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翻译课外古诗词

1.初中《课外古诗词背诵》原文及翻译

山中杂诗 (南朝) 吴均 山际①见来烟, 竹中窥②落日。

鸟向檐③上飞, 云从窗里出。 ①山际:山与天相接的地方。

②窥(kuī):从缝隙中看。 ③檐(yán):屋檐,房檐。

翻译 山峰上缭绕着阵阵的岚气云烟 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 鸟儿欢快地在屋檐上飞来飞去 白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赏析 这首小诗经单纯白描的手法,展出了一片山居的晚暮景象,俨然是一幅绝妙的写生画。

它是《山中杂诗》的三首之一。是写山居环境的幽静,表现了闲适的心情。

沈德潜说它“四句写景,自成一格”。 赏析一: 这四句写景的小诗,自成一种格调。

每句之前,如果用“你看那”三字一气连读,在我们眼前,就会展现出一幅绝妙的图画,就会响起一曲优美的乐章。杜甫《绝句》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放眼四望,触处生情,将不同的景物组合起来,用以形成一种特殊的环境,给人以新鲜的感觉。

用的就是这种格调。 赏析二: 诗歌描写的是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竟然从窗里飘出来。

此幽居荡尽了人间的尘滓,随意而传神地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的心情。 全诗不过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离“山中”的主题。

烟岚弥漫着山谷,在山峰间飘来荡去,这正是幽静深邃的山中所常见的现象。落日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间隙中窥见其脉脉的斜晖,由此可见竹林的茂密青葱,山间的幽趣在首两句中已曲曲传出。

屋檐上的飞鸟来来往往,白云穿窗而过,都说明诗人所居之处地势高峻,而且在茂林修竹之中,群鸟时时栖息于其檐前屋后,体现了山居的清静超脱,远离尘嚣。 沈德潜说此诗:“四句写景,自成一格。”

意谓这首小诗将所有的笔墨都集中在写景上,与一般由景到人或由景而抒情的结构不同,开了一种新的格式。其实,这四句中虽句句是景,却时时有人在其中,如前两句中的“见”和“窥”,都说明在景的背后分明有人,所写之景只是人所见之景,并不是纯客观的描绘。

至于三四句中的“檐上”和“窗里”就更明白地透出人的存在。而且在写景中已暗示了诗人的山居之乐,他的恬淡超然的心境也于此可见。

吴均是写山水的高手,这四句小诗之所以能勾勒出山居的特征就在于作者观察角度的选择得当。“烟”是由“山际”所见,“落日”是由竹中所见,“鸟”在檐上,“云”从窗出,这样,就不同与寻常的写山岚、落日、鸟和云,而带上了诗人山居所见的主观色彩,并有了典型的意义。

就象是摄影,摄取同一物象,却各人有各人的角度。而一帧成功的作品,总是能取新颖巧妙的角度,摄出景物的特征与情趣,吴均的摹山范水也正是如此 竹里馆(唐) 1.幽篁: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

2.啸: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 类似于打口哨。 3.深林:指“幽篁”。

4.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独坐幽篁,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翻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 一边弹着琴一边又长啸。

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 皎洁的月光从空中映照。 赏析(一)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

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

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这首诗同样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

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

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

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这首小诗总共四句。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

诗中写到景物,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幽篁”、“深林”、“明月”。对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个“明”字来形容其皎洁,并无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惯用的陈词。

至于第一句的“篁”与第三句的“林”,其实是一回事,是重复写诗人置身其间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两字,不过说明其既非庾信《小园赋》所说的“三竿两竿之竹”,也非柳宗无《青水驿丛竹》诗所说的“檐下疏篁十二茎”,而是一片既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这里,象是随意写出了眼前景物,没有费什么气力去刻画和涂饰。

诗中写人物活动,也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啸”。对人物,既没有描绘其弹奏舒啸之状,也没有表达其喜怒。

2.初三语文上册课后古诗词10首翻译

观刈麦\x09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x09月夜\x09刘芳平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x09商山早行\x09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x09卜算子·咏梅\x09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x09破阵子\x09晏殊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下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3.初一课外古诗词背诵的所有翻译

1山中杂诗 2竹里馆 3峨眉山月歌 4春夜洛城闻笛 5逢入京使 6滁州西涧 7江南逢李龟年 8送灵澈上人 9约客 10论诗 龟虽寿 ① 曹操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背诵时,用心品味诗人的情怀。

【原诗】 神龟虽寿,犹有竟②时。 腾蛇③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④伏枥⑤,志在千里; 烈士⑥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⑦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⑧之福,可得永年⑨。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①选自《乐府诗集》。

《龟虽寿》是曹操的乐府诗《步出夏门行》四章中的最后一章。 ②〔竟〕终结,这里指死亡。

③〔(téng)蛇〕传说中龙的一种,能乘云雾升天。 ④〔骥〕良马。

⑤〔枥(lì)〕马槽。 ⑥〔烈士〕有远大抱负的人。

⑦〔盈缩〕原指岁星的长短变化,这里指人寿命的长短。 ⑧〔养怡〕指调养身心。

怡,愉快、和乐。 ⑨〔永年〕长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意思是神灵的龟虽然是长寿的动物,但也有死亡的时候,腾蛇虽能兴云驾雾,最终也会死亡后化为灰尘。

这两句借神龟腾蛇起兴,说明作者明知人的寿命终有期限,而任何英雄也难免要死,但他丝毫不因此而颓丧。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意思是千里马老了,伏在马槽里,但它仍旧有驰聘千里的雄心。有雄心壮志的人虽到晚年,更应该"老当益壮",不放弃自己的理想。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治之福,可得永年。 意思是人的寿命的长短,不完全决定于天。

只要保持身心健康,就能保持长寿。对事在人为抱有信心和乐观精神。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是配乐时加上去的。

这首诗指出生命是有限而宝贵的,所以人们应当不断地发扬积极进取的朝气建立功业。在结语中,作者还指出事在人为,命运可以改变。

这种积极奋发、老当益壮的精神是很可贵的。 [译文] 神龟的寿命虽然十分长久,但也还有生命终了的时候。

腾蛇尽管能乘雾飞行,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 年老的千里马伏在马棚里,它的雄心壮志仍然是一日驰骋千里。

有远大志向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不会止息。 人的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所决定的。

只要自己保养得好,也可以益寿延年。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过故人庄》① 孟浩然 “绿树”两句写出了农村的优美风光,“开轩”两句写出了农家的劳动生活。这些看起来平淡无奇,却充满了回归自然的情趣。

故人具鸡黍②,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③,青山郭④外斜。

开轩面场圃⑤,把酒⑥话桑麻⑦。 待到重阳日⑧,还来就菊花⑨。

①选自《孟襄阳集》。孟浩然(689740),襄(xiāng)州襄阳(现在湖北襄阳)人。

唐代诗人。故人庄,老朋友的田庄。

②〔黍(shǔ)〕黄米饭。 ③〔合〕环绕。

④〔郭〕这里指村庄的四周。 ⑤〔开轩面场圃(pǔ)〕打开窗子面对打谷场和菜园。

⑥〔把酒〕拿起酒杯。 ⑦〔桑麻〕这里泛指庄稼。

⑧〔重阳日〕九月九日重阳节。 ⑨〔就菊花〕指欣赏菊花与饮酒。

[译文] 老朋友准备了饭菜,邀请我到他的乡村家里。 村外绿树环绕,城外有青山斜立。

打开窗子,面对着打谷场和菜园,一边举杯畅饮,一边谈论农事。 等到重阳节那天,我还要来观赏菊花。

题破山寺后禅院① 常建 清晨,太阳出来了,在高大林木的遮蔽下,古寺依然沉睡在幽暗中。重重花木掩映着弯弯的小路,来到禅房,更觉幽静。

悠长的钟磬声,在万籁俱寂之中带来深远的禅意,使人的心灵愈加沉静。 清晨入古寺,初日②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③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④。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①选自《全唐诗》。

常建,生卒年不详。大约是长安(现在陕西西安)人。

唐代诗人。破山寺,现在江苏常熟虞山北。

②〔初日〕早上的太阳。③〔禅房〕僧人的房舍。

④〔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两句形容后禅院环境幽静,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人心,指人的尘世之心。

破山寺里有空心亭。 寂处有音 静趣浓郁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① 李白 在杨花落尽、杜鹃声声的时节,诗人惊悉好友王昌龄被贬湖南龙标。

龙标在当时还很荒凉,诗人十分担忧,他想把自己的思念托付明月,带给远方寂寞的朋友。 杨花落尽子规②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③。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④西。 ①选自《李太白全集》。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现在四川江油)人。

唐代诗人。龙标,唐朝县名(现在湖南黔阳)。

王昌龄这次是被贬为龙标尉。②〔子规〕即杜鹃鸟,又称布谷鸟。

③〔五溪〕现在湖南西部五条溪流的总称。④〔夜郎〕古代少数民族国名,辖境主要在现在贵州西部。

[译文] 杨花落尽啦,子规鸟儿不住地在啼,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夜雨寄北① 李商隐 明明是写今日离情,却设想未来的相逢,相逢之日。

4.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本课后十首古诗原文及译文

课后古诗1、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族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是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2、月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3、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4、卜算子 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5、破阵子 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6、浣溪沙 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通假字)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7、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8、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9、山坡羊 骊山怀古 张养浩 骊山四顾,阿旁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10、朝天子 咏喇叭 王磐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而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翻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5.八年级上册课外十首古诗词翻译

楼主太小气了吧 连悬赏分都没有 《长歌行》鉴赏 青青园中葵, 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 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 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题解: 此诗选自汉乐府。

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朝廷音乐机构,汉武帝时得到大规模地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后人通称之为“汉乐府”。之后,乐府也便成了一种体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

本诗是其中一首。 注词释义: 长歌行:汉乐府曲调名。

晞:晒干。 阳春:生长茂盛。

布:散布,洒满。 德泽:恩泽。

焜黄:枯黄。颜色衰老的样子。

华:同“花”。 衰:为了押韵,这里可以按古音读作cuī。

徒:白白地。 古诗今译: 园中有碧绿的葵菜,晶莹的朝露在阳光下晒干。

春天把幸福的希望洒满了大地,所有生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生机。只担心瑟瑟的秋天来到,树叶儿枯黄而漂落百草凋零衰亡。

千万条大河奔腾著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重西流?少年时不努力,到老来只能是空空悔恨了。 名句赏析: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本诗借物言理,以园中青青的葵菜作比喻。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

因为它们都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的厉害。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人少年时如果不趁著大好时光努力学习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之时后悔也来不及了。

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努力向上,牢记“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警训,催人奋进.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徒(xi三声)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译文: 在黄昏的时候,我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彷徨徘徊心中没有主张。 每一棵树都凋谢枯黄,每一座山峰都涂上落日的余晖。

放牛的儿童骑着小牛回家,猎人骑着骏马带回猎物。 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相识,心情郁闷于是长声歌唱《诗经》中“采薇采薇”的诗句。

注释: 1.东皋:山西省河津县的东皋村,诗人隐居的地方。 2. 薄暮,日将落之时。

3. 徙倚:指徘徊、彷徨。 4. 薇,羊齿类草本植物,其嫩叶可食。

5.徙倚[音“席乙”]:徘徊彷徨。 6.落晖:落日的余光。

7.犊:小牛。采薇:《诗经.召南.草虫》有:“徙彼南山,言菜其薇。

未见君子,我心伤悲。”又《诗经.小雅.采薇》有:“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市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此处暗用二诗的句意,借以抒发自己的苦闷 作者介绍: 王绩:590(一说585)- 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隋未举孝悌廉洁科,授秘书省正字,出为六合丞。

简傲嗜酒,屡被勘劾。时天下已乱。

遂托病还乡。其后浪迹中原、吴、越间。

唐初,曾待诏门下省、任大乐丞。后弃官归田,躬耕东阜。

其诗多写田园山水,淳朴自然,无齐梁藻绩雕琢之习,对唐诗的健康发展有一定影响。有《王无功集》五卷。

《全唐诗》存诗一卷。 早寒江上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 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 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 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 平海夕漫漫。 【译文】 草木枯黄凋零,鸿雁南飞,北风呼啸,江上充满寒意。

我家在鹿行山,茅庐就在襄水湾;遥望楚地,仿佛在茫茫云端。 客居生活让思乡的眼泪已经流尽,孤帆远在天边,此情此景不忍再看。

我想找人问问迷路渡口在哪边?暮色苍茫只见海水漫漫。 【鉴赏】 这诗题又作《早寒江上有怀》,是作者离开长安以后,东游吴越,滞留江上,因早寒思归而作的。

首联,起调高致,意境辽阔,写出了思归的无限寂寞和怅惘。接着的第二联以清新明丽的语言,深情地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这是何等的亲切。

千里迢迢,远隔云端,可望而不可及,更增惆怅。所以第三联用“乡泪客中尽”承第二联的思归,而“孤帆天际看”则承首联的江上寂寞,而又情景互对,韵致凄切。

思乡之泪,已在客中流尽,伤心惨恻;片影孤帆,飘泊天际,孤独凄凉。最后两句,因欲归不得,怅望云天,迷津有问,世路崎岖,“平海夕漫漫”的景色烘托出作者的迷惘茫然的心绪。

"诗人用“平海夕漫”这样的景语,表达了自己的苦闷和彷徨。蕴藉不露,悠然不尽。

全诗形象结合抒情,融洽浑成,饶有韵致。这江上思归,是和仕途失意紧密连在一起的。

而思归,就常常是抒发仕途失意的一种表现 崔颢《黄鹤楼》原文与译文 原文 译文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注释: 晴川:指白日照耀下的汉江。

汉阳:今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位于长江、汉水夹角地带,与武昌黄鹤楼隔江相望。鹦鹉洲:位于汉阳。

6.高中课外古诗及译文

《梵志翻着袜》唐代诗人王梵志写的一篇七言诗,梵志诗运用翻着袜法进行创作,主要表现为辛辣讽刺、幽默谐谑、正话反说等,于日常琐事中寄寓嬉笑怒骂,于幽默轻松中表现深远之旨,揭露社会现实矛盾。

梵志翻着袜 (王梵志)

梵志翻着袜,

人皆道是错。

乍可刺你眼,

不可隐我脚。

译文:

王梵志把袜子翻过来,把粗糙的一面穿在外面,人们都说这一举动是错的。王梵志说:“宁可让你看着刺眼,也不能让我的脚不舒服。”

鉴赏:

世上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喜欢图慕虚荣,不顾实际效果,可怕的是,他们竟把这种图慕虚荣的行为视为正确的,作为他们行事的原则。凡袜皆有正反两面,正面即外层,光滑美观,反面即内层,粗糙难看,人们往往把光滑的一面穿在外面,是为美观,而粗糙的一面紧贴肌肤并不舒服,“梵志”把袜子翻过来,把粗糙的一面穿在外面,可能是出于粗心,但也可能是有意为之,但大凡看到的人都说他穿错了。然而正错都是人所言,“人皆道是错”未必就是错。象梵志这样的人却认为宁可让别人看着不舒服,也不能让自己的肌肤受罪,错误的反是众人。

这首小诗一如王梵志的其他诗作,语言质朴、自然,宛如平常话,却能以小见大,反映至真的事理,在古代诗歌中并不多见。从中也能看出诗人任其自然的舒放品性。

禅宗认为“自性本自具足”,主张个性的充分张扬。如《五灯会元》卷八相州天平山从漪禅师的一段公案:“问:‘如何是佛?’师曰:‘不指天地。’问:‘为甚么不指天地?’师曰:‘唯我独尊。’”就是强调个体的意志,主观的情性。也即所谓:“丈夫皆有冲天志,莫向如来行处行。”(《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九)王梵志这首诗中所体现的,正是这种尊重自我,不随流俗的精神。

7.八年级下语文课外古诗词 翻译

赠从弟①三首选一

刘桢

亭亭山上松,②

瑟瑟谷中风。③

风声一何盛,

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

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④

松柏本有性。

【作者】

?- 217,字公干,东平(今山东省东平县)人,刘诗风格劲挺,不重雕饰。

曹丕曾称赞他的五言诗“妙绝时人”,但作品流传很少,仅存十五首。

【注释】

①刘桢有《赠从弟》诗三首,都用比兴。这是第二首,作者以松柏为喻,勉励

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②亭亭:高貌。 ③瑟瑟:

风声。 ④罹:遭受。凝寒:严寒。

【品评】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紧紧扣住松柏经寒不衰、枝干坚劲的特征来描写,

写出了松柏的凛然正气,成功地通过咏松柏来表现自已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

追求。全诗格调劲健,语言质实,具有清刚之气。象诗中“风声一何盛,松

枝一何劲”,以句式的重复来突出狂风与劲松的对抗,语调紧促有力,诗情

震荡,正显示了此诗以气胜的特色。全诗章法浑成,承转自然。尤其是结尾

二句,以虚词设问,牵出全篇主旨,可谓收束得法,神完气足。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