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澜诗经

1.关于两首《诗经·邶风·谷风》

一个是在变风,一个在小雅。题目都是谷风,开篇都是习习谷风,不过是以谷风起兴而已,不足为奇怪。秦风和小雅还都有黄鸟篇呢……

按照毛诗的说法,邶风中的谷风是刺卫国失政,后一篇则是刺幽王失政。前者地方性,后者是周天子。

另外关于风雅颂的划分说法很多,其中一种说是按照音乐划分的,这么说来两篇的音乐也是不同的。即使是按照无产阶级的说法都是弃妇诗,也许两篇也足以区分了吧。

以上,先秦古籍无法准确解释的很多,自己选一个说法就好了,没有那么确切的答案的。

2.请问,诗经 《邶风》,《鄘风》,《卫风》中一共有哪一些是关于弃

《诗经·邶风》。

“邶”原来是周初的封国。朱熹《诗集传》说:“武王克商,分自纣城,朝歌而北谓之邶(今河南汤阴南),南谓之鄘,东谓之卫,以封诸侯。”

后来不久,卫国尽得邶、鄘之地。所以《诗经》中的《邶风》、《鄘风》实际上都是“卫风”。

卫国(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一带)地处中原,是周代文化发达的地区之一,卫国的劳动人民又特别爱歌唱,所以收在《邶风》、《鄘风》和《卫风》中的民歌比起其他各地的“风”诗要多,其中约有一半是涉及到爱情和婚姻的内容。因此,后世的一些卫道士们就说郑、卫之风好淫,多桑间濮上之音,故而反对《郑风》、《卫风》中的一些表现爱情和婚姻生活的诗篇,或者从经学的角度来曲解它们。

《谷风》是首弃妇诗,共分六章。第一章是女主人公对狂怒不已的丈夫的劝说,希望他不要遗弃自己;第二章写被弃的女主人公回顾自己辛勤经营起来的家,迟迟不忍离去;第三章是女主人公对自己被弃的辩解和愤怒之情,以及对子女已不能顾及的悲痛;第四章写女主人公回忆自已婚后在夫家一向勤勉持家和友爱四邻;第五、六章写女主人公回忆丈夫对自己今昔不同的态度。

全诗以女主人公自述的口气写出,一无疾声怒颜之辞,尽是殷殷相诉的哀哀之语,通过女主人公自叙性的语言,把她善良温顺又带软弱的性格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女主人公是善良的。

她在夫家处在艰难困苦的时候,不以夫家的艰苦生活为苦,而以在艰苦中与丈夫共创家业为乐,“昔育恐育鞠,及尔颠覆”,反映了她在与丈夫共患难时享受到的爱情欢乐。在邻里关系上,不管谁家有大灾小难,她都尽力用心去帮助。

“凡民有丧,匍匐救之”,“匍匐”一词,使女主人公救人急难的善良心地跃然纸上。女主人公善良的性格还表现在被弃后对子女的挂念。

诗中并未用揪心摧肠的语言正面描写她与儿女离别的场面,仅仅说:“我躬不阅,遑恤我后?” 我自己尚且顾不上,哪里还有功夫顾及留在夫家的儿女呢?在这话语的背后,潜藏在女主人公善良的心底的却是对儿女牵肠挂肚的思念和对他们未来命运的担忧! 诗中也多方面地描写了女主人公性格的温柔。这首先表现在她对故夫的一片痴情上。

诗中没用多少字句表现他们的爱情结合,但是通过女主人公的自叙,读者可以感觉到他们的结合,仍是有一定的爱情基础的。尽管他可能仅仅是迷恋着她的美丽,或者还加上她的能干,而她对他却是真情实意。

她在夫家穷困之时嫁过来,与丈夫艰难地缔造这个贫穷的家。“既生既育,比予于毒”,日子稍微好过,他却变了脸,另有新欢。

但她忍受着丈夫的冷脸相待,即使是丈夫翻脸相向,动辄挑起家庭纠纷,要遗弃她的时候,她还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表明自己的一片忠心,力图劝说他回心转意。其次表现在她为自己被弃的辩白。

丈夫喜新厌旧,怪她年长色衰,容颜不美,她执着地为自己辩解。诗用泾浊渭清作比,径水浊,是因为和渭水相比较,如果泾水止而不流,也会是清的。

言外之意,是说自己并非不美,在容颜上也不见得比新妇差到哪儿去,只是丈夫迷恋新婚宴尔的美人,再也不愿接近故妇罢了。“采葑采菲,无以**”,婉言劝说丈夫不能只看颜色不重心灵,固执地留恋着对丈夫旧情。

当她得知丈夫完全绝情,爱情已成覆水,她仍末对丈夫的绝情予以正面的谴责,只用责备的口吻委婉地问道:以前的日子你都忘记了吗?你以前也曾经是爱过我的呀!她眷恋着丈夫以前对自己的“爱情”,气恼中带有温情,责备中带有幻想。这种笔墨,把女主人公的温柔痴情刻画得入木三分,生动地描绘了一个中国古代劳动妇女温柔美丽的动人形象。

作者还写出了勤劳善良、温柔多情的女主人公性格中的另 一面,那就是她的软弱。对于家中艰苦繁重的劳作,她尽力承担,任劳任怨,对丈夫在感情上的故意冷淡和折磨一再忍让,甚至在丈夫已迎新入门,使她处在无可忍受的屈辱之中时,她还力争丈夫改变主意;当她已遭遗弃,不得不回娘家时,仍然希望丈夫能来送行,哪怕是送出大门,“不远伊迩,薄送我畿”。

这种软弱不禁使读者在哀其不幸之余几欲怒其不争了。当然,文学作品正是要描写复杂多样的人物性格。

这软弱固然是女主人公性格的弱点,但却正是这篇作品的成功之处。作者正是要描写一个具有温柔而软弱的特殊性格的特殊人物形象。

正象《卫风·氓》中的女主人公的性格既温柔而又刚强一样,都是表现了不同人物的各自的不同性格,表现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 诗中的另一人物就是女主人公的丈夫。

这是一个以色取人、冷酷无情的奸邪之徒,但是全诗没有一句对他作正面描写,作者采用虚写手法,通过女主人公对自己命运的悲苦的倾诉来隐现他的性格。当他处在贫困之时,他看上了美丽善良、温柔多情而又能干的女主人公,骗取了她对他的爱情。

即使在那时,他也不过把她当作过冬的干菜,冬天一过,他便过河拆娇,又迷恋上了在他看来更美丽漂亮的新人。为了达到遗弃妻子的目的,他无故掀起夫妻间的纠纷,从开头“习习谷风,以阴以雨”的比兴中,可以感到他阴沉沉的脸色,怒气冲冲。

他不听妻子哀哀劝说,反用各种卑鄙残忍的手段从身体上和。

3.《邶风 谷风》和《卫风 氓》是《诗经》弃妇中的名篇,请比较鉴赏两

同:《谷风》和《氓》就是通过婚姻关系这一社会生活的侧面.揭示了奴隶制 度下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象,反映了在夫权桎梏下妇女的悲惨命运.因此,二 者在主题方面是相同的.在表现手法上,都带有一定的叙事,抒情成分,都 运用了比兴手法,只不过是侧重点不同而已

异:《谷风》和《氓》尽管有着相同的主题内涵,但二者所产生的思想意义及 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都有着明显的差异《谷风》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善良,软弱,优柔寡断的女性.她曾经辛辛苦苦的为丈夫持家,也曾经慷慨的援助处于危难中的邻里。但是.在丈夫娶了新人之后,把她看做眼中钉将她驱逐.在丈夫的暴怒之下,她只是低低的哀求并凄切的陈述自己心中是如何的痛 苦离开夫家时如何的难合. 对她原来的那个家具有无限的眷恋之情直到最后还 重提旧情,割不断对过去生活的留恋在她身上体现 出来的反抗精神较为薄弱.有的只是对丈夫或多或少的怨恨而已.因此,《谷 风》的思想意义和社会作用是淡薄的.而《氓》中的主人公则是一位刚强,具 有反抗精神和斗争精神的女子.初恋时,出子对氓真挚而深厚的爱,这位女子大胆追求婚姻自由,其叛逆反抗精神,实在难能可 贵,令人钦佩!当丈夫对她百般折磨和虐待,最终又把她遗弃时,她的恨又是 强烈而鲜明的,对氓愤怒谴责,并从自己 痛苦的经历中得出了一条沉痛的教训,清醒的认识到男女在恋爱中的不平等地位.最 后愤然与氓决绝.可见《氓》一诗的女主人公性格是刚强的,且具有斗争精 神.总的说来,《氓》一诗通过弃妇从受骗婚嫁到受尽折磨最后决绝出走的痛 苦经历,极为真切的展示了在旧礼教毒害下酿成的家庭悲剧,社会悲剧.这 应该说是时代使之然,是当时社会的产物.因 此,《氓》一诗的思想意义要比《谷风》更为广博,其社会作用及其影响也远 在谷风》之上.

就人物的心理描写而言,氓比谷风较为细腻,动人.《谷风》是用深沉凄婉的笔触描写人物复杂的矛盾的心理状态.既有对自 己丈夫始终如一爱的倾吐.又有对丈夫喜新厌旧的哀怨,既有对自己善良心情的表白.更有对过去生活。但立足点单一,没有描写出人物心理活动的强烈变化.而《氓》一诗则是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着意描写人物心理 活动的变化过程,女子对爱情的渴望和幸福生活的 追求,在这些一愁一喜的感情渡澜中得到了体现.

4.分析《诗经

【原文】《郑风·溱洧》溱与洧,方涣涣兮。

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

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讲义】:和韩国、日本的朋友相处,彼此之间,总免不了要夸耀自己民族的文化优越性,时常说到的是本国国民的情商与浪漫。

韩国的朋友说,每年的初雪,情人之间,无论相隔多远,都要相聚赏雪的,皑皑白雪是纯真情感的最好印证。日本的朋友总是说到樱花节,每年樱花盛开的时候,大公司都放假,男男女女聚到樱花树下,载歌载舞,很多美丽的爱情故事便在这样的季节里悄然生长。

山河不惊,岁月静好,是东方民族温馨的迷梦。我自然无颜对韩、日朋友吹嘘我今日之国民如何如何,但我正告韩、日朋友:这样的情人节,在我们的先人那里也是有的。

对于物候的敏感,以及潜在的天人合一的群体意识,是东方民族共有的特征。我要说的是诗经时代的情人节。

在中国的民间文化里,七夕是可以视为的情人节的。但七夕的起源并不是十分的古老,七夕成为中国民间的情人节,和唐明皇、杨贵妃七月七日长生殿誓约有关,即使不是源于此,至少它也起过很重要的推波助澜作用。

但诗经时代的情人节与七夕无关,那时代的情人节是上巳。孙作云先生有两篇很重要的文字,有助于我们对于诗经时代情人节的认识。

其一是《诗经恋歌发微》,其二是《关于上巳节二三事》(均收在《诗经与周代社会》一书,中华书局,1964)。前者以民俗为线索,通过对《郑风·溱洧》等十五篇诗经作品的分析,论证了《诗经》中许多恋歌与上巳节有关,指出:上巳节的风俗,是在春天聚会、在聚会时祭祀高媒和祓契于水滨以求子,《诗经》中有许多恋歌是在这节日里唱出的。

后者则在前者的基础上写成,追述了上巳节的起源以及它在后代的演变。一般读者对于上巳节的印象可能来自王羲之《兰亭序》,但这已经蜕变为文人墨客表现风雅的道具,更接近于上巳本色的应是杜甫《丽人行》里所写:“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三月天气,万象皆新,草木疯长,阳光明媚,丽人们徜徉河边,临水照花,爱慕者们在努力追随、接近……。这样的日子、这样的环境,正是爱情生长的温床。

《郑风·溱洧》的开篇便是如此。“溱与洧,方涣涣兮。”

简简单单七个字,传递给我们多少欣喜、兴奋和欢乐的气息!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感受:人的活动周期和自然界成对应关系,寒冷的冬天是蛰伏的季节。裹着厚重的衣物,手脚都不灵便,思维也冻结了,我们难以创造和表现。

春天到来,阳光从一张张的绿叶上爬过,磨薄了我们的翠绿的衣袖。脱去一冬的重负,束缚太久的手脚急需舒展,蛰伏已久的心灵渴望飞扬,我们如何能不起舞和歌唱!听呐,郊外的溱河和洧河解冻了,我们听见那河水如同我们的血液在哗哗地流淌。

我们如何来表达内心的喜悦和激动呢?我们按耐不住内心的兴奋,奔向河边,在河边飞跑,彼此诉说内心的喜悦。 爱情和喜悦之情一起在我们的心灵里疯长,我们陶醉在这一片春光里。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

短短十四个字,为我们勾勒和呈现了一副欢乐祥和的游春图。这是一副永恒的中国文学游春图。

《论语》的“暮春者,春服既成。童子五六人,冠者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相比之下,多了些文人雅士的雍容华贵,少了里巷男女的真切和烟火气。

李后主的“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冯延巳的“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对春日冶游的追忆,庶几近之。

但对环境的勾勒和渲染,总觉不如“溱与洧,方涣涣兮”来得直接和声势浩荡。记得有一次,一位老北京的朋友问我北京春天来的标志是什么,我做了各种的回答,都被他一一否定。

最后,他告诉我,老北京判断春天来的标志是北海的冰开始融化。我自己喜欢附庸风雅,常到水边去走。

紫竹院和什刹海的冰还没有全化,成群的野鸭子们已经在展现他们优美的舞姿,像战斗机一样轰炸薄冰。东坡的“春江水暖鸭先知”,老杜的“长安水边多丽人”,都将水暖河水边人或物的活动,当作春天的表征,大概也是他们高于一般诗人之处吧。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十四个字好。

接下来的“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亦好。

或许大家要揣摩这士与女的关系。他们或许认识,女孩子可能心里老早喜欢这帅哥,今儿个正好找个借口一起玩儿。

或许并不认识,只是一见钟情而已。这女孩儿的内心大约有几分羞怯,但她决不做作,她大胆地邀请,真诚、执著,略略有点儿缠人,以至于对方不忍拒绝。

坦诚、率真,正是那个时代年轻人的特色。健康和温暖的气息,真令人神往。

这样的文化心态,在今日几难梦见。我只在每年元旦的北大未名湖狂欢会感受过。

那时候,人和人的心灵之间是不设防状态。新年的钟声敲响,无数的青年从各个方向涌来,无论性别,无论相识与否,彼此友好地招呼和微笑,或是一群人。

5.小学诗经大全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破阵子》(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如梦令》(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沈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藉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过零丁洋》文天祥(南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念奴娇 赤壁怀古》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羡慕》鸟羡慕树羡慕树有那么多双翅膀树却羡慕鸟羡慕鸟只有一双翅膀就能在天空翱翔 「结袜子」李白 燕南壮士吴门豪,筑中置铅鱼隐刀。感君恩重许君命,太山一掷轻鸿毛。

「玉阶怨」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洛阳陌」李白 白玉谁家郎,回车渡天津。看花东陌上,惊动洛阳人。

「白鼻騧」李白 银鞍白鼻騧,绿地障泥锦。细雨春风花落时,挥鞭直就胡姬饮。

「高句骊」李白 金花折风帽,白马小迟回。翩翩舞广袖,似鸟海东来。

「舍利弗」李白 金绳界宝地,珍木荫瑶池。云间妙音奏,天际法蠡吹。

「静夜思」李白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渌水曲」李白 渌水明秋月,南湖采白苹.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 「峨眉山月歌」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东鲁见狄博通」李白 去年别我向何处,有人传道游江东。

谓言挂席度沧海,却来应是无长风。 赠华州王司士」李白 淮水不绝涛澜高,盛德未泯生英髦。

知君先负庙堂器,今日还须赠宝刀。 「对雪献从兄虞城宰」李白 昨夜梁园里,弟寒兄不知。

庭前看玉树,肠断忆连枝。 「闻谢杨儿吟猛虎词,因此有赠」李白 同州隔秋浦,闻吟猛虎词。

晨朝来借问,知是谢杨儿。 「巴陵赠贾舍人」李白 贾生西望忆京华,湘浦南迁莫怨嗟。

圣主恩深汉文帝,怜君不遣到长沙。 「赠汪伦(白游泾县桃花潭,村人汪伦常酝美酒以待白)」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题情深树,寄象公」李白 肠断枝上猿,泪添山下樽。

白云见我去,亦为我飞翻。 「别东林寺僧」李白 东林送客处,月出白猿啼。

笑别庐山远,何烦过虎溪。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山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侄良携二妓赴会稽,戏有此赠」李白 携妓东山去,春光半道催。

遥看若桃李,双入镜中开。 「送贺宾客归越」李白 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

山**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

6.西安最美“沣滨水镇—诗经里”是个什么项目

西安最美“沣滨水镇•诗经里”位于水清、澜安、岸绿、景美如诗画卷的“诗经故乡”——西咸新区沣河河畔,诗经里是由新长江团队镌刻的全国首个以诗经文化为主题的文创小镇,整个小镇外装由新长江装饰负责。

新长江设计施工团队秉持传承五千年周礼文脉,以诗经文化为魂,设计创意施工为核心,将传统和现代二者有机融合,给世人呈现出了具有代表中华深厚文化底蕴的绝美创意小镇,并得到了省、市相关领导的一致好评。诗经里将成为生态环境优美、人居环境和谐、宜业宜居宜游的大西安新名片。

7.“坎坎伐檀兮”出自《诗经》的哪一篇

出自《伐檀》,是先秦时期魏国的民歌。全诗充满了劳动者对统治者的讽刺和对社会现实不公的斥责。三章诗重叠,意思相同。作者无名氏。原文如下:

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zhān)尔庭有县貆兮?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坎坎伐辐兮,寘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

彼君子兮,不素食兮!坎坎伐轮兮,寘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译文如下:

丁丁冬冬来把檀树砍,砍下檀树放河边,河水清清水上起波澜。栽秧割稻你不管,凭什么千捆万捆往家搬?上山打猎你不沾,凭什么你家满院挂猪獾?

那些个大人先生啊,可不是白白吃闲饭!做车幅丁冬砍木头,砍来放在河埠头,河水清清河水直溜溜。栽秧割稻你闲瞅,凭什么千捆万捆你来收?别人打猎你抄手,凭什么满院挂野兽?

那些个大人先生啊,可不是无功把禄受!做车轮儿砍树丁冬响,砍来放在大河旁,河水清清圈儿连得长。下种收割你不忙,凭什么千捆万捆下了仓?上山打猎你不帮,凭什么你家鹌鹑挂成行?那些个大人先生啊,可不是白白受供养!

注释如下:

坎坎:象声词,伐木声。寘:同“置”,放置。

干:水边。涟:即澜。

猗(yī):义同“兮”,语气助词。

稼(jià):播种。穑(sè):收获。

这里将此篇作为反剥削诗歌看,对于当时的社会性质及诗人身份,因史料不足难以确认,姑且保留《诗经选注》的看法,即:一群伐木者砍檀树造车时,联想到剥削者不种庄稼、不打猎,却占有这些劳动果实,非常愤怒,于是你一言我一语地提出了问责。

扩展资料:

这是伐木者之歌。一群伐木者砍檀树造车时,联想到剥削者不种庄稼、不打猎,却占有这些劳动果实,非常愤怒,你一言我一语地提出了问责。三章诗重叠,意思相同,按照诗人情感发展的脉络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写伐檀造车的艰苦劳动。头两句直叙其事,第三句转到描写抒情,这在《诗经》中是少见的。当伐木者把亲手砍下的檀树运到河边的时候,面对微波荡漾的清澈水流,不由得赞叹不已,大自然的美令人赏心悦目,也给这些伐木者带来了暂时的轻松与欢愉,然而这只是刹那间的感受而已。

由于他们身负沉重压迫与剥削的枷锁,又很自然地从河水自由自在地流动,联想到自己成天从事繁重的劳动,没有一点自由,从而激起了他们心中的不平。

因此接着第二层便从眼下伐木造车想到还要替剥削者种庄稼和打猎,而这些收获物却全被占去,自己一无所有,愈想愈愤怒,愈无法压抑,忍不住提出了严厉责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第三层承此,进一步揭露剥削者不劳而获的寄生本质,巧妙地运用反语作结:“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对剥削者冷嘲热讽,点明了主题,抒发了蕴藏在胸中的反抗怒火。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伐檀

8.漪 怎么读是什么意思

漪,读音:[ yī ]

部首:氵

笔画:14

详细字义:

1、形声。从水,猗(yī)声。

本义:水的波纹。

2、岸边 [band]

子胥即止芦之漪。——《吴越春秋》

相关词汇:涟漪、漪沦 、漪澜 、漪如 、漪流 、风漪 、沦漪 、明漪 、清漪 、青漪等。

扩展资料:

语出:袁宏道《叙呙氏家绳集》"风值水而漪生,日薄山而岚出。"

意思是:微风拂了上水面、就会扬起了漪澜;落**近了山陵、就将蒸腾出岚霭。

康熙字典

【巳集上】【水字部】

《广韵》於离切《集韵》《韵会》《正韵》於宜切,$音猗。水波也。

《初学记》水波如锦文曰漪。《左思·吴都赋》刷荡漪澜。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