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梅关古道在哪里梅关古道,广东省南雄市和江西省大余县交界处的梅岭,始通于秦汉。 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唐代名相张九龄路过梅岭,见山路险峻难以通行,便向唐玄宗谏言开凿梅岭,当时因发展经济的需要,唐皇下诏张九龄负责扩展梅岭古道。此项工程浩大,经过艰辛努力,使之成为成为岭南通往中原之要道,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如今是全国保存最完整的古驿道。 从丹霞山到南雄有两班直达车:上午8:00和下午2:00各一班,从仁化汽车站发车。 转车的话不用到韶关,坐去韶关的车到月龄(票价:5块)下车,就有到南雄的车。车票应该20左右(月龄--南雄),车次蛮多的。 15分钟就有一部吧。包车应该200块左右,不过要看是什么车。 不同的车,价位一样。仁化到南雄应该至少要一个小时!到了南雄有直接到珠玑古巷,梅关古道的班车,半小时一辆,在新城汽车客运站、青云桥、繁荣市场、明乐超市、市政府、八一市场、客运总站都可以上车。 包车可以在市政府门口等,有很多私家车,价钱和班车差不多。 2.历史上的阳关古道具体在哪里阳关,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南70公里处的南湖乡境内,因在玉门关以南,故名阳关。 为汉武帝开辟河西,"列四郡,据两关"的两关之一,它是汉武帝时设在河西走廊西端的重要关隘,在军事上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自古为丝绸之路西出敦煌,通西域南道的必经关卡,西部边境之门户,高僧玄奘从印度取经归国,就是从天山南麓西入阳关回到长安的。 阳关始建于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西汉王朝为抗南昌匈奴,经营西域,在河西走廊设置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同时建立了阳关和玉门关。 从此,阳关作为通往西域的门户,又是"丝绸之路"南路的必经关隘,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自西汉以来,各个王朝都把这里作为军事重地派兵把守。 多少将士曾在这里戌守征战;多少商贾、僧侣、使臣、游客曾在这里验证过关;又有多少文人骚客面对阳关,感叹万千。 据史料记载,西汉时,南湖置龙勒县,阳关为都尉治所。 魏晋时在阳关置县,唐代设寿昌县。 高僧玄奘从印度取经回国,就是走丝路南道,东入阳关返回长安的。 宋以后,来自白龙堆的流沙逼着人们东撤,阳关被无情的沙漠掩埋了。 而今,昔日的阳关城堞早已荡然无存,仅剩有墩墩山上被称为"阳关耳目"的一座烽墩。 残高4。7米,底长宽8-7。 5米,顶长宽8-6。 8米,攀登烽顶,方圆数十里尽收眼底。 墩台南侧是一片四、五公里见方的凹地,人称"古董滩",到处可见碎瓦残片,是当年历史的见证。 古董滩流沙茫茫,一道道错落起伏的沙丘从东到西自然排列成二十余座大沙梁。 沙梁之间是砾石平地。汉唐陶片,铁砖瓦块,俯拾皆是--如果看到颜色乌黑、质地细腻、坚硬如石的砖块,千万莫要小瞧它,昔日有名的"阳关砚"就是用这种铁砖磨制的。 因为它曾是阳关城墙上的砖块,便称之为阳关砖,用它做的砚台便叫"阳关砚",其特点是冬不结冰,夏不缩水。如果你运气好,还可能会拣到金、银、玛瑙、五铢钱、陶器、箭头、铁刀片……当地人说:"进了古董滩,空手不回还。 " 古董滩上的古董为啥这样多呢?相传唐天子为了和西域于阗国保持友好和睦的关系,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于阗国王。 皇帝下嫁公主,自然要送好多嫁妆。 金银珠宝,钱币绸缎,应有尽有。送亲队带着嫁妆,长途跋涉来到了阳关。 当时这里是绿树掩映的城镇、村庄、田园。因为出了阳关便是无际沙漠,路途艰难,送亲队伍便在此地歇息休整,做出关的准备。 不料,晚上狂风大作,黄沙四起,天黑地暗。 这风沙一直刮了七天七夜。 待风停沙住之后,城镇、村庄、田园、送亲的队伍和嫁妆全部埋到了沙丘下。从此,这里便荒芜了。 等到大风刮起,流沙移动,沙丘下的东西就露出了地面。 自古以来,阳关在人们心中,总是凄凉悲惋,寂寞荒凉。 然而,今天的阳关、南湖,已是柳绿花红、林茂粮丰、泉水清清、葡萄串串的好地方。 烽火台高耸的墩墩山上,修建了名人碑文长廊。 游人漫步在长廊里,既可欣赏当代名人的诗词书法,又可凭吊古阳关遗址,还可以远眺绿洲、沙漠、雪峰的自然风光。 3.唐诗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天净沙,属越调,是曲牌名。 又名《塞上秋》。以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一三两字,平仄可以不拘。 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天净沙·秋思》这首被赞为秋思之祖的成功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单调二十八字,五句三平韵、两叶韵。此词第三、四句,俱叶仄韵。 按,孟昉词十二首,其十首俱与此同。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这首被赞为秋思之祖的成功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 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清王夫之《姜斋诗话》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 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 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二、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意象是指出现在诗歌之中的用以传达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往往具有使用意象繁复密集的特色。 中国古代不少诗人常常在诗中紧密地排列众多的意象来表情达意。马致远此曲明显地体现出这一特色。 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着十种意象,这些意象既是断肠人生活的真实环境,又是他内心沉重的忧伤悲凉的载体。如果没有这些意象,这首曲也就不复存在了。 与意象的繁复性并存的是意象表意的单一性。在同一作品之中,不同的意象的地位比较均衡,并无刻意突出的个体,其情感指向趋于一致,即众多的意象往往共同传达着作者的同一情感基调。 此曲亦如此。作者为了表达自己惆怅感伤的情怀,选用众多的物象入诗。 而这些物象能够传达作者的内心情感,情与景的结合,便使作品中意象的情感指向呈现一致性、单一性。众多的意象被作者的同一情感的线索串联起来,构成一幅完整的图画。 意象的繁复性与单一性的结合,是造成中国古典诗歌意蕴深厚、境界和谐、诗味浓重的重要原因。古典诗歌中意象的安排往往具有多而不乱,层次分明的特点,这种有序性的产生得力于作者以时间、空间的正常顺序来安排意象的习惯。 有人称马致远的这首《天净沙·秋思》为“并列式意象组合”,其实并列之中依然体现出一定的顺序来。全曲十个意象,前九个自然地分为三组。 藤缠树,树上落鸦,第一组是由下及上的排列;桥、桥下水、水边住家,第二组是由近由远的排列;古驿道、道上西风瘦马,第三组是从远方而到目前的排列,中间略有变化。由于中间插入“西风”写触感,变换了描写角度,因而增加了意象的跳跃感,但这种跳跃仍是局部的,不超出秋景的范围。 最后一个意象“夕阳西下”,是全曲的大背景,它将前九个意象全部统摄起来,造成一时多空的场面。由于它本身也是放远目光的产物,因此作品在整体上也表现出由近及远的空间排列顺序。 从老树到流水,到古道,再到夕阳,作者的视野层层扩大,步步拓开。这也是意象有序性的表现之一。 三、善于加工提炼,用极其简练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由游子深秋远行图。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小令中出现的意象并不新颖。 其中“古道”一词,最早出现在署名为李白《忆秦娥·箫声咽》词中“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宋张炎《壶中天·扬舲万里》词中也有“老柳官河,斜阳古道,风定波犹直”。 董解元《西厢记》中有一曲《赏花时》:“落日平林噪晚鸦,风袖翩翩吹瘦马,一经入天涯,荒凉古岸,衰草带霜滑。瞥见个孤林端入画,蓠落萧疏带浅沙。 一个老大伯捕鱼虾,横桥流水。茅舍映荻花。” 其中有六个意象出现在马曲之中。又有元代无名氏小令《醉中天》(见《乐府新声》):“老树悬藤挂,落日映残霞。 隐隐平林噪晓鸦。一带山如画,懒设设鞭催瘦马。 夕阳西下,竹篱茅舍人家。”也有六个意象与马曲相同。 十分明显,《醉中天》是从《赏花时》中脱化而来,模拟痕迹犹在,二曲中出现的意象虽与马曲多有相同之处,但相比之下,皆不如《天净沙·秋思》纯朴、自然、精练。马致远在创作《天净沙·秋思》时受到董曲的影响和启发,这是无疑的,但他不是一味模仿,而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与审美目光进行了重新创作。 在景物的选择上,他为了突出与强化凄惨凉悲苦的情感,选取了最能体现秋季凄凉萧条景色,。 4.关于古道的诗词如下,望采纳:《古道》【宋】翁卷古道今不见,今交非古情。 交情亦何难,难逢双目明。青松生青山,真节莫与并。 植之廛郭旁,流俗多所轻。远道岂易行,出门悔吝生。 君看天上云,何心更营营。勿言贫未安,安贫存令名。 《古道》【宋】 作者:【陈杰】杀鸡季伟蔬留客,列鼎孙弘外一肴。古道无存几夫子,今人何限不全交。 《秋日》【唐】王昌龄返照入闾巷,忧来谁共语?古道少人行,秋风动禾黍。 《少年游》【宋】 柳永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 夕阳鸟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 《古意》【唐】常建牧马古道傍,道傍多古墓。萧条愁杀人,蝉鸣白杨树。 回头望京邑,合沓生尘雾。富贵安可常,归来保贞素。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中国有哪些著名的古道尊敬的这位问问朋友: 中国十大古道 1、梅关古道: 为广东省与江西省交界处,路边梅花众多,是古代广东通往内地的必经之路,在韶关境内有保存良好的古城楼楼关; 2、京畿古道 : 出北京的道路,川底下是京畿古道上的古代村落,河北和北京境内,只知道这些; 3、徽杭古道: 徽州和杭州都是古代非常繁华的地方,这个古道是交通经济命脉了,在浙江境内; 4、成都附近虹口好象有个古道,上次成驴虹口出游似乎有提到; 5、阳关古道: 丝绸之路是中国与外界进行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现存的阳关虽只有一个黄土堆在沙漠之中,但雄风依旧,全部路线很长,从古长安(现陕西省西安)到印度、波斯等地,核心地点为甘肃的敦煌,嘉峪关沿线; 6、海上丝绸之路: 起点为福建泉州,四古代通过海路和其他国家交流的通路; 7、茶马古道: 在滇川交界之处,似乎要跨过高黎贡山,怒江,独龙江一带有很独特的民族风情和自然风貌,现存有一条马帮路线,茶马是因为主要运送的是茶,那种蒲尔茶,压硬晒干,便于储存运输,具体起点终点不记得了; 应该还有不少,上面提到的也是凭印象写得,欢迎跟贴增加指正 主题:我也知道一处 版权所有:子斩 浙闽古道,在浙江境内,我最近在查绍兴的资料,无意发现好象新昌境内还有部分古道和104国道并行。具体也不知道了,想去了解一下 主题:摘录介绍 版权所有:胡禅 古驿道驿道由会稽来,从嵊州黄泥桥入新昌境,也新昌城旧东门到天台县界,新昌古驿道全长90里。目前横贯斑竹的长街,会墅岭的石阶路,天姥寺至冷水坑的山路,仍保存驿疲乏的原貌。驿道上残存的小石佛铺、关岭铺,还可看出驿铺旧貌。驿道经桃源穿越天姥,天达关岭头一段全长35公里。这条路,早先为进朝诗人谢灵运开拓,故又称“谢公道”。这条古驿道上有许多流传千古的遗迹,如刘阮遇仙的桃源洞、司马悔桥等,现在,和这条古驿道大致平行的是104国道。 摘自 /tmsjq.htm我知道一处 神游小仙女 还有一条运粮河古道。在黑龙江境内,是当年金兀珠的运粮路,沿途有不少古迹,有些地方地面遗迹已没有,但细心些可以捡到不少古物。 请详细一些可以吗 暂停 四川乐山大佛下有条古道 严克 十里翠廊 老三9969 四川广元(?)附近十里翠廊古道,三国时期,为绿荫所蔽,夏日走来,十分舒服。 一?你不是刚去了三峡吗?遛溜达达 那么著名的古栈道! 对啊,三国古栈道 深圳小熊 8、三峡古栈道,三国期间建,进出蜀国的道路,部分沿山而建,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请问徽杭古道在哪儿,谢谢 永远不知道 徽杭古道 胡禅 未被公路湮没的,是由安徽绩溪县的江南第一关,至浙江临安县浙基田的一段。 靠安徽一头风景较好。 补充几条 胡禅 蜀身毒道,又名南方丝绸之路,在云南仍有些路段保存完好。春节里走的永昌古道是其中一部分。 蜀道,楼上“翠云廊”是其中保存较好的一小部分。阿坚在《玩旅行的人》一书里写了徒步蜀道的经历,文笔随畅。 唐诗之路,古称山**上,在浙江的绍兴、新昌、天台一带。 唐藩古道。 请详细讲讲唐藩古道 深圳小熊 是不是和丝绸之路相似,起止地点等信息可否一查 只知道一点 胡禅 又名“文成之路”,也就是文成公主进藏的道路,经青海玉树到拉萨。 作为旅游路线,一般以西宁为起点。 峡谷底 掉了,四川得剑门古道,这么有名得!!!! 6.中国五大古道是什么芝林古道 道边古村:余姚大隐芝林村 景色指数:★★★★★ 难度指数:★★ 周边景点:天下玉苑、河姆渡遗址 芝林古村地处四明山北麓,属余姚大隐镇,境内山峦连绵,山岙弯弯,竹木茂盛,溪流纵横,有“小九寨”之称。 山中天气变幻频繁,一时急雨过后,阳光冲破云层,洒在雨后山村的屋顶上,瓦缝里的野草伸展出柔嫩娇小的枝叶迎接远道而来的旅人。山里的妇人坐在自家门口编织竹筐,竹子的绿衣还未去尽,清翠斑斓,一排排地码放在脚边。 古道穿过芝林村,是村民上山的必经之路,伴随着世世代代的古朴生活。过村后的枕木桥,白岩溪潺潺的流水声迎面而来,逐级而上,古道也向幽深的山谷中延伸而去进入黛色一片的密林中。 因为刚下过雨,溪水丰沛,急流而下,平坦而宽阔的溪面上乱石嶙岣,将溪水分割成无数股不同深浅的流,水声灵动如歌。而岸上的古道由石块铺筑而成,有些则是由山间自然裸露的岩石铺陈,经历岁月和雨水的冲刷,变得光滑圆润。 其间不时有村民背竹下山,同古道的岩石摩擦出长长的尾音,萦绕在山间。 徐霞客古道 古山驿道:宁海梁皇山 景色指数:★★★ 难度指数:★★★★ 周边景点:徐霞客公园、前童古镇、梁皇山、野鹤湫、浙东大峡谷 “癸丑之三月晦,自宇海出西门。 云散日朗,俱有喜态,三十里,至梁皇山。闻此地于菟夹道,月伤数十人,遂止宿。” 400年前,徐霞客从这里开始了他的漫漫长途。 徒步徐霞客古道,鹅卵石路面充满岁月的痕迹,你的脚步在不经意间会与“侠客”重合。 西门是《徐霞客游记》的起点,距西门2公里的茶廊、古道、古桥、古井均保持了古时的韵味;梁皇驿道和岔路口,是徐霞客前后两次旅行中,分别住宿的地方,今存梁皇驿古道残桥,岔路口有古道指路碑;上金路廊与松门岭,均保持着徐霞客当年走过的风貌,全长约5公里,据传这个松门岭以前叫“送命岭”,可想而知,这条道之险要。 栖霞坑古道 道边古村:奉化溪口栖霞坑-唐田村 景色指数:★★★★★ 难度指数:★★★ 周边景点:溪口风景区、岩头古村 如果真有“世外桃源”,栖霞坑正当此名,桃花、梨花开放时,满山深红浅白,一如油画。 栖霞坑位于奉化溪口镇境内,是王羲之后裔的聚居地,原名桃花坑,是原新昌、余姚通往奉化、宁海的“唐诗之路”的必经地。200余公里的唐诗之路,千百年来400多名文人墨客被沿途千岩竞秀、万壑争流、清流舟筏和民情风俗所陶醉,一路上载酒扬帆,击节高歌。 而栖霞坑作为唐诗之路这条项链中心的一枚吊坠,更是散发着独特魅力。 栖霞坑古道一头连着奉化的镇栖霞坑村,一头接余姚四明山镇唐田村,是过去两村相互走动的民道。 春秋雨季是古道最佳时节,春时桃花遍野;深秋,红枫点缀山林,杉树金黄色的落叶铺满古道,仿佛进入仙境。 或许,王氏祖先也在“诗路”上踏歌而行,迷恋上桃花坑这一方水土,在这里安居乐业,繁衍不息,造就了如今的栖霞坑,古老的建筑,依附着诗的气息。 灵岩山古道 道边古村:象山县泗洲头镇下峙后村-下马岙村 景色指数:★★★★ 难度指数:★★★★ 周边景点:灵岩山攀岩、茅洋民俗文化村 灵岩山古道,位于象山县泗洲头镇。古道北起泗洲头镇下峙后村,南止下马岙村,是古时三门湾南海岸的人们通商、行走、文化交流以及军事要道。 据当地志书记载,三国袁术后裔袁卫在唐代从河,南汝阳迁至宁海鉴桥,其后于元末明初,袁千二、千四兄弟以及陈氏迁至灵岩山北麓今峙后建村,不久之后便有了这条古道,距今已有700余年历史。 灵岩山海拔388米,古道在横跨山麓,连绵起伏10余公里,一路上自然风光秀丽,乡村风情浓郁。 如今行走古道的人们,早已告别了艰难的生活压力,更多的是为了到达山顶——饱览三门湾美景。整个徒步历经4个小时,也是资深驴友们热衷的线路之一。 一路行进,草木茂盛,奇石嶙峋,鸟叫声、虫鸣声和人们的说话声回荡在丛林中,更显寂静。入冬之后的山野,穷目之处层林尽染,如同一幅油画。 声与色交相辉映在时空间,构成了生动而趣味的景象。 过去灵岩山又名舍身崖,即为舍身向善之意,寓意只有真正向善者,才能得道飞升;伪善者,只能粉身碎骨。 于是这座颇有禅意的地方,吸引了慕名而来的百姓。灵岩山下,沿着古道伫立着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的灵岩禅寺,在晚日的阳光下千年古寺显得与世无争。 桃花岭古道 道边古村:镇海九龙湖镇横溪村-慈城金沙村-慈溪掌起镇后茅山 景色指数:★★★★ 难度指数:★★★ 周边景点:河头古村、达蓬山旅游度假区、九龙湖旅游度假区 桃花岭古道位于江北、镇海、慈溪三地交界,历史上是三地农工商探亲访友贸易之要道。过往,桃花岭上肩挑手提、赶集赶路的人络绎不绝,200多年来承载起几代人外出经商求学的希望。 清代诗人王坚曾过岭后题诗:“桃花开未开,踏破岭云来。春色杏然无,涧泉流不回。 人烟出林远,日影落山颓。村店招人歇,宁舆且举杯。” 关于“桃花岭”名字的由来,想是源自道路旁的桃花林。 桃花岭岭顶有石屋二三间,内置有桌椅供休憩,也有简单的灶头方便野营者烹饪烧烤。 石屋所在旁,有残垣断壁,原为幸福亭遗址。据悉,过往幸福亭便是作为三界界碑,亦为来往村民提供遮风挡雨的去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