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哪里有唐诗的论文TXT格式的唐诗“乐府家数”探微[摘要“]乐府家数”作为诗歌的表达方式之一,对唐诗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把握“乐府家数”表达方式在诗歌创作中的运用技巧,有助于我们理解诗的真正内涵,体味诗的意境,捕捉诗人真挚而细腻的感情,继而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关键词]唐诗乐府家数间接描写“乐府家数”是诗歌的一种表达方法,主要指诗词创作中的间接描写,因古乐府民歌的运用较为普遍,故学者把它称为“乐府家数”。 汉乐府名篇《陌上桑》对秦罗敷的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对罗敷的容貌,作者没有直接描写,而是通过描述周围人见了罗敷后的种种失态来间接表现的,它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这种间接描写方法对唐诗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间接描写,也叫侧面描写,是与直接描写相对而言的。其特点是作者在文学创作中通过对自然环境、周围人物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形象鲜明、特征突出。 作家在文学创作时,不但要运用丰富的词汇来写人叙事、表情达意,还要顾及读者的品读感受,更应调动读者的生活体验与情趣,唤醒读者的形象思维与再现能力,扩大读者的想象空间,让读者重新创造属于自己的艺术天地。从美学角度看,间接描写恰好是对美学理论的完美诠释。 诗歌创作中如果恰当运用间接描写,则更能体现诗歌的抒情性、形象性、象征性、精炼性、含蓄性、音乐性、跳跃性。唐代诗人自觉继承并发扬了“乐府家数”的创作传统,推出了题材多样、风格迥异的传世佳作。 山水派诗人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首句直接描写空山的寂寥静谧,次句以局部的有声反衬整体的寂静,“但闻”二字将瑟瑟风声、潺潺水声、唧唧虫声、啾啾鸟声统统排除开,表面上看,偶尔传来的几声“人语响”似乎打破了寂静,其实,一阵“人语响”过后,空山又回到了万籁俱寂的境界之中。三、四句用夕阳返照来反衬深林的幽暗清冷。 按理说,要描写幽暗的境界应回避光亮,诗人却偏偏写“返景入深林”。猛一看,这一抹微弱的斜晖似乎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了一丝光亮,其实恰恰相反。 当“返景”的余晖透过斑驳的树影照在青苔上时,那一小块光亮与一大片幽暗所形成的强烈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全诗将衬托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以动衬静、以光显幽,描绘了鹿柴附近空山深林在夕阳返照下清幽寂静的自然景色,令人浮想联翩。 有时,间接描写会通过渲染、烘托等诗法表现出来。白居易在长篇叙事诗《琵琶行》中,三次写到江中的月亮,但他描写月亮的目的却是为了烘托人物的感情。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烘托了诗人与友人分别时凄凉的心境。“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烘托了琵琶女孤独悲伤的凄清之感和别离之情。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既借月渲染了静的氛围,又烘托出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和引人入胜的效果。这与中国绘画中的渲染烘托有异曲同工之妙。 李白的《送友人》是一首情意绵绵、感人肺腑的送别诗。“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诗的前三联写山清水秀、夕阳斜照的环境中,诗人送友人已至城外,但仍然难舍难分,人们常说: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诗人内心的感觉如何呢?他没有直说,尾联巧妙地化用《诗经·车攻》中的“萧萧马鸣”诗句:诗人和友人策马告别,挥手致意。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 马犹如此,人何以堪!在这里,作者赋予马以人的灵魂,马则是人之情志的化身。李白表面写马,实则写人之离情,他仅用一个“斑”字,便将朋友分别时的缱绻情谊全盘托出,真可谓意蕴脱俗,鬼斧神工!《月夜》是杜甫身陷长安时思念妻子儿女所作的感怀诗。 诗中写道:“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依虚幌,双照泪痕干。” 前三联作者通过想象,进一步表现出妻子独自看月“忆长安”的凄苦:雾湿云鬟,月寒玉臂,悄然动容,神驰千里。尾联抒写诗人盼望家人早日团圆之情。 原本是诗人思念妻子儿女,而诗人却采用了“对写法”:从对方落墨,想象妻子在月夜里如何对月思念自己。有评论家说,“公本思家,偏想家人思己。” 这种写法比说自己如何想念妻子儿女来得委婉,但感情达到了双向交流的效果,所以全诗感情更加深沉,情节更加动人,艺术效果更具感染力。当然,局部或通篇采用间接描写方法的唐诗还有很多。 以上对几首唐诗所使用的间接描写方法的分析,旨在说明“乐府家数”这种写作表达技巧的兴起、发展、影响及作用。因此,加强对诗歌创作方法与表达技巧的认识,会让我们把握诗的内涵,体味诗的意境,捕捉诗人的感情,提高鉴赏能力。 2.跪求 现代诗歌赏析《伤口》 作者:公刘 我是中国的伤口, 我认得那把匕首; 添着伤口的是人。 制造伤口的是兽! 我还没有愈合呢, 碰一碰就鲜血直流; 这是中国的血啊, 不是你们的酒! 赏析: 作为捍卫中国的荣誉和尊严的武器,公刘的《伤口》,句句是子弹,射向那些伤口的制造者;节节如匕首,刺伤了伤口的制造者。读这首诗,一股浓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就会立刻涌上心头。 诗人采用比拟的手法,第一节诗人表达了对伤口制造者的痛恨与诅咒,由于“我是中国的伤口/我认得那把匕首”,因此诗人愤怒的写到“添着伤口的是人/制造伤口的是兽”。第二节诗人用自己的痛来感受祖国的痛,于是诗人写到“我还没有愈合呢/碰一碰就鲜血直流”。 同时,这也是诗人发自内心的呐喊,是为捍卫祖国发出的冲锋的号角,所以诗人高声训到“这是中国的血啊/不是你们的酒”,决不允许任何人去肆意践踏。 诗人写这首诗时,有当时的时代背景,现在读来仍有其重大的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 过去有人给我们制造了伤口,我们痛过;现在和将来,我们的身边仍有或者可能还有伤口的制造者,也可能给我们造成伤痛。因此,我们必须随时提高警惕。 这也充分体现了诗人高度的爱国主义思想,同时也体现了诗人革命的、大无畏的民族主义精神。 这首诗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还有很多,这也使我联想到了鲁讯先生为什么要弃医从文等等。 当然,象这样的诗歌和文学作品还有很多,都是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思念》作者:舒婷 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 一题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 一具独弦琴,拨动檐雨的念珠 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 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 夕阳一般遥遥地注目 也许藏有一个重洋 但流出来,只是两颗泪珠 呵,在心的远景里 在灵魂的深处 赏析: “思念”本就是一个极其美好的词。 古往今来,无数的骚人墨客都曾写下流芳千古的华章丽句。“衣袋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晏几道)、“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李煜)、“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扬花点点,是离人泪”(苏轼)、如哀似诉、凄婉低徊的诗句穿越了时空的局限,千百年来在无数的读者中引起共鸣。 在当代女诗人的笔下,“思念”依旧以其纯美真率让多少人伤怀落泪。 诗的第一节,便以独特的构思和形式展现此诗与众的不同。 “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 ”——能感其美却无法触其形;“一题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 ”——能晓其情却无法觅其果。如此无奈和悲哀不正是如烟似梦的思念所在吗?琴弦孤身只影,琴声破碎欲绝,希望与失望在若断若续“檐雨的念珠”中闪现。 有桨却无法致岸,有情却无法会面,不正如“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及“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痛楚吗?缠绵悱恻的相思愁苦满溢诗里行间,令人不忍触摸。 “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 ”,“默默”一词使“蓓蕾”这个意象更加形象突出,等待的热切和希望的深切之情溢于纸上;“夕阳一般遥遥地注目”,“遥遥”更突出了等待的悲哀和思念的痛苦。 两个意象把人们思念的心定个在这暖和而温暖的画面里。而心的深处,是海洋。 泪如海,思念如海,期待如海。最终翻腾不息的海语,溢满了两汪深湖,两颗晶莹剔透的泪珠,映现了世间一切的真情。 思念的真切,在此从内到外,由浅及深,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相思不是简单之物,诗人表现也从多角度多侧面出发,用形象帮助思维说话。 四个意象虽无逻辑关联,但每一意象的本质都能让人联想起意味相似的相思。此时,诗作的思维是跳跃的、抽象的,找不到明显的逻辑痕迹,但给人情感感受空间是立体的,回味是深远的。 《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觚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送别》是近代佛学大师弘一(1880—1942)的代表作品之一。 弘一法师俗姓李,名叔同,天津人。曾留学日本,“九·一八”事变后出家。 这首诗采用的是古词牌的格式,语言清新质朴,表达了离别时的感伤。上阕描述了送别地点的景象:长亭、古道、芳草,时间是傍晚,夕阳西下,阵阵笛声在晚风中飘扬。 这本来是一片和谐优美的景象,但因为面临分别,而变得分外惨淡。下阕是作者感念近年来的境遇:因为时代和生活各种原因,知交大多零落,身处天涯海角,不知在有生之年还能否再见,想起这些,送别之酒就更加令人断肠。 这是弘一法师未出家前所作,谱曲后一度作为《毕业歌》广泛流传,曲调极为优美。看过电影《城南旧事》的观众都被其深深感动。 《囚歌》作者:叶挺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我渴望自由, 但我深深地知道—— 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我希望有一天, 地下的烈火, 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 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赏析: 叶挺将军这首《囚歌》,原诗以“六面碰壁居士”落款,这正是他当时处境的形象写照。皖南事变后,时任新四军军长的叶挺将军,。 3.唐诗宋词三百首txt 唐诗三百首鉴赏txt唐诗宋词三百首txt 唐诗三百首鉴赏txt 唐诗泛指创作于唐代的诗。 唐代被视为中国各朝代旧诗最丰富的朝代,因此有唐诗、宋词之说。大部分唐诗都收录在《全唐诗》,自唐朝开始,有关唐诗的选本不断涌现,而流传最广的当属蘅塘退士编选的《唐诗三百首》。 按照时间,唐诗的创作分四个阶段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唐诗意象图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 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 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尽管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为我们所广为流传。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其他无数的诗人,像满天的星斗一般。 这些诗人,今天知名的就还有二千三百多人。他们的作品,保存在《全唐诗》中的也还有四万八千九百多首。 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有的从侧面反映当时社会的阶级状况和阶级矛盾,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有的歌颂正义战争,抒发爱国思想;有的描绘祖国河山的秀丽多娇;此外,还有抒写个人抱负和遭遇的,有表达儿女爱慕之情的,有诉说朋友交情、人生悲欢的等等。 总之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目光,成为他们写作的题材。在创作方法上,既有现实主义的流派,也有浪漫主义的流派,而许多伟大的作品,则又是这两种创作方法相结合的典范,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主要有五言和七言两种。 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 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 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 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的。 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但是近体诗中的律诗,由于它有严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诗的内容受到束缚,不能自由创造和发挥,这是它的长处带来的一个很大的缺陷。 编辑本段唐诗分期 游子吟初唐时期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是“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此外,还有陈子昂。 盛唐时期 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唐诗发展至顶峰时期,题材广阔,流派众多,出现“边塞诗派”与“田园诗派”等。 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即是这一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他们的诗雄视千古,为一代之冠,在他们的笔下,无论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古风歌行皆达到很高的艺术成就,正如韩愈所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杜甫的《三吏》、《三别》等等;另有王维、孟浩然代表的田园派和高适、岑参代表的边塞诗派。 中唐时期 在中唐时期,诗人各有成就。 但成绩最卓著的要数白居易,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进步理论主张,并亲自参加领导“新乐府运动”,白居易的诗明白晓畅,通俗易懂,深受群众喜爱,代表作有《长恨歌》、《琵琶行》等;此外,刘禹锡,李贺之诗也颇有成就。 晚唐时期 晚唐诗人较著名的有:温庭筠、李商隐、杜牧、韦庄等。 唐诗宋词三百首txt 唐诗三百首鉴赏txt 。 4.帮忙提供一些经典诗词赏析注意,要赏析哦,不是只要原文朱湘(字子沅)是二十年代清华园的四个学生诗人之一,与饶孟侃(字子理)、孙大雨(字子潜)和杨世恩(字子惠)并称为“清华四子”,后来与其他三子成为了中国现代诗坛上的重要诗人。 在校期间,他的艺术天分已经崭露出来,当时就是清华校园的文学名人。 朱湘是一个性格独特、对艺术充满执著的诗人,他在清华六年学生生活并不顺利,曾因记满三次大过而受到勒令退学的处分,1926年复学后又读了一年才毕业。 但这并不意味着朱湘的学习成绩不好,他“中英文永远是超等上等,一切客观的道德藩篱如嫖赌烟酒向来没有犯越过,只因喜读文学书籍时常逃课以至只差半年即可游美的时候被学校开除掉了。”他在给清华文学社的顾一樵的信中说,他离校的原因是“向失望宣战。 这种失望是多方面的”,但他又对清华园无限留恋:“清华又有许多令我不舍之处。 这种两面为难的心情是最难堪的了。 反不如清华一点令人留恋的地方也无倒好些。”他之不满意清华在于:“人生是奋斗的,而清华只有钻分数;人生是变换的,而清华只有单调;人生是热辣辣的,而清华只是隔靴搔痒。” 严格的校园生活,对一个浪漫主义的诗人来说,不免感到拘囿;但清华的自然人文环境,毕竟给过他熏染和陶冶,使他后来的创作道路走得更为扎实。 有风时白杨萧萧着, 无风时白杨萧萧着, 萧萧外更听不到什么。 野花悄悄的发了, 野花悄悄的谢了, 悄悄外园里更没有什么。 看起来这是一首完全写景的诗歌,然而景物中蕴涵着“情语”:没有生气的“废园”里除了萧萧的白杨,无所听、无所见,在悄没声中岁月流逝,青春不再,这其实就是诗人心目中死气沉沉的校园的象征。 含蓄的形式下透露出不满和苦闷,当然这不满还是比较朦胧的,不像这首《冬夜歌》,直截了当地写明副标题“敬勉《周刊》产物质而革课程也”: 耸暮空紫色西山, 山顶戴着白雪之冠; 山阴飘清华校旗, 但清华旗色何其黯然! 夕阳是清华的灵魂, 漫天的黑云将他攫吞; 遗下物质的躯壳, 有大会堂作伊的坟墓。 玄冰仿佛功课, 压住本性活泼的小河, 月光只映他滞重的面色, 再不见风中的笑窝。 诗人用象征比喻的手法,描写弥漫着物质气息的校园,吞噬灵气如坟墓,缺乏自主意识像石像,刻板教条。 其实它并不缺少灵秀的环境,就像它不缺少活泼的少年一样,然而黑云压住了美景,功课窒息了学生的天性。 诗人忍不住要呐喊:赶走冬夜,让春色重临校园。 朱湘独立不羁的思想也同样表现在这一时期的论文中,《课程上前车之鉴》中,朱湘提出要提倡自由发展,减少课时,改为自修,以交心得代替传统的考试模式。 在《精神教育》一文中,更提出“出世的教育”,即精神教育,提高青年人的审美情趣,而不能总沉浸于世俗之中。 从学生时代起,朱湘的个性就较乖僻、焦躁,可是他的诗歌却是少有的平静和谐,他仿佛在创作之前洗净了身内身外的烦恼,给诗歌留下一方神圣和谐的园地。 从创作初起时就十分注重锤炼诗歌的情感和形式,他的内心是喧嚣的,而他的诗情却是宁静而柔美的: 春天的花香真正醉人, 一阵阵温风拂上人身, 你瞧日光它移的多慢, 你听蜜蜂在窗子外哼: 睡呀,宝宝, 蜜蜂飞的真轻。 …… 舒缓的旋律,悠扬的节奏,错落有致的诗行,加上活泼清新的形象,在不经意中营造出一派和谐世界,给人以阅读与聆听的双重美感。 朱湘孜孜不倦地进行着新格律的探索,他特别追求“理智节制情感”的具有东方神韵的美学原则,从诗的情感到诗的章法、字句,他一直不懈地实践着,形式上讲究整齐、对称,诗韵上讲究与内容情绪合一,这些努力使朱湘在新诗创作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雨景文/朱湘我心爱的雨景也多着呀:春夜梦回时窗前的淅沥;急雨点打上蕉叶的声音;雾一般拂着人脸的雨丝;从电光中泼下来的雷雨——但将雨时的天我最爱了。 它虽然是灰色的却透明;它蕴着一种无声的期待。并且从云气中,不知哪里,飘来一声清脆的鸟啼。 (选自《朱湘代表作》)[赏析]雨中的景象,在古往今来的诗人笔下写尽了,但在朱湘笔下却有了新的意境。诗以种种关于雨的新鲜意象和感觉,表现了诗人对美的追求和期待。 诗人对自然美广泛的兴味与追求,用隐蔽而又鲜明的色彩的意象表达出来了。诗中既写了千姿百态的自然美,也象征着丰富多彩的生活美;既写出了现实生活中已经展现的种种美的景象,也写出了对现实生活中尚未出现的令人向往期待的美。 寂寞的云气中飘来的一声“清脆的鸟啼”,这是多么令人神往而深思。 自然美和生活美在作者笔下融成一片诗情美,充满了韵色与姿态。 《雨景》是《草莽集》中唯一的一首“无韵诗”,长期以来被认为是这本诗集中最优秀的“写景诗”。在这首新颖、清隽的小诗中,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刹那间奇异的感受,细腻含蓄,纯净清新。 朱湘的写景小诗与冰心、宗白华的小诗不同,他不是从自然中获得人生启示,而是单纯而满怀惊异地描绘自然之美,显示了一个沉醉于大自然中的纯粹诗人卓尔不群的艺术才华。诗歌的调子轻快,同时也显示了“句的均齐”。 5.求一篇诗歌鉴赏文就是鉴赏一篇诗歌拉,800字左右,语言优美就行,独 漉 篇独漉水中泥,水浊不见月。 不见月尚可,水深行人没。越鸟从南来,胡雁亦北度。 我欲弯弓向天射,惜其中道失归路。 落叶别树,飘零随风。 客无所托,悲与此同。罗帷舒卷,似有人开。 明月直入,无心可猜。雄剑挂壁,时时龙鸣。 不断犀象,锈涩苔生。 国耻未雪,何由成名?神鹰梦泽,不顾鸱鸢。 为君一击,鹏搏九天。《独漉篇》原为乐府“拂舞歌”五曲之一,古辞以“刀鸣削中,倚床无施。 父仇不报,欲活何为”,抒写了污浊之世为父复仇的儿女之愤。 “独漉水中泥”,“独漉”在今河北,传说它遄急浚深、浊流滚滚,即使在月明之夜,也吞没过许多行人。 此诗首解先以憎恶的辞色,述说它“水浊不见月”的污浊,第三句“不见月尚可 ”,又在复沓中递进一层,揭出它“水深行人没”的罪恶。这“独漉”水大抵只是一种象征:诗人所愤切斥责的,其实就是占据了长安,并将“河北”诸郡以污浊之水吞没的安禄山叛军!他们不正如肆虐河北的独漉水一样,暗了天月,吞噬了无数生灵么?接着由纷乱的时局,转写诗人客中飘泊、报国无门的孤愤。 当中原深受罹乱时,诗人正孤身一人,飘泊在东南。眼看着“越鸟南来”、“胡雁北度 ”,诗人心中不胜悲哀:那鸟雁飞归的北方,不正是河山拱卫的京师所在吗?而今陷于叛军的铁蹄之下,自己却只能避难客中,这实在是最令诗人痛苦的 。 “我欲弯弓向天射 ”一句,就是在这痛苦心境中激发的“射天”奇思。 它与“拨剑四顾心茫然”一样,表达了一种无可发泄的苦闷。 但弯弓射天 ,又怕误伤了空中的鸟、雁,徒然使它们中道折翮、失却归路,这真叫人左右为难!眼望月下的树影,偶有落叶在风中飘坠,诗人不禁一声长叹 :“客无所托,悲与此同”——他不正如这风中落叶一样,飘荡无主?自“罗帷舒卷”以下,诗境陡转:四野万籁俱寂,诗人却还独伫空堂,他究竟在等待着谁?门边的罗帷忽然飘拂起来,仿佛有人正披帷而入。 诗人惊喜中转身,才发现来客只有清风!随着罗帷之开,月光便无声“直入 ”,正如豪爽的友人,未打招呼便闯了进来——然而它只是月光的“无心”造访,又哪有深意可解?这四句从清风、明月的入室,表现诗人似有所待的心境,思致妙绝。 而且以动写静,愈加将诗人客中无伴的寂寞,衬托得孤寂冷落。 诗人所期待的,就是参与平叛、为国雪耻之用。 “ 龙泉雄剑 ”此刻就挂在壁间。它如同古帝颛顼的“曳影之剑 ”一样,当“四方有兵”之际 ,便震响“龙虎之吟 ”,意欲腾空飞击。 令人伤怀的是,它却至今未有一吐巨芒、断其犀、象之试。 这雄剑的命运,不正是诗人自身报国无门的写照么?国之壮士,岂忍看着它空鸣壁间 、“锈涩苔生”?一股怫郁之气在诗人胸中盘旋,终于在笔下化为雄剑突发的啸吟 :“国耻未雪,何由成名?”笔带愤色,却又格调雄迈,显示的正是李白悲慨豪放的本色。 此诗末解,就于宝剑的啸吟声中,突然翻出了“神鹰”击空的雄奇虚境。 据《幽明录》记,楚文王得一神鹰,带到云梦泽打猎。 此鹰对攻击凶猛的鸱、鸢毫无兴趣,只是“瞪目远瞩云际 ”。突见“一物鲜白不辨 ”,它即“ 竦翮而升,轰若飞电。 须叟羽堕如雪,血下如雨。良久,有大鸟坠地,其两翅广十余里”——那是被神鹰击落的九天巨鹏!此诗结句所展示的,就是这神鹰击天的奇壮一幕。 从高高的云天之上,传来了多么自豪的巨音:“为君一击,鹏搏九天”!这是决心为国雪耻的诗人,在天之东南所发出的、挟带着无限自信和豪情的啸声!这啸声应和着挂壁雄剑的“龙吟”之音,响彻了南中国。它预告着诗人飘泊生涯的终止——他将以“鹏搏九天”之志,慨然从军,投入平治“独漉”、驱除叛军的时代风云此诗共分六解(乐曲的章节),初读起来似乎“解各一意”、互不相属,其实却是“峰断云连”、浑然一体。 从时局的动乱,引出客中飘泊的悲愤;从独伫空堂的期待,写到雄剑挂壁的啸吟;最后壮心难抑、磅礴直上,化出神鹰击天的奇景。其诗情先借助五、七言长句盘旋、摩荡,然后在劲健有力的四言短句中排宕而出。 诗虽作于诗人五十六岁的晚年,而奇幻峥嵘之思、雄迈悲慨之气,就是与壮年时代的名作《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相比,亦更见其深沉而一无逊色之憾。 6.高中古诗鉴赏作文范文大全谁知道txt型的李白 (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将进酒》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送友人》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秋浦歌》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下独酌》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静夜思》 白居易(772~846),汉族,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谥号“文”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赋得古原草送别》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忆江南》 元稹(779年~831年),字微之,河南洛阳人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菊花》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遣悲怀三首》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唐代诗人,汉族,自号少陵野老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春望》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江南逢李龟年》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绝句四首(其三)》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绝句二首(其一)》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春夜喜雨》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 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享年66岁。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孟浩然(689~740) , 汉族。 本名浩,字浩然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王昌龄(690-756)字少伯,汉族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青山一道同云雨, 明月何曾是两乡。 王维(701-761),字摩诘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岑参(cén cān) (约715—770)唐代诗人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江雪》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陋室铭》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望洞庭》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竹枝词》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浪淘沙》 贾岛 (779~843) 唐代诗人 碌碌复碌碌,百年双转毂。 志士终夜心,良马白日足。 俱为不等闲,谁是知音目。 眼中两行泪,曾吊三献玉。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汉族,字牧之,号樊川居士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壁》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秋夕》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江南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行》 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汉族,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登乐游原》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无题》之一 身无彩蝶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无题》之一 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 杨万里(公元1127-1206年),字廷秀,自号诚斋野客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 7.谁有三篇古代诗歌鉴赏的文章,每篇在600字左右,谢谢唐·李商隐《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李商隐——晚唐诗人。 他的诗有很高的艺术成就,特别是他的爱情诗,对后代有很大的影响。 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爱情名篇,影响巨大深远。 全诗八句四联。 首联写离别时的难堪情境,“东风无力”“百花凋零”,触景伤情,加重了离别的怅恨;颔联则巧妙的运用比喻和双关,明写春蚕实写人,写出主人公对恋人思之切、爱之深、情之坚定;颈联则由己及恋人,设想恋人思念他的情形;尾联则借助神话,表达自己无尽的思念。 这首诗是描写爱情相思的、最为脍炙人口的佳作。尤以颔联蜚声文坛。 颔联以“春蚕”“蜡烛”一对最富有表现力的比喻,来抒写强烈的相思和至死不渝的爱情。“丝”与“思”谐音,作者移情于物,表现情思的缠绵沉痛,是全诗最精彩的部分,堪称千古绝唱。 这种忠贞的感情,无疑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不管是对爱情,对友情,对工作,对事业都是最需要的,因此,颔联也是全诗主旨的拔高点。 全诗构思巧妙,想象细致入微,比喻精制得当,语言生动精辟,意境优美,不愧为千古传诵的名篇!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珍珠月似弓。 【鉴赏】 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 这些诗的特点是通过一时一物的吟咏,在一笑一吟中能够真率自然地表现内心深处的情思。 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 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 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放情绪和个*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 “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 “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 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 诗人沉醉了,把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 诗人流连忘返,直到初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诗人俯身一看:呵呵,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 这绿草上的滴滴清露,多么象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用“真珠”作比喻,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 再抬头一看:一弯新月初升,这真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弓!诗人把这天上地下的两种景象,压缩在一句诗里──“露似珍珠月似弓”。 作者从弓也似的一弯新月,想起此时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脱口赞美它的可爱,直接抒情,把感情推向**,给诗歌造成了波澜。 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多么和谐、宁静的意境!用这样新颖巧妙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令人叹绝。 由描绘暮江,到赞美月露,这中间似少了一个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一道西下的夕阳,铺映在江水之中;阳光照射下,江面上波光粼粼,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 这两句写太阳落山前的江上景色,就像一幅油画。前一句中的“铺”字用得高妙,不仅形象地表现了太阳接近地平线时斜射在水面上的状态,而且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显得很平缓,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 后一句抓住残阳照射下江中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变化: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反射着阳光的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江水本身的深碧色。“瑟瑟”,本来是珍宝名,其色碧,故影指“碧”字。 这里形容背*处江水的碧绿色。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初三凉露下降的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弯新月仿佛一张精巧的弓。 这两句写九月初三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新月初上,凉露下降。 此时风光,犹如一幅精描细绘的工笔画。用“真珠”比喻露珠,不仅形象地道出其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 由描绘一江暮色,到赞美月露,中间似乎少了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 它上与“暮”相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