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冯延巳算唐宋词人吗

1.冯延巳属于什么词派

冯延巳是一位介于花间派的词人

冯延巳: (903--960)又名延嗣,字正中,广陵(今扬州)人.宋初《钓矶立谈》评其“学问渊博,文章颖发,辩说纵横”.作为词人,他虽受花间词影响,多写男女离别相思之情但词风不像花间词那样浓艳雕琢而以清丽多彩和委婉情深为其特色,有时感伤气息较浓,形成一种哀伤美.其词集名《阳春集》.

冯延巳词的特点,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因循出新.所谓“因循”,是说他的词继承花间词的传统,创作目的还是“娱宾遣兴”,题材内容上也没有超越“花间词”的相思恨别、男欢女爱、伤春悲秋的范围.所谓“出新”,是说他的词在继承花间词传统的基础上,又有突破和创新.

如冯延巳在表现爱情相思苦闷的同时,还渗透着一种时间意识和生命忧患意识.他在词中时常感叹人生短暂、生命有限、时光易逝.表现人生短暂的生命忧患意识,成为诗歌中常见的主题.但在词中,是冯延巳第一次在词中表现这种生命的忧患.人生本来就短暂,因此希望在有限的人生中充分享受爱情的幸福,在短暂的青春期及时享受爱情的欢乐,可偏偏“别离多,欢会少”.爱情失落的苦闷中又包含着一层生命短暂的忧患,这既强化了爱情失落的苦闷,也表现出了人生的悲剧,从而丰富了词作的思想内涵,提升了词的思想境界.

冯词写愁的最大特点,是忧愁的不确定性和朦胧性.他词中的忧愁,具有一种超越时空和具体情事的特质,写来迷茫朦胧,含而不露.冯词中的忧愁“闲情”,常常很难确指是什么性质的忧愁,是因为什么原因而苦闷.比如前面例举过的《鹊踏枝》中的“闲情”,就很难说清是一种什么样的情,一种什么样的愁.他只是把这种闲情闲愁表现得深沉而持久,想抛掷也抛掷不了,挣扎也挣扎不脱,像孙悟空的紧箍咒,始终缠绕在心头.他的几首《采桑子》词,这个特点最为突出.作者所要表现的就是人生中常有的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忧愁苦闷,抑郁不欢;一种可能已经存在又似乎是即将来临的人生忧患.冯词忧患苦闷的内涵性质,是无法确指的,无法界定的,从而留给读者更大的自由创造联想的空间,有着更大的艺术张力.读冯词,也会被感动,但需要联想,需要深层的思考.

在艺术上,冯延巳词也有特色.一是空间境界比较阔大,常以大境写柔情,如“将远恨,上高楼.寒江天外流”(《更漏子》);“楼上春寒山四面”(《鹊踏枝》)等.阔大无限的空间境界,表现出愁思的深重.二是善于用层层递进的抒情手法,把苦闷相思表现得一层深似一层.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层深”之法,最典型的是“泪眼问花花不语.隔墙飞过秋千去”.其他词作也屡用此法.三是在情景的配置上,善于用逆向配置法.词中写情,最常见的是情与景交融互写,但情与景交融配置的方式有同向配置和逆向配置两种.所渭同向配置,是客观景物蕴含的情感指向与主观情感的性质相同,逆向配置是客观景物的情感指向与主观情感性质正好相反.冯延巳词中,常常喜欢用明媚灿烂的春景来写悲哀的情绪.情景的逆向配置,加倍写出了主人公的愁情.面对欢乐之景,尚且苦闷,如果是悲哀之景,其忧愁苦闷更可想而知.

冯延巳的词集名《阳春录》,有的题作《阳春集》,北宋时就有传本,但宋代的本子早就失传.现存最早的本子,是明人吴讷的《唐宋名贤百家词》抄本,清代抄刻本也有不少.但各本收词不尽相同,有的收有伪作.中华书局1999年出版的曾昭岷、曹济平、王兆鹏和刘尊明编著的《全唐五代词》,收录冯延巳词112首.(选自《南唐二主冯延巳词选》)

2.宋代著名词人冯延巳 的简介

冯延巳 (903--960),字正中,五代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人。在南唐做过宰相,生活过得很优裕、舒适。他的词多写闲情逸致辞,文人的气息很浓,对北宋初期的词人有比较大的影响。

【作者简介】

冯延巳: (903--960)又名延嗣,字正中,广陵(今扬州)人。宋初《钓矶立谈》评其“学问渊博,文章颖发,辩说纵横”。作为词人,他虽受花间词影响,多写男女离别相思之情但词风不像花间词那样浓艳雕琢而以清丽多彩和委婉情深为其特色,有时感伤气息较浓,形成一种哀伤美。其词集名《阳春集》。

3.五代时期的著名词人,到底是冯延巳

应该是冯延巳。

南唐开国时,因为多才艺,先主李昪任命冯延巳为秘书郎,让他与太子李璟交游。后来李璟为元帅,冯延巳在元帅府掌书记。李璟登基的第二年,即保大二年(944年),就任命冯延巳为翰林学士承旨。到保大四年(946年),冯延巳终于登上了宰相的宝座。第二年,陈觉、冯延鲁举兵进攻福州,结果死亡数万人,损失惨重。李璟大怒,准备将陈觉、冯延鲁军法处死。冯延巳为救两人性命,引咎辞职,改任太子太傅。保大六年(948年),出任抚州节度使。在抚州呆了几年,也没有做出什么政绩。到了保大十年(952),他再次荣登相位。958年,冯延巳被迫再次罢相。当时朝廷里党争激烈,朝士分为两党,宋齐丘、陈觉、李征古、冯延巳等为一党,孙晟、常梦锡、韩熙载等人为一党。几次兵败,使得李璟痛下决心,铲除党争。冯延巳属于宋党,居然安然无恙,表明李璟对冯延巳始终信任不疑,也可能是冯延巳作恶不多。罢相两年后,即公元960年,冯延巳因病去世,终年五十八岁。

冯延巳的人品,颇受非议,常常被政敌指责为“奸佞险诈”。冯延巳的政治见解和政治才干确属平庸。但他的才艺文章,连政敌也很佩服。冯延巳为人确实多才艺,善文章,诙谐幽默。又据《钓矶立谈》记载,冯延巳特别能言善辩。他“辩说纵横,如倾悬河暴雨,听之不觉膝席而屡前,使人忘寝与食”。他又工书法,《佩文斋书画谱》列举南唐十九位书法家的名字,其中就有冯延巳的大名。他的诗也写得工致,但流传下来的仅有一首。不过冯延巳最著名最有成就的,还是词。冯延巳词的特点,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因循出新。所谓“因循”,是说他的词继承花间词的传统,创作目的还是“娱宾遣兴”,题材内容上也没有超越“花间词”的相思恨别、男欢女爱、伤春悲秋的范围。所谓“出新”,是说他的词在继承花间词传统的基础上,又有突破和创新。

希望能够帮到您!

4.冯延巳和温庭筠词的比较

温庭筠、冯延巳是著名的词人,其中温庭筠是花间派词人的典型代表,而冯延巳是一位介于花间派的词人。温庭筠的词总体上呈现出的特点是设色艳丽,组织绵密,其风格多为客观,虽有抒情但是比较含蓄,冯延巳的词风温婉含蓄,清新流畅。

温庭筠是晚唐文人词的开山祖,词之大家,其词作较好地吸收和借鉴了民间俗曲的创作枝巧和民间语言,其词在构思上包括联章、比兴、绘画、时空跳跃等手法;语言上浓艳纤细,又由于受到民间传统的白描手法的影响而清新可感。温庭筠被称为“花间鼻祖”,他的词多写思妇、青楼女子的感情,从其日常的梳妆打扮,容貌等进行肖像描写,将其内心的情感非常细腻非常流畅的表达出来,其词妩媚香艳。例如作品《菩萨蛮》,“鬓运欲度香腮雪”一句从女子的日常打扮以及容貌将其的相思之情表达出来,表现很细腻,是追求一种细节的描写,细节的表现,将女子的香艳的打扮融入到词的风格来,表现得很香艳,华贵。再如他的词《更漏子》中“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一句,也是采用细节的描写,很美地将妇人的相思情感刻

5.五代南唐词人 冯延巳是不是写过一首词《鹊踏枝》

是鹊踏枝是词牌名,即《蝶恋花》,又名《黄金缕》、《凤栖梧》、《卷珠帘》、《一箩金》。其词牌始于宋,双片六十字,前后片各四仄韵。《鹊踏枝》词牌一般以抒写缠绵悱恻之情为多。 鹊踏枝(之一)

谁道闲情抛弃久

每到春来

惆怅还依旧

日日花前常病酒

不辞镜里未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

为问新愁

何事年年有

独立小桥风满袖

平林新月人归后

【简析】

春天悄悄来临了。请看那河畔的青草,堤上的嫩柳,无不带来了春意萌动的消息。然而,对于被恋情所困扰的人来说,万物的复苏同样也催发了心中沉埋的惆怅情绪。于是词人就每日借酒驱愁。但这又何补于事呢?这种铭心刻骨的痴情似乎是与身俱在的。任你怎样挣扎都无法摆脱。因此,就只能拖着瘦赢的身躯,伫立在风紧人静的小桥上,和那一钩孤凄的新月默默无言地相互对视……

鹊踏枝(之二)

几日行云何处去

忘却归来

不道春将暮

百草千花寒食路

香车系在谁家树

泪眼倚楼频独语

又燕来时

陌上相逢否

撩乱春愁如柳絮

悠悠梦里无寻处

【简析】

遥想着那位出门冶游、乐不思归的男子,她泪眼倚楼,喃喃自语,发出一连串的疑问:多日不见影踪,你究竟飘荡到了何处?春色将暮,你难道还不想归家?在这百草千花斗艳的游春路上,你的香车又系在了谁家的树上……当然,薄情郎是不会回答的。因此她只能转问穿帘的双燕:你们飞来飞去,路上有否见到过他?双燕不理,翩然远飞,只剩下一片蒙蒙飞舞的柳絮。乱纷纷的柳絮撩动她的春愁,并把她带入悠悠荡荡的梦中,让她在飘忽的春梦中继续追寻他的行踪。

鹊踏枝(之三)

六曲阑干偎碧树

杨柳风轻

展尽黄金缕

谁把钿筝移玉柱

穿帘海燕又飞去

满眼游丝兼落絮

红杏开时

一霎清明雨

浓睡觉来莺乱语

惊残好梦无寻处

【简析】

对于现实生活中无法相会的恋人来讲,一场哪怕是十分短暂的好梦,也能聊慰其相思的饥渴。但梦毕竟是只是梦,何况梦醒之后的失落滋味就越加难受。其心绪之紊乱,更可想而知!故无论是明媚亮丽的春色,还是落花粘絮的雨景,全都成了激惹她阵阵愁绪的触媒。

名句有:

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未颜瘦

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

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

6.冯延巳是什么朝代的人

五代十国时南唐著名词人、大臣。

人物生平

冯延巳在南唐开国时,因为多才艺,被南唐烈祖李昪任命他为秘书郎,让他与太子李璟交游。后来李璟任元帅,冯延巳在元帅府掌书记。

李璟登基的第二年,即保大二年(944年),就任命冯延巳为翰林学士承旨。

保大四年(946年),冯延巳出任宰相。

保大五年(947年),陈觉、冯延鲁举兵进攻福州,结果死伤数万,损失惨重。李璟大怒,准备将陈觉、冯延鲁军法处死。冯延巳为救两人性命,引咎辞职,改任太子太傅。

保大六年(948年),冯延巳出任抚州节度使。在抚州任职数年,并没有什么政绩。

保大十年(952年),冯延巳再次担任宰相。

冯延巳当政期间,先是进攻湖南,大败而归。后是淮南被后周攻陷,冯延鲁兵败被俘,宰相孙晟出使后周时不屈遇害。

显德五年(958年),冯延巳被迫再次罢相。当时朝廷里党争激烈,朝士分为两党:冯延巳与宋齐丘、陈觉、李征古等为一党;孙晟、常梦锡、韩熙载等人为一党。几次兵败,使得李璟痛下决心,铲除党争。于同年下诏,历数宋齐丘、陈觉、李征古之罪,宋齐丘放归九华山,不久就饿死在家中,陈觉、李征古被逼自杀。至此,宋党覆没。

而冯延巳属于宋党,居然安然无恙,表明李璟对冯延巳始终信任不疑,也可能是冯延巳作恶不多。罢相两年后,即建隆元年(960年)五月,冯延巳因病去世,终年五十八岁,谥号“忠肃”。

扩展资料

冯延巳词的特点,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因循出新。所谓“因循”,是说他的词继承花间词的传统,创作目的还是“娱宾遣兴”,题材内容上也没有超越“花间词”的相思恨别、男欢女爱、伤春悲秋的范围。所谓“出新”,是说他的词在继承花间词传统的基础上,又有突破和创新。

如冯延巳在表现爱情相思苦闷的同时,还渗透着一种时间意识和生命忧患意识。他在词中时常感叹人生短暂、生命有限、时光易逝。表现人生短暂的生命忧患意识,成为诗歌中常见的主题。但在词中,是冯延巳第一次在词中表现这种生命的忧患。

人生本来就短暂,因此希望在有限的人生中充分享受爱情的幸福,在短暂的青春期及时享受爱情的欢乐,可偏偏“别离多,欢会少”。爱情失落的苦闷中又包含着一层生命短暂的忧患,这既强化了爱情失落的苦闷,也表现出了人生的悲剧,从而丰富了词作的思想内涵,提升了词的思想境界。

冯词写愁的最大特点,是忧愁的不确定性和朦胧性。他词中的忧愁,具有一种超越时空和具体情事的特质,写来迷茫朦胧,含而不露。冯词中的忧愁“闲情”,常常很难确指是什么性质的忧愁,是因为什么原因而苦闷。

比如前面例举过的《鹊踏枝》中的“闲情”,就很难说清是一种什么样的情,一种什么样的愁。他只是把这种闲情闲愁表现得深沉而持久,想抛掷也抛掷不了,挣扎也挣扎不脱,像孙悟空的紧箍咒,始终缠绕在心头。

他的几首《采桑子》词,这个特点最为突出。作者所要表现的就是人生中常有的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忧愁苦闷,抑郁不欢;一种可能已经存在又似乎是即将来临的人生忧患。冯词忧患苦闷的内涵性质,是无法确指的,无法界定的,从而留给读者更大的自由创造联想的空间,有着更大的艺术张力。读冯词,也会被感动,但需要联想,需要深层的思考。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冯延巳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