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长相思的诗词意思,作者是清代的纳兰性德山水情深 风雪意浓--------纳兰性德《长相思》赏析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地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满族正黄旗人。本词写于康熙二十一(1682)年,时作者随康熙帝出山海关,祭祀长白山。 “山一程,水一程”仿佛是亲人送了我一程又一程,山上水边都有亲人送别的身影。“身向榆关(这里借指山海关)那畔行”是使命在身行色匆匆。“夜深千丈灯”则是康熙帝一行人马夜晚宿营,众多帐篷的灯光在漆黑夜幕的反衬下在所独有的壮观场景。“山一程,水一程”寄托的是亲人送行的依依惜别情;“身向榆关那畔行”激荡的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萧萧豪迈情;“夜深千丈灯”催生的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烈烈壮怀情。这情感的三级跳,既反映出词人对故乡的深深依恋,也反映出他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二十几岁的年轻人,风华正茂,出身于书香豪门世家,又有皇帝贴身侍卫的优越地位,自然是眼界开阔、见解非凡,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定会比别人更强烈。可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身份反而形成了他拘谨内向的性格,有话不能正说,只好借助于儿女情长的手法曲折隐晦地反映自己复杂的内心世界。这也是他英年早逝的重要原因。 “夜深千丈灯”既是上阙感情酝酿的高潮,也是上、下阙之间的自然转换。夜深人静的时候,是想家的时候,更何况“风一更,雪一更”。风雪交加夜,一家人在一起什么都不怕。可远在塞外宿营,夜深人静,风雪弥漫,心情就大不相同。路途遥远,衷肠难诉,辗转反侧,卧不成眠。“聒碎乡心梦不成”的慧心妙语可谓是水到渠成 “山一程,水一程”与“风一更,雪一更”的两相映照,又暗示出词人对风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体验。愈是路途遥远、风雪交加,就愈需要亲人关爱之情的鼓舞。因为她是搏击人生风浪的力量源泉,有了她,为了她,就不怕千难万险,就一定会迎来团聚的那一天。从“夜深千丈灯”壮美意境到“故园无此声”的委婉心地,既是词人亲身生活经历的生动再现,也是他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并以此创造美、抒发美的敏锐高超艺术智慧的自然流露。 本词既有韵律优美、民歌风味浓郁的一面,如出水芙蓉纯真清丽;又有含蓄深沉、感情丰富的一面,如夜来风潮回荡激烈。词人以其独特的思维视角和超凡的艺术表现力,将草原游牧文化的审美观与中原传统文化的审美观相融合,集豪放婉约与一体,凝炼出中华词坛上一颗风骨神韵俱佳的灿烂明珠,深受后人喜爱。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书中将作者推为宋后第一真词人,是非常有道理的。 2.《木兰辞 拟古决绝词柬友》的作者到底是纳兰性德还是纳兰容若纳兰性德(1655-1685),满族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是清代最为著名的词人之一。他的诗词不但在清代词坛享有很高的声誉,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以“纳兰词”在词坛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之地。他生活于满汉融合的时期,其贵族家庭之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他虽侍从帝王,却向往平淡的经历。这一特殊的生活环境与背景,加之他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的创作呈现独特的个性特征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流传至今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这一富于意境的佳作,是其众多的代表作之一。 《木兰辞 拟古决绝词柬友》 纳兰性德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夜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所以纳兰性德就是纳兰容若。 3.纳兰性德著名诗词如下,望采纳: 木兰词 【作者:纳兰性德】 人生若只如初见 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 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 泪雨零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 比翼连枝当日愿 浣溪沙 【作者:纳兰性德】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虞美人 【作者:纳兰性德】 春情只到梨花薄,片片催零落。夕阳何事近黄昏,不道人间犹有未招魂。 银笺别梦当时句,密绾同心苣。为伊判作梦中人,索向画图清夜唤真真。 摊破浣溪沙(山花子) 【作者:纳兰性德】 风絮飘残已化萍,泥莲刚倩藕丝萦;珍重别拈香一瓣,记前生。 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悔多情;又到断肠回首处,泪偷零。 长相思 【作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画堂春 【作者:纳兰性德】 一生一代一双人, 争教两处消魂。 相思相望不相亲, 天为谁春? 浆向蓝桥易乞, 药成碧海难奔。 若容相访饮牛津, 相对忘贫。 浣溪沙 【作者:纳兰性德】 十八年来坠世间,吹花嚼蕊弄冰弦, 多情情寄阿谁边? 紫玉钗斜灯影背,红绵粉冷枕函边。 相看好处却无言。 赤枣子 【作者:纳兰性德】 风淅淅,雨织织。难怪春愁细细添。记不分明疑是梦,梦来还隔一重帘。 于中好 【作者:纳兰性德】 独背残阳上小楼,谁家玉笛韵偏幽。一行白雁遥天暮,几点黄花满地秋。 惊节序,叹沉浮,秾华如梦水东流。人间所事堪惆怅,莫向横塘问旧游。 浣溪沙 【作者:纳兰性德】 伏雨朝寒悉不胜,那能还傍杏花行。去年高摘斗轻盈。 漫惹炉烟双袖紫,空将酒晕一衫青。人间何处问多情。 减字木兰花 新月 【作者:纳兰性德】 晚妆欲罢,更把纤眉临镜画。准待分明,和雨和烟两不胜。 莫教星替,守取团圆终必遂。此夜红楼,天上人间一样愁。 菩萨蛮 【作者:纳兰性德】 榛荆满眼山城路,征鸿不为愁人祝何处是长安,湿云吹雨寒。 丝丝心欲碎,应是悲秋泪。泪向客中多,归时又奈何。 浣溪沙 【作者:纳兰性德】 欲寄愁心朔雁边,西风浊酒惨离颜。黄花时节碧云天。 古戍烽烟迷斥堠,夕阳村落解鞍鞯。不知征战几人还。 采桑子 【作者:纳兰性德】 明月多情应笑我, 笑我如今, 孤负春心, 独自闲行独自吟。 近来怕说当时事, 结编兰襟。 月浅灯深, 梦里云归何处寻? 4.纳兰性德全部诗词木兰词作者:清·纳兰性德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词·金缕曲作者:清·纳兰容若德也狂生耳偶然间、淄尘京国,乌衣门第有酒惟浇赵州土,谁会成生此意不信道、遂成知己青眼高歌俱未老向尊前、拭尽英雄泪君不见,月如水共君此夜须沉醉且由他、娥眉谣诼,古今同忌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寻思起、从头翻悔一日心期千劫在后身缘、恐结他生里然诺重,君须记词·卜算子 新柳作者:清·纳兰性德娇软不胜垂,瘦怯那禁舞。 多事年年二月风,翦出鹅黄缕。一种可怜生,落日和烟雨。 苏小门前长短条,即渐迷行处。词·采桑子作者:清·纳兰性德白衣裳凭朱栏立凉月趖西点鬓霜微岁晏知君归不归残更目断传书雁尺素还稀一味相思准拟相看似旧时词·采桑子作者:清·纳兰性德拨灯书尽红笺也,依旧无聊。 玉漏迢迢,梦里寒花隔玉箫。几竿修竹三更雨,叶叶萧萧。 分付秋潮,莫误双鱼到谢桥。词·采桑子作者:清·纳兰性德而今才道当时错心绪凄迷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一别如斯落尽犁花月又西词·采桑子作者:清·纳兰性德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 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谢娘别后谁能惜,漂泊天涯。 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词·采桑子作者:清·纳兰性德冷香萦遍红桥梦,梦觉城笳。 月上桃花,雨歇春寒燕子家。箜篌别后谁能鼓,肠断天涯。 暗损韶华,一缕茶烟透碧纱。词·采桑子作者:清·纳兰性德凉生露气湘弦润暗滴花梢帘影谁摇燕蹴丝上柳条舞鹍镜匣开频掩檀粉慵调朝泪如潮昨夜香衾觉梦遥词·采桑子作者:清·纳兰性德明月多情应笑我,笑我如今,孤负春心,独自闲行独自吟。 近来怕说当时事,结编兰襟。月浅灯深,梦里云归何处寻?词·采桑子作者:清·纳兰性德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词·采桑子作者:清·纳兰性德桃花羞作无情死感激东风吹落娇红飞入窗间伴懊侬谁怜辛苦东阳瘦也为春慵不及芙蓉一片幽情冷处浓词·采桑子作者:清·纳兰性德土花曾染湘娥黛,铅泪难消。 清韵谁敲,不是犀椎是凤翘。只应长伴端溪紫,割取秋潮。 鹦鹉偷教,方响前头见玉箫。词·采桑子作者:清·纳兰性德谢家庭院残更立燕宿雕粱月度银墙不辨花丛那瓣香此情已自成追忆零落鸳鸯雨歇微凉十一年前梦一场词·采桑子作者:清·纳兰性德严宵拥絮频惊起,扑面霜空。 斜汗朦胧,冷逼毡帷火不红。香篝翠被浑闲事,回首西风。 数盏残钟,一穗灯花似梦中。词·长相思作者: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逾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注释】:词·点绛唇 咏风兰作者:清·纳兰性德别样幽芬,更无浓艳催开处。 凌波欲去,且为东风住。忒煞萧疏,怎耐秋如许?还留取,冷香半缕,第一湘江雨。 词·点绛唇作者:清·纳兰性德小院新凉,晚来顿觉罗衫薄。不成孤酌,形影空酬酢。 萧寺怜君,别绪应萧索。西风恶,夕阳吹角,一阵槐花落。 词·蝶恋花作者:清·纳兰性德今古河山无定距。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 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从前幽怨应无数。 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注释】:这首出塞词,当为纳兰兴德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八月奉命与副都统郎谈等出塞远赴梭龙途中所作,词人时年二十九岁。词·蝶恋花作者:清·纳兰性德辛苦最怜天上月一夕如环夕夕都成玦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词·蝶恋花作者:清·纳兰性德又到绿杨曾折处,不语垂鞭,踏遍清秋路。 衰草连天无意绪,雁声远向萧关去。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 明日客程还几许,沾衣况是新寒雨。【注释】:词·河传作者:清·纳兰性德春浅,红怨。 掩双环,微雨花间。画闲,无言暗将红泪弹。 阑珊,香销轻梦还。斜倚画屏思往事。 皆不是,空作相思字。忆当时,垂柳丝。 花枝,满庭蝴蝶儿。词·画堂春作者:清·纳兰性德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消魂。 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 词·浣溪沙作者:清·纳兰性德莲漏三声烛半条,杏花微鱼湿轻绡,那将红豆寄无聊?春色已看浓似酒,归期安得信如潮,离魂入夜倩谁招?词·浣溪沙作者:清·纳兰性德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词·浣溪沙作者:清·纳兰性德杨柳千条送马蹄,北来征雁旧南飞,客中谁与换春衣。终古闲情归落照,一春幽梦逐游丝,信回刚道别多时。 【注释】:七绝·记征人语作者:清·纳兰性德边月无端照别离,故园何处寄相思。西风不解征人语,一夕萧萧满大旗。 【注释】:词·减字木兰花作者:清·纳兰性德相逢不语,一朵芙蓉著秋雨。小晕红潮,斜溜鬟心只凤翘。 待将低唤,直为凝情恐人见。欲诉幽怀,转过回栏叩玉钗。 词·酒泉子作者:清·纳兰性德谢却荼蘼一。 5.纳兰性德的诗词及意思20条1、长相思_山一程 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按】这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 天涯羁旅最易引起共鸣的是那“山一程,水一程”的身漂异乡、梦回家园的意境,信手拈来不显雕琢,难怪王国维评价“容若词自然真切”。 这首词更可贵的是缠绵而不颓废,柔情之中露出男儿镇守边塞的慷慨报国之志。 一句“夜深千帐灯”不愧“千古壮观”。 【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也。 【榆关】即今山海关 【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帐】军营的帐篷,千帐言军营之多。 【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 【聒】声音嘈杂,使人厌烦。 【故园】故乡 【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解释: 我扈驾赴辽东巡视,随行的千军万马一路跋山涉水,浩浩荡荡,向山海关进发。入夜,营帐中灯火辉煌,宏伟壮丽。 夜已深,帐篷外风雪交加,阵阵风雪声搅得人无法入睡。作者思乡心切,孤单落寞,不由得生出怨恼之意:家乡怎么没有这么烦乱的声音呢?(“故园无此声”看似无理实则有理,故园岂无风雪?但同样的寒霄风雪之声,在家中听与在异乡听,自然会有不同的感受。) 2、点绛唇·黄花城早望 五夜②光寒,照来积雪平于栈③。西风何限,自起披衣看。 时此茫茫,不觉成长叹。何时旦,晓星欲散,飞起平沙雁④。 【注释】 ①黄花城:在今北京怀柔县境内。纳兰扈驾东巡,此为必经之地。 又,一说在山西省山阴县北,即五台山的附近。 ②五夜:即五更。 古代将一夜分为甲、乙、丙、丁、戊五段,故称。南朝梁陆佐公《新刻漏铭》:“六日无辨,五夜不分。” 注引《汉旧仪》:“五夜者,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也。” ③栈:栈道。 于绝险之地架木而成的道路。 ④平沙雁:广漠沙原上之大雁。 【赏析】 这首词描绘了黄花城雪后将晓的景象,与《烷溪沙·姜女庙》等或为同时之作。词全用白描,但朴质中饶含韵致,清奇中极见情味。 黄花城奇异的景观,作者无聊赖的心绪跃然纸上。 3、浣溪沙_谁念西风独 谁念西风独自凉, 萧萧黄叶闭疏窗, 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 赌书消得泼茶香, 当时只道是寻常。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西城杨柳弄春柔。 动离忧。泪难收。 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 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4、浣溪沙·红桥怀古 无恙年年汴水②流。 一声水调③短亭秋。旧时明月照扬州。 曾是长堤牵锦缆④,绿杨清瘦至今愁。玉钩斜路近迷楼⑤。 【注释】 ①红桥:吴绮《扬州鼓吹词序》:“红桥在城西北二里。崇祯间形家设以锁水口者,朱栏数丈,远通两岸。 而荷香柳色。雕楹曲槛,鳞次环绕,绵亘十余里。 春夏之交,繁弦急管,金勒画船,掩映出没于其间,诚一郡之丽观也。”又,王士祯《红桥游记》:“出镇淮门,循小秦淮而北,破岸起伏多态,竹木蓊郁,清流映带。 人家多因水为园,亭榭溪塘,幽窈而明瑟,颇尽四时之美。拿小舟,循河西北行,林木尽处,有桥,宛然如垂虹下饮于涧,又如丽人靓妆袨服,流照明镜中,所谓红桥也。 游人登平山堂,率至法海寺舍舟而陆,径必出红桥下。桥四面皆人家荷塘,六七月间,菡萏作花,香闻数里,青帘白舫,络绎如织,良谓胜游矣。 予数往来北郭,必过红桥,顾而乐之。登桥四望,忽复徘徊感叹。 当哀乐之交乘于中,往往不能自喻其故。王、谢冶城之语,景、晏牛山之悲,今之视昔,亦有然耶?壬寅季夏之望,与箨庵、茶村、伯矶诸子偶然漾舟,酒阑兴极,援笔成小词二章,诸子倚而和之。 箨庵继成一章,予亦属和。暖乎!丝竹陶写,何必中年?山水清音,自成佳话。 予与诸子聚散不恒,良会未易遘,而红桥之名,或反因诸子而得传千后世,增怀古凭吊者之徘徊感叹,如予今日,未可知也。”王阮亭,王士祯(1634—1711),字子真,一字阮亭,又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人。 少时多填词,有《衍波词》。主“神韵说”,并主盟诗坛多年。 ②汴水:古河名,原河在今河南荥阳附近受黄河之水,流经开封,东至江苏徐州转入泗水。隋炀帝巡幸江都即由此道。 今水已湮废,仅泗县尚有汴水断渠。 ③水调:曲调名,传为隋场帝时,开汴渠成,遂作此。 杜牧.《扬州》:“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此曲为商调曲,唐曲凡十一叠。 ④曾是句:长堤,指隋堤。隋炀帝大业元年,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水、洛水入黄河;自板渚引黄河入汴水,经泗水达邗沟,自山阳至扬子入长江。 渠广四十步,旁筑御道,并植杨柳,后人谓之隋堤。白居易《隋堤柳》:“隋堤柳,岁久年深尽衰朽,风飘飘兮雨萧萧,三株两株汴河口。 大业年中炀天子,种柳成行夹流水,西自黄河东至淮,绿影一千三百里。” 锦缆,唐颜师古《大业拾遗记》谓隋炀帝“至汴,帝御龙舟,萧妃乘凤舸,锦帆彩缆,穷极侈靡。 ……每舟择妙丽长白女子千人执雕板镂金揖,号为殿脚女。锦帆过处,香闻十里.”后以此典喻指帝王穷奢极侈,招致国破身亡。 ⑤玉。 6.纳兰容若与纳兰性德是同一个人吗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避讳改,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父明珠,官大学士、太子太傅,母爱新觉罗氏。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官一等侍卫。《清史稿》有传。有《通志堂集》,附词四卷,后人汇辑成《纳兰词》,今存词348首。词风真挚自然而多凄恻哀艳,悼亡之作尤称绝调。向有满洲词人第一之誉,为清词大家。虽然他的名是纳兰性德,但是,我还是喜欢称他为纳兰容若。纳兰容若,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诗意。没有人可以否认他的高贵、他的才华、他的深情;没有人会看不出他的惆怅、他的失落、他的哀伤。 他是浊世中一位翩翩佳公子,他是词坛上一位声名赫赫的大家。他并非只是史书里的一个名词,他有血有肉,他有情有义,因而他的故事凄美动人,他的词作代代传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