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李攀龙唐诗选

1.王士祯和王士贞有什么区别

王士祯(1634—1711)原名士禛,字子真、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人称王渔洋,谥文简。汉族,新城(今山东桓台县)人,常自称济南人,清初杰出诗人。博学好古,能鉴别书、画、鼎彝之属,精金石篆刻,诗为一代宗匠,与朱彝尊并称。书法高秀似晋人。康熙时继钱谦益而主盟诗坛。论诗创神韵说。早年诗作清丽澄淡,中年以后转为苍劲。擅长各体,尤工七绝。但未能摆脱明七子摹古余习,时人诮之为“清秀李于麟”(李攀龙),然传其衣钵者不少。

明代文学家

王士贞,字元美,自凤洲,又号弇州山人,太仓人。

2.李攀龙的《出郭》的全诗翻译

李攀龙《出郭 》赏析 出 郭 李攀龙

出郭随吾适,人家杜曲边。 溪流萦去马,山路入鸣蝉。 禾黍殷秋作,茅茨入昼眠。 可能祛物役,归买汶阳田。 李攀龙(1514—1570)字于鳞,号沧溟,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明代著名文学家。继“前七子”之后,与谢榛、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主盟文坛20余年,其影响及于清初。 该诗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及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全诗大意:随我出城去往杜曲,骑马沿着小溪走在山路上,看到稀疏的人家,听见秋蝉的鸣叫。如果能够在这深秋时节收获庄稼,在茅屋里小憩,我可以放弃利禄官位,归隐田园。

赏析:

嘉靖三十二年(1553),李攀龙出守顺德(今河北邢台市),为顺德知府。3年任期中,政绩卓著。其间诗文创作,也取得一定成就。无论赠答抒怀,还是描山摹水,或是关心时政之作,都各具特色。《登黄榆、马陵诸山是太行绝顶处四首》、《春兴》等,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嘉靖三十五年(1556)夏,李攀龙被提升为陕西按察司提学副使。到任不久,不能忍受陕西巡抚殷学挟势倨傲的作风,以母老归养为由,上疏乞归,旨未下即拂衣辞官。在职虽不满一年,李攀龙足迹却遍及区内,在视察府州县学的同时,也游览了各地的名山胜迹。《杪秋登太华山绝顶四首》、《宿华顶玉井楼二首》、《出郭》是这一时期的诗作。《出郭》应作于辞官回乡之时。 首联“出郭随吾适,人家杜曲边。”写诗人离开了就职的城郭,顺着自己的心意游走,来到杜曲看到几户人家坐落在樊川、御宿二水交汇处,别是一番“小桥流水人家”!出郭,既是点题,又一语双关。诗人离开了浮华的城市,也走出了心灵的樊笼。“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诗人的轻松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颔联“溪流萦去马,山路入鸣蝉。”写途中之景。回环的溪流潺潺,幽深的山路弯弯,热闹的鸣蝉阵阵,骑马的行人悠悠远去,好一幅幽静恬淡的山村乡野图。运用反衬的手法绘景,以声衬静,动静结合,突出描绘了山村田园的清幽怡人,诗人心中不禁生出喜爱之情! 颈联“禾黍殷秋作,茅茨入昼眠。”主要写农人的活动。深秋季节,田里的禾黍长势喜人,丰收在即,农夫们正在忙碌。茅草屋虽然简陋,对于劳累的农人却足以小憩酣眠,你看,他们午觉睡得多香呀!农夫们安然自乐、心无羁绊、顺意而为的生活已令诗人心向往之! 尾联“可能祛物役,归买汶阳田。”抒写自己的心志。陶潜有诗云:“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陶令公因心灵被外物所役使而失意惆怅。“物役”,为外物所役使,指为功名利禄而为官。诗人看到农人们的洒脱无羁,不禁产生了归隐之意。“归买汶阳田”借用闵子骞的典故抒情言志。《论语·雍也》:“ 季氏 使闵子骞为费宰。 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后以“汶阳田”寓意归隐。诗人借此典故抒发了自己胸臆——归隐田园。 全诗借景抒情,人家、溪水、山路、鸣蝉、禾黍、茅屋这些田园意象,无不透露着恬静安闲的情趣,表达了诗人对尔虞我诈官场生活的厌倦、对闲适自由田园生活的憧憬与向往之情!

3.古典诗词鉴赏论文题目怎么

参考一下: 渡湘江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诗的首句“迟日园林悲昔游”,是因眼前的春光回忆起往昔的春游。

当年,春日迟迟,园林如绣,游目骋怀,该是心旷神怡的。而这里追叙“昔游”时却用了一个“悲”字。

这个悲,是今天的悲,是从今天的悲追溯昔日的乐;而反过来,也可以说,正因为想起当时的游乐,就更觉得当前处境之可悲。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情能移境,境亦能移情。”

这一句诗是用现在的情移过去的境,为昔日的欢乐景物注入了今天的悲伤心情。 诗的第二句“今春花鸟作边愁”,是从昔游的回忆写到今春的边愁。

一般说来,鸟语花香是令人欢乐的景物;可是,这些景物却使诗人更想起自己正在流放去边疆的途中。鸟语也好,花香也好,在诗人心目中只构成了远去边疆的哀愁。

这一句诗是以心中的情移眼前的境。诗人缘情写景,因而景随情迁。

如果就艺术手法来说,以“花鸟”与“边愁”形成对比,是从反面来衬托边愁。 与杜审言的这句诗有些近似的有杜甫《春望》诗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联,司马光的《续诗话》评这一联诗说:“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

这里,以花鸟可娱之物来写“感时”、“恨别”之情,采用的也是反衬法。杜审言是杜甫的祖父,对杜甫有直接影响。

“花溅泪”、“鸟惊心”一联,可能就是从“花鸟作边愁”这一句化出的。 诗的第三句“独怜京国人南窜”,是整首诗的中心,起承上启下作用。

上两句,忆昔游而悲,见花鸟成愁,以及下一句为江水北流而感叹,都因为诗人远离京国,正在南窜途中。上下三句都是围绕着这一句,从这一句生发的。

但这一句还没有点到《渡湘江》这个题目。最后一句“不似湘江水北流”,才提到湘江,点破诗题,而以“水北流”来烘托“人南窜”,也是用反衬手法来加强诗的中心内容。

这首诗,通篇运用反衬、对比的手法。诗的前两句是今与昔的衬比,哀与乐的衬比,以昔日对照今春,以园游对照边愁;诗的后两句是人与物的衬比,南与北的衬比,以京国逐客对照湘江逝水,以斯人南窜对照江水北流。

这是一首很有艺术特色的诗,而出现在七言绝句刚刚定型、开始成熟的初唐,尤其难能可贵。胡应麟在《诗薮·内编》中说,初唐七绝“初变梁、陈,音律未谐,韵度尚乏。

惟杜审言《渡湘江》、《赠苏绾》二首,结皆作对,而工致天然,风味可掬。”在胡所举的两首诗中,这首《渡湘江》更为可取。

这首诗,不仅平仄调谐,合乎七绝的规则,而且显示了高明的艺术技巧--翻叠。他写这首绝句的当时,不象后来有许多绝句佳作可以借鉴,因此,这种开创之功就更觉可贵了。

绝句,字数很少,篇离短小,要在有限的篇幅中包含较大的容量,具有较广阔的供读者想象回旋的天地,用现代诗歌批评的术语来说,就是要追求诗的密度和新鲜感,这样,就促使诗人们在艺术上孜孜以求,而翻叠,就是增大密度与获得新意的诗艺之一。 所谓"翻叠",一是反用或翻用历史故实或前人成句,一是在自己原来的意思之上,用否定意义的翻笔产生新意。

在形式方面,包括意蕴两两反照的原意与新意,在效果上,不仅可以因反复对照使诗句警动而不流于平弱,也可以因回环重叠而增加诗的层次、波澜与容量。而那种平直的缺乏容量与新意的语句,是难以进入诗的门庭的,即使是大诗人的作品,也不免受到讥议,如杜甫的《送王十五辨官扶侍还黔中》中的"离别不堪无限意",前人就曾嘲之为"无聊之极"。

杜审言这首诗的前两句,各自是前半句与后半句用翻笔的句中翻叠。"迟日",指春天的太阳,《诗经·豳风.七月》中早。

就有"春日迟迟,采繁祁祁"之句,而"迟日园林",是诗人描写京华春目的美好风物,令人不禁忆起后来杜甫的"迟日江山丽,春风花鸟香"的丽句,但杜审言诗接下来的却是“悲昔游“;“春花鸟”,在一般情况下本来是应该令人赏心悦目的,但诗中随之而来的却是"作边愁"一句之中后半句翻叠上半句,相反的意思两两并列,单一的意象转化为复式 的意象,使人感到十分警峭而意趣深长。 明代的唐汝询认为湘江是杜审言的旧游之地,园林昔游,是感三湘旧游而悲,这虽可说是一家一言,但且不说杜审言先此是否来过湖南已无可查考,如此解诗,也使原来富于情趣的作品减少了许多情味。

"迟园林悲昔游"一句,宋代李畸、宋自等人所编的《文苑英华》作"他园林非旧游",其中的“悲”字,明代李攀龙的《唐诗选》也作"非"字,都远不及现在这一句的诗意隽永而浓至。 这首诗的后两句虽仍是翻叠,却与上两句有所不同,它们是上句与下旬的句与句的翻叠:"独怜京国人南窜",正面抒写自己被贬逐南荒的悲,"不似湘江水北流",人生有情而偏偏"南窜",江水无知而偏偏"北流",诗人用翻笔使原意翻上一层,意思是:入的命运连江水都不如,北去的江水真是值得欣羡呵!这两句本来已经是层波叠澜了,而翻叠申又,综合运用了对比,更觉意象单纯中见繁复,精采纷呈。

从全诗来看,"悲"、"愁"、"冷"这些词语在表意上都是直露的,直言发露,常常易于一览。

4.帮忙翻译下《李攀龙 明史》 急用

明代文学家。字于鳞,号沧溟。历城(今山东济南)人。9岁丧父,家境贫寒,无力延师,但刻苦好学。稍长嗜好诗歌。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初授刑部主事,历员外郎、郎中。在京期间,先后与谢榛、王世贞、宗臣、徐中行、梁有誉、吴国伦结诗社,“诸人多少年,才高气锐,互相标榜,视当世无人,七才子之名播天下”(《明史·李攀龙传》)。嘉靖三十二年(1553),出守顺德,饶有政绩,3年后擢为陕西提学副使,不久以病归里。自建一楼于华山、鲍山之间,取名“白雪楼”,读书、吟哦于其中。为人孤傲,对于不合者,辄戒门人不接纳。隆庆改元(1567),荐起浙江副使,两年后迁为参政,后擢河南按察使。因母亡故,持丧还家,哀伤过度,不久去世。

李攀龙是“后七子”的首领之一。他持论比谢榛、王世贞还要褊狭,强调“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于本朝独推李梦阳”。他认为,先秦古文已有成法,“其成言班如也,法则森如也”,创作只要“摭其华而裁其衷,琢字成辞,属辞成篇,以求当于古之作者而已”(王世贞《李于鳞先生传》)。甚至鼓吹“视古修辞,宁失诸理”(《送王元美序》)。他推崇汉魏古诗、盛唐近体,“论古则判唐、选为鸿沟,言今则别中、盛如河汉”(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以至对盛唐古诗也加以鄙视,他编选历代诗歌而成的《古今诗删》,唐后即直接明代,宋元诗一首未选,以示其论诗宗旨。

由于他的文学主张过于片面,所以对他自己的诗文创作有着不良影响。比如他的乐府诗,自视甚高,实则剽窃模拟十分严重,“止规字句而遗其神明”(朱彝尊《静志居诗话》)。王世贞也承认,李攀龙的乐府诗“不堪与古乐府并看,看则似临摹帖耳”(《艺苑卮言》)。又如他的散文“无一语作汉以后,亦无一字不出汉以前”,时常有意诘屈其词、涂饰其字,读之赘牙戟口,也无甚佳作。

但李攀龙头脑比较清醒,“资地本高”、“才力富健”。当他稍能面对现实、抒写内心真切感情时,也能创作出一些较好的诗章。他有时也要感时伤世、忧念旱灾:“地胜纡王事,年饥损吏才。难将忧旱意,涕泣向蒿莱”(《广阳山道中》),有时则面对潦水感慨万端:“潦水阴相积,萧葭晚自寒。大夫方跋涉,天步属艰难”(《赵州道中》)。他有时还要抒发自己宦海浮沉的哀怨和牢骚,同时表现向往隐居的闲情逸志。如《冬日登楼》、《九日登楼》、《和余德甫江上杂咏》等,这些诗虽然取材也还嫌狭隘,但的确有一定真情实感。

在李攀龙的各体诗中,以七律和七绝较优。其七律声调清亮、词采俊爽。他以“金牛忽见湖中影,铁骑初回海上潮”(《与子与游保俶塔同赋》)来勾勒保俶塔下的西湖,以“浮沤并结金龛丽,飞窦双衔石瓮圆”(《酬张转运龙洞山之作》)来形容龙洞山的金龛和石瓮情况,虽嫌体物呆滞,但也还能传神。他以“明时抱病风尘下,短褐论交天地间”(《初春元美席上赠谢茂秦得关字》)来表现南北奔波的布衣诗人谢榛,以“自昔风尘驱傲吏,还能伏枕向清秋”(《寄元美》)来刻画好友王世贞,也较形象。但其构思、用词多见雷同。他的某些七绝,也还写得自然,还能注意顿挫变化。如《和聂仪部明妃曲》:“天山雪后北风寒,抱得琵琶马上弹。曲罢不知青海月,徘徊犹作汉宫看。”意味隽永,静韵深长。沈德潜品评此诗说:“不著议论,而一切著议论者皆在其下。”

著有《沧溟集》30卷。

5.怎么理解《静夜思》

作品原文: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白话译文:

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创作背景:

李白的《静夜思》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九月十五日的扬州旅舍,时李白26岁。同时同地所作的还有一首《秋夕旅怀》。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赏析:

前两句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作客他乡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在月明之夜,尤其是月色如霜的秋夜更是如此。“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后两句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思”字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构思细致而深曲,脱口吟成、浑然无迹。内容是单纯,却又是丰富的;内容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体现了“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6.明代经常说的“王李之学” 中的王和李具体指的是谁

李攀龙、王世贞,嘉靖、隆庆年间出现的“后七子”之一,复古学派代表,具体可百度。

后七子:

明嘉靖、隆庆年间(1522-1566)中国明代的文学流派。成员包括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和吴国伦。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名称首见于《明史·文苑·李攀龙传》 。因在前七子之后,受李梦阳、何景明等人的影响,继续提倡复古,相互呼应,彼此标榜,声势更为浩大,世称他们是后七子。故称后七子;又有“嘉靖七子”之名。他们在李梦阳、何景明等前七子之后,继续提倡复古,彼此标榜,声势更为浩大,世称后七子。后七子的文学主张基本上与前七子相同,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李攀龙、王世贞是后七子的代表作家,他们认为古文已有成法,今人作文只要“琢字成辞,属辞成篇”,模拟古人就可以了。并且武断地认为散文自西汉以后、诗歌从盛唐以后,都不值一读。把复古运动引到了极端。

后七子在文坛上活跃的时间较长,他们的文学主张彼此间有不少差异,而且有所发展和变化。李攀龙死后,王世贞主盟文坛近20年之久,后来他也渐渐地觉察到复古主义的某些弊病,认识到“代不能废人,人不能废篇,篇不能废句”的道理。由于后七子立论有的褊狭,有的通达,故其创作中的模拟仿古程度也有所区别,其中李攀龙最为严重。后七子在近体诗方面都有一定功力,李攀龙俊洁响亮,王世贞精切雅致,吴国伦整密沉雄,徐中行闳大雄整,谢榛神简气逸。但都带有模拟的毛病。加之才气不足,生活不厚,常有重复雷同的现象。在后七子复古运动后期,由于公安派、竟陵派的攻击,其影响渐弱,已不能左右文坛。但他们“墨守唐音”的部分看法仍为许多诗人所接受。明末至清代也有不少诗人仍然受到他们理论的影响。

7.广阳山道中(李攀龙)这首诗的解析

解析:

体现了抒情主人公报国志坚、忧国忧民的情怀。

原文:

广阳山道中

明代:李攀龙

山峡还何地,松杉口不开。

雷声千嶂落,雨色万峰来。

地胜纡王事,年饥损吏才。

难将忧国意泪,涕泣向蒿莱。

释义:

出了山峡到这地方,松树和杉树郁郁青青,雷声像千座山峦掉落,雨色像万具山峰涌来,真是气势磅礴。到这胜地纡道前来,是由于王事的驱使,时难年荒地方官吏都要为此而费尽心机。虽有忧国的心却无能为力,空余涕泪向着民间。

原文第一二句巧妙的设问,形象地写出了峡谷中山路蜿蜒、松杉蔽日的特点,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第三四句颔联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雷声仿佛从千重山巅跌落、暴雨好似从万座高峰倾泻而出的景象,用语豪壮,给人以强烈的听觉和视觉震撼。

后半首转入抒情,不是抒个人之情,这情与民生国事相联系。广阳是近畿胜地,而攀龙此回纡道前来,是由于王事的驱使。最后归结到自己忧国有心,对着苦难百姓,援手无力,空余涕泪,写来感喟万千。明前后七子,风格虽乏创新,但内容往往贴近现实,应该予以肯定。

扩展资料:

广阳山道中(李攀龙)这首诗是李攀龙早期在北京服官刑部时因公到近畿所作。写行役中的见闻感受。首二句点题,出得峡谷,松杉郁郁,一片阴沉之气。

引出三、四两句所写雷声雨色,“千嶂落”,“万峰来”,骨力开张,气魄雄伟,前后七子学杜甫五律,大抵如此。以上写景,雷雨暗中借喻国事民事多方面压力。

李攀龙(1514年5月12日—1570年9月18日),字于鳞,号沧溟,山东济南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明代著名文学家。继“前七子”之后,与谢榛、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李攀龙

相关
上一篇
依依诗经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