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曹植的《杂诗》前两句是“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杂诗 魏晋• 曹植 南国有佳人, 容华若桃李。 朝游江北岸, 夕宿潇湘沚。 时俗薄朱颜, 谁为发皓齿? 俯仰岁将暮, 荣耀难久恃。 [注释] ① 佳人:美人。②沚zhǐ:水中的小块陆地。 [赏析] 曹植在建安文人中年龄较小,成就最为突出,与曹魏后期的大诗人阮籍,交相辉映。曹植才华横溢,有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可惜很不得志。 特别是曹操死后,他备受其兄曹丕(魏文帝)、侄子曹睿(魏明帝)的防范、迫害,不但政治上的雄心无法实现,而且屡徙封地,还经常担心遭杀身之祸,陷入苦闷与惶恐之中,连生活都很不安定,根本谈不上实现其政治抱负。因此,他的诗除表现了建功立业的慷慨情怀外,更多地表现他后期那种苦闷矛盾的心情。 这首诗便是曹植后期所作,在构思和写法上,明显地学习屈原辞赋中以香草美人作喻的手法,采用比喻手法,以佳人自比,表现了他怀才不遇的苦闷。诗的前四句侧重叙述描写,用语简练爽朗。 写出南国佳人的容貌艳若桃李之花,她的足迹遍及“江北”、“潇湘”,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日夜奔波劳顿,她那甜美的歌声响彻大江南北。诗的后四句转而议论抒怀。 “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二句,文采斐然,简练峭直,语短情长,含蓄丰富,意境深邃,颇具爽朗自然之美,耐人吟咏咀嚼。这两句表面写佳人尽管有超群的美貌和悦耳的歌唱才能却不为人赏识,字里行间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 结尾二句,感叹时光流驶,岁月无情,佳人的容华再美却难以久恃,寄寓了自己盛年时虽有盖世才华、远大抱负却无法施展的深沉慨叹。 萧统《文选》选录曹植《杂诗》六首,获得历代诗评家的赞赏和肯定,这里选的是第四首。 清代张玉谷《古诗赏析》(卷九)阐释这首诗题旨说:“通体以佳人作比,首二自矜,中四自惜,末二自慨,音促韵长。”这种解释比较中肯,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地理解这首诗。 2.学生为什么叫“桃李”春天迟迟不来,桃花、李树都没了劲头儿,实在让人沮丧得很。 要知道,桃李是很富有生气的东西,咱们常说“桃李天下”,是多么有生命力的比喻。 话说回来,“桃李天下”通常说的是学生很多,那么为什么人们将“桃李”比作门生呢? 古代有本书,叫做《韩诗外传》,是个汉代学者写的,因为书里的内容和《诗经》有很大关系,所以书名中带有一个“诗”字,又因为作者叫韩婴,所以是“韩诗”。 这本书里讲了很多故事、道理,有那么几百条,每一条后面都引用《诗经》中的诗句做结论。 其中有一个故事,说的是春秋时期,魏国有个大臣叫子质,是个挺有势力的人物,在位的时候保举过很多人。 后来不知怎么的,他犯了事儿,丢了官到外地游历。 子质遇到一个叫简主的人,对着简主发了好一通牢骚。 他说,朝廷里的官有一半是我推荐的,边境上的将领也有一半是我举荐的,按说他们该感恩戴德吧?可是现在呢,他们背叛我,我出了事儿,没一个站在我这边的,以后我再也不干举荐这种事儿了。 古文原话是这么说的:“从今已后,吾不复树德于人矣。” 这个“树”字,子质反复用了好几次,有“培养”“建立”的意思。 简主是这么回答他的。 他说,子质你错了,春天种下桃树和李子树的人,到了夏天可以在树下乘凉,秋天的时候能收获果实;可是如果在春天种下蒺藜——是种长刺的植物——夏天没法采到叶子,秋天只能收获它的刺。简主总结道:“所以说,得什么结果,要看你种什么,你种的树不对,怎么能指望有好果子吃?君子,都是先选后种。” 在这个故事里,“桃李”就带有栽培的意思,被用来比喻门生故吏了,而且从简主的话来看,“桃李”是带有褒义的词,不是什么学生都能归入此列的。试想,一个老师教了一辈子,都是下三滥,大概也不好意思说自己“桃李天下”吧? 其实“桃李”在更早的时候还有别的意思。 《诗经》里有一句话叫做:“何彼■矣,华若桃李。”这话的意思,本来是形容一辆马车,它的装饰很华丽。 可是它还有一层意思。因为马车上坐着人,谁呢?一位美女,所以这句诗明着是夸车,其实是夸人,形容艳丽得像桃李一样。 所以后来人们就用“桃李”形容年轻或者貌美。 大家都知道,《诗经》中不是有一句“桃之夭夭”吗,也是形容花的艳丽。 后来有人把这一句和“何彼■矣,华若桃李”结合了起来,衍生出一个词语叫做“夭桃■李”,比喻人年少貌美。 3."桃李"这个词有什么出处桃李 (1).桃花与李花。《诗·召南·何彼襛矣》:“何彼襛矣,华如桃李。”后因以“桃李”形容貌美。 唐 张说 《崔讷妻刘氏墓志》:“珪璋其节,桃李其容。” (2).《韩诗外传》卷七:“夫春树桃李,夏得阴其下,秋得食其实。”后遂以“桃李”比喻栽培的后辈和所教的门生。 唐 刘禹锡 《宣上人远寄和礼部王侍郎放榜后诗因而继和》:“一日声名遍天下,满城桃李属春官。”《资治通鉴·唐则天后久视元年》:“ 仁杰 又尝荐夏官侍郎 姚元崇 等数十人,率为名臣。或谓 仁杰 曰:‘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 明 李东阳 《胡忠安公挽诗四十韵》:“桃李当时盛,葭莩后代连。”川剧《柳荫记》第三场:“老朽 孟继轲 ,设馆 尼山 ,数十余年,循循善诱,教人不倦,门前桃李,广遍 江 南。” (3).喻人的青春年少。 明 徐渭 《又启严公》:“誓将收桑榆之效,以毋贻桃李之羞,一雪此言,庶酬雅志。” 清 姚鼐 《旌表贞节大姊六十寿序》:“吾尝阅 归熙甫 作《顾文康之女寿序》,言其家隆盛,能以艳阳桃李之年,而有冰雪风霜之撡。” (4).喻争荣斗艳、品格低下的小人、庸人。 唐 李白 《赠韦侍御黄裳》诗之一:“桃李卖阳艳,路人行且迷;春光扫地尽,碧叶成黄泥。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宋 叶适 《周会卿》诗序:“一干之兰,芳香出林,岂纷然桃李能限断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