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36字宋词相见欢

1.南唐李煜的诗词相见欢全文

文: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又名《乌夜啼》、《秋夜月》、《上西楼》。李煜此词即有将此调名标为《乌夜啼》者。三十六字,上片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

②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③离愁:指去国之愁。

④别是一般:另有一种。

译文:

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离别之苦。那悠悠愁思(丝)缠绕在心头,却又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

作者介绍:

李煜(937—978),公元961年即位,五代南唐国主,世称李后主。他登位之时,宋已代周建国,南唐形势风雨飘摇。他在对宋委曲求全中过了十几年苟安生活。南唐为宋灭之后,他被俘到汴京,过了约两年囚徒生活,终为太宗赐鸩毒杀。

李煜在政治上十分无能,文艺上却颇有成就,能书善画,妙解音律,尤工于词。他的创作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前期不修政事,纵情于吟咏宴游,笙歌燕舞,为了使宫女的舞姿更加曼妙婀娜,荒唐病态竟至于让宫女束脚,戕害中国女子裹脚陋习便起于其人。他这一时期的词作大都反映了他荒淫奢靡的宫廷生活,这些词是在技巧上已日臻成熟,实则为南朝宫体和花间词风的承续。

后期则为入宋之后,此时,他逐渐从醉生梦死中清醒过来,对屈辱的拘囚生活极为愤懑感伤,他的词开始转向抒奏亡国之音,倾泻其“日夕以眼泪洗面”的深哀巨恸,他的词有了打动人心的恒久的艺术力量。可以说,亡国使他丢掉了皇帝的宝座,却使他在词的创作上获取了巨大的成就,诚如清代大学者王国维所说的那样:“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这便是对他文学地位的中肯评价。

2.求《相见欢》的诗词及鉴赏

李煜《相见欢》 【年代】:五代十国 南唐 【作者】:后主 李煜 相见欢·秋闺 本调昉于唐,正名﹝相见欢﹞,南唐后主作此调时已在归宋之后。

故宫禾黍,感事怀人,诚有不堪回首之悲,因此又名﹝忆真妃﹞。又因为此调中有「上西楼」、「秋月」之句,故又名﹝上西楼﹞、﹝西楼子﹞、﹝秋夜月﹞。

宋人则又名之为﹝乌夜啼﹞。《词苑丛谈》云:「南唐李后主乌夜啼词最为凄惋,词曰:『无言独上西楼』云云。

」顾﹝锦堂春﹞亦名﹝乌夜啼﹞;且﹝秋夜月﹞亦另有八十二字正调,此所应细辨者也。又有一名曰﹝月上瓜洲﹞。

本调三十六字。凡两用韵,前半皆用平韵。

第一句六字,一、三字平仄可不拘。第二句与"捣链子"第二句同。

第三句为九字句,于第四字略断作豆,但也有于第六字断句者。(万氏《词律》)此等九字句尽可先成七言一句,而后再寻两字冠之。

后主此词正用此法。后半起二句换仄韵最宜注意。

万氏《词律》云:「断乱二字,是换仄韵,各谱具失注,是使学者失去二韵,其误甚矣。」第三句仍协平韵,与前半第二句同。

末句亦为九字句,句法与前半末句无异。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翻译: 版本1 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仰视天空,缺月如钩。

俯视庭院,寂寞的梧桐树凄惨的秋色被“锁”于这高墙深院之中。 剪也剪不断,理它却还乱的是离别之愁。

此时此刻,别有一番滋味涌上心头。 版本2 静静的西阁。

在月光下捡拾忧愁的往事。我们相对无言。

端一樽酒,让我们今夜长醉。 月,挂在楼上。

钩起一匹青纱。 院中只有梧桐。

秋风扫落叶。哗然无声。

深门内宅中的秋,清,寂。独坐秋中自衔觞,落叶卷袭漫天黄。

纷纷扰扰的离愁,包裹在心头。剔不去,躲不开。

装愁绪的箱箧,却依然空。 相见欢,分离愁。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既不忍别离,又何必相逢。

人生世事,聚聚散散,只是自寻苦恼罢了。 别离既然愁苦,何相逢。

无奈人生世事皆忙愁。风凄兮,雨阴兮,月寂兮。

悲欢离合依然绕心头. 赏析: 词名《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此词写作时期难定。

如系李煜早年之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属于他宫廷生活的一个插曲,如作于归宋以后,此词所表现的则应当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 起句“无言独上西楼”,摄尽凄惋之神。

“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

本来,作者深谙“独自莫凭栏”之理,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而今他却甘冒其“险”,又可见他对故国(或故人)怀念之甚、眷恋之甚。 “月如钩”,是作者西楼凭栏之所见。

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忆?而俯视楼下,但见深院为萧飒秋色所笼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已无法、也无须分辨,因为情与景已妙合无垠。

过片后“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三句,采用倒装的手法,来突出离愁别恨是那样的深重,无法忘却,心里越想越乱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更见作者独诣的还是结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这种滋味难于言表,让读者读来大有言未尽意无穷之感。

诗词家借助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离愁时,或写愁之深,如李白《远离别》:“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愁古”;或写愁之长,如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或写恋之重,如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或写愁之多,如秦观《千秋岁》:“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李煜此句则写出愁之味:其味在酸咸之外,但却根植于作者的内心深处,无法驱散,历久弥鲜;舌品不得,心感方知。

因此也就不用诉诸人们的视觉,而直接诉诸人们的心灵,读后使人自然地结合自身的体验而产生同感。这种写法无疑有其深至之处。

这首抒写离愁的词,从渲染孤寂凄凉的环境气氛入手,形象地展现了心头无可解脱的愁苦之情。全篇如诉如叹,凄婉动人,明白如话,句句精彩。

相见欢 ① 林花谢了春红,② 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③ 留人醉(相留醉), 几时重,④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下面是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又名《相见欢》、《秋夜月》、《上西楼》。三十六字,上片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

②谢:凋谢。 ②胭脂泪:指女子的眼泪。

女子脸上搽有胭脂泪水流经脸颊时沾上胭脂的红色,故云。 ④几时重:何时再度相会。

翻译1: 春日喧嚣,林中的花,开的开,败的败,盛的盛,调的调。地上已是湿红。

脱去了春色的花,如此苍白无力。一瓣花,衔着“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奇韵,化为香尘。

只恨今宵短啊! 轻轻的雨,凌空而降,飘飞零丁。叶上的雨水,滴落一句句诗行,润湿了踏青姑娘的羽衣。

夜来风雨。风,有色。

花,无色。风中的花,翻动生命的琴弦,奏出最后凄美的狂响。

泣血的泪,涌动。姑娘的胭脂,落去了几痕。

泪,香。谁说。

3.诗名里带相见欢字的诗词有哪些

《记梦》 年代: 宋 作者: 陆游 梦游异境不可识,翠壁苍崖立千尺。

楼台缥缈出其上,挥手直登无羽翼。门楣扁牓作八分,奇劲非复人间迹。

主人鹿弁紫绮裘,相见欢如有畴昔。探怀示我数纸书,妙句玄言皆造极。

我即钞之杂行草,主人戃怳如甚惜。梦中亦复知是梦,意恐觉时无处觅。

自量强记可不忘,鸡唱梦回空叹息。 《如此江山 泛曲阿后湖 曲阿词综曲阿词综中,》 年代: 宋 作者: 虞荐发 依依杨柳,青丝缕、掩映绿波南浦。

燕掠横斜,鳞游荡漾,恰是湔裙时序。清泠如许。

恍镜影空磨,簟痕密聚。欲问伊人,且自溯洄前渚。

并倚木阑无语。到来还、远树遥山,凝眸同睹。

雁齿参差,*流逦迤,多少鸥群鸳侣。最饶闲趣。

且酒斟绿蚁,玉杯时举。*乃一声,移入柳阴深处。

西半夜惊罗一首,乃黄词。眼儿媚萧萧江上荻花秋一首,乃张孝祥词。

堞恋花越女采莲秋水畔一首,乃欧阳修词。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一首,。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