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的流派

1.诗经由七大家中的哪个流派所作

D

但是,究竟由谁将这些诗歌编纂成书的呢?迄今仍存在种种不同的说法。

一说孔子删诗。把《诗经》的编纂之功归之于孔子一人。这种说法起源于汉代。《史记·孔子世家》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于;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翻武雅颂之音。”《汉书·艺文志》说:“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都认为是由孔子选定《诗经》篇目的。 但是,持异议者提出一些反驳的理由:一,《史记》言孔子删诗,在自卫国返回鲁国之后,时年近七十。在此之前,孔子均称《诗三百》,可见在孔子中青年时期,《诗经》已为三百篇。二,《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载,吴国公子季札在鲁国观赏周乐,乐工们先奏十五国风,再奏小雅、大雅,最后奏颂,次序和内容基本上与今本《诗经》相同,其时孔子虚龄只有八岁,可见当时《诗经》已定型。三,周代各诸侯国之间邦交往来,常常赋《诗》言志。如《左传·定公四年》载,吴攻楚,楚败几亡,楚将申包胥到秦国朝廷请求援兵,痛哭七日七夜,秦哀公深为感动,赋《诗经·无衣》,表示决心相救,恢复楚国。如果当时《诗经》没有统一的篇目,赋《诗》言志就无法进行。那么,究竟由谁来编纂《诗经》的呢?

一说王者采诗。《诗经》中诗歌的创作时间,上起西周初年,下至春秋秦穆公时,绵延五个世纪。创作的地点,几乎包括了整个黄河流域,加上长江、汉水一带,纵横上千里。怎样把众多的诗歌集中起来呢?早在汉代就出现了“王者采诗”的说法。《汉书·食货志》曰:“孟春之月(阴历正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刘歆《与扬雄书》说:“诏问三代、周、秦轩车使者,迪人使者,以岁八月巡路,求代语、童谣、歌戏。”都说由天子指派官吏坐车去全国各地采集诗歌,以便“王者不出牖户,尽知天下所苦;不下堂而知四方”(何休《公羊解诂》)。

一说周朝太师编定。今人朱自清认为,《诗经》的编审权很可能在周王朝的太师之手。他在《经典常谈》中指出,春秋时各国都养了一班乐工,像后世阔人家的戏班子,老板叫太师。各国使臣来往,宴会时都得奏乐唱歌。太师们不但要搜集本国乐歌,还要搜集别国乐歌。除了这种搜集来的歌谣外,太师们所保存的还有贵族们为了特种事情,如祭祖、宴客、房屋落成、出兵打猎等等作的诗,这些可以说是典礼的诗。又有讽诗、颂美等等的献诗,献诗是臣下作了献给君上,准备让乐工唱给君上听的,可以说是政治诗。太师们保存下这些唱本,附带乐谱、唱词共有三百多篇,当时通称作《诗三百》。各国的乐工和太师们是搜集-整理《诗经》的功臣,但是要取得编纂整体的统一,就非周王朝的太师莫属。《国语·鲁语下》有“正考父校商之名颂十二篇于周太师”的记载,正考父是宋国的大夫,献《商颂》于周王朝的太师。今本《诗经》的《商颂》只有五篇,很可能是太师在十二篇基础上删定的。由此看来,《诗经》应当是周王朝的太师编定的。

2.从诗经到唐代格律诗发展 种类 流派诗人 代表作

我国最古老的《诗经》,是四言句为主的,没有格律一说。后来有了以六言句为主的《楚辞》,也没有统一的格律。到了汉魏六朝,逐渐发展到以五言句为主,往后又出现了七言兼长短句的乐府诗。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诗歌有长足的发展,并且涌现了无数的传世佳作,全都没有格律的束缚。齐梁诗人沈约曾经提出过“四声八病”的理论(四声即平、上、去、入;八病即所谓“平头”、“上尾”、“蜂腰”……等二句之间的声病),也并未成为诗坛普遍重视的规格。

南齐永明年间,“声律说”盛行,诗歌创作都注意音调和 谐。这样,“永明体”的新诗体逐渐形成。这种新诗体是格律诗产生的开端。这时期比较著名的诗人是谢朓(464左右--499)。谢朓以山水诗著名,诗风清新流丽。他的新体诗对唐代律诗、绝句的形成有一定影响。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在唐代近三百年的时间里,留下了近五万首诗,独具风格的著名诗人约五、六十个。初唐四杰是唐诗开创时期的主要诗人。这四杰分别是王勃(649--676)、杨炯(650--693)、卢照邻(637--689)、骆宾王(646--684)。他们的诗虽然因袭了齐、梁风气,但诗歌题材在他们手中得以扩大,五言八句的律诗形式也由他们开始初步定型。“四杰”之后,陈子昂(661--702)明确提出反对齐梁诗风,提倡“汉魏风骨”。《感遇诗》38首,即是他具有鲜明革新精神的代表之作。

唐诗种类分一下几种:

一、边塞诗,如王之涣《凉州词》。二、怀古诗如孟浩然《与诸子登岘首》。三、思乡诗如贺知章

《回乡偶书》二首。四、写景诗如王之涣《登鹳雀楼》。五、闺怨诗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

六、咏物诗如 贺知章《咏柳》 。七、赠别诗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等等。

关于流派:如王维的田园诗恬静幽美,李白的诗歌奔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白居易的诗通俗平易,李商隐的诗精工秀等.是诗人的性格,气质,阅历,素养等方面的写照。形成丰富多彩的创作流派,是一个时代文学繁荣昌盛的重要标志。在这一点上,唐代诗歌是空前绝后的。除了李白、杜甫两座壁立万仞的高峰以外,比较重要的还有以下许多大家和流派。

山水田园诗

以孟浩然、王维为代表, 继承陶渊明的思想,以山水风光和闲适生活为题材,充满 诗情画意和生活情趣。

盛唐边塞诗

以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为代表,描写戍边守战部队的艰苦环境以及报国思 乡的情绪。有的情绪高昂,有的气势悲壮,有的哀怨动人。

新乐府运动

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学习汉乐府诗的优点, 提倡关注社会,“缘事而发”,言辞通俗流畅。

韩孟派

以韩愈、孟郊、李贺等为代表。追求立意奇绝,文字新巧。

杜诗

以杜甫为代表。诗风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诗歌对朝廷腐败,社会黑暗给与批评。

中唐时期又出现了两大主要派别,一个是以韩愈、孟郊为核心的韩孟诗派,另一个是以元稹、白居易为核心的元白诗派。其中韩孟诗派诗风深险怪僻,其代表人物还包括李贺和贾岛。而与之对应的元白诗派则以通俗著称,其诗浅显易懂,语言直接反映现实与情感,一时影响极大。另外,这个时期不入流派的优秀诗人有柳宗元和刘禹锡,他们个性鲜明,各自独树一帜。

随唐政局的动荡,唐诗的创作也转入晚唐时期,在历经盛、中唐的辉煌之后,唐诗也终于走到其生命的尽头。这个时期虽也有一些诗歌小团体,但总体而言已缺乏大的流派。杜牧、李商隐、温庭筠等人成为唐诗历史上最后一批杰出的诗人。

山水田园诗

以孟浩然、王维为代表,继承陶渊明的思想,以山水风光和闲适生活为题材,充满诗情画意和生活情趣。

盛唐边塞诗

以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为代表,描写戍边守战部队的艰苦环境以及报国思乡的情绪。有的情绪高昂,有的气势悲壮,有的哀怨动人。

新乐府运动

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学习汉乐府诗的优点,提倡关注社会,“缘事而发”,言辞通俗流畅。

韩孟派

以韩愈、孟郊、李贺等为代表。追求立意奇绝,文字新巧。

3.古诗词 流派

古诗常见流派 悲凉慷慨质朴自然的建安诗派 建安时期,由于曹操父子的喜好与倡导,在他们周围聚集了许多优秀的诗人,如以王粲为最高成就的“建安七子”。

他们一方面学习汉乐府,描写社会动乱和民生疾苦,一方面歌唱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形成了一种悲凉慷慨、刚健有力、质朴自然的诗歌风格,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他们的创作一般采用五言形式,为五言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建安诗风的形成,一方面与“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世情世风有直接关系,他们诗中慷慨激越的情思,刚烈节气的风骨,可以说正是那个时代精神的真切体现;另一方面,他们诗歌中所表现出的自然天真的审美情趣,又与他们通脱自然、无拘无束的个性不无关联。 《世说新语·伤逝》中有一则轶事,讲文帝曹丕为大诗人王粲送葬,因王粲生前喜听驴鸣,文帝便叫部属都学一声驴鸣,为诗人送行。

连贵为皇帝的曹丕也如此爽气随便,至于“建安之杰”的曹植及曹操父子周围的文人们任气使才的情形也就不难想像了。正是这种不羁的个性,“便产生了大量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的文章”,反映在诗歌创作之中,不管是喜怒哀乐,还是悲愤忧思激昂慷慨,诗人的感情均真挚细腻,自然率真。

曹操的《短歌行》,曹植的《白马篇》可为佐证。 尚险怪重心性的韩孟诗派 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中坚力量,而且在诗歌理论及创作方面,他同孟郊、李贺等一群仕途阻塞、时命舛蹇的寒士一道,大胆地摆脱传统诗教的束缚,一改盛唐以丰腴肥润为美的审美时尚,努力追求自屈原以来“发愤以抒情”的精神,以“不平则鸣”为创作理论,形成了重神尚骨,以奇险怪异为审美的一个诗歌流派。

在创作中,这派成员除对杜甫、李白的自觉接受与推崇外,还主动从禅宗及佛教思想与艺术中吸收合理成分,把“心”当作诗歌创作的源泉。他们的创作,表现的往往是自己心灵的历程,尤其是李贺,他的有些诗,干脆就写一个虚构的世界,以曲折地宣泄他内心的幽微。

他常把现实生活中的感受,与自己虚构的世界融合在一起,其诗想像离奇怪诞,往往使人感到虚实不定,跳跃怪奇,不可确解。韩孟诗派的成员在语言方面也有大的变革,他们力求“陈言之务去”。

尚功利求通俗的元白诗派 元白诗派是中唐与韩孟诗派并举的一个诗歌流派,代表诗人除元稹、白居易外,还有我们熟知的《悯农》的作者李绅等人。这派诗人承沿了儒家传统的政教文学观念,创作偏重于追求诗歌的政教功能与通俗表现。

元白是自觉地将社会现实、政教功能与通俗表现三者融合在诗歌创作中的典范。他们主张以诗“干教化”,尤其是白居易,他鲜明地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口号,要求诗歌要“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

在他们看来,诗乃是一种手段,而教化民心、治理国家才是目的。为了更好地发挥诗歌的社会作用,写作中他们力求通俗,主张务浅求尽,“言人所共欲言”,不作含蓄之态,不留余韵之味。

以新乐府为主体的讽喻诗是元白尚功利求通俗创作思想的产物,这些作品“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篇篇无空文,句句必尽规”。如我们已学的《卖炭翁》,在白居易50首新乐府诗中,它可算得上艺术性强,颇有感染力的上乘之作,但读后诗人既定的揭露“宫市”弊政的主观意旨及“欲闻之者深戒”的讽喻目的仍极为明晰。

元白这类作品思想性往往高于艺术性,他们艺术造就最高的是感伤诗,如白居易的《琵琶行》等。 声势大内蕴小的江西诗派 江西诗派形成于北宋后期,由黄庭坚、陈师道直接开启,经吕本中、曾几、陈与义努力发展,到宋末由方回作最后的总结。

从总体上看,这派诗歌表现范围多侧重个人与书卷生活,内蕴狭小。 黄庭坚的诗是江西诗派的旗帜。

他作诗论诗,主张多用典故、奇字,并且讲究“规矩”,对诗律的谐合与辞意的雅赡均有严格的规定,甚至对诗歌创作的具体操作程序也作出了规范的模式,因而师效者众多。黄庭坚擅长援用习见之语另生新意,或撷取前人创造的意象,翻出新境,如其《登快阁》一诗中“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前句用杜甫诗中“落木”,后句用谢眺诗中“澄江”,但在他的笔下,既不像杜甫《登高》诗那样的衰飒悲凉,也不像谢眺《远登三山还望京邑》诗那样的绮丽平静,而是展现出一个寥廓高远的世界。

引人哲思的理学诗派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这是一首理学派的小诗。诗人“胜日寻芳”,自然风光优美怡人,然整首诗的真谛却不在于展示春日景色的优美,而在于阐述作者由自然美景而引发的关于义理的思考,即“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诗中的“寻芳”,实为探究自然事理的契机,而“万紫千红”的“无边光景”也蕴含了引导诗人由思理而走向领悟的愉悦。这首从闲适生活中见出“道理”的小诗,既体现了作者深刻的哲学思考,又显示出奇特活泼的艺术情趣。

理学诗派从其创始人北宋的邵雍开始,大多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在诗中说“理”,尤其是说儒家的“理”,在他们看来,诗不能“明理”,就不是好作品;二是其诗不受诗。

4.我国古诗都有哪些流派

先秦:《诗经》、《楚辞》及“逸诗”外,还有古谣谚和骚体。

古代往往谣、谚并称,其实谣和谚意思相近而又有别。谣指不用乐器伴奏的歌唱;谚指谚语,它用简单通俗的固定语句,说明一定的道理。

传说为上古时代的歌谣,散见于文献中的,有古朴的原始歌谣《弹歌》、《击壤歌》、《卿云歌》、《夏人歌》、《麦秀歌》等。古籍中记载的时代稍后一些的歌谣,如《采薇歌》,它产生于以四言诗为主体的《诗经》时代,象这种艺术上比较成熟的自由体歌辞,即使可能产生,也未必能完全保持原貌。

《楚狂接舆歌》、《孺子歌》,则已透露出向《楚辞》体过渡的端倪。与《楚辞》更接近的,是战国时的《越人歌》。

殷商以前的谚语,今已罕见。记载谚语较多的古书莫过于《左传》,如:“心苟无瑕,何恤乎无家”(《闵公元年》);“狐裘尨茸,一国三公,吾谁适从”(《僖公五年》);“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僖公五年》);“非宅是卜,唯邻是卜”(《昭公三年》)。

这些谚语产生的上限,已经很难考定,而它所反映的内容和表现的形式,都已相当成熟。前两例亦谣亦谚,后两例已近格言,都不可能是上古初民的创作。

《论语》、《孟子》、《荀子》、《国语》、《战国策》、《礼记》等书中记载的古谚语还有很多,产生和写定的时间更晚,大体上都是句式整齐的格言式的语句,是人们劳动和生活经验的总结。先秦古籍中常常引用“诗”句,其中有一些是今本《诗经》305篇以外的,前人称它们为“逸诗”。

这些诗是否都是原属《诗经》所收而后散逸的诗,尚难断定。其他古籍如《国语》、《论语》等书中还有一些。

这些“逸诗”总数并不很多。 骚体是韵文体裁的一种,得名于屈原的作品《离骚》。

由于后人常以“骚”来概括《楚辞》,所以“骚体”亦可称为“楚辞体”。由于汉代司马相如的《长门赋》、《大人赋》,班固的《幽通赋》,张衡的《思玄赋》等作品与《离骚》体裁相类,所以后者亦被称之为“骚体赋”。

这样,“骚体”又包括了与《离骚》形式相近的一些赋。骚体是屈原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所创造的一种抒情韵文,以《离骚》为代表,一般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参差,多六、七言,以“兮”字作语助词。

骚体主要作家:屈原、宋玉、蔡琰。 秦汉:两汉乐府 乐府原是汉代掌管音乐的官署,由于专事搜集、整理民歌俗曲,因此后人就用“乐府”代称入乐的民歌俗曲和歌辞。

在六朝,更明确地把“乐府”和“古诗”相对并举,以区别入乐的歌辞和讽诵吟咏的徒诗这两类诗歌体裁。宋、元以后,“乐府”又被借作词、曲的一种雅称。

今存两汉乐府歌辞谣谚作品,有宋代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元代左克明《古乐府》,明代冯惟讷《古诗纪》,梅鼎祚《古乐苑》等总集。今人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将前人所辑全部搜列。

魏晋:建安七子、正始体、太康体、玄言诗和竹林七贤 建安年间(公元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最早提出“七子”之说的是曹丕,他在《典论·论文》中说:“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瑒德琏、东平刘桢公干。

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

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而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七子”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他们与“三曹”一起,构成建安作家的主力军。他们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出过贡献。

在诗歌方面,“七子”以写五言诗为主。五言诗是直到东汉后期才兴盛起来的新诗体,桓、灵之世“古诗”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已经初步成熟。

“七子”的优秀五言之作,如徐干的《室思》、陈琳《饮马长城窟行》、阮瑀《驾出北郭门行》等。在辞赋方面,“七子”写了大量的小赋,他们在张衡、蔡邕等已经取得的成就基础上,为小赋的进一步繁荣作出了贡献。

王粲、徐干二人是曹魏一代的“赋首”,说他们可与宋玉、司马相如、左思、潘岳等并列。在散文方面,孔融的章表,陈琳、阮瑀的书记,徐干、王粲的论说文,在当时都能独树一帜。

“七子”散文名篇有孔融《荐祢衡疏》、《与曹公论盛孝章书》,陈琳《移豫州檄》、《为曹洪与魏太子书》,阮瑀《为曹公作书与孙权》,王粲《务本论》、《荆州文学记官志》等。正始体:正始为三国曹魏第三代皇帝曹芳年号,自公元240年至249年。

不过习惯上所说的“正始体”,是指包括正始在内的整个曹魏后期(240~265)的文学风貌。正始上承建安,下接太康,是一个重要的文学转折时期。

然而正始文学,并非浑然一体,大略又可析为两个流派。一派以何晏、王弼为代表,史称“王何”。

另一派以嵇康、阮籍为代表,包括“竹林七贤”中的一些人。总的来说,嵇、阮一派继承着建安文学的遗风,表现了时代现实的特色,而“王何”则与建安文学传统已经脱节,开了两晋玄虚之风的先河。

这两派的综合,就构成“正始体”的基本面貌。 太康体:这是西晋时期一种诗风,或一种诗体。

“太康”(公元280~289)为西晋武帝司马炎的年号。“太康体”之名,始见宋。

5.诗经由七大家中的哪个流派所作

D 但是,究竟由谁将这些诗歌编纂成书的呢?迄今仍存在种种不同的说法。

一说孔子删诗。把《诗经》的编纂之功归之于孔子一人。

这种说法起源于汉代。《史记·孔子世家》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于;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翻武雅颂之音。

”《汉书·艺文志》说:“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

都认为是由孔子选定《诗经》篇目的。 但是,持异议者提出一些反驳的理由:一,《史记》言孔子删诗,在自卫国返回鲁国之后,时年近七十。

在此之前,孔子均称《诗三百》,可见在孔子中青年时期,《诗经》已为三百篇。 二,《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载,吴国公子季札在鲁国观赏周乐,乐工们先奏十五国风,再奏小雅、大雅,最后奏颂,次序和内容基本上与今本《诗经》相同,其时孔子虚龄只有八岁,可见当时《诗经》已定型。

三,周代各诸侯国之间邦交往来,常常赋《诗》言志。如《左传·定公四年》载,吴攻楚,楚败几亡,楚将申包胥到秦国朝廷请求援兵,痛哭七日七夜,秦哀公深为感动,赋《诗经·无衣》,表示决心相救,恢复楚国。

如果当时《诗经》没有统一的篇目,赋《诗》言志就无法进行。那么,究竟由谁来编纂《诗经》的呢? 一说王者采诗。

《诗经》中诗歌的创作时间,上起西周初年,下至春秋秦穆公时,绵延五个世纪。创作的地点,几乎包括了整个黄河流域,加上长江、汉水一带,纵横上千里。

怎样把众多的诗歌集中起来呢?早在汉代就出现了“王者采诗”的说法。《汉书·食货志》曰:“孟春之月(阴历正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

刘歆《与扬雄书》说:“诏问三代、周、秦轩车使者,迪人使者,以岁八月巡路,求代语、童谣、歌戏。”都说由天子指派官吏坐车去全国各地采集诗歌,以便“王者不出牖户,尽知天下所苦;不下堂而知四方”(何休《公羊解诂》)。

一说周朝太师编定。今人朱自清认为,《诗经》的编审权很可能在周王朝的太师之手。

他在《经典常谈》中指出,春秋时各国都养了一班乐工,像后世阔人家的戏班子,老板叫太师。各国使臣来往,宴会时都得奏乐唱歌。

太师们不但要搜集本国乐歌,还要搜集别国乐歌。 除了这种搜集来的歌谣外,太师们所保存的还有贵族们为了特种事情,如祭祖、宴客、房屋落成、出兵打猎等等作的诗,这些可以说是典礼的诗。

又有讽诗、颂美等等的献诗,献诗是臣下作了献给君上,准备让乐工唱给君上听的,可以说是政治诗。太师们保存下这些唱本,附带乐谱、唱词共有三百多篇,当时通称作《诗三百》。

各国的乐工和太师们是搜集-整理《诗经》的功臣,但是要取得编纂整体的统一,就非周王朝的太师莫属。《国语·鲁语下》有“正考父校商之名颂十二篇于周太师”的记载,正考父是宋国的大夫,献《商颂》于周王朝的太师。

今本《诗经》的《商颂》只有五篇,很可能是太师在十二篇基础上删定的。 由此看来,《诗经》应当是周王朝的太师编定的。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