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词的韵是怎么回事很高兴为楼主作答、我这么和你说吧 词和诗有很多的差别 词的话有词的规格,我给你发一首词的格律 格律对照词:苏轼《减字木兰花·空床响琢》 中平中仄(韵), 空床响琢, 中仄中平平仄仄(韵)。 花上春禽冰上雹。 中仄平平(韵), 醉梦尊前, 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惊起湖风入坐寒。 中平中仄(韵), 转关濩索, 中仄中平平仄仄(韵)。 春水流弦霜入拨。 中仄平平(韵), 月堕更阑, 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更请宫高奏独弹。 词的韵也是有要求的,要求哪些必须要有韵 当然,通篇多韵也是可以的 你说那个平仄的问题么,因为有新韵旧韵之说 我个人也不多做解释,百度了一个东西,你自己看下 旧韵也不等于是古音,历代韵书只是个示范,是书面的标准用法,也可以说是个大杂烩,没有任何一个地方的方言是和当时韵书是一样的,道理很简单,当时没有普及的“普通话”,隋陆法言编《切韵》也是吾辈数人,定则定矣! 但使用起来有个习惯问题,普通话虽然是中华正音,但不是每个人都说的标准,也不是信手拈来就能合律,旧韵有许多处要比新韵宽,习惯了也不觉麻烦。比较起来,如果旧韵不拘韵部(但不突破平仄)的话,那么,新韵与旧韵的区别也就只在入声字上,即旧韵中的入声十七部中普通话读成平声的那些字,如“国”字,习惯了旧韵的人,无论如何是不会拿它当平声用的。更主要是大部分地区还存在入声字,本人是北方人,口语中也有大量的入声字,并非象一些人说的只在南方方言区才有入声字。最早编中华新韵时入声字也是单列的。 现在新韵虽然用的人多,但好像还不能对抗旧韵,在“对联协会”(记不准名称了)征联时,有一项规定,用新韵必须注明!看来新旧共存是长期的,谁也代替不了谁。现在也没有科举考试了,由着自己的习惯最好!说到底诗词大部分不过是一种游戏、爱好,如果你是研究传统文化的业内人士,它也是一种技能、标签,象征! 2.什么叫邻韵邻韵是中国古代诗词的一个术语。 著名学者王力认为:所谓邻韵,即指韵音相近者。因其于韵书排列上相邻,故名为"邻韵"。 必须指出,邻韵是因为韵音相近而为邻韵,并非是排列相邻而为邻韵。但其排列相邻,却是因为韵音相近的关系。 江阳互为邻韵,位置排列上却相差甚远。这是由于语音变化的缘故。 我们可以从东冬二韵与江韵中有些字音是相通的这一点上推测出其原来的读音应该是相同或相近的。如:鏦、淙、跫、蠢等字既为冬韵又为江韵,玒、韸、悾等既为东韵又为江韵,虹字既为东韵又为绛韵(即江韵的去声部)。 十三元的情况比较复杂,这是由于平水韵对韵部归并不合理造成的。元韵在唐宋韵部里分属三个韵部:元韵、魂韵和痕韵。 元韵可与寒删通而魂痕可与真文通。所以有元半为真文的邻韵,而元半为寒删先的邻韵之说,徒令纷纭淆乱。 戈载对此深为不满,其所著之《词林正韵》即以《集韵》韵目为本。所谓"邻韵",除"江"与"阳","佳"与"麻","蒸"与"侵"为罕见的特例以外,大约总依诗韵的次序,以排列相近而音又相似的韵认为邻韵。 所谓"相近",不因上平声和下平声的界限而有所间隔。标准的格律诗,一般都是一首诗只能押一个韵,这种严格要求有时会给诗的创作带来不便,于是唐朝中期以后出现了一点松绑的现象,引入了"邻韵"概念,即分属不同韵部的字,如果读音近似,就称为"邻韵",如"声"和"音",就是互为邻韵。 这一时期出现了"轳卢格"和"进退格"(含"葫芦格")两种用韵方式,不过未被正格接纳,将其称为"变体",应用并不普遍。到了宋代,出现了"衬韵"(又称"探头韵"、"借韵"、"孤雁出群"),即律诗第一句若用韵,就用邻韵,以衬托后面的本韵。 这种使用邻韵的方式仅限于第一句,被大多数诗人接受并风行一时,成为了一种正格。到了近代,鲁迅、**、郭沫若等前辈将邻韵的使用进一步扩大到全诗各句,也就是说邻韵不再限于首句了。 国学大师王力先生在他1977年出版的名著《诗词格律》一书中也对这种广泛使用邻韵的方式给予了认可。上海某出版社还出版了关于邻韵通押的工具书。 3.诗歌中的邻韵与韵律关系所谓押韵(也叫压韵、叶韵),就是把相同韵部的字放在 规定的位置上。诗词歌赋句末(偶亦在句中)用同一韵母的字,以使声韵和谐。一般用于偶句句尾。也称韵脚。宋·严羽《沧浪诗 话·诗辨》:“其作多务使事,不问兴致;用字必有来历,押韵 必有出处”。元·刘埙《隐居通议·诗歌三》:“山谷作诗,有 押韵险处,妙不可言”。清·王士禛《香祖笔记》卷四:“吏部 侍郎赵公玉峰曰:‘公诗大佳,尤难其押韵天然耳。’”洪深 《戏的念词与诗的朗诵》五:“押韵是加强节奏的一种手段;韵 愈繁,节奏愈急”。 所谓韵部,就是将相同韵母的字归纳到一类,这种类别即为 韵部。同一韵部内的字都为同韵字。任何诗歌都要求押韵,古今 中外概莫能外,所不同者,对于押韵的限制多与少、严与宽的不 同而已。这也是诗歌同其它文学体裁的最大分别。比较常用的是 《108部平水韵》,详见前篇“浅谈古诗词韵律”。 押韵是增强诗歌音乐性的重要手段,近体诗为了使声调和谐、容易记忆,对于押韵十分讲究。古人通常使用官方颁布的专门指 导押韵的书,如《唐韵》、《广韵》、《礼部韵略》、《佩文诗 韵》、《诗韵集成》、《诗韵合壁》等,以南宋王文郁撰的《新刊韵略》最为流行,刘渊先生后来编著了一本《壬子新刊礼部韵》,即现在的《平水韵》。 需说明的是,并不值得为迁就押韵而破坏诗句的自然,除非是古时参加科举,否则即使偶尔一两句出韵,古人也是允许的。 2[押韵规则]编辑 近体诗押韵有较严格的规定,总结如下:[首句可押可不押,下句必押平声韵],分述如下: 偶句押韵 律诗是二四六八句押韵,绝句是二四句押韵,无论律诗还是 绝句,首句均可以押韵或不押韵。例如: 寄扬州韩祚判官 (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第一二四句押韵。又如: 登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首句并不入韵,二四句押韵。一般来说,五言诗首句不入韵 为常见,七言诗首句入韵为常见。关于首句押韵与否的平仄规律 请参照“平仄简表”。 只押平声韵 近体诗规定,只能押平声韵,这几乎是一条死规矩,事实上 以近体诗为例,若押仄声字会感到非常拗口,所以古人都能自觉 遵守这一规则。 中间不能换韵 古诗(古风)允许中途换韵,但近体诗不允许这样。 首句押韵可借邻韵 古体诗的押韵,可以把邻近韵部的韵,比如一东和二冬、四 支和五微,混在一起通用,称为通韵。但是近体诗的押韵,必须 严格地只用同一韵部的字,即使这个韵部的字数很少(称为窄 韵),也不能掺杂其他韵部的字,否则叫做出韵,是近体诗的大 忌。但是如果是首句押韵,可以借用邻韵。因为首句本来可押可 不押,所以可以通融一下。比如: 《军中醉饮寄沈八刘叟》: 酒渴爱江清,余甘漱晚汀。软沙倚坐稳,冷石醉眠醒。 野膳随行帐,华音发从伶。数杯君不见,都已遣沈冥。 这一首押的“汀、醒、伶、冥”属下平声九青,但首句借用 了八庚的“清”。这叫做借邻韵发端,在晚唐开始流行,到了宋 代,甚至形成了一种风气。 3押韵须注意事项编辑 忌重韵 即同一个韵字在一首诗的韵脚里重复出现,此乃大忌。 避免同义字相押 如一首诗中同时使用“花”、“葩”,“芳”、“香”等。 避免出韵 古人写诗多依官韵,而许多我们认为是同韵的字在官韵中被分别列入不同的韵部之中,如“冬”与“东”之类,如果在同一 首诗中相押,即为出韵。这主要是因为古今语音变化的原因,现 在已没必要再强调这一点。 [唱和] 唱和就是依照别人诗中所使用的韵字来押韵做诗,叫做“和 韵”或“步韵”,主要有三种方式: 1、次韵:又称步韵,即用原诗相同的韵字,且前后次序都 必须相同,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方式。 2、用韵:即使用原诗中的韵字,但不必依照其次序。 3、依韵:即用与原诗同一韵部的字,但不必用其原字。 4.什么叫邻韵邻韵是中国古代诗词的一个术语。著名学者王力认为:所谓邻韵,即指韵音相近者。因其于韵书排列上相邻,故名为"邻韵"。必须指出,邻韵是因为韵音相近而为邻韵,并非是排列相邻而为邻韵。但其排列相邻,却是因为韵音相近的关系。 江阳互为邻韵,位置排列上却相差甚远。这是由于语音变化的缘故。我们可以从东冬二韵与江韵中有些字音是相通的这一点上推测出其原来的读音应该是相同或相近的。如:鏦、淙、跫、蠢等字既为冬韵又为江韵,玒、韸、悾等既为东韵又为江韵,虹字既为东韵又为绛韵(即江韵的去声部)。 十三元的情况比较复杂,这是由于平水韵对韵部归并不合理造成的。元韵在唐宋韵部里分属三个韵部:元韵、魂韵和痕韵。元韵可与寒删通而魂痕可与真文通。所以有元半为真文的邻韵,而元半为寒删先的邻韵之说,徒令纷纭淆乱。戈载对此深为不满,其所著之《词林正韵》即以《集韵》韵目为本。 所谓"邻韵",除"江"与"阳","佳"与"麻","蒸"与"侵"为罕见的特例以外,大约总依诗韵的次序,以排列相近而音又相似的韵认为邻韵。所谓"相近",不因上平声和下平声的界限而有所间隔。 标准的格律诗,一般都是一首诗只能押一个韵,这种严格要求有时会给诗的创作带来不便,于是唐朝中期以后出现了一点松绑的现象,引入了"邻韵"概念,即分属不同韵部的字,如果读音近似,就称为"邻韵",如"声"和"音",就是互为邻韵。这一时期出现了"轳卢格"和"进退格"(含"葫芦格")两种用韵方式,不过未被正格接纳,将其称为"变体",应用并不普遍。 到了宋代,出现了"衬韵"(又称"探头韵"、"借韵"、"孤雁出群"),即律诗第一句若用韵,就用邻韵,以衬托后面的本韵。这种使用邻韵的方式仅限于第一句,被大多数诗人接受并风行一时,成为了一种正格。 到了近代,鲁迅、**、郭沫若等前辈将邻韵的使用进一步扩大到全诗各句,也就是说邻韵不再限于首句了。国学大师王力先生在他1977年出版的名著《诗词格律》一书中也对这种广泛使用邻韵的方式给予了认可。上海某出版社还出版了关于邻韵通押的工具书。 5.诗歌中的邻韵与韵律关系所谓押韵(也叫压韵、叶韵),就是把相同韵部的字放在 规定的位置上。 诗词歌赋句末(偶亦在句中)用同一韵母的字,以使声韵和谐。一般用于偶句句尾。 也称韵脚。宋·严羽《沧浪诗 话·诗辨》:“其作多务使事,不问兴致;用字必有来历,押韵 必有出处”。 元·刘埙《隐居通议·诗歌三》:“山谷作诗,有 押韵险处,妙不可言”。清·王士禛《香祖笔记》卷四:“吏部 侍郎赵公玉峰曰:‘公诗大佳,尤难其押韵天然耳。 ’”洪深 《戏的念词与诗的朗诵》五:“押韵是加强节奏的一种手段;韵 愈繁,节奏愈急”。所谓韵部,就是将相同韵母的字归纳到一类,这种类别即为 韵部。 同一韵部内的字都为同韵字。任何诗歌都要求押韵,古今 中外概莫能外,所不同者,对于押韵的限制多与少、严与宽的不 同而已。 这也是诗歌同其它文学体裁的最大分别。比较常用的是 《108部平水韵》,详见前篇“浅谈古诗词韵律”。 押韵是增强诗歌音乐性的重要手段,近体诗为了使声调和谐、容易记忆,对于押韵十分讲究。古人通常使用官方颁布的专门指 导押韵的书,如《唐韵》、《广韵》、《礼部韵略》、《佩文诗 韵》、《诗韵集成》、《诗韵合壁》等,以南宋王文郁撰的《新刊韵略》最为流行,刘渊先生后来编著了一本《壬子新刊礼部韵》,即现在的《平水韵》。 需说明的是,并不值得为迁就押韵而破坏诗句的自然,除非是古时参加科举,否则即使偶尔一两句出韵,古人也是允许的。2[押韵规则]编辑近体诗押韵有较严格的规定,总结如下:[首句可押可不押,下句必押平声韵],分述如下:偶句押韵律诗是二四六八句押韵,绝句是二四句押韵,无论律诗还是 绝句,首句均可以押韵或不押韵。 例如:寄扬州韩祚判官 (杜牧)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第一二四句押韵。又如:登乐游原 (李商隐)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首句并不入韵,二四句押韵。 一般来说,五言诗首句不入韵 为常见,七言诗首句入韵为常见。关于首句押韵与否的平仄规律 请参照“平仄简表”。 只押平声韵近体诗规定,只能押平声韵,这几乎是一条死规矩,事实上 以近体诗为例,若押仄声字会感到非常拗口,所以古人都能自觉 遵守这一规则。中间不能换韵古诗(古风)允许中途换韵,但近体诗不允许这样。 首句押韵可借邻韵古体诗的押韵,可以把邻近韵部的韵,比如一东和二冬、四 支和五微,混在一起通用,称为通韵。但是近体诗的押韵,必须 严格地只用同一韵部的字,即使这个韵部的字数很少(称为窄 韵),也不能掺杂其他韵部的字,否则叫做出韵,是近体诗的大 忌。 但是如果是首句押韵,可以借用邻韵。因为首句本来可押可 不押,所以可以通融一下。 比如:《军中醉饮寄沈八刘叟》:酒渴爱江清,余甘漱晚汀。软沙倚坐稳,冷石醉眠醒。 野膳随行帐,华音发从伶。数杯君不见,都已遣沈冥。 这一首押的“汀、醒、伶、冥”属下平声九青,但首句借用 了八庚的“清”。这叫做借邻韵发端,在晚唐开始流行,到了宋 代,甚至形成了一种风气。 3押韵须注意事项编辑忌重韵即同一个韵字在一首诗的韵脚里重复出现,此乃大忌。避免同义字相押如一首诗中同时使用“花”、“葩”,“芳”、“香”等。 避免出韵古人写诗多依官韵,而许多我们认为是同韵的字在官韵中被分别列入不同的韵部之中,如“冬”与“东”之类,如果在同一 首诗中相押,即为出韵。这主要是因为古今语音变化的原因,现 在已没必要再强调这一点。 [唱和]唱和就是依照别人诗中所使用的韵字来押韵做诗,叫做“和 韵”或“步韵”,主要有三种方式:1、次韵:又称步韵,即用原诗相同的韵字,且前后次序都 必须相同,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方式。2、用韵:即使用原诗中的韵字,但不必依照其次序。 3、依韵:即用与原诗同一韵部的字,但不必用其原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