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叙述与诗句有关的经历 初二作文如果你是考试,建议你用父母为题,写出真情实感,这样老师会给你高一点的分数 或者写你的第一次,最好早中间悟出什么道理。 第一次做饭,启示:做什么是都不能心急。 第一次……,启示:每个第一次都回味无穷,要学会珍惜,才能感觉其中的乐趣。 …… 我总是把梦遗忘在夜里,遗忘在那片蓝得过于深邃的夜空里。 ——题记 不知不觉,春天已经踏着轻快的脚步离开了,初夏了,重庆渐渐热了起来,似乎多了一份烦躁,多了一份浮华,多了一份喧闹。 我依旧透过落地式的玻璃窗,以一种很童年的,身躯侧着倾斜的方式仰望夜空,我看到的是一个明媚的夜空,没有星星的点缀,或许是一份缺憾,但或许渲染了整个重庆的繁华。 今天的夜晚会很安静,父母不在。 今天的夜晚会很喧闹,因为窗外。 我看见了月亮,是残月吧,以一种苍白而骄傲的姿势挺立着,月光算不上皎洁,但至少如水般澄澈透亮,突然想起苏轼的那首《记承天寺夜游》,但是恐怕人们更喜欢的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吧。 初夏是一种很纯真的滋味,而夜则是一种深沉的祈祷。 我一直很喜欢夜晚,尤其是静谧的夜晚,初夏,我喜欢那份刚好而适中的热度,就像刚刚的起程,一样的充满希望与活力,一样的新鲜与憧憬。 初夏之夜带了一份羞涩,开始。 重庆是我的故乡,在我的眼里,它日趋完美。 但是我却时常看不到星星,那些儿时的梦想于是就这样在我青春的这个优雅的开始与我失之交臂,我不知道当我坐在青春的尾巴上时还是否会记得我的梦想与我的童年,还有,我的青春。 日渐喧闹吧,你看到了吗?窗外的霓虹灯在光鲜地闪烁,无数的高楼在骄傲地耸立着,我不知道我是否还会记得陪伴我童年的窗外的那片青草地,如今已是水泥地,在冰冷的夜里更显孤傲。 可我知道结局,我知道这是城市进步的标志,因为没有事物可以不变,人们总说物是人非是一种凄凉,那么物非人是呢? 我们在以一种聆听地姿势走过每一个季节,我们再也感觉不到耳边吹过的风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春天已经过去了,我在一个学期的开头和春天的万物复苏错过,流年的光阴,美丽的脚印,凹下去的是我的记忆。 现在我只能挥手道别,就像毕业时和同学的道别一样,不断地告戒自己永远铭记那些再也看不到的,微笑着的坚强的脸庞,到后来才发现无能为力。 每个人都只是彼此生命里的过客,就像初夏的夜是无数个四季与无数个白昼的小插曲。于是学会更好地珍惜。 有人说,当你每天都重复做某一件事的时候,就会发现,时间流逝得很快。 我想是的,当我站在轻轨的车厢里的时候,我看见无数纵横交错的房屋楼宇,蜿蜒盘旋的柏油马路,我看着时间轻盈的笑脸,记录在我们的生活里,寄生在我们的生命里。 初夏之夜是是唯美的,但时间的流逝是真实的。 我曾经去爱过世界,可当我读了《神曲》才知道自己是多么的渺小,原来,没有绝对的事物,没有绝对的时间,没有绝对的爱。 现在是初夏的夜晚,安详,像熟睡的孩子,或许汽车的鸣笛真的是最好的摇篮曲。 学会以勇敢的姿势面对生活,学会以骄傲的姿势面对人生,学会以顽强的姿势面对时间。 初夏之夜。 请你告诉我,这是个多么美好的夜晚。 现在我所能吟颂的,也只是天堂篇部分的内容了: 我看到了全宇宙的回散的书页 完全被收集在那光明的深处 有仁爱装订成完整的一本书卷 实物和偶然物 以及其间的关系 仿佛糅合和融化在一起 使我所讲的只是一个简单的模样 岁月匆匆而过,蓦然回首,我已走进小学校园生活近六年了,念及往事,不胜唏嘘.那人生道路上的无数个第一次就象波涛起伏的海浪,荡漾在我的心头.是那样的亲切而熟悉,又是那样的美好而和谐.第一次上台表演的经历就一直使我不能忘怀. 那是在我五岁第一次上台时,在上台前,我的心中忐忑不安,总是无法调整出好的情绪.开始表演了,强烈的镁光灯直射下来,就象一双犀利的眼睛,盯得我喘不过气来.我更紧张了.当我看到台下那么多人的目光聚集在我的身上,原本就担心的我一下子忘了自己的动作,傻呆呆地站在幕布旁.那一刹那,我听到的音乐就象奔驰的野马,嗡嗡作响;镁光灯则是一把锋利而尖锐的箭,射进了我的内心深处.好在这时,老师在幕布旁不断的鼓励我,小声地说:"你一定能行!"我深深地吸了口气,很快镇静下来.我微笑着自信地走上了舞台.一上台,我就好象置身于一池碧水中,身体变得那么地舒展,跳的每一个动作都是那么娴熟而自然.那音乐如潺潺的溪水,镁光灯也如和煦的暖阳.我的舞姿尤如一只傲气的白天鹅在湖面上游动;又象一缕纯洁的阳光,干净而温暖;更象一朵蓬勃的向日葵,正努力地向上生长.终于,我在观众们的掌声中退了场. 事后,我一直在想:有自信不一定能成功.但是,如果你充满自信,就有成功的希望.自信是飞向蓝天的翅膀,是航行的船桨.在任何时候,自信都会助你一臂之力,到达成功的彼岸.让自己成为一个充满自信的人吧! 我爱第一次,她教会了我成功的秘笈:充满自信,她象破土的新芽,给了我向上的力量. 生 日 ——怀念我的老院 天津一考生 十五岁的生日到了。 妈妈在新装修的房子里,显眼地摆放了两盆鲜花,一盆是火红火红的。 2. 叙述与诗句有关的经历用什么题目好人有一种很神奇的能力,我们大都未意识到:人可以看到无限远的地方。 月亮和星星,朝阳与落日,我们都可以毫不费力地看见。但是当我们观看大地时,却遭到挫折。 因障碍物的遮挡,还由于大地是球面,而非平面,所以我们望不到很远的地方,无限的视力很难得到满足。 如何能望得更远一些呢?古人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到高山上,则会看得远些。但是看得远,会损失一些细节,即分辨率会降低。 但忽略细节,感受整体,有时正是人们所追求的。正因为此,“登高望远”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重要的主题。 古代楼阁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眺望远方。翻开古典,登楼望远的诗歌何其多也。 武汉的黄鹤楼: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山西永济的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然而,楼阁的高度毕竟有限。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远远不够,这还需要去登山。 孔子说:“登泰山而小天下。” 由泰山想到了中国的传统名山——五岳。 为什么五岳中泰山为首?为什么历代统治者都不厌其烦地登泰山封禅祭天? 我理解泰山区别于四岳的是:其他四岳或者是山间盆地中的山,如南岳——衡山;或者是高大山脉的一部分,如西岳华山(秦岭的一部分);或者是没有突出的主峰,如中岳嵩山。“嵩山如卧”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北岳恒山,左有吕梁,右有太行等大山,视野阻塞。 总之,这些山视野都不够开阔。泰山则完全不同了。 它从辽阔坦荡、纵横千里的华北大平原上拔地而起,鹤立鸡群、参天独立。它是中原大地上最大的一座“楼阁”,是最高的望台,最能解放视力的地方。 黄河如带,运河似线;华北大平原,千里沃野,万里平川;渤海东北,黄海东南,海陆苍茫,尽收眼底。只有在泰山上,皇帝才会找到“承接天命,定鼎中原”的感觉。 常人登楼、登山、凌绝顶,显然不是满足其“皇帝感”,而是让视力获得解放,享受一次视力奔向极限,视野展向无穷的欢乐。每登临一次高楼和山巅,都是一次视觉的节日,都是长久受到禁锢和压抑的视力走出牢笼的时刻。 但是登上五岳后,我们解放了的视力看到了什么? 传统中的五岳不是地理名山,它们的意义更多的是政治和文化上的,或者是美学意义的,它们是政治之山、文化之山、景观之山。 有些山则不同了。 如喜马拉雅、冈底斯山、昆仑山、天山、阿尔泰山、阿尔金山、祁连山、阴山、秦岭、南岭、大兴安岭、太行山、横断山、贺兰山……这些山都是地理之山,它们的存在对热量、气候、水文、土壤、动植物等地理要素的分布有着重大的意义,它们是划线分界的大山,在这些大山的两翼,有着迥然不同的景观。 东西向的大山与南北向的大山对环境的改变有很大的不同。 简单地说:东西向的山脉改变山两翼热量的分布,南北向的山脉让山两翼的干湿明显不同。 先说说那些大体东西方向横亘的大山。 如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祁连山、秦岭、南岭、喜马拉雅山等。 这些大山并不是窄窄的一条山岭,而是由许多方向相同的山脉组成的山系,比如天山由南天山、中天山、北天山组成;祁连山平行的山脉有7条之多,宽处达400多公里;秦岭从南到北,能找出逐渐升高的3道山脊线,阔达300公里。 一方面,因为山宽,从南到北气温的降低就不容忽略,另一方面,因为山高,还有海拔上升造成的降温,二者叠加使得山地气候的变化远较平地剧烈,加之冬季对北方南下寒潮的阻挡,几种因素使得这些山脉往往成为气候的分界线。比如秦岭分中国为南北;天山把新疆分为暖温带的南疆与中温带的北疆;阿尔泰山分开了中温带与寒温带;昆仑山—阿尔金—祁连山是高寒的青藏高原与干热的西北干旱区的分界线;南岭划分了我国南亚热带与中亚热带的界限;喜马拉雅山的分界作用就更明显了,它的北坡寒冷干旱,植被稀疏,它的南坡则湿热多雨,丛林茂密,一派亚热带的景象。 我们再来看看那些南北向的山脉:大兴安岭、太行山、贺兰山、横断山。 山东西两翼的不同主要体现在降水量和湿润程度上。 因为这些大山阻挡了来自大海的水汽云团,它们大多成为了干旱和湿润的分界线。 大兴安岭东坡湿润,西坡干旱,因此它分开了农耕和游牧,它还是森林与草原的分界线; 太行山是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的分界线,也是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的分界线; 贺兰山则是干旱与半干旱区的分界线,也是荒漠与草原、沙漠与沙地的分界线。 横断山由一系列南北向的大山构成,因此情况复杂些。总的看来它是高寒的青藏高原与湿热的东部季风区的分界线。 但是细分起来,山却是各有特色。它们当中有的是湿润和干旱的分界线,有的是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分界线,有的甚至是印度洋水系和太平洋水系的分界线;从文化角度看,这些山又是民居类型、婚姻制度、不同语言、不同族群的分界线。 许多地理大山已经超越了雪线,因此许多山峰是雪峰,但是即使最高大的喜马拉雅山,也留下了一些山口,或者叫垭口的地方。那些路上的行旅,经过艰难的爬升,到达垭口时都会停下来,站在垭口上眺望,享受视觉的盛宴。 中国的这些地理大山都有一些知名的垭口,但要体会垭口的意义,还是应该走。 3. 根据诗句或诗歌内容自拟题目写作文读《沁园春.雪》有感 《沁园春.雪》的作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同时,他又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一生写了很多震撼人心、催人奋发的光辉诗篇,对鼓舞亿万人民的革命斗志产生了巨大影响。他的诗词气势磅礴,意境广阔,显出博**怀和豪迈气魄。读来令人精神振奋,热血沸腾。>便是其中的一篇佳作。 首先,让我们随诗人的意境来到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在这里,你心胸广阔,心潮澎湃。一眼望穿长城、黄河,一目了然,一片普通而又不寻常的雪,在诗人的笔下活了起来,让你有一番别有滋味的想像,然后我们又展开双臂拥抱被白雪覆盖的群山,与秦晋高原狂奔,释放自己的豪情壮志,想要撑破天空,冲出宇宙,自由翱翔 。 领略中国的大好河山后,让我们翻开沉睡的历史书,打开自己尘封已久的历史大门,了解中国的风云人物,重新体会人世沧桑,我们要以十分的自信来相信自己才是真正的风云人物,正如诗人的“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自古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我们要超越古人,成为后人的历史人物,被载入历史课本。这当然需要一段艰辛的路程,也许比长征还辛苦,但我坚信:信心+汗水=成功。 让我们高呼:“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4. 求与诗句有关的记叙文与王勃畅谈(背景:21世纪的某年某月某日,一位科学家终于发明了一台能穿越时空的可视电话机,一位王勃的崇拜者有幸成为第一个试用者.电话接通了……以下为一位记者的复述记录) 请问是王勃先生吗?” “在下正是,敢问你是?” “我是一个未来人,想通过穿越时空来了解您.您的作品《滕王阁序》千古流传,另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更是脍炙人口,您能先为我们介绍一下您当时是如何写下《滕王阁序》这作品的吗?” “可以.唉!说来话长:其实当时我正要去看望我的父亲,路过南昌时,赶上都督阎伯屿成功新修滕王阁,重阳日在滕王阁大宴宾客.于是我便前往拜见,热情的阎都督便请我参加宴会.阎都督这次宴客,是为了向大家夸耀女婿孟学士的才学.让女婿事先准备好一篇序文,在席间当作即兴所作书写给大家看.宴会上,阎都督让人拿出纸笔,假意请诸人为这次盛会作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辞不写,而我当时是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竟不知推辞,反而接过纸笔,当众挥笔而书,也没有注意阎都督已经不高兴了.” “那么当你在创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时写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呢?为什么要这么写呢?” “……其实自己也不太清楚,因为朋友无论相隔多远都想在一起,那时我的心中满是对朋友的不舍和勉励,于是就写下了这首诗.” “有人说你这是一种自我安慰,是这样的吗?” “我想不是的.当时我只是十分自然地表达送朋友惜别的情感,并没有想到自己.” “那么你对朋友、知己的看法是?” “只要是互相了解,有着真挚友谊的人,即使相隔再远也能做到像就在身旁那样倍感亲切.” 那么对于别人称你、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又有什么看法呢?” “我……” (由于信号的不稳定,通信被迫终止,但似乎所有人都觉得很满意.那位幸运的试用者在事后说:“只要是互相了解,有着真挚友谊的人,即使相隔再远也能做到像就在身旁那样倍感亲切.我相信这样的友谊无处不在,而且我坚信有这种友谊的世界将会永远美好!”。 5. 关于古诗名句的作文可以叙述自己有关诗句的经历或自己从中得到的启推荐你去看: 古典诗词的美丽与哀愁《人生若只如初见》这一本书。 文章列表: 人生若只如初见 后记:功夫应在诗外 2007-05-26 13:29 当时只道是寻常(二) 2007-05-26 13:27 当时只道是寻常(一) 2007-05-26 13:25 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生死相许(二) 2007-05-26 13:24 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生死相许(一) 2007-05-26 13:22 断肠人在天涯 2007-05-26 13:21 断肠词(二) 2007-05-26 13:19 断肠词(一) 2007-05-26 13:17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007-05-26 13:16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2007-05-26 13:14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2007-05-26 13:13 风住尘香花已尽 2007-05-26 13:11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2007-05-26 13:10 江城子 2007-05-26 13:08 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2007-05-26 12:52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2007-05-26 12:50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2007-05-26 12:49 星沉海底当窗见,雨过河源隔座看 2007-05-26 12:47 三生杜牧,十里扬州,前事休说 2007-05-26 12:45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2007-05-26 12:44 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2007-05-26 12:42 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 2007-05-26 12:41 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2007-05-26 12:39 薛涛笺上十离诗 2007-05-26 12:38 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2007-05-26 12:37 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二) 2007-05-26 12:35 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一) 2007-05-26 12:34 昔日芙蓉花,今成断根草 2007-05-26 12:32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2007-05-26 12:30 潘岳悼亡犹费词(二) 2007-05-26 12:28 潘岳悼亡犹费词(一) 2007-05-26 12:27 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 2007-05-26 12:25 天不绝人愿,故使侬见郎 2007-05-26 12:21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移 2007-05-25 22:57 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2007-05-25 22:53 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 2007-05-25 22:51 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2007-05-25 22:49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2007-05-25 22:46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007-05-25 22:44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2007-05-25 22:41 人生若只如初见(二)长恨歌 2007-05-25 22:40 人生若只如初见(一)怨歌行 2007-05-25 22:39 此一生,与谁初见?——自己给自己的书评 2007-05-25 22:38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不甘于淹没在浩瀚书海中的作品。她似在谈诗词,又似在谈风月。 她不拘泥于对古典诗词字面的理解,也非传统意义上的简单赏析,而是一种风格独特、感情丰富的散文随笔。她用清丽、感性的笔调,配以优雅、飘逸的插图,描绘出一幕幕古典诗词背后唯美、动人的历史爱情画卷,引领读者倾听一段段经典、震撼的浪漫往事。 诗人,词人,凸现其旷世奇才与至真性情。才子,佳人,似笑非笑的嫣然,执迷不悔的凛然,心照不宣的释然,让我们在悲喜交加中恍然……。 6. 以古诗句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求更持红烛赏残花人们常在盛唐的诗歌中流连忘返,怀想这个世界曾经有过的辉煌,曾经有过的奔放与自由。 那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壮丽的一章。 繁花落尽,一派萧索,茫然四顾,没了主张。 精神上的失落,与社会的整体衰落成正比。中唐之后,诗歌再无盛唐之流畅洒脱,没有了滚滚而来,没有了浩荡而去。 自盛唐之后,是否再无诗歌之美,艺术之魂了呢? 盛唐,诗人总是直抒胸臆,无论各自景况如何不堪,也都是心志坚强,神态自若。中唐之后,犹到晚唐,更多的诗人则是俯首低视,近距离地审视自身,拉近自己和外界的距离。 人性的回归在这种低调的色彩中有了新生,一些属于自我的文学美开始被发现。“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这样辞藻华丽、音韵悠扬的词句若从李白杜甫口中,断然是脱落不出来的,隐晦艰涩不是盛唐之风,而在晚唐就有了和谐之美,与社会整体的调子达到了统一。 亮丽的流彩逐渐归于平和、柔美、含蓄,视野变小了,心灵的空间更大了,客观事物的陈述往往被虚化,性灵凸显出来了。即便有长剑当歌,起舞弄影,也是孤单和清寡的,是一种不胜寒风的苍凉与落魄,凄婉与愁怨在字里行间渗透,在情绪的渲染中扩散。 把这种低冷色调的美发展成熟并到极致的,当推晚唐诗人李商隐。盛唐的铺陈与挥霍,饱满与激昂在晚唐之后已鲜见踪迹,从阳刚到阴柔,诗人的审美情趣也逐渐回归到了一种自然状态,“身无彩霞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这完全由心象所构筑的形象,看似匪夷所思,实则相当精妙地把内心情感表露出来,达到与读者内心强烈共鸣的艺术效果。 这些用内心幻象寄于客观事物的艺术表达,把中国文字的意境美推向了高峰,文字更有了多角度展现客观与主观之间相互替换、相互映衬的表达手法,在心象与外物之间构筑了一道互通的桥梁。人的内心情感和体验用朦胧凄艳的语言表达出雾里看花般更为悠远的情境。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的诗歌如含泪的美女,哀而不伤,艳而不靡。 在缠绵与清幽中让人顾盼回首,低眉浅语,有万般风情万种情思,你可以任由心象在诗句中幻化飞舞,在内心情感的跌宕中起伏无定。 李商隐的诗歌在阴柔之美中不乏病态,但是这些丝毫不减损其诗歌的温润而成熟,绚目而沉郁,回味绵长,意象万千。 “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若断若续中,把人引向遐想,引向对自身世界的感悟。他的诗歌无须去读懂,而是体会,是真正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有在他所营造的情境中感悟自身世界,回味诗人所要表达的情绪与心象,才能在似懂非懂之间感受到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