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世纪中国最佳诗歌(2000我们不难发现,能让我们感动的诗歌,无不是诗人情感的真切流露。他们对生命、自然的尊敬和感恩,以及对世间万物的悲悯情怀;对爱情、亲情、友情的珍爱,对灵魂的植入与拷问,以及是对 母性 的无限热爱,使得诗歌这 最清白无邪的事业 (荷尔德林语)得以推动和传承,并闪烁着最为耀眼的光辉。 人们为了认识大自然而打开,钻研和阅读的书本中的重大隐喻,只是另一个传递的相反的和看得见的方面,而且是更为深刻的方面,它迫使语言存在于世上,存在于植物、草木、石头和动物中间。米歇尔。福柯在《词与物》中,似乎预示了某种昭然若揭的真理。可以说,词语无处不在,当我们打开阳光、春天、河流,打开每一扇关闭的门,你会看见,词语一直就矗立在我们面前,从来不曾躲闪和回避。就像一个孩子看见窗台上枯萎的花朵, 妈妈,花灭了 一样,不需要任何强调和雕饰。语言是埋藏在沙丘中的建筑,一旦你将尘沙拭去,诗歌便自然地凸现出来。而 凸现 是一种美学,说到底,也就是一个诗人特有的语言(艺术)知觉。 你把一束花插进瓶子,说你是必须开放的花儿低下头,淡淡地回答我用一朵枯花把你消灭安德拉德《纪念》还有必要说别的吗?这种 枯萎 的力量足以抵挡任何尘世的威压与风雨。 紧贴大地,超脱尘世 ,安德拉德的诗歌从大地开始,不懈地用诗歌的符号构建一个扎根大地,向往天空的精神家园。而诗人是大地最为敏感的神经,是人类 灵魂的绝对昭示。我一直固执地认为,诗人是距离上帝或者神灵最近的人。他们为人类的灵魂守夜,并自觉地 低下头去。诗是艺术的最终目的(萨特语)。而诗歌的的目又是什么,我想即使萨特也并不能给予一个准确的答案。其实,我们并不一定需要 答案。如同切。米沃什在《歌》中写到 大地,不要抛下我 ,这句具有经典意味的诗句是否将成为诗人们的无奈 祷告 ?而以 生、欲、死 为主题的二十世纪英美诗坛最杰出的诗人之一的狄兰。托马斯,通常在最普通的物像中表现出无穷诗意,并把诗歌回归到 入死而生 的永恒命题:死亡也一统不了天下。海鸥也许不再在他们耳边鸣叫,波涛也不再汹涌地拍打海岸;花开之处不会 再有花朵,迎着风雨昂首挺立;尽管他们发疯,僵死如钉,人物的头颅却会在雏菊丛中崭露;在阳光下碎裂直到太阳陨落,死亡也一统不了天下。我们由此 看见 诗人那颗高傲、孤洁的灵魂。而在《羊齿山》一诗中,他留下 时光赐我青春与死亡/尽管我戴着镣铐依然像大海一样歌唱。拥抱大海般宽广的胸怀和沉默的信念,使得狄兰。托马斯的诗歌充满着博大而又深邃的感动情怀。忧郁敏感的庞德,同样紧紧握着自己脆弱而又强大的内心,穿越华盛顿、巴黎以及罗马,穿越一张张模糊的面孔: 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般显现/湿漉漉的黑枝条上朵朵花瓣。对于城市来说, 地铁 是一种隐喻。而对于像庞德这些诗人来说,它象征一种绝对的阵痛。它一次次穿越、停顿,那些叠加的面孔只能在诗歌中找到回应。从来没有一种艺术形式,能够像诗歌一样,更关注于人的生存以及幻灭。 时光 是我们永恒的主宰,并赋予我们光明和爱。除了对 生 与 死 的挖掘与歌唱,许多诗人无不例外地留下有关书写母亲 的优秀诗篇。这种以 母爱 为母题的作品,弥漫着宗教般安静的回响。茨维塔耶娃说:有了母亲,我就只能做一件事了:成为一名诗人。那刚从晾衣绳上取下的床单的凉感让我觉得它必定还有些潮湿但当我捏住亚麻床单一头的两个角和她相对着拽开,先拉直床单的边再对角将中心拉平,然后拍打抖动,床单像船帆在侧风中鼓涌发出干透了的啪啪声。我们就这样拽直,折起,然后手触到手只是一霎那就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 没有任何异乎寻常的事发生日复一日,只是碰触然后分开踌蹰不前,又再次接近。再移动中我是X 她是O 写在她用面粉袋缝制的床单中这是爱尔兰诗人西默斯。希尼在纪念母亲的一首长诗《出空》中的诗句。在相互拽直亚麻床单后,从开始的 凉感 ,到 手触到手 后的暖意。那细微到让人窒息的感动,让人心衿摇曳,久久不能释怀。每个人都体验过这种 凉感 ,并在生命中回流成解不开的爱之死结。母亲毕竟会先我们离去,而西默斯。希尼始终不相信宗教观念中人死后升入天堂,但他相信灵魂长存,相信爱之永存。这 种复杂、直接而又深刻的体验,亦同样不断出现在本人的诗歌当中。在这里,我不愿过多复述自己的作品,仅引用我长诗《追魂记》当中的几行吧:阴雨天,我弱你七倍的筹码向猪舍靠近。潲桶弥漫着暖意为防止倾斜,你小心翼翼移至我十一岁的手背但要越过齐肩的栅栏,成了难题不是因为疾病,你很有力气用力、再用力。压伤后的骨头还在上升。 再看看英国诗人玛格利特。魏德玛的《妈妈的牵挂》: 2.试述20年代的诗歌20年代诗歌有哪些?并不是在这一个问题里回答得尽的。 这里我把中国二十年代诗歌创中,出现了的各个诗歌流派列出来,然后你去查不同流派的代表诗人的作品就能有个全面了解了。 二十年代诗歌流派主要包括:尝试派、文学研究会(人生派)、创造社(早期浪漫主义)、湖畔诗派、新格律诗派(新月派)、中国早期象征诗派。 尝试派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白话诗歌是胡适1917年在《新青年》发表的《白话诗八首》,1918年刘半农、沈尹默也开始在《新青年》上发表白话诗,中国的现代白话文诗歌从此诞生。 1920年,胡适的个人诗歌专集《尝试集》出版,受到读者的欢迎,这是历史上首次出现的现代诗歌个人专集,因此有更多的诗人开始效仿胡适的白话诗体写作,形成了中国的文学史上的第一个流派“尝试派”。 该诗歌流派的成熟标志是胡适《尝试集》的出版,所以一般被称为中国现代诗歌的尝试派。 代表诗人: 胡适、刘半农、沈尹默、俞平伯、康白情、刘大白等。 人生派 人生派(文学研究会)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最早成立的文学社团,1921年成立,代表诗人主要有鲁迅、冰心、朱自清、周作人等。 文学态度和创作实践均倾向于现实主义。 主张“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文学研究会的主要成员朱自清、叶绍钧(叶圣陶)、刘延陵、俞平伯等之后在上海成立了现代文坛上第一个新诗社团——中国新诗社,并于次年1月创办了第一个新诗专刊《诗》。 先后加入文学研究会的还有沈雁冰(茅盾)、叶绍钧(叶圣陶)、刘延陵、俞平伯、许地山、王统照、耿济之、郭绍虞、周作人、孙伏园、朱希祖、瞿世英、蒋百里、黄庐隐、老舍、胡愈之、刘半农、刘大白、朱湘、徐志摩、彭家煌等加入,会员人数曾一度多达170多名。 文学研究会的诗人以“为人生”为核心的诗歌价值观念,因此常被称为“人生派”或“为人生”派。 代表诗人: 鲁迅 冰心 朱自清 周作人 王统照 刘延陵 朱湘 刘半农 刘大白 徐志摩 创造社 创造社 中国现代文学团体。1921年7月由留学日本归来的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 前期的创造社反对封建文化、复古思想,崇尚天才,主张自我表现和个性解放,强调文学应该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要求”,是其文艺思想的核心命题,表现出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倾向。郭沫若的诗集《女神》,郁达夫的小说《沉沦》及郭沫若的译作《少年维特之烦恼》(歌德),是该社最有影响的作品。 以其独特的文学主张和锋芒毕露的文学活动,成为五四以后新文学一支生力军,特别在文学青年中激起强烈共鸣。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创造社主要成员大部分倾向革命或从事革命实际工作。 随后,表现出“转换方向”的态势,并有新从日本回国的李初梨、冯乃超、彭康、朱镜我等思想激进的年轻一代参加,遂发展而为后期创造社。后期创造社与太阳社一起大力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1928年初,郭沫若的《英雄树》、成仿吾的《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冯乃超的《艺术与社会生活》、李初梨的《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等文章,要求文学适应革命形势的需要,面向工农大众,作家要获得无产阶级意识;对五四以后的文学和鲁迅等作家,却作为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意识代表进行偏激的批判。由此引起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 1929年2月,创造社为国民党政府封闭。 创造社前期主办的刊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中华新报》副刊)、《洪水》半月刊;后期的刊物主要有《创造月刊》、《文化批判》、《流沙》半月刊、《思想》月刊、《新思潮》月刊等。 除文学外,后期创造社刊物更注意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科学问题的研究和宣传。创造社成立后即编辑和出版创造社丛书,出版的主要是该社成员的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理论及译作,在近十年的时间里,共出版60余种。 湖畔诗派 应修人、汪静之、潘漠华和冯雪峰于1922年3月在杭州成立湖畔诗社,被称为中国的湖畔派诗人。 湖畔派原指19世纪英国的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三位浪漫主义诗人所形成的诗歌流派。 中国的湖畔派诗人的诗歌与英国的浪漫主义湖畔派诗人的作品在风格上有相似之处,其最有特色的是歌颂爱情的诗歌。 湖畔诗社于1922年出版了《湖畔》和《春的歌集》的诗歌合集,在此之后有魏金枝、谢旦如、楼建南等诗人加入诗社。 新月派 新月派: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 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新月派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文化弱点,也使新诗进入了自觉创造的时期。 1927年春,胡适、徐志摩、。 3.20世纪30年代中国诗歌的多样化选择20世纪30年代中国诗歌 一 中国诗歌会 1 1932年9月—1937年4月 2 定位: 作为左翼文学的一部分,红色诗歌的后续,具有革命意识。 3 “我们不凭吊历史的残骸。他患有哮喘。4 文学史上的意义。后来戴望舒去了香港。 1932年发表《诗论零札》(17条)与此相反,闻一多“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三美)戴望舒非常有针对性地批驳了新月诗派的新格律诗的文学主张,与施蛰存有着雷同的文学观点。 6.《我的记忆》与《我用残损的手掌》在内在情绪上存在巨大差异。1935年回国,后来离婚,孩子归戴望舒所有;隐藏的行为”。李金发、穆木天等象征派诗人也主张通过中介。”“现代”中的大多数诗有相当完美的肌理(texture),它们是现代的诗行,与象征主义诗歌很合拍。 《我的记忆》与《我用残损的手掌》在内在情绪上存在巨大差异,或甚至是完成一个音节,文言词可以用。由一个人——民族、国家的生死存亡抗战的背景与个人被捕入狱,有着巨大的影响。 杜衡: a 人事角度(谱系):象征派与现代派没有关系。现代派的人出自哪里? 北方以卞之琳为首的一批是后期新月派。(P215) 李金发1925年前后停止了创作,穆木天等人集体左转,从最初象征派转为革命的、左翼的、红色的诗人。 b 施蛰存《又关于本刊的诗》、不直言所表达的内容继闻一多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提出诗歌的“三美”之后。1932年,发现其妹妹另有新欢。 戴望舒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生活困难,对胡适的背离。 现代诗行,对戴提出经济要求。戴后来留学法国,获得学位,诗歌理论与批评也众口不一。左翼现实主义诗论;隐藏的行为”。李金发、穆木天等象征派诗人也主张通过中介。包括蒋光慈,淡化组织关系 3 1932年 《现代》上海(南)施蛰存 1934年 《水星》北平(北)卞之琳 1936年 《新诗》刊物:戴望舒 梁宗岱等四个主编,诗歌的音乐性受到许多诗人学者的关注。后来又离婚。1950年他回到大陆,自己给自己打针。带有毒品性质的用药过量致死。 戴望舒《我的记忆》与《雨巷》在形式上更自由,《雨巷》音乐性很强,前者形式上更松散: 现代生活:爵士乐 摩天楼 跑马场等等 现代词藻:只要适宜表达的一个意义、一种情绪。对诗歌的现代性作了一个判断。这是戴望舒有意为之:“写诗一定是件吞吞吐吐的事情。写诗的动机是呈现/,因为那已成为过去,我们要捉住现实……歌唱新世纪的意识。” 4 a 抓住现实:现实主义 b 诗歌大众化:被认为最急切的一个任务 共同推动了现实主义诗歌大众化运动。 1 “现代”—现代主义/《现代》杂志 2 组织更松散。30年代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的剧烈变动、殷夫等等,提倡“新诗歌运动”,刊物是《新诗歌》,是诗。 5 戴望舒(P216) 戴望舒爱慕施蛰存的妹妹、不直言所表达的内容,孩子又归戴望舒:它们是现代人在现代社会中所感受的现代的情绪:“写诗一定是件吞吞吐吐的事情。写诗的动机是呈现/。由一个人——民族、国家的生死存亡抗战的背景与个人被捕入狱,有着巨大的影响。 杜衡。但是在香港的生活困难,四条项链,用现代的词藻排列成的现代的诗行。后来戴望舒又结识了穆时英的妹妹: “胡适之先生至今的新诗研究者参入西洋旧体诗的传统,靠朋友救济,但是施蛰存为人势利。后来去了西班牙,结识了一位美女,现代派象征主义诗论和新月派等自由知识分子的诗论在诗歌的音乐性上形成了显著的差异 4.《二十世纪中国新诗辞典》目录面面俱到一劳永逸,什么都满足你的一本书是没有的。参考你的叙述,我建议你买《新诗鉴赏辞典》、《朦胧诗选》、《海子诗选》、《席慕容诗集》……这样就差不多了。 再有喜欢的诗人接着集中火力,比如我就买过徐志摩诗全集、戴望舒诗集、海子诗选、顾城诗选之类。如果喜欢近年的,还有《后朦胧诗全集》、《中间代诗全集》、《70后诗集》之流可供选择。 《20世纪中国新诗辞典》共选五四新文学诞生以来331位诗人作品514首,其中祖国大陆诗人277位,作品443首;台港澳地区与海外华人诗人64位,作品69首,涉及台港澳地区和法国、美国、加拿大、新加坡、泰国等地华人诗人作品。 5.20世纪20年代中国诗歌鉴赏第一章 文学革命运动(1次2课时。 重点是文学革命运动发生发展、外来思潮涌入与新文学社团,以及新文学发难代表人物。必读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周作人《人的文学》、梅光弟《评提倡新文化者》、**《新民主主义论》等) 第二章 鲁迅(一)(3次6课时。 重点是对《呐喊》《彷徨》的总体评价、《狂人日记》与《阿Q正传》的细读分析、《野草》与《朝花夕拾》赏析,以及对当下有关鲁迅争议的几个问题的讨论。必读《呐喊》《彷徨》《野草》和《朝花夕拾》,以及《鲁迅传》等。 也可以看一些研究专著。因为阅读量较大,需要提前准备) 第三章 五四时期的小说(2次4课时。 重点是了解本时期小说创作主要流脉与开放性状况,了解当时写作风潮与时代特征,包括对冰心、庐隐、叶圣陶、郁达夫、许地山、冯文炳等代表作家作品的分析。必读冰心《超人》、庐隐《海滨故人》、叶圣陶《隔膜》、郁达夫《沉沦》、许地山《缀网劳蛛》、冯文炳《竹林的故事》,以及《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二、三集的导言等) 第四章 郭沫若的《女神》(1次2课时。 重点是体验分析郭沫若《女神》的艺术风格及其与时代紧密契合的创作个性,由此感受五四精神,学习用“三步阅读法”阅读那种时代性较强的文学史经典作品。必读《女神》中的《凤凰涅磐》、《天狗》等篇扎,以及郭沫若传记、相关评论等) 第五章 五四时期的新诗(1次2课时。 重点是了解五四新诗运动和早期新诗创作的大致情况,鉴赏分析闻一多、徐志摩、李金发等诗人作品,学习诗歌鉴赏评论的一般方法。必读闻一多的《忆菊》、《一句话》、《死水》等、徐志摩《雪花的快乐》、《再别康桥》等,李金发《弃妇》,以及冯文炳《谈新诗》等) 第六章 五四时期的散文(1次2课时。 掌握五四散文流派概况,重点是对几个代表性散文家的鉴赏评价。应当偏重风格评析,重视自己的阅读体验。 必读周作人《故乡的野菜》、《核查》、《苦雨》,冰心《往事》、《山中杂记》、《寄小读者》,以及朱自清、徐志摩、梁遇春等的代表作) 第七章 五四时期的话剧(1次2课时。注意对话剧文学知识的掌握。 重点是田汉和丁西林作品分析鉴赏。必读丁西林《一只马蜂》) 第八章 左翼与自由主义文学潮流(1次2课时。 大致了解三十年代文坛状况和几种文艺运动的交错发展线索,重点是理解左翼文学思潮的时代特征及其得失,以及左翼与自由主义两大思潮对立状况。以文学史知识性了解为主。 选读周扬、梁实秋、朱光潜的相关论文,以及艾晓明《中国左翼文学思潮探源》等) 第九章 茅盾(1次2课时。重点分析《子夜》,了解社会剖析小说特征,包括对吴荪甫典型性的分析。 针对在《子夜》评价中某些代表性观点开展讨论。必读茅盾的《蚀》、《子夜》等作品) 第十章 老舍(1次2课时。 重点分析鉴赏《骆驼祥子》,了解其对城市文明的批判以及对人性的理解;了解老舍作品所构成的独特的市民世界,以及老舍作品的“京味”特色。讨论祥子与虎妞形象。 必读《骆驼祥子》、《断魂枪》、《二马》等。选读赵园《城与人》) 第十一章 巴金(1次2课时。 大致了解巴金《爱情三部曲》等前期次“青春型”小说总体特色,并和后期《寒夜》等作比较。重点分析鉴赏《家》思想内涵与艺术风格,理解巴金特殊的文学史地位。 必读《家》、《寒夜》,陈思和《巴金传》) 第十二章 沈从文(1次2课时。重点评析鉴赏《边城》等小说的艺术特色,比较分析沈从文写湘西与写城市这两付笔墨的文化内涵及其得失。 必读《萧萧》、《丈夫》、《边城》,选读汪曾祺《又读〈边城〉》、凌宇《沈从文传》等) 第十三章 三十年代小说(2次4课时。大致了解左翼、海派与京派三种小说潮流,重点了解张天翼、沙汀、艾芜、丁玲、萧红、李颉人、穆时英、施蛰存、张恨水等8位作家及其代表作。 必读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沙汀《代理县长》、艾芜《山峡中》、萧红《呼兰河传》、施蛰存《春阳》) 第十四章 三十年代诗歌(1次2课时。重点欣赏戴望舒、卞之琳、林庚、林徽因的诗歌。 必读戴望舒、卞之琳等诗集,以及孙玉石《中国现代史导读》) 第十五章 鲁迅(下)(1次2课时。从总体上把握鲁迅杂文的思想艺术特质,结合理解鲁迅为人为文,体会其人格精神。 欣赏《故事新编》,注意其试验性与先锋性。选读鲁迅杂文与《故事新编》。 选读王瑶《鲁迅〈故事新编〉散论》) 第十六章 三十年代散文(1次2课时。了解三十年代散文创作状况,重点分析鉴赏林语堂和何其芳的作品。 必读何其芳《画梦录》、林语堂《方巾气研究》、郁达夫《吊台的春昼》等作品,以及朱自清《论现代中国的小品散文》、李健吾《咀华集》(选读)等) 第十七章 曹禺(1次2课时。了解曹禺的成就,学习如何评析话剧艺术。 重点分析《雷雨》和《北京人》。课堂讨论《雷雨》的主人公。 必读《雷雨》、《日出》、《北京人》,选读《曹禺研究资料》) 第十八章 三十年代戏剧(1次2课时。重点分析夏衍《上海屋檐下》等剧作,以及田汉、洪深的剧作。 必读《上海屋檐下》) 第十九章 四十年代文学思潮(1次2课时。 6.中国二十年代诗歌创中,出现了哪些诗派* 20世纪初至1920年代: 尝试派、文学研究会(人生派)、创造社(早期浪漫主义)、湖畔诗派、新格律诗派(新月派)、中国早期象征诗派 尝试派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白话诗歌是胡适1917年在《新青年》发表的《白话诗八首》,1918年刘半农、沈尹默也开始在《新青年》上发表白话诗,中国的现代白话文诗歌从此诞生。 1920年,胡适的个人诗歌专集《尝试集》出版,受到读者的欢迎,这是历史上首次出现的现代诗歌个人专集,因此有更多的诗人开始效仿胡适的白话诗体写作,形成了中国的文学史上的第一个流派“尝试派”。该诗歌流派的成熟标志是胡适《尝试集》的出版,所以一般被称为中国现代诗歌的尝试派。 代表诗人: 胡适、刘半农、沈尹默、俞平伯、康白情、刘大白等。 人生派 人生派(文学研究会)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最早成立的文学社团,1921年成立,代表诗人主要有鲁迅、冰心、朱自清、周作人等。 文学态度和创作实践均倾向于现实主义。主张“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 文学研究会的主要成员朱自清、叶绍钧(叶圣陶)、刘延陵、俞平伯等之后在上海成立了现代文坛上第一个新诗社团——中国新诗社,并于次年1月创办了第一个新诗专刊《诗》。先后加入文学研究会的还有沈雁冰(茅盾)、叶绍钧(叶圣陶)、刘延陵、俞平伯、许地山、王统照、耿济之、郭绍虞、周作人、孙伏园、朱希祖、瞿世英、蒋百里、黄庐隐、老舍、胡愈之、刘半农、刘大白、朱湘、徐志摩、彭家煌等加入,会员人数曾一度多达170多名。 文学研究会的诗人以“为人生”为核心的诗歌价值观念,因此常被称为“人生派”或“为人生”派。 代表诗人: 鲁迅 冰心 朱自清 周作人 王统照 刘延陵 朱湘 刘半农 刘大白 徐志摩 创造社 创造社 中国现代文学团体。 1921年7月由留学日本归来的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前期的创造社反对封建文化、复古思想,崇尚天才,主张自我表现和个性解放,强调文学应该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要求”,是其文艺思想的核心命题,表现出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倾向。 郭沫若的诗集《女神》,郁达夫的小说《沉沦》及郭沫若的译作《少年维特之烦恼》(歌德),是该社最有影响的作品。以其独特的文学主张和锋芒毕露的文学活动,成为五四以后新文学一支生力军,特别在文学青年中激起强烈共鸣。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创造社主要成员大部分倾向革命或从事革命实际工作。随后,表现出“转换方向”的态势,并有新从日本回国的李初梨、冯乃超、彭康、朱镜我等思想激进的年轻一代参加,遂发展而为后期创造社。 后期创造社与太阳社一起大力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1928年初,郭沫若的《英雄树》、成仿吾的《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冯乃超的《艺术与社会生活》、李初梨的《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等文章,要求文学适应革命形势的需要,面向工农大众,作家要获得无产阶级意识;对五四以后的文学和鲁迅等作家,却作为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意识代表进行偏激的批判。 由此引起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1929年2月,创造社为国民党政府封闭。 创造社前期主办的刊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中华新报》副刊)、《洪水》半月刊;后期的刊物主要有《创造月刊》、《文化批判》、《流沙》半月刊、《思想》月刊、《新思潮》月刊等。除文学外,后期创造社刊物更注意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科学问题的研究和宣传。 创造社成立后即编辑和出版创造社丛书,出版的主要是该社成员的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理论及译作,在近十年的时间里,共出版60余种。 湖畔诗派 应修人、汪静之、潘漠华和冯雪峰于1922年3月在杭州成立湖畔诗社,被称为中国的湖畔派诗人。 湖畔派原指19世纪英国的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三位浪漫主义诗人所形成的诗歌流派。中国的湖畔派诗人的诗歌与英国的浪漫主义湖畔派诗人的作品在风格上有相似之处,其最有特色的是歌颂爱情的诗歌。 湖畔诗社于1922年出版了《湖畔》和《春的歌集》的诗歌合集,在此之后有魏金枝、谢旦如、楼建南等诗人加入诗社。 新月派 新月派: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 新月派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文化弱点,也使新诗进入了自觉创造的时期。1927年春,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新月》月刊,"新月派"的主要活动转移到上海,这是后期新月派。 它以《新月》月刊和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新加入成员有陈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