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枫桥夜泊的古诗是什么枫桥夜泊① [唐]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②。 姑苏城外寒山寺③, 夜半钟声到客船④。 注释译文 注释 ①.枫桥:在今苏州市阊门外。此诗题也作《夜泊枫桥》。 ②.江枫:寒山寺旁边的两座桥“江村桥”和“枫桥”的名称。枫桥也叫封桥 。据《大清一统志》记载,桥原本不叫枫桥,这里原来是水路交通要道,是往来船只停泊的码头,由于唐以前水匪倭寇经常进犯,故当时每到夜晚都要将桥封锁起来,以策安全,因而起名叫封桥。 ③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相传因唐僧人寒山、拾得住此而得名。 ④.孟薰:当时僧寺有夜半敲钟的习惯,也叫"无常钟"。欧阳修《六一诗话》曾云:"诗人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亦语病也。如……唐人有云'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说者亦云句则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钟时。"《庚溪诗话》于此辨曰:"然余昔官姑苏,每三鼓尽,四鼓初,即诸寺钟皆鸣,想自唐时已然也。后观于鹄诗云:'定知别后家中伴,遥听缑山半夜钟。'白乐天云:'新秋松影下,半夜钟声后。'温庭筠云:'悠然旅榜频回首,无复松窗半夜钟。' 则前人言之,不独张继也。"宋人孙觌绝句《过枫桥寺》:"白首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乌啼月落桥边寺,倚枕犹闻半夜钟。"《诗薮》云:"张继'夜半钟声到客船',谈者纷纷,皆为昔人愚弄。诗流借景立言,唯在声律之调,兴象之合,区区事实,彼岂暇计?无论夜半是非,即钟声闻否,未可知也"。《唐诗摘钞》:"夜半钟声,或谓其误,或谓此地故有半夜钟,俱非解人。要之,诗人兴象所至,不可执着。必曰执着者,则'晨钟云外湿','钟声和白云','落叶满疏钟'皆不可通矣。" 译文 在月落时,伴着几声乌鸦的啼叫,抬头仰望天空就好像一层薄薄的秋霜朦朦胧胧,再去看江村桥和枫桥,渔火点点,只剩我独自对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里。 词语解释 江枫:寒山寺旁边的两座桥“江村桥”和“枫桥”的名称。 姑苏:苏州的别称。 寒山寺:在今苏州市西枫桥镇。传说因唐代诗僧寒山、拾得住过而得名。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枫桥寺。或谓“寒山”乃泛指肃寒之山,非寺名。可备一说。 作者简介 张继 〔唐〕(约公元七五六年前后在世)字懿孙,襄州(州治在今湖北省襄阳县)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公元715-712年至779年(大历末年)唐肃宗至德初前后在世。博览有识,好谈论,知治体。与皇甫冉交,情逾昆弟。天宝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登进士。然铨选落地,归乡。唐代宗李豫宝应元年(公元762年)10月,政府军收复两京(长安,洛阳),张继被录用为员外郎征西府中供差遣,从此弃笔从戎,后入内为检校员外郎又提升检校郎中,最后为盐铁判官。分掌财赋于洪州。大历末年张继上任盐铁判官仅一年多即病逝于任上,其友人刘长卿作悼诗《哭张员外继》曰:“世难愁归路,家贫缓葬期”可见其清廉正直,后来其妻亦殁于其地。张继有诗集《张祠部诗集》一部流传后世,为文不事雕琢,其中以枫桥夜泊一首最著名。 高仲武评张继的诗:「事理双切」,「比兴深矣」,「不雕而自饰,丰姿清迥,有道者风。」他的诗不但「有道者风」,也颇有「禅味」,这是当时士大夫崇尚儒、道的普遍风气,他自也不例外。但他并无一般仕宦者的官僚习气,曾作感怀诗:「调与时人背,心将静者论,终年帝城里,不识五侯门」,他不逢迎权贵,与当时同是进士出身的诗人皇甫冉交情很好,时有往来。 张继流传下的作品很少,全唐诗收录一卷,然仅《枫桥夜泊》一首,已使其名留千古,而「寒山寺」也拜其所赐,成为远近驰名的游览胜地。 2.【《枫桥夜泊》是描写秋天的古诗吗我查过,是秋天的古诗,但是有我认为是,不知道有人说不是的理由是什么,我的理由如下:从诗的内容来看,比较明显的有“霜满天”、“江枫”等环境描写的词,一年四季哪个季节“霜”最有代表性呢?当然是秋季,枫叶也是秋天红的,而且诗歌作为艺术手法,肯定是选取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事物描写,不可能在春天写枫叶,在夏天写霜的,配上“月落”、“乌啼”,一幅秋夜图就跃然纸上了.还有就是一个“对愁眠”,哪个季节最能引发人的愁思呢?当然是万物从繁荣转向收获,然后开始凋零的秋季了,总之,我认为要从诗的内容上来看,诗人一定把时令与环境以及心情是结合起来写的,从这个角度说,此诗一定是描写秋天的.。 3.枫桥夜泊是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写的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①对愁眠. 姑苏②城外寒山寺③. 夜半钟声到客船. 【注释】 ①渔火:渔船上的灯火. ②姑苏:今江苏苏州. ③寒山寺:旧说在姑苏城西十里枫桥东. 【简析】 这是记叙夜泊枫桥的景象和感受的诗.首句写所见(月落),所闻(乌啼),所感(霜满天);二句描绘枫桥附近的景色和愁寂的心情;三、四句写客船卧听古刹钟声.平凡的桥,平凡的树,平凡的水,平凡的寺,平凡的钟,经过诗人艺术的再创造,就构成了一幅情味隽永幽静诱人的江南水乡的夜景图,成为流传古今的名作、名胜.此诗自从欧阳修说了“三更不是打钟时”之后,议论颇多.其实寒山寺夜半鸣钟却是事实,直到宋化仍然.宋人孙觌的《过枫桥寺》诗:“白首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乌啼月落桥边寺,倚枕犹闻半夜钟.”即可为证.张继大概也以夜半鸣钟为异,故有“夜半钟声”一句.今人或以为“乌啼”乃寒山寺以西有“乌啼山”,非指“乌鸦啼叫.”“愁眠”乃寒山寺以南的“愁眠山”,非指“忧愁难眠”.殊不知“乌啼山”与“愁眠山”,却是因张继诗而得名.孙觌的“乌啼月落桥边寺”句中的“乌啼”,即是明显指“乌啼山”. 、诗人张继 字懿孙,襄州(州治在今湖北省襄阳县)人,天宝十二年进士.大历末,检校祠部员外郎,分掌财赋于洪州.高仲武谓其累代词伯,秀发当时.诗体清迥,有道者风.今编诗一卷. 有诗《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最为著名.。 4.枫桥夜泊的诗意枫桥夜泊枫桥夜泊 古诗诗意是: 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 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 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枫桥夜泊 唐代: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译文 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 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 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扩展资料: 赏析 作为一首羁旅行役之诗,《枫桥夜泊》所具有的影响力那是很多同类诗歌难以比拟的。从时间上说,绵延一千余年贯穿宋元明清,直到当代还有受它影响,还产生了流行歌曲,从空间上说不独在国内广为人知,而且流传海外,像松井石根为什么想偷盗寒山寺碑? 就是因为日本人对这首诗情有独钟,据说是复制皆习诵之,甚至还被选入了日本小学的课本,国学大师俞樾在新修寒山寺记中就写到凡日本文墨之士,咸适庐来见。见则往往言及寒山寺,且言其国三尺之童,无不能诵是诗。就是说小孩没有不会背这首《枫桥夜泊》的。 所以1929年的时候日本在青梅山建了一座寺庙 ,也叫寒山寺,这个寺庙就仿造苏州的寒山寺而建,也立了一座石碑,也刻着张继的《枫桥夜泊》诗,也建了一个夜半钟声钟楼一座,还在附近的溪谷清流上专门架了一座枫桥。这么大的影响力,这是在无形地诉说着这首诗歌超越时空的魅力呀。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枫桥夜泊 5.枫桥夜泊是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写的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①对愁眠。 姑苏②城外寒山寺③。 夜半钟声到客船。 【注释】 ①渔火:渔船上的灯火。 ②姑苏:今江苏苏州。 ③寒山寺:旧说在姑苏城西十里枫桥东。 【简析】 这是记叙夜泊枫桥的景象和感受的诗。首句写所见(月落),所闻(乌啼),所感(霜满天);二句描绘枫桥附近的景色和愁寂的心情;三、四句写客船卧听古刹钟声。平凡的桥,平凡的树,平凡的水,平凡的寺,平凡的钟,经过诗人艺术的再创造,就构成了一幅情味隽永幽静诱人的江南水乡的夜景图,成为流传古今的名作、名胜。此诗自从欧阳修说了“三更不是打钟时”之后,议论颇多。其实寒山寺夜半鸣钟却是事实,直到宋化仍然。宋人孙觌的《过枫桥寺》诗:“白首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乌啼月落桥边寺,倚枕犹闻半夜钟。”即可为证。张继大概也以夜半鸣钟为异,故有“夜半钟声”一句。今人或以为“乌啼”乃寒山寺以西有“乌啼山”,非指“乌鸦啼叫。”“愁眠”乃寒山寺以南的“愁眠山”,非指“忧愁难眠”。殊不知“乌啼山”与“愁眠山”,却是因张继诗而得名。孙觌的“乌啼月落桥边寺”句中的“乌啼”,即是明显指“乌啼山”。 、诗人张继 字懿孙,襄州(州治在今湖北省襄阳县)人,天宝十二年进士。大历末,检校祠部员外郎,分掌财赋于洪州。高仲武谓其累代词伯,秀发当时。诗体清迥,有道者风。今编诗一卷。 有诗《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最为著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