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桃李的古诗1.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香。王冕 2. 城中桃李须臾尽,争似垂杨地限时。 刘禹锡 3.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黄庭坚 4. 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 唐·李白 5. 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也知物有深意,故遣幽人在空谷。 苏轼 6. 枝间新绿于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元好问 7. 树荆棘得刺,树桃李得荫。 8. 艳如桃李,冷若冰霜。 2.城南古诗赏析城南 曾巩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翻译 春雨迅猛,池塘水满,遥望群山,高低不齐,东边西侧,山路崎岖.热热闹闹地开了一阵的桃花和李花,此刻已开过时了,只见眼前春草萋萋,碧绿一片. 注.路东西:分东西两路奔流而去简析 昔日绚丽似锦的桃李经受不住暴雨袭击的考验,已经零落殆尽,结束了一年一度的短暂青春;而惟有一片青草,不仅未被摧毁,反而翠绿欲滴,并且长得齐齐整整,毫无零乱倒伏之状.诗人写暴雨并通过与“桃李花开尽”对比,烘托出青草的难以摧毁的精神.这暗示一条哲理:桃李虽艳丽,生命力却弱;青草虽朴素,生命力却甚强. 《城南》二首描写了暮春时节大雨过后的山野景象,笔调流畅优美,读来琅琅上口,令人赏心悦目.特别是“惟有青青草色齐”这一句,沁着水珠的草地鲜亮碧绿,表明雨后的大自然依然充满生机,这是作者的神来之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格调超逸,清新隽永.此诗能注意选取日常习见但又有典型意义的景物作为描写对象,含理趣而又不失诗意,因此既深刻又自然,耐人玩味.。 3.含有“桃李”的唐诗,只要五言绝句或七言绝句思公子 邢邵 绮罗日减带,桃李无颜色。 思君君未归,归来岂相识。 题兴化寺园亭 贾岛 破却千家作一池, 不栽桃李种蔷薇。 蔷薇花落秋风起, 荆棘满亭君自知。 竹枝 刘禹锡 山上层层桃李花, 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 长刀短笠去烧□。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 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 且教桃李闹春风。 春怨 王昌龄 音书杜绝白狼西,桃李无颜黄鸟啼。 寒雁春深归去尽,出门肠断草萋萋。 新载梅 白居易 池边新种七株梅,欲到花时点检来。 莫怕长州桃李妒,今年好为使君开。 代迎春花招刘郎中 白居易 幸与松筠相近栽,不随桃李一时开。 杏园岂敢妨君去,未有花时且看来。 长洲曲新词 白居易 茂苑绮罗佳丽地,女湖桃李艳阳时。 心奴已死胡容老,后辈风流是阿谁? 4.古诗中和成语故事中“桃李”“汗青”“高足”“桑梓”各指什么桃李:培养的后辈或所教的学生。桃李结果繁多,“桃李满天下”比喻所栽培的后辈或所教的学生极多,各地都有。 唐朝宰相狄仁杰向武则天推荐了姚崇等数十个人,后来他们都成了当时的名臣。有人赞扬狄仁杰:天下桃李都出在您的门下了!因此后人就用“桃李”代称学生或所荐人才,如说“某某老师桃李满天下”。 高足:优秀学生。古代评论马,以高足、中足、低足来判断优劣,高足最好。后来人们以物代人,用“高足”代称优秀学生。 汗青:书册,史册。古代书写用的是竹简,书写前,将青竹在火上烤,去掉水分。干后的青竹,容易书写而且不易生虫。后来人们用书写 材料代称书写结果,就用“汗青”代称书册、史册了。民族英雄文天祥就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 桑梓:家乡、故乡。古代,人们喜欢在住宅周围栽植桑树和梓树,后来人们就用此物代处所,用“桑梓”代称家乡。 赞扬某人为家乡 造福,往往用“功在桑梓”。 布衣:麻布之类的衣服。因古代布衣是平民的衣着,故代指平民。 巾帼:古代妇女戴的头巾,故代指妇女。 裙钗:唐朝以后用裙钗代指妇女 豆蔻(kòu):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年,豆蔻枝头二月初。”后称十三四岁女孩为“豆蔻年华。 而立:《论语?为政》中“三十而立。”就是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不惑:《论语?为政》中有“四十而不惑。”之言。不惑,指遇事能明辨不疑。因此以后就用作四十岁的代称。 知命:《论语?为政》中有“五十而知天命”之说,以后凡五十岁都用“知命”作代称。 花甲:指六十花甲,以天干、地支的名号相配而得,后来用作六十岁的代称。 耳顺:也是六十岁的代称,意思是到了这个年龄于世无争了。 古稀: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因而代指七十岁。 耄耋:(mào dié):指八九十岁的年纪。 人的代称: 炮筒子:指性情急躁或心直口快的人。 狗腿子:指坏人的帮凶。 台柱子:原先比喻戏中的主要演员,现指代单位里不可缺少的重要人物。 5.李白诗 桃李何处开 此花非我春 什么意思这是一首以古讽今、寄慨抒怀的五言古诗。诗的主题是感慨怀才不遇。 前四句用战国时燕昭王求贤的故事。燕昭王决心洗雪被齐国袭破的耻辱,欲以重礼招纳天下贤才。他请郭隗推荐,郭隗说:王如果要招贤,那就先从尊重我开始。天下贤才见到王对我很尊重,那么比我更好的贤才也会不远千里而来了。于是燕昭王立即修筑高台,置以黄金,大张旗鼓地恭敬郭隗。这样一来,果然奏效,当时著名游士如剧辛、邹衍等人纷纷从各国涌来燕国。在这里,李白的用意是借以表明他理想的明主和贤臣对待天下贤才的态度。李白认为,燕昭王的英明在于礼贤求贤,郭隗的可贵在于为君招贤。 然而,那毕竟是历史故事。次四句,诗人便化用前人成语,感讽现实。“青云士”是指那些飞黄腾达的达官贵人。《史记。伯夷列传》说:“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者!”意思是说,下层寒微的士人只有依靠达官贵人,才有可能扬名垂世,否则便被埋没。李白便发挥这个意思,感慨说,无奈那些飞黄腾达的显贵们,早已把我们这些下层士人象尘埃一样弃置不顾。显贵之臣如此,那么当今君主怎样呢?李白化用阮籍《咏怀》第三十一首讽刺魏王语“战士食糟糠,贤者处蒿莱”,尖锐指出当今君主也是只管挥霍珠玉珍宝,追求声色淫靡,而听任天下贤才过着贫贱的生活。这四句恰和前四句形成鲜明对比。诗人在深深的感慨中,寄寓着尖锐的揭露和讽刺。 现实不合理想,怀才不获起用,那就只有远走高飞,别谋出路,但是前途又会怎样呢?李白用了春秋时代田饶的故事,含蓄地抒写了他在这种处境中的不尽惆怅。田饶在鲁国长久未得到重用,决心离去,对鲁哀公说:“臣将去君,黄鹄举矣!”鲁哀公问他“黄鹄举”是什么意思。他解释说,鸡忠心为君主效劳,但君主却天天把它煮了吃掉,这是因为鸡就在君主近边,随时可得;而黄鹄一举千里,来到君主这里,吃君主的食物,也不象鸡那样忠心效劳,却受到珍贵,这是因为黄鹄来自远方,难得之故。所以我要离开君主,学黄鹄高飞远去了。鲁哀公听了,请田饶留下,表示要把这番话写下来。田饶说:“有臣不用,何书其言!”就离开鲁国,前往燕国。燕王立他为相,治燕三年,国家太平。鲁哀公为此后悔莫及。(见《韩诗外传》)李白在长安,跟田饶在鲁国的处境、心情很相似,所以这里说“方知”,也就是说,他终于体验到田饶作“黄鹄举”的真意,也要离开不察贤才的庸主,去寻求实现壮志的前途。但是,田饶处于春秋时代,王室衰微,诸侯逞霸,士子可以周游列国,以求遂志。而李白却是生活在统一强盛的大唐帝国,他不可能象田饶那样选择君主。因此,他虽有田饶“黄鹄举”之意,却只能“千里独徘徊”,彷徨于茫茫的前途。这末二句,归结到怀才不遇的主题,也结出了时代的悲剧,形象鲜明,含意无尽。 《古风》五十九首都是拟古之作。其一般特点是注重比兴,立意讽托,崇尚风骨,气势充沛,而语言朴实。这首显然拟阮籍《咏怀》体,对具体讽刺对象,故意闪烁其词,但倾向分明,感情激越,手法确似阮诗。这表明李白有很高的诗歌艺术素养和造诣。但从诗的构思和诗人形象所体现的全篇风格来看,这诗又确实保持着李白的独特风格。如上所述,首四句是咏历史以寄理想,但手法是似乎直陈史事,不点破用意。次四句是借成语以慨现实,但都属泛指,读者难以猜测。末二句是借故事以写出路,但只以引事交织描叙,用形象点到即止。总起来看,手法是故拟阮籍的隐晦,而构思则从理想高度来揭露现实的黑暗,表现出李白那种热情追求理想的思想性格,和他的诗歌艺术的一个主要的风格特征。 希望对你有帮助~~~ 6.“桃李无言,下自成蹊”这句古诗什么意思原意是桃树不招引人,但因它有花和果实,人们在它下面走来走去,走成了一条小路。比喻人只要真诚、忠实,就能感动别人。 出处 《史记·李将军列传》:“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唐代学者颜师古是这样解释“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桃李等树,不会说话,从不自我宣传,但是到桃李树下来的人却经常不断,树下的野地也会自然地踏出一条路来,这是因为桃李是实实在在地开出了美丽的花,结出了香甜的果,在为人们默默地服务,所以用不着吹嘘,人们自会欢迎它们。做事力求实际,不尚虚声,就叫“桃李不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