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语》《孟子》《诗经》《国语》《史记》《汉书》论语 (Analects (of Confucius)) 1.《论语》首创语录之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发源于此。《论语》一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论语》共二十篇。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义”。 《论语》以记言为主,故称语.论是论纂的意思.《论语》成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 2.孟子著有《孟子》一书。有《孟子》七篇传世,为儒家经典之一。性善论是孟子学说理论的出发点,其主要主张有“仁政”、“王道”理论。司马迁认为《孟子》为孟轲自撰,“孟轲所如不合,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见《史记·孟荀列传》)。但也有观点认为,从书中用语来看,其编定者极可能是孟子的弟子,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 《孟子》共七篇,篇目为:《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 (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3.《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原本叫《诗》,共有诗歌305首(另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因此又称“诗三百”。从汉朝起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因此称为《诗经》。汉朝毛亨、毛苌曾注释《诗经》,因此又称《毛诗》。《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 4.《诗经》存三百零五篇,分《风》、《雅》、《颂》三部分。《风》有十五国风,是出自各地的民歌,这一部分文学成就最高,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雅》、《颂》中的诗歌,对于我们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孩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后来,《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包括《诗》、《书》、《礼》、《乐》、《易》、《春秋》)及《五经》(无《乐》)之一。 《诗经》作品所涉及的地域,主要是黄河流域,西起山西和甘肃的一部分,北到河北省西南,东到山东,南到江汉流域。 国语 1.《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上起周穆王西征犬戎(约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前453年)。 5.史记 《史记》约成书于前104年至前91年,本来是没有书名的,司马迁完成这部巨著后曾给当时的大学者东方朔看过,东方朔非常钦佩,就在书上加了“太史公”三字。“太史”是司马迁的官职,“公”是美称,“太史公”也只是表明谁的著作而已。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在著录这部书时,改成《太史公百三十篇》,后人则又简化成“太史公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久而久之,人们根据“太史公记”而省略成《史记》。近人梁启超称赞这部巨著是“千古之绝作”(《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 6.汉书 又称前汉书,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东汉班固撰,主要记述汉高祖元年(前206年)至王莽地皇四年(23年)共二百三十年的史事,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 2.诗经论语孟子庄子史记汉书各找二十个成语看清楚了书《诗经》: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言者无罪.闻者足戒;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衡门之下,可以栖迟;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秩秩斯干,悠悠南山;人而无仪,不死何为;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论语》:言必信,行必果;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是可忍,孰不可忍;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道不同,不相为谋;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愤不起,不悱不发;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思而后行;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三十而立;任重道远;成人之美;血气方刚;见贤思齐.《孟子》:五十步笑百步;仁者无敌;与民同乐;缘木求鱼;事半功倍;拔苗助长;浩然之气;出类拔萃;心悦诚服;恻隐之心;自暴自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顺天者昌,逆天者亡;一曝十寒;舍生取义;往者不追,来者不拒;夜以继日;坐以待旦;赤子之心;与人为善.《庄子》:相濡以沫;盗亦有道;越俎代庖;游刃有余;螳臂当车;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白驹过隙;鸡犬相闻;朝三暮四;唇亡齿寒;天地一指,万物一马;望洋兴叹;贻笑大方;一日千里;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井底之蛙;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弱水三千;君子之交;《史记》:韦编三绝,多多益善,完璧归赵,负荆请罪,怒发冲冠,刎颈之交,胶柱鼓瑟,画地为牢,沐猴而冠,才气过人,取而代之,四面楚歌,抱薪救火,图穷匕见,亡秦三户,作壁上观,大逆不道,运筹帷幄,四海为家,约法三章.《汉书》:沃野千里,雷霆万钧,驷马高车,三人为众,不学无术,目不窥园,不避斧钺,朝令夕改,一顾倾城,再顾倾国,一叶知秋,姗姗来迟,竭泽而渔,管窥蠡测,不羁之才,家徒四壁,强弩之末,实事求是,卓尔不群,至高无上,发号施令.。 3.名人们(比如:鲁迅,孔子,孟子)对《诗经》的评价孔子:对于《诗经》的思想内容,他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对于它的特点,则“温柔敦厚,诗教也”(即以为诗经使人读后有澄清心灵的功效,作为教化的工具实为最佳良策)。孔子甚至说“不学诗,无以言”,显示出《诗经》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深刻影响。 诗的作用:“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术之名。”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之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孟子:孟子论诗,谓“说诗者不以问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荀子:荀子在儒家著作中最先把诗三百首当作经。他在〈〈劝学>>篇中提出为学须“始乎诵经,终乎读礼”。 司马迁:《太史公自序》中两次提到《诗经》。一次是与上大夫壶遂讨论孔子续《春秋》之精神时:《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纲纪人伦,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春秋》辩是非,故长于治人。 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第二次就是很有影响的论“发愤著书”,这段文字相当经典,与《报任少卿书》中部分文字大同小异,这里只取论诗的一句:《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董仲舒:“诗无达诂”正是此人作为理论明确提出来的。 原话是“所闻‘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从变从义,而一以奉人。’” 朱熹:他有两个观点最为有名,一是认为《诗经》:“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 也就是说是他老夫子第一次明确提出《诗经》是里巷歌谣(民歌)说;二是淫诗说。特别是在谈及“郑风”时,他认为“郑风”十有八九都是淫诗。 何休(东汉经学家):说《诗经》是“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劳者歌其事,饥者歌其食”。 胡适:“《诗经》并不是一部经典,确实是一部古代歌谣的总集”。 梁启超:“现存先秦古籍,真赝杂糅,几乎无一书无问题,其真金美玉,字字可信者,《诗经》其首也。” 鲁迅:根据《风》《雅》《颂》三部分的实际内容,认为《诗经》是“中国最古的诗选”,“以性质言,风者,闾巷之情诗;雅者,朝廷之乐歌;颂者,宗庙之乐歌也。” 19世纪前期法国人比奥的专论《从诗经看中国古代的风俗民情》明确说明:《诗经》是“东亚传给我们的最出色的风俗画之一,也是一部真实性无可争辩的文献,”“以古朴的风格向我们展示了上古时期的风俗习尚、社会生活和文明发展程度。” 20世纪中期俄国费德林院士也称:“《诗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独具一格的百科全书。” 4.【《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诗经》、《尚书》、《论语》是孔子的语录,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孟子》是孟子的著作.《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至于《大学》的作者,程颢、程颐认为是“孔氏之遗言也”.《中庸》也是《礼记》中的一篇.关于《礼记》,《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作者是先秦时代的群众.《尚书》相传是由孔子编订的,但有争议.《周易》相传是孔子所作,颇多争议.《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据传是由孔子修订的.。 5.文化以一颗对中国古典文化的敬畏之心来说,用一年的时间来了解先秦哲学家们的思想,简直是痴人说梦.孔孟之道,和老庄之法,看起来本是矛盾冲突的,但实则不然,以出为入,视实为虚,都是能陶冶性灵的.不管如何,倘若要读的话,先捉道家的书,是不大适合的.《道德经》《南华经》是非常难读懂的,语言一语多意,文章晦涩,并且老子年老,庄子地偏,语言有很多太过晦涩.从简单入手的话,不如先看《论语》,配以《十三经注疏》加以理解,但坚决摒弃于丹的胡言乱语,自己领悟孔子思想一些简练的总结.然后建议读《左传》(《春秋》),了解春秋历史变化,更重要的是体会孔子编此书时,贯通其中的思想.再去读《孟子》《大学》和《中庸》,则是对整体孔孟思想的论证和铺陈,就好理解得多了.五经之中的《诗》可以选一些知名章节读一读,至于《礼》《书》《易》是太难了些,《礼》《书》都是行为和语言的表象,要想从中体验文化之精髓的话,恐怕只有朱熹门下的学究们才干得来,《易》是孔子年老时候才读的,现代之人,更少有染指.在我看来,物欲横流的今天,能静心去领悟孔孟的人已经是难得了.如果事业不顺,无所适从的时候再去读《道德经》,才比较合适.年老无所欲的时候,再读黄老,便能超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