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桃李

1."桃李"这个词有什么出处

桃李

(1).桃花与李花。《诗·召南·何彼襛矣》:“何彼襛矣,华如桃李。”后因以“桃李”形容貌美。 唐 张说 《崔讷妻刘氏墓志》:“珪璋其节,桃李其容。”

(2).《韩诗外传》卷七:“夫春树桃李,夏得阴其下,秋得食其实。”后遂以“桃李”比喻栽培的后辈和所教的门生。 唐 刘禹锡 《宣上人远寄和礼部王侍郎放榜后诗因而继和》:“一日声名遍天下,满城桃李属春官。”《资治通鉴·唐则天后久视元年》:“ 仁杰 又尝荐夏官侍郎 姚元崇 等数十人,率为名臣。或谓 仁杰 曰:‘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 明 李东阳 《胡忠安公挽诗四十韵》:“桃李当时盛,葭莩后代连。”川剧《柳荫记》第三场:“老朽 孟继轲 ,设馆 尼山 ,数十余年,循循善诱,教人不倦,门前桃李,广遍 江 南。”

(3).喻人的青春年少。 明 徐渭 《又启严公》:“誓将收桑榆之效,以毋贻桃李之羞,一雪此言,庶酬雅志。” 清 姚鼐 《旌表贞节大姊六十寿序》:“吾尝阅 归熙甫 作《顾文康之女寿序》,言其家隆盛,能以艳阳桃李之年,而有冰雪风霜之撡。”

(4).喻争荣斗艳、品格低下的小人、庸人。 唐 李白 《赠韦侍御黄裳》诗之一:“桃李卖阳艳,路人行且迷;春光扫地尽,碧叶成黄泥。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宋 叶适 《周会卿》诗序:“一干之兰,芳香出林,岂纷然桃李能限断哉!”

2.桃李满门,桃李是什么意思

1、桃李满门比喻学生很多。

出处:《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白居易(唐)

绿野堂开占物华,路人指道令公家。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译文:

绿野堂开着占尽了万物的精华,路人说那就是令公的家,令公的学生遍布天下,何须在房前再种花呢?此诗运用借代的修辞,以桃李代学生,绿野堂指的是唐代裴度的房子名。这首诗通过写裴度房子不用种花就占尽了万物的精华(房子显眼气派)。表现了对一个老师桃李满天下芳名远播的赞美。

2、桃李,指学生。教师百年“树人”所得的硕果,往往比喻老师辛勤栽培的学生。

出处:汉代韩婴《韩诗外传》卷七:“夫春树桃李,夏得阴其下,秋得食其实。”

译文:那春天种下桃树李树,夏天在树下成荫,秋天可以吃他们的果实。

扩展资料:

桃李满门的典故:

唐高宗时,有位清廉的官名叫狄仁杰,他曾在一年之内,裁决了一万七千多人的罪名;在江南当巡抚使时,他率先追查各地来历不明的宗教所建立的庙宇,以破除人们的迷信;在担任预州刺史时,他更全力救助那些含冤受罪的人,有二千多人得以洗刷罪名,重新获得清白。

他的政绩深得老百姓的好评,是一名刚正清廉的好官。武则天在位的时候,狄仁杰虽然受到奸臣的陷害,被降级为于江村小官,但是因为他一向深得百姓的拥戴,其它官员也都支持他,所以不久又重回朝廷当宰相。

有一次,武则天请他推荐一个尚书郎,他毫不避嫌的推举自己的儿子担任这个职位。当时,有人听到狄仁杰举荐自己的亲人,就嘲讽他:天下桃李贤才,似乎都出你的门下。但事后证明,他并不是基于个人情感推荐,而是他的儿子真的有才能。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桃李满门

搜狗百科-桃李

3.诗经中写桃的篇章有哪些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国风·周南·桃夭

何彼秾矣,华如桃李。

平王之孙,齐侯之子。

——国风·召南·何彼秾矣

园有桃,其实之肴。

心之忧矣,我歌且谣。

——国风·魏风·园有桃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大雅·荡之什·抑

肇允彼桃虫,拼飞维鸟。

未堪家多难,予又集于蓼。

——诗经·周颂·小毖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国风·卫风·木瓜

4.为什么用“桃李”来指当代学生

“桃李”原本就是指桃和李。

桃花和李 花盛开的时候纷繁艳丽,在我国最早的诗歌 总集《诗经》中就有“华如桃李”的诗句, 因此后世用桃李来形容貌美,也喻人青春 年少。 《韩诗外传》中曾说:“夫春树桃李者, 夏得阴其下,秋得其实。”

后遂以“桃李” 比喻栽培的后辈和所教的门生。据北宋司马 光的《资治通鉴•唐纪•则天后久视元年》 记载:狄仁杰推荐了姚元崇等数十人,这些 人后来皆为名臣,时人对狄仁杰说:“天下 桃李,悉在公门矣/后世使用“桃李满天下” 来比喻所培育的人才极多,遍布各地。

5.学生为什么叫“桃李”

春天迟迟不来,桃花、李树都没了劲头儿,实在让人沮丧得很。

要知道,桃李是很富有生气的东西,咱们常说“桃李天下”,是多么有生命力的比喻。 话说回来,“桃李天下”通常说的是学生很多,那么为什么人们将“桃李”比作门生呢? 古代有本书,叫做《韩诗外传》,是个汉代学者写的,因为书里的内容和《诗经》有很大关系,所以书名中带有一个“诗”字,又因为作者叫韩婴,所以是“韩诗”。

这本书里讲了很多故事、道理,有那么几百条,每一条后面都引用《诗经》中的诗句做结论。 其中有一个故事,说的是春秋时期,魏国有个大臣叫子质,是个挺有势力的人物,在位的时候保举过很多人。

后来不知怎么的,他犯了事儿,丢了官到外地游历。 子质遇到一个叫简主的人,对着简主发了好一通牢骚。

他说,朝廷里的官有一半是我推荐的,边境上的将领也有一半是我举荐的,按说他们该感恩戴德吧?可是现在呢,他们背叛我,我出了事儿,没一个站在我这边的,以后我再也不干举荐这种事儿了。 古文原话是这么说的:“从今已后,吾不复树德于人矣。”

这个“树”字,子质反复用了好几次,有“培养”“建立”的意思。 简主是这么回答他的。

他说,子质你错了,春天种下桃树和李子树的人,到了夏天可以在树下乘凉,秋天的时候能收获果实;可是如果在春天种下蒺藜——是种长刺的植物——夏天没法采到叶子,秋天只能收获它的刺。简主总结道:“所以说,得什么结果,要看你种什么,你种的树不对,怎么能指望有好果子吃?君子,都是先选后种。”

在这个故事里,“桃李”就带有栽培的意思,被用来比喻门生故吏了,而且从简主的话来看,“桃李”是带有褒义的词,不是什么学生都能归入此列的。试想,一个老师教了一辈子,都是下三滥,大概也不好意思说自己“桃李天下”吧? 其实“桃李”在更早的时候还有别的意思。

《诗经》里有一句话叫做:“何彼■矣,华若桃李。”这话的意思,本来是形容一辆马车,它的装饰很华丽。

可是它还有一层意思。因为马车上坐着人,谁呢?一位美女,所以这句诗明着是夸车,其实是夸人,形容艳丽得像桃李一样。

所以后来人们就用“桃李”形容年轻或者貌美。 大家都知道,《诗经》中不是有一句“桃之夭夭”吗,也是形容花的艳丽。

后来有人把这一句和“何彼■矣,华若桃李”结合了起来,衍生出一个词语叫做“夭桃■李”,比喻人年少貌美。

6.桃李为什么是学生的意思

“桃李”原本就是指桃和李。

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华如桃李”的诗句,因此后世用桃李来形容貌美,也喻人青春年少。“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意思是说桃李虽不会说话,但是凭着花和果实,自然能吸引人们在树下走出一条小道。

比喻只要真诚、忠实,就会感动人,为人所景仰。 《韩诗外传》中曾说:“夫春树桃李者,夏得阴其下,秋得其实。”

后遂以“桃李”比喻栽培的后辈和所教的门生。据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唐纪・则天后久视元年》记载:狄仁杰推荐了姚元崇等数十人,后来皆为名臣,时人对狄仁杰说:“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

”后世使用“桃李满天下”来比喻所培育的人才极多,遍布各地。我国是文明古国,是世界上最早生产纺织品的国家之一。

用麻织出来的是“布”,而相对用丝织出的是“帛”。布与帛相比,前者质粗而价低,后者质精而价高。

由于古代贵族穿帛衣服居多,庶人穿不起帛而孩子能穿布,所以布衣成了平民百姓的代称。后来也多以称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除外,还有一种“短褐”是用粗毛或粗麻织成的,为穷人所穿。 所以称之为布衣。

玉兔成为月亮的代表起源于“玉兔捣药”。 “玉兔捣药”原是道教掌故之一。

相传月亮之中有一只兔子,浑身洁白如玉,所以称作“玉兔”。这只白兔拿着玉杵,跪地捣药,服用这药丸可以长生成仙。

久而久之,玉兔便成为月亮的代名词,古代文人写诗作词,也常常以玉兔象征月亮。 桃李典故: 来源于春秋时期子质和简子的典故。

据汉朝《韩诗外传》记载,春秋时,魏国有个叫子质的大臣,他得势时曾保荐过很多的人。后丢官只身跑到北京,见到一个叫简子的人,向他发牢骚,埋怨自己过去培养的人在危难时不肯帮助他。

简子听后笑着对子质说:春天种了桃树和李树,到夏天可在树下纳凉休息,秋天还可吃到可口的果实。 可是,如果你春天种的是蒺藜,到夏天就不能利用它的叶子,而秋天它长出来的刺倒要扎伤人。

你过去培养、提拔的人都是些不值得保荐的人,所以君子培养人才,就象种树一样,应先选好对象,然后再培植啊!简子用比喻批评子质培养人才不当。故后人就把培养人才叫做“树人”;把提拔培养的优秀人才叫做“桃李”。

你好!我今天23岁。

7.学生为什么叫“桃李”

春天迟迟不来,桃花、李树都没了劲头儿,实在让人沮丧得很。

要知道,桃李是很富有生气的东西,咱们常说“桃李天下”,是多么有生命力的比喻。 话说回来,“桃李天下”通常说的是学生很多,那么为什么人们将“桃李”比作门生呢? 古代有本书,叫做《韩诗外传》,是个汉代学者写的,因为书里的内容和《诗经》有很大关系,所以书名中带有一个“诗”字,又因为作者叫韩婴,所以是“韩诗”。

这本书里讲了很多故事、道理,有那么几百条,每一条后面都引用《诗经》中的诗句做结论。 其中有一个故事,说的是春秋时期,魏国有个大臣叫子质,是个挺有势力的人物,在位的时候保举过很多人。

后来不知怎么的,他犯了事儿,丢了官到外地游历。 子质遇到一个叫简主的人,对着简主发了好一通牢骚。

他说,朝廷里的官有一半是我推荐的,边境上的将领也有一半是我举荐的,按说他们该感恩戴德吧?可是现在呢,他们背叛我,我出了事儿,没一个站在我这边的,以后我再也不干举荐这种事儿了。 古文原话是这么说的:“从今已后,吾不复树德于人矣。”

这个“树”字,子质反复用了好几次,有“培养”“建立”的意思。 简主是这么回答他的。

他说,子质你错了,春天种下桃树和李子树的人,到了夏天可以在树下乘凉,秋天的时候能收获果实;可是如果在春天种下蒺藜——是种长刺的植物——夏天没法采到叶子,秋天只能收获它的刺。简主总结道:“所以说,得什么结果,要看你种什么,你种的树不对,怎么能指望有好果子吃?君子,都是先选后种。”

在这个故事里,“桃李”就带有栽培的意思,被用来比喻门生故吏了,而且从简主的话来看,“桃李”是带有褒义的词,不是什么学生都能归入此列的。试想,一个老师教了一辈子,都是下三滥,大概也不好意思说自己“桃李天下”吧? 其实“桃李”在更早的时候还有别的意思。

《诗经》里有一句话叫做:“何彼■矣,华若桃李。”这话的意思,本来是形容一辆马车,它的装饰很华丽。

可是它还有一层意思。因为马车上坐着人,谁呢?一位美女,所以这句诗明着是夸车,其实是夸人,形容艳丽得像桃李一样。

所以后来人们就用“桃李”形容年轻或者貌美。 大家都知道,《诗经》中不是有一句“桃之夭夭”吗,也是形容花的艳丽。

后来有人把这一句和“何彼■矣,华若桃李”结合了起来,衍生出一个词语叫做“夭桃■李”,比喻人年少貌美。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