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词世俗化是什么意思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王朝”,宋代文化市场的繁荣达到了五千年华夏文明的巅峰。而文化市场的繁荣也引发了宋代文化消费的变迁。宋词作为紧贴当时时代步伐的一种文化载体也毫无疑问地更好地反映出其的变迁特征。本文即通过对不同时期宋词的比较与分析而得出宋代文化消费的变迁过程。 就历史背景来看,在宋代,文人收到了中国封建时期前所未有的优待。这与宋代文治而非武治的社会背景有关,通过抬高文人,为社会树立榜样与方向,稳定刚刚从五代战乱走出的社会结构。因而在宋代的文化娱乐市场中,文人居于非常明显的主导地位。在这种文治的社会形态下,文人士大夫凭借其崇高的地位,较为宽裕的经济环境,成为了整个社会歆羡的阶级团体。这种歆羡在市井阶层中便已积极参与文化消费的形式显现出来。而市井阶层对文化消费的参与也反过来对宋代文人的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市场的刺激下,一些直接面对市场的文化形式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以一代之文学宋词而论,宋代发达的娱乐市场的存在构成了其创作的背景,因而在一些文学大家的笔下我们也不难见到表达风花雪月,偎红倚翠的内容,这样的风格,若没有了文化市场作为媒介便也无从发迹。从宋词的繁盛体会宋代文化消费的变迁,对研究宋代历史或是今日文化消费变迁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此外,唐宋时期乃是华夏古代商品经济的第二次高峰时期。时至宋朝,虽然主体经济形态还是封建社会下的自然经济,然而处于次位的商品经济已经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保证了人民生活的发展;词曲艺术的繁荣,改变了人民生活的习俗。在这样的背景下,为宋词乃至整个文化消费提供了改变的基础。这些改变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宋词、文化消费趋于世俗化。 在宋词不断雅化的总体态势下,随着市井文化的形成,文学不断俗化。在这一大背景下,宋词亦浸染时风,颇多俗化之处。尤其是在北宋后期至南渡之际,俗化成为一种潮流。而这种潮流也拉近了宋词这种文学形式与市井百姓的距离,从而使文化消费实现了世俗化的改变。宋词俗化的主要表现可以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题材世俗化。唐五代以及宋初的词多关注与歌舞宴会、男欢女爱、感伤时世。然而宋代中后期无论在文人还是在词人的作品之中,我们都可以发现很多以“市井细民”生活为主要内容,反应“下里巴人”的生活为主题的例子。这些转变,令词作具有浓郁的市井气息与乡野风味。如柳永擅写市井妇女、歌伎的恋情,游子、士子的愁思。然而区别于其他词人的填词方法,他善于以市井男女之声转述情思。《忆帝京》(薄衾小枕天气)中男子委婉曲折的离愁和近于宋白话的词语,是柳永这一转变的有力证明。虽然这样的俗化招致其他词人的批评,但“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说明了词早已成为文化消费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技巧通俗化。一部分词人有意识的借用谐音、双关、顶针等类似民歌中的技巧而填词。词人的这种主动向民间学习的行为进一步加深了词在市井小民中的传播。纵观欧阳修所著文章,仿佛在聆听一个哲学家对人生的感悟与深思,然而在其写作的词中却如一个风流倜傥的公子。这与他充分学习民间联章体,描绘景物,续写情思,从而使词洋溢着清新的格调不无关系。 词的这种俗化,一方面可以看做是词人对自身文学风格的一种探索,然而另一方面,则是由特定时间下的文化市场需求所决定的。这不仅反映出各阶层认识现实生活的强烈愿望,也体现了文化艺术下移到市井生活的趋势,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或许是对这一变化的最好解释。宋代市民除了追求基本的物质消费,也开始追求人体感官的消费,其中主要就表现在伎艺演说方面。而词的衍生与妓乐可谓唇齿相依。填词的主要动机便是付诸歌妓,在瓦子勾栏里吟唱,很多词便是以此流传。经过俗化后的词韵律简单轻快,用语简单明白,不像诗文端庄肃重,更受市井小民的喜爱。因而不难理解宋词中这种世俗化的趋势。 2.文化消费的群体从贵族阶级、精英阶层走向了市井百姓。 2.为何说苏轼词风是词的充分“士大夫化”北宋建立六七十年后,在社会繁华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社会矛盾。 为了 缓和这些矛盾,一些有识之士纷纷主张改革。从“庆历新政”到“王安石变 法”,虽因保守势力的阻挠和反对而终至失败,但改革却给社会生活各方面带 来了深刻的影响,词坛上的“改革之风”也随之而刮起。 苏轼“以诗为词”的变革,打破了 “诗言志”而“词言情”的题材分 工,变革了 “诗庄词媚”的风格。长期以来,词被视为“小道”、“艳科”, 反映重大社会生活的题材只能入诗,却不能用词来写。 苏轼却以诗的内容与题 材入词,以词抒写了爱国的豪情壮志,如代表作《江城子•密州出猎》:“会 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他在词中怀古伤今、论史谈今、抒发爱国 之情、描写田园风光,真正做到了 “无意不可人,无事不可言”(清刘熙载 《艺概•词曲概》)。 经过苏轼的创作,人们才真正看到词也可以反映更广阔 的生活内容,也正是通过苏轼的创作,人们才开始突破词为“艳科”的狭小藩 篱,改变了词为“诗余”、“诗高词卑”的传统偏见。 苏轼在词史上另一个不可磨灭的功绩便是拓宽了词的意境,改变了词的 风格,使词与诗气脉相通,即创立了“豪放派”,如其代表作《念奴娇•赤壁 怀古》。 在苏轼之前的范仲淹和王安石也曾尝试作过一些豪放风格的词,如范 仲淹的《渔家傲》、《剔银灯》,王安石的《桂枝香•登临送目》之类的词在 当时以描写男情女爱为主的词坛上,可谓是振聋发聩的一声雷鸣。 但这些词远 没有苏轼词影响大,苏轼词摆脱了词的音乐枷锁,只把词当做一种句读不葺的 新体诗来作,词中或表现挽弓射虎的激昂慷慨,或表现为烟雨一蓑的开朗旷 达,为南宋以辛弃疾为代表的爱国词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苏轼词给词坛带来全新的风 貌,深深地影响了周围的一批词 人,与苏轼关系最密切的是“苏 门四学士”和“苏门六君子”。 “苏门四学士”指的是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 “苏门六 君子”是四学士之外再加陈师道 与李鹰。他们或多或少都接受了 苏轼“诗化”词风的影响,此 外,贺铸、李之仪、叶梦得、王安中、吴则 礼、唐庚等人,其创作也都向苏轼“诗化”方 向靠拢,从而被称为“苏门创作群体”。 如 黄庭坚在被贬时所作的《念奴娇》(断虹霁 雨),就是有意学习苏轼《念奴娇•赤壁怀 古》之豪放词风,黄庭坚自己也说此词“或以 为可继东坡赤壁之歌”。又如叶梦得的《临江 仙》,词中慨叹自笑天涯无定准,飘然到处 迟留”的漂泊生活,设想“遥知欹枕处,万壑 看交流”的开阔心胸,这些词都共同具有清旷 超逸的作风。 3.宋词中“士大夫词”和“市民词”有哪些代表人物鉴赏 这首《谢池春》用通俗浅近的语言,写离别相思之苦,其中可以看出柳永“市民词”的影响。 指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文人。齐孟尝君失势之后,门客纷纷离去,这些门客在《史记·孟尝君列传》中称为“士”,在《战国策·齐策四》记述同一事件时则称之为“士大夫”。《韩非子·诡使》载:“今士大夫不羞污泥丑辱而宦。”意思是士大夫无德行而任官。在这里,士大夫与官宦是两个含义,士大夫指文化人。可见,士大夫可以指在位的官僚,可以指不在位的知识分子,也可兼指。士大夫从此时起在中国历史上形成一个特殊的集团。他们是知识分子与官僚相结合的产物,是两者的胶着体。 士大夫词则包括晏殊、欧阳修、苏轼等名词家,表面是指官宦所作词,实际上这些作品格调更高,讲究用典,描写的也不局限于花间柳巷儿女情长,而是有了更多寄托,抒发了更多种类的情怀。 词本是歌乐艺人的专职,因此本身格调较低,多描写男欢女爱,闺阁情趣,语言也比较通俗艳丽。市民词即继承了词的这一特点,由身份较低的人创作,流传广泛的抒发个人情感的词作,代表人物当然是柳永,李清照也是。 4.【王国维“词至李后主而境界始大,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李煜前期的词风格绮丽柔靡,不脱“花间”习气.根据内容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描写富丽堂皇的宫廷生活和风花雪月的男女情事.还有一类是在宋朝的压力下感受到无力摆脱的命运时所流露的沉重哀愁,如《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他后期的词由于生活的巨变,以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使亡国之君成为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正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这些后期词作,凄凉悲壮,意境深远,已为苏轼,辛弃疾所谓的“豪放”派打下了伏笔,为词史上承前启后的大宗师.他的词由开始的刻意雕琢,追求字句的精雕细琢到后期的追求境界的高新清丽.可以说是一次蜕变,开创了词风由“小家子”的“伶工之词”到“大家之风”的“士大夫”的巨大转变.词史上词风亦是从他的后期作品开始踩不再注重字句的雕琢转而注重词意境的高远.故此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评价“词至李后主而境界始大,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