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古道

1.唐诗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

天净沙,属越调,是曲牌名。

又名《塞上秋》。以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一三两字,平仄可以不拘。

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天净沙·秋思》这首被赞为秋思之祖的成功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单调二十八字,五句三平韵、两叶韵。此词第三、四句,俱叶仄韵。

按,孟昉词十二首,其十首俱与此同。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这首被赞为秋思之祖的成功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

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清王夫之《姜斋诗话》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

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

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二、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意象是指出现在诗歌之中的用以传达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往往具有使用意象繁复密集的特色。

中国古代不少诗人常常在诗中紧密地排列众多的意象来表情达意。马致远此曲明显地体现出这一特色。

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着十种意象,这些意象既是断肠人生活的真实环境,又是他内心沉重的忧伤悲凉的载体。如果没有这些意象,这首曲也就不复存在了。

与意象的繁复性并存的是意象表意的单一性。在同一作品之中,不同的意象的地位比较均衡,并无刻意突出的个体,其情感指向趋于一致,即众多的意象往往共同传达着作者的同一情感基调。

此曲亦如此。作者为了表达自己惆怅感伤的情怀,选用众多的物象入诗。

而这些物象能够传达作者的内心情感,情与景的结合,便使作品中意象的情感指向呈现一致性、单一性。众多的意象被作者的同一情感的线索串联起来,构成一幅完整的图画。

意象的繁复性与单一性的结合,是造成中国古典诗歌意蕴深厚、境界和谐、诗味浓重的重要原因。古典诗歌中意象的安排往往具有多而不乱,层次分明的特点,这种有序性的产生得力于作者以时间、空间的正常顺序来安排意象的习惯。

有人称马致远的这首《天净沙·秋思》为“并列式意象组合”,其实并列之中依然体现出一定的顺序来。全曲十个意象,前九个自然地分为三组。

藤缠树,树上落鸦,第一组是由下及上的排列;桥、桥下水、水边住家,第二组是由近由远的排列;古驿道、道上西风瘦马,第三组是从远方而到目前的排列,中间略有变化。由于中间插入“西风”写触感,变换了描写角度,因而增加了意象的跳跃感,但这种跳跃仍是局部的,不超出秋景的范围。

最后一个意象“夕阳西下”,是全曲的大背景,它将前九个意象全部统摄起来,造成一时多空的场面。由于它本身也是放远目光的产物,因此作品在整体上也表现出由近及远的空间排列顺序。

从老树到流水,到古道,再到夕阳,作者的视野层层扩大,步步拓开。这也是意象有序性的表现之一。

三、善于加工提炼,用极其简练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由游子深秋远行图。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小令中出现的意象并不新颖。

其中“古道”一词,最早出现在署名为李白《忆秦娥·箫声咽》词中“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宋张炎《壶中天·扬舲万里》词中也有“老柳官河,斜阳古道,风定波犹直”。

董解元《西厢记》中有一曲《赏花时》:“落日平林噪晚鸦,风袖翩翩吹瘦马,一经入天涯,荒凉古岸,衰草带霜滑。瞥见个孤林端入画,蓠落萧疏带浅沙。

一个老大伯捕鱼虾,横桥流水。茅舍映荻花。”

其中有六个意象出现在马曲之中。又有元代无名氏小令《醉中天》(见《乐府新声》):“老树悬藤挂,落日映残霞。

隐隐平林噪晓鸦。一带山如画,懒设设鞭催瘦马。

夕阳西下,竹篱茅舍人家。”也有六个意象与马曲相同。

十分明显,《醉中天》是从《赏花时》中脱化而来,模拟痕迹犹在,二曲中出现的意象虽与马曲多有相同之处,但相比之下,皆不如《天净沙·秋思》纯朴、自然、精练。马致远在创作《天净沙·秋思》时受到董曲的影响和启发,这是无疑的,但他不是一味模仿,而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与审美目光进行了重新创作。

在景物的选择上,他为了突出与强化凄惨凉悲苦的情感,选取了最能体现秋季凄凉萧条景色,。

2.古诗远芳侵古道当中的侵

侵读 qin 意思是蔓延,全诗意思如下

白居易 《赋得古草原送别》又名《草》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译: 古原上的野草乱生乱长, 每年春来茂盛秋来枯黄。 任凭野火焚烧不尽不灭, 春风一吹旧蓬勃生长。 远处芳草掩没古老驿道, 延至荒城一片翠绿清朗。 春绿草长又送游子远去, 萋萋乱草可比满腹离伤。

评析: 这是咏物诗,也可作为寓言诗看。有人认为是讥刺小人的。从全诗看,原上草虽 有所指,但喻意并无确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作为一种“韧劲”而有 口皆碑,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

写作背景:

是他在贞元三年(787年)在安徽苻离所写,此年他16岁。白居易少年时期家境贫寒,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11岁的白居易随父白季庚住苻离。他从小刻苦学习,十几岁就能写出很好的诗,16岁时所写《赋得古原草送别》其中的名句后来名扬四海,白居易18岁入长安,以《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谒见大诗人顾况,顾始见其名便笑曰:“长安百物贵,居大不易。”待读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大声赞美,由于得到当时大诗人顾况的好评,从此进入仕途。

这是一首应考习作,相传白居易十六岁时作。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类似。《赋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回答者感受:大家不容易啊!给点分吧。

再补充一下,侵也有的认为喻意侵占,野草比喻当时的边疆的入侵者。

毕竟古人的想法谁也不知道,都是现在的人猜测而已,我们连身边的人怎么想都不知道 更不要说猜上千年前古人的想法啦。说不定猜来猜去,人家作诗的时候根本没想那么深,或有更深的喻意。

3.求一首古诗,名字好像叫古道情,

“登古道过杨庄,见一美女簸红粮,玉腕迎风舞,金莲裙下藏,轻点头,慢簸扬,几番停手整容装,汗流粉面花含露,糠扑娥眉柳带霜,亭而立,艳而妆,勤而俭,贤而良,可惜佳人配农郎。”

68岁的吴瑞一是秦皇岛市抚宁县牛头崖镇长不老口村人,年轻时是一位靠种地为生的普通农民,40岁以后,逐渐对机械制造产生了浓厚兴趣,通过翻看大量书籍,到工地实地观摩,掌握了电工、车工、钳工、焊工等多项技能,先后发明了用于建筑领域的无支架提升机与节能锅,并获得了国家专利。2009年5月,他由一个瓷瓶上抄写下来此首“古道情”的古诗。

4.使用“青山”“古道”“夕阳”“烟霞”四种意象,写“愁”的唐诗宋

刘长卿和大历诗人的诗作基本都符合

刘的夕次檐石湖,梦洛阳亲故

天涯望不尽,日暮愁独去。万里云海空,孤帆向何处。 寄身烟波里,颇得湖山趣。江气和楚云,秋声乱枫树。 如何异乡县,日复怀亲故。遥与洛阳人,相逢梦中路。 不堪明月里,更值清秋暮。倚棹对沧波,归心共谁语。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更”又作“连”)

满庭芳

秦观

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消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PS:《秋思》是元曲

5.中国五大古道是什么

芝林古道 道边古村:余姚大隐芝林村 景色指数:★★★★★ 难度指数:★★ 周边景点:天下玉苑、河姆渡遗址 芝林古村地处四明山北麓,属余姚大隐镇,境内山峦连绵,山岙弯弯,竹木茂盛,溪流纵横,有“小九寨”之称。

山中天气变幻频繁,一时急雨过后,阳光冲破云层,洒在雨后山村的屋顶上,瓦缝里的野草伸展出柔嫩娇小的枝叶迎接远道而来的旅人。山里的妇人坐在自家门口编织竹筐,竹子的绿衣还未去尽,清翠斑斓,一排排地码放在脚边。

古道穿过芝林村,是村民上山的必经之路,伴随着世世代代的古朴生活。过村后的枕木桥,白岩溪潺潺的流水声迎面而来,逐级而上,古道也向幽深的山谷中延伸而去进入黛色一片的密林中。

因为刚下过雨,溪水丰沛,急流而下,平坦而宽阔的溪面上乱石嶙岣,将溪水分割成无数股不同深浅的流,水声灵动如歌。而岸上的古道由石块铺筑而成,有些则是由山间自然裸露的岩石铺陈,经历岁月和雨水的冲刷,变得光滑圆润。

其间不时有村民背竹下山,同古道的岩石摩擦出长长的尾音,萦绕在山间。 徐霞客古道 古山驿道:宁海梁皇山 景色指数:★★★ 难度指数:★★★★ 周边景点:徐霞客公园、前童古镇、梁皇山、野鹤湫、浙东大峡谷 “癸丑之三月晦,自宇海出西门。

云散日朗,俱有喜态,三十里,至梁皇山。闻此地于菟夹道,月伤数十人,遂止宿。”

400年前,徐霞客从这里开始了他的漫漫长途。 徒步徐霞客古道,鹅卵石路面充满岁月的痕迹,你的脚步在不经意间会与“侠客”重合。

西门是《徐霞客游记》的起点,距西门2公里的茶廊、古道、古桥、古井均保持了古时的韵味;梁皇驿道和岔路口,是徐霞客前后两次旅行中,分别住宿的地方,今存梁皇驿古道残桥,岔路口有古道指路碑;上金路廊与松门岭,均保持着徐霞客当年走过的风貌,全长约5公里,据传这个松门岭以前叫“送命岭”,可想而知,这条道之险要。 栖霞坑古道 道边古村:奉化溪口栖霞坑-唐田村 景色指数:★★★★★ 难度指数:★★★ 周边景点:溪口风景区、岩头古村 如果真有“世外桃源”,栖霞坑正当此名,桃花、梨花开放时,满山深红浅白,一如油画。

栖霞坑位于奉化溪口镇境内,是王羲之后裔的聚居地,原名桃花坑,是原新昌、余姚通往奉化、宁海的“唐诗之路”的必经地。200余公里的唐诗之路,千百年来400多名文人墨客被沿途千岩竞秀、万壑争流、清流舟筏和民情风俗所陶醉,一路上载酒扬帆,击节高歌。

而栖霞坑作为唐诗之路这条项链中心的一枚吊坠,更是散发着独特魅力。 栖霞坑古道一头连着奉化的镇栖霞坑村,一头接余姚四明山镇唐田村,是过去两村相互走动的民道。

春秋雨季是古道最佳时节,春时桃花遍野;深秋,红枫点缀山林,杉树金黄色的落叶铺满古道,仿佛进入仙境。 或许,王氏祖先也在“诗路”上踏歌而行,迷恋上桃花坑这一方水土,在这里安居乐业,繁衍不息,造就了如今的栖霞坑,古老的建筑,依附着诗的气息。

灵岩山古道 道边古村:象山县泗洲头镇下峙后村-下马岙村 景色指数:★★★★ 难度指数:★★★★ 周边景点:灵岩山攀岩、茅洋民俗文化村 灵岩山古道,位于象山县泗洲头镇。古道北起泗洲头镇下峙后村,南止下马岙村,是古时三门湾南海岸的人们通商、行走、文化交流以及军事要道。

据当地志书记载,三国袁术后裔袁卫在唐代从河,南汝阳迁至宁海鉴桥,其后于元末明初,袁千二、千四兄弟以及陈氏迁至灵岩山北麓今峙后建村,不久之后便有了这条古道,距今已有700余年历史。 灵岩山海拔388米,古道在横跨山麓,连绵起伏10余公里,一路上自然风光秀丽,乡村风情浓郁。

如今行走古道的人们,早已告别了艰难的生活压力,更多的是为了到达山顶——饱览三门湾美景。整个徒步历经4个小时,也是资深驴友们热衷的线路之一。

一路行进,草木茂盛,奇石嶙峋,鸟叫声、虫鸣声和人们的说话声回荡在丛林中,更显寂静。入冬之后的山野,穷目之处层林尽染,如同一幅油画。

声与色交相辉映在时空间,构成了生动而趣味的景象。 过去灵岩山又名舍身崖,即为舍身向善之意,寓意只有真正向善者,才能得道飞升;伪善者,只能粉身碎骨。

于是这座颇有禅意的地方,吸引了慕名而来的百姓。灵岩山下,沿着古道伫立着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的灵岩禅寺,在晚日的阳光下千年古寺显得与世无争。

桃花岭古道 道边古村:镇海九龙湖镇横溪村-慈城金沙村-慈溪掌起镇后茅山 景色指数:★★★★ 难度指数:★★★ 周边景点:河头古村、达蓬山旅游度假区、九龙湖旅游度假区 桃花岭古道位于江北、镇海、慈溪三地交界,历史上是三地农工商探亲访友贸易之要道。过往,桃花岭上肩挑手提、赶集赶路的人络绎不绝,200多年来承载起几代人外出经商求学的希望。

清代诗人王坚曾过岭后题诗:“桃花开未开,踏破岭云来。春色杏然无,涧泉流不回。

人烟出林远,日影落山颓。村店招人歇,宁舆且举杯。”

关于“桃花岭”名字的由来,想是源自道路旁的桃花林。 桃花岭岭顶有石屋二三间,内置有桌椅供休憩,也有简单的灶头方便野营者烹饪烧烤。

石屋所在旁,有残垣断壁,原为幸福亭遗址。据悉,过往幸福亭便是作为三界界碑,亦为来往村民提供遮风挡雨的去处。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