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齐风莆田这首诗怎么读《国风·齐风·甫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有人认为这是写妻子思念远方丈夫的诗。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头两章是写实,采用重章叠句形式直赋其事;第三章由实转虚,主人公出现了幻觉,似乎觉得丈夫突然归来,充分表现了诗的含蓄美。 作品原文 国风·齐风·甫田⑴ 无田甫田⑵,维莠骄骄⑶。无思远人⑷,劳心忉忉⑸。 无田甫田,维莠桀桀⑹。无思远人,劳心怛怛⑺。 婉兮娈兮⑻,总角丱兮⑼。未几见兮⑽,突而弁兮⑾。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甫田:大块的田。 ⑵无田(diàn):不要耕种。田,治理,耕治田地。 ⑶莠(yǒu):杂草;狗尾草。骄骄:犹“乔乔”,高大貌。 ⑷远人:远方的人。 ⑸忉(dāo)忉:心有所失的样子,一说忧劳貌。 ⑹桀(jié)桀:高高挺立的样子;茂盛的样子。 ⑺怛(dá)怛:悲伤的样子。 ⑻婉、娈:年少而美好的样子。《毛传》:“婉娈,少好貌。” ⑼总角:古代男孩将头发梳成两个髻。丱(ɡuàn):形容总角翘起之状。 ⑽未几:不久。 ⑾弁(biàn):成人的帽子。古代男子二十而冠。 白话译文 不要勉为其难耕作大块田,白白地撂荒杂草丛生蔓延。不要苦苦思念那远行的人,白白地为他劳心又费精神。 没有力气不要耕作大块田,长不起苗来杂草丛生蔓延。不要苦苦思念那远行的人,白白地为他劳心又费精神。 咱家孩子长得清秀又好看,扎着两只羊角小辫直冲天。一晃多年过去好象没多久,他突然长大戴上了成人冠。 创作背景 对这首诗背景的看法分岐很大,比较流行的旧说有:刺齐襄公(《毛诗序》:“大夫刺襄公也,无礼义而求大功,不修德而求诸侯,志大心劳,所以求者非其道也。”)、刺齐景公(丰坊《诗说》:“齐景公急于图霸,大夫讽之。”)、刺鲁庄公(何楷《诗经世本古义》:“庄公生而蒙非种之讥,及已即位,而有不能防闲其母之诮,且与其母更道入于齐国,……诗人代为之愧……”)、刺奇童无成(牟庭《诗切》:“诗人有所识童子美质者,已而离远不相见,常思念之,……及长而复见之,则庸人矣,故悔思之也。”)、戒厌小务大(朱熹《诗集传》:“田甫田而力不给,则草盛矣;思远人而人不至,则心劳矣。以戒时人厌小而务大;忽近而图远,将徒劳而无功也。”)、戒学者及时进修(刘沅《诗经恒解》:“盖当时有少年,志大躐等求功,不知循序渐进者,故诗人戒之。”),今人新说则有:初耕种时的祷神歌、劝慰离人不须徒劳多思的诗、妇人思念征夫之词、少女恋慕少男的诗,等等。各家之说都有其理由,但从诗篇的文本意义出发,这可能是写妻子对远方丈夫的思念。 2.《诗经·齐风·甫田》记载:井田由于“民不肯尽力”,到处是“维莠D 试题分析:联系史实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战乱频繁等原因是井田制逐渐瓦解。A.周王室的衰微、B.私田的大量开垦、C.兼并战争频繁,三项都是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D.土地转让的停滞说法错误,因为这时土地私有开始出现,所以土地转让开始增多而非停滞。故此题应选D项 点评:此题为逆向选择题(否定型选择题)。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事实不符的选项。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无”、“没有”、“不正确”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解答此类题可采用逆推法,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目要求不相符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也可用正向思维或排除法。 3.《甫田》中倬彼甫田,岁取十千我取其陈,食我农人自古有年,今一片大田广无边,每年能收千万担粮。 拿出仓里的陈谷,来把我的农夫供。古来都是丰收年,快去南亩走一趟。 只见有的锄草有的培土,密麻麻的小米和高粱。等到长大成熟后,田官向我来献上。 为我备好祭祀用的谷物,配上羊羔毛色纯,召集农夫同欢乐。我的庄稼既获丰收,就是农夫的喜庆和报楼。 大家弹起琴瑟敲起鼓,迎来神农表述愿望。祈求上苍普降甘霖,使我的作物丰茂茁壮,养活老爷小姐们。 曾孙来到大田间,带着妻子和儿女。一同送饭到田边,田官见了格外高兴。 特意叫来左右农人,一起把滋味细细品尝。壮实的禾谷覆盖着长陇,长得又好又多丰收在望。 曾孙见了很满意,农夫干活很勤勉。 曾孙的庄稼堆得高高,就像屋顶和桥梁。 曾孙的粮仓装得满,就像小丘和山冈。快快筑卷谷卤千座,快造车年上万辆。 ^巴收下的谷#全秦装上,农夫们相互庆贺喜,洋洋。这是神灵回报曾孙的大福,祝愿他长命百岁万寿无疆。 4.《甫田之什·桑扈》:“兕觥其觩,旨酒思柔”《诗经》作品原文 桑扈 交交桑扈⑴,有莺其羽⑵.君子乐胥⑶,受天之祜⑷. 交交桑扈,有莺其领.君子乐胥,万邦之屏⑸. 之屏之翰⑹,百辟为宪⑺.不戢不难⑻,受福不那⑼. [b]兕觥其觩[/b]⑽,[b]旨酒思柔[/b]⑾.彼交匪敖⑿,万福来求⒀. 【注释】 ⑴交交:鸟鸣声.桑扈:鸟名,即青雀. ⑵莺:有文采的样子. ⑶君子:此指群臣.胥:语助词. ⑷祜:福禄. ⑸万邦:各诸侯国.屏:屏障. ⑹之:是.翰:“干”的假借,支柱. ⑺百辟:各国诸侯.宪:法度. ⑻不:语助词,下同.戢(jí):克制.难(nuó):通“傩”,行有节度. ⑼那(nuó):多. ⑽兕觥(sì gōng):牛角酒杯.觩(qíu):弯曲的样子. ⑾旨酒:美酒.思:语助词.柔:指酒性温和. ⑿彼:指贤者.匪敖:不傲慢.敖,通“傲”. ⒀求:同“逑”.集聚. 译文 青雀叫得悦耳动听,羽毛光洁色彩分明.大人君子各位快乐,受天保佑得享福荫. 可爱的青雀真灵巧,颈间的羽色好美妙.衮衮诸公同欢共乐,保卫家国要把你们依靠. 作为国家的屏障和支柱,诸侯都把你们当成言行的法度.克制自己遵守必要的礼节,就能享受不尽的洪福. 在弯弯的牛角杯中,酌满的美酒色清香浓.贤者交往从不倨傲,万福来聚天下从风.作品鉴赏 与《小雅》中的多数作品都被指为刺诗一样,这首诗也被《毛诗序》认为是“刺幽王”之作.孔颖达疏据毛序郑笺说:“以其时君臣上下升降举动皆无先王礼法威仪之文焉,故陈当有礼文以刺之.”但从诗的本身来看,似乎仅为周王会宴诸侯时助兴的一首乐歌,而与讽刺无关. 乐歌的首两章均以“交交桑扈”起兴,这是《诗经》作品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它的作用在于以一种浅近的自然物象,引出全诗所要记叙的事件或抒发的感情.在 起兴的物象和表达的内容之间尽管没有什么必然的直接联系,但两者往往会在某一方面具有内在的通融性,从而使人在不可言传中获得联想和意会的妙趣.如这首诗 起兴中欢然鸣叫的青雀,光彩明亮的羽毛,就为以下陈述宴饮营造了一种明快欢乐的气氛,仿佛自然界的青雀与宴饮者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作用的心理感应.这种表 现手法的运用,大大加强了作品的生动性. 从内容来看,这首助兴的劝饮乐歌还真有点政治色彩.它上来便指出君子的快乐,是来自上天所赐的福禄; 接着又强调君子也就是与会诸侯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前两章的述写在先扬中已暗伏后抑的因素,所以后两章即在此基础上向与饮者提出“不戢不难”和“彼交匪敖” 的要求.应该说这种劝说是很尖锐也很严厉的,但由于前面“之屏之翰,百辟为宪”的铺垫,和后面“万福来求”的激励,使之显得从容不迫、合情合理,所以也就 更具有理性和感情的说服力. 另外,对于“兕觥其觩,旨酒思柔”两句也应予以注意.它的表面作用是点出饮酒,在全诗中立一基点,据此可认为它是 周王宴饮诸侯时所奏的乐歌;但在第四章的前面,它的特殊地位又对以下的“匪敖”,起着一种隐喻的暗示.它似乎是在告诉人们:正和性柔能使酒美一样,人不傲 才能福禄不断.这种隐喻,是很有深意的. 5.诗经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周代的诗 《大田》诗中“雨我公田,遂及我私”的公和私,还没有我们现在所说的“公有制”和“私有制”的公私的意思。《大田》诗中的公是尊称,指的是贵族。公田就是周王、诸侯、贵族的田,实际上是周王、诸侯、贵族的私田。我私,是农民分到的份田。由于氏族公有土地已被贵族篡夺,农民的份地实际上也已经成为【81】周王、诸侯、贵族们的私田了。不过这份私田和雨我公田那份私田,还有不同。 孟子把公田和私田放在一井之内,说是“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这种说法,是孟子的理想。细绎有关古代公田的文献,周王、诸侯、贵族的公田,大概都是独立的大田,不是夹在私田之间和私田同在一井之内。 国王不自己劳动,他们的公田要借助别人的劳动来耕种,因此叫作藉田。商周都有藉田。甲骨之中有“藉”字。西周铜器铭文中,也有藉和藉田。康王时的令鼎铭文有:“王大藉农于諆田”,晚周宣王时的◆簋铭文有:“令汝作■土,官■稻田”。《礼记·王制篇》:“古者公田藉而不税”。郑玄注云:“藉之言,借也,借民力治公田。”《国语·周语》:“宣王即位,不藉千亩。虢文公谏曰:不可。……王耕一墢,班三之,庶人终于千亩。”公田叫作藉田,都是独立的大田,借民力耕种。 西周既有借助民力耕种的公田,也有百亩一份分给农民自种的私田。《孟子·滕文公上》:“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彻者,彻也;助者,助也。《诗》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惟助为有公田。由此观之,虽周亦助也。”孟子不明白周的土地制度,一方面说殷行助法周行彻法,一方面又说虽周亦助也。他不知道,周是又有公田又有私田,又行助法又行彻法。 《诗经·小雅》里《甫田》和《大田》两篇诗所写的农田里的劳动图景,大约就是贵族“公田”里的劳动图景。以《甫田》诗为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