介词,把。 3. 于

至于顿丘/至于暴矣 于:介词,到。 于嗟鸠兮/于嗟女兮 于:通“吁”。“吁嗟”,感叹词。4. 其

其叶沃若/其黄而陨 其:代词,指代桑树,可译为“它的”。

士贰其行/二三其德 其:代词,指代“士”,可译为“他的”。 5. 言

载笑载言/言笑晏晏 言:动词,说。 体无咎言 言:名词,话。

言既遂矣/静言思之 言:语助词,补足音节,无实义。 6. 重点词语

抱布贸丝 布:钱币。一说是布匹。贸:贸易,购买。

来即我谋 即:动词,接近,靠近。谋:商量,谋求。指商量婚事。 送子涉淇 子:对对方的敬称,你,指“氓”。涉:渡过。

匪我愆期 愆:过失,过错,这里指拖延婚期。

将子无怒 将:愿,请。

乘彼垝垣 乘:登上。彼:那。

既见复关/言既遂矣 既:副词,已经,以后。

体无咎言 咎:不吉利的。

以我贿迁 贿:财物,这里指嫁妆。 无与士耽/女之耽兮 耽:迷恋,沉溺。 犹可说也 犹:还,尚且。

自我徂尔 徂:到,往,这里指出嫁。 渐车帷裳 渐:浸湿。 女也不爽 爽:差错。 士贰其行 贰:不专一。

士也罔极 罔:无,没有。极:准则。 靡室劳矣 靡:没有。室劳:家里的劳苦活儿。

夙兴夜寐 夙:早,早早地。兴:起。寐:睡。

言既遂矣 遂:顺心,满足。 咥其笑矣 咥:讥笑的样子。

静言思之 静:静下心来,冷静地。思:思考,想。

躬自悼矣 躬:自身。悼:伤心。

及尔偕老 及:介词,和,同。偕:共同。 反是不思 反:违反,违背。是:代词,这,指代誓言亦已焉哉 已:停止,了结。 四、词类活用 三岁食贫 贫:形容词作名词,贫苦的日子。 五、特殊句式

1.匪来贸丝/匪我愆期 判断句 2. 秋以为期 宾语前置句

7.名词解释 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录了西周初到春秋中叶诗歌305篇。包括国风、小雅、大雅、颂。

其中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10篇。

“风”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边地区的音乐。

又分大雅和小雅,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赋、比、兴是《诗经》在艺术上对后代文学影响比较大的表现手法。

“赋者,敷陈其事物而直言之也。”也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从本质上讲就是直接描绘,直接抒情,直接铺叙。

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带比喻性质的一种手法。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引用其他自然现象引起所要咏叹的情感。有时甚至能起到比的作用。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