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遇见最美的书籍作文遇见最美的书籍每个女孩都有一个秘密,那是不能对任何人诉说、只有日记本才知道的心事。 当岁月流逝,那些年少时的小事,早已静静的躺在心底。——题记喜欢仰望星空,喜欢等待深秋的到来,喜欢烈日下倚微的斜阳,喜欢一个人发呆,喜欢一个人感受,更喜欢一个人在静谧的午后慢慢地品读那一本本书……“黄昏。 夕阳缓缓地从天边落下,余辉映红了整片寂静的天空。云彩静静的漂浮在空中,却像是被涂成赤红的血滴,似要挣脱天空的束缚,一片接一片的滴落下去……”手里捧着刚刚从图书馆里借来的书本,细细地品读上面每个字,如此美好的句子令我沉醉其中。 不知从何时起,我开始喜欢上记录所看过书上的所有唯美的句子,爱把它们一一摘抄下来,大概是小学三四年级时候吧。一本厚厚的本子,记录着我从三四年级到如今所有我所看过书籍上的美好的句子,记录了我从一个懵懵懂懂的小女孩到一名拥有着算多的知识的初中生的生活。 我爱书。喜欢一个人在温暖的阳光下捧着那书本汲取其中的精华。 找寻曾经的记忆,想起爸爸曾在我小时候绞尽脑汁,想让我喜欢读书。可那时的我却讨厌书本,见到书就避开走,好似见到瘟疫一般。 想起自己在一、二年级时说的话语,不禁哑然一笑:“爸爸,你别老师把我往图书馆或什么书店带,我不喜欢读书!”现在想来,嘴角挂起一丝微笑。或许我真应该要感谢爸爸。 也许就是他那段时间的锲而不舍才促进了我如今爱读书的性格吧。找寻曾经的故事,想起三、四年级时,我读了除语文书以外的第一本书。 那书中美妙的故事、优雅的文字、漂亮的插图令我读得如痴如醉。当我看完这本书,我体会到了读书的快乐:能读到这么多的好故事,能看到这么多的漂亮图片。 我要读书!当我对爸爸嚷嚷着这句话时,他那惊讶的表情让我至今记得。至此,我爱上了读书。 一句句唯美的话语;勾勒出岁月的轮廓。一首首深蕴的诗词;描绘出朴实的美景。 一篇篇感人的故事;叙述出灵魂的触动。书便是这样。 我念书。讨厌一个人在空旷的地方无聊的等待,而书能使我浮躁的心安静下来。 没错!我爱书,当然,我习惯了一个人在无聊的时候静静的捧着一本书看。记得五年级时,我看了一本书,名字叫《拥抱幸福的小熊》。 文中主人公小念在童年时代遇到家庭重大变故,变成了一个自闭的女孩。我很开朗,相比小念我有很多的幸福……读书,使我学会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使我学到了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丰富了我的学识、使我知道了很多怎样与人相处的道理。 小学时,我不善于与人交际,大部分时间都是孤孤单单的,因此书成了陪伴和慰藉着我的朋友。一个人的时候,只有读书,才能使我忘掉一个人的恐惧,让我全身心得投入到书里去,与主人公一起历险、学习……因为我害怕一个人我爱上了读书,学会了用书来抵挡孤独感,来做恐惧的保护盾。 总是一副拒人千里之外的表情、总是板着一张丑脸、总是容易动怒、总是……总是……总是伪装着自己。以前的我便是这样,只有在书面前才能卸去一切伪装。 但如今的我早已不是这样,我变得开朗,变得善于同别人交往。书连梦。 梦想谁都有,我也有,只有学好知识,多看书,多实践,才能实现梦想。因为书本连着梦想,没有知识,何来实现梦想之说?年少时多读书,会令我们一生受益,直到岁月无情地在脸上留下永久的印迹……。 2.推荐几本诗词欣赏的书古诗词 人间词话王国维 宋词鉴赏辞典(上下) 上海辞书出版社 品味最美古诗词 于丹 楚辞 唐诗三百首/孙诛 宋词三百首笺注/唐圭璋笺注 唐宋词选释/俞平伯 宋诗选注/钱钟书选注 纳兰性德词 在最美宋词里邂逅最美的爱情 不负如来不负卿(鉴赏仓央嘉措 ) 姚敏 安意如:人生若只如初见 当时只道是寻常 聊将锦瑟记流年 蒋勋说宋词 现代诗 给孩子的诗 北岛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 志摩的诗 徐志摩 人间四月天 林徽因 顾城诗选 七里香 席慕蓉 舒婷诗集 汪国真诗集 以诗之名席慕蓉 雨巷 戴望舒 乡愁 余光中 外国诗:泰戈尔 纪伯伦 惠特曼 辛波斯卡 但丁 歌德 普希金 叶芝 拜伦 雪莱 尼采 荷马史诗 若是诗词鉴赏,推荐于丹 王国维 蒋勋 白落梅 安意如的主要注重文笔和意境,并不专业 纯手打, 3.比较好的古诗书最美不过诗经 李颜垒 安意如 思无邪 人生若只如初见 当时只道是寻常 千秋一寸心:周汝昌讲唐诗宋词 ~ 周汝昌 (作者) 纳兰容若词传 作者:苏缨,毛晓雯,夏如意 唐诗的唯美主义 苏缨 陌上香锦蔷薇织 王臣 (作者) 王臣这一本专门写李清照和《漱玉词》的《陌上香锦蔷薇织》可谓是不可多得的好作品。这令人欣慰。越读完后我对这本书的综合印象是:干净,流畅,清澈,唯美,优雅。 初见人间芙蓉色:那些在千年唐宋中轻舞飞扬的女子 周语 (作者), 红颜知已 (作者) 人闲桂花落:隔花初见唐宋的诗人们 (平装) ~ 倾蓝紫 (作者) 恋歌十八拍:追忆古典诗词中的惆怅往事 (平装) ~ 杜珂 (作者) 不负如来不负卿: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诗与情 (平装) ~ 姚敏 (作者) 希望你喜欢 如果你要买的话 在卓越网 当当网 上都能买到 4.推荐几本文字写的优美的诗词或书①诗 古诗还是近代的诗 诗歌都是艺术的形式之一 读诗 绝对是感受美的一大途径 莎士比亚 余光中 还是唐诗宋词 都可 读经典大家就可 诗歌多有意境和深意 你可以学到的不仅仅陷于文笔 【大多数的诗都是文笔好的】 ②哲理散文 推荐自己前段时间看过的纪伯伦的作品 不夸张地说 像诗一样美好的哲文 让人拿起放不下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这样评价纪伯伦:“你是最早从东方吹来的风暴,横扫了西方,但它带给我们海岸的全是花香。”】 附上他的文章选段吧 {我宁愿在充满渴望中死去, 不想在萎靡无聊中而生。 花的生命是渴望与交往, 是泪亦是笑。 献给 M.E.H.} ③自然的美的小说 人世间的美 不是不美 而是缺少了自然那种浑然天成的感觉 想探寻和追寻 读和自然相关的准没错 呐 这个方向推荐李娟~大新疆 5.最美古诗词的读书卡王安石诗札记 千行诗文话沧桑 当我们谈及王安石的身份、在历史上的地位时,先于诗人想到的一定是政治家。 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中写道,他在政治上的新措施引起许多人的敌视,但是这些人不得不承认他在文学上的成就,尤其是诗学。而那无论是“王安石变法”发起者,还是“王荆文公诗”的作者,他都是王安石,两者唇齿相依方为王安石。 在我心目中,王安石就是那时光的黑夜中历时的长河边静静卧着的一方温润浑白的巨石。他仰头望月感慨着“明月何时照我还”,双手交叉抵着下颌低声念道“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看着那湍急的河水不由又叹道“汝生不及贞观中”,随后他撑起双臂站立起脱口而出“一来裹青衫,独事自悔尤。”起初,我心中的王安石便是那石头一般的灰色,灰色的人生,灰色的情绪,灰色的执念。 然而随着我对王安石了解的不断深入,我渐渐看到“明月何时照我还”前尚有“春风又绿江南岸”,他也会神游“武陵源”忍不住要“桃源行”,也会“长扫屋檐、亲手栽种花木”,他多篇《即事》中的人间仙境为那方灰石铺就了一篇嫩绿可爱的草地。就这样在月光的勾勒下这位伟大的诗人形象在心中愈发鲜明了,我心中对他的敬仰之情也愈发深入。 读钱钟书先生选注的《宋诗选注》所选王安石诗篇简要写下了以下的感受。 《河北民》 河北民,生进二边长苦辛。 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于官家事夷狄。 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 老小相依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 悲愁天地白日昏,路旁过者无颜色。 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 黄河以北的人民百姓生活在边境之地,生活辛苦艰难。 家家养了子女学习耕织养家,最后却给了官家送去异国他乡。今年天下大旱土地贫赤,州县官人却仍然催着要交赋税。 于是就有许多人家一家老小相互依存着往南边迁去,南方人在丰收的年头里自己也没有粮食可吃。这样的悲哀愁怨之情充满天地,晴天白日却是天色昏暗,路边的行人脸上都没什么气色。 作者不由感叹你可悲没有赶上生在贞观年代,粮食价钱便宜而且没有兵戎征战这些劳民伤财之事。 这是一首政治诗,王安石先于一位诗人是一位政治家,所以他的诗中最有成就,最能体现他的精神的便是政治诗了。 诗中描写了黄河以北的人民百姓的生活疾苦,突出了国家的积贫积弱,揭示了当时宋向辽进贡的事实,体现了弱小的宋对辽、西夏的委曲求全。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地位政治现状的不满,颇有恨铁不成钢的辛酸之感。 表达了一位政治家政治理想难以实现的悲伤。 诗人在诗中直接描写了河北人民生活的各种真实状态,可谓民不聊生。 直白陈述式的笔触更能刺痛心灵,最后的无奈叹息对比起来更显伤感。又通过河北人民迁居黄河以南来全面地对比着展现民众在丰年亏年同样悲惨的生存状态。 “白日昏”的夸张渲染出了一种昏黄慌乱、迷茫痛苦难以寻到出路的氛围,强调了民众痛苦的心灵世界。“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 一句中作者将现在与唐朝贞观年间的社会状况对比来看,作者感慨道生不逢时,既是人民百姓生不逢时,偏活在了这不平的时代,国家贫弱生存条件不足,也是在感慨 自己生不逢时,身为一个政治家,不能为民众谋福利,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能将自己的国家带领向强盛的时代。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一书中的此诗备注中强调,王安石对贞观盛世情有独钟,我认为每一个政治家心中都会有一个贞观之治这样的政治向往,这是他们的理想,是他们给自己、给国家定下的一个美好蓝图,而当这一愿望难以实现时,无奈悲伤之情就不言而喻了。 《葛溪驿》 缺月黄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残缺的月亮暗淡昏黄的挂在天际,时间尚早漫漫黑夜还有很久才会走完,一盏小灯明明灭灭地照着秋风中冰冷的床。带病的身子最是敏感,明显地察觉到了风露起得早了许多,梦中归乡,不知道那千山万水路程的漫长。 坐着时突然感到年前歌唱的慷慨豁然之情,起身后却看尽天地间凄凉无奈之景。鸣叫聒噪的蝉声更加扰乱在外远行之人的耳朵和心情,此时正抱着那叶子稀疏半黄的梧桐树。 这是一首羁旅诗。诗人独自一人漂泊在外,驿站之中,孤枕难眠,病身劳苦,秋夜凄凉,思乡不及,这般种种是如此难以忍受的悲伤凄凉。 昏黄的月光直将哀伤怅惘一点点冰冰凉凉地深入骨髓之中,梦中的归程更是虚实相生,虚虚实实,亦真亦幻,将故里的遥不可及更加突显了出来。起坐间两相对比慷慨释然之情更将此时的凄凉推向了极致。 秋蝉的嘈杂乱鸣更加渲染了这恶劣的氛围,心中凄凉之至无奈之感油然而生。 《宋诗选注》王安石简介中曾写到他“博闻”“博极群书”,擅长“化用旧意象”达到新效果,起初尚没有什么独特的感受,但看了《王荆文公诗笺注》关于《葛溪驿》的注解后颇为感慨。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注:刘 禹锡诗:“摇落从来长年感,惨舒偏是病身知。” 太白诗:“日落知天昏,梦长觉道远。”意不同而具妙。 曾参诗:“枕上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顿觉王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