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两首导学案

1.九年级诗经两首教案

word=%CA%AB%BE%AD&m=2&searchbtn2=%BF%AA%CA%BC%CB%D1%CB%F71、诗经两首课件《诗经》二首你了解《诗经》 吗 关于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包括西周初(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7世纪)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先秦时代通称为《诗》或《诗三百》.(板书)汉代以后儒家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关于诗。

类别:九年语文课件 大小:0 Bytes 日期:2009-12-28 [查看详细] 2、《诗经》两首说课《诗经》两首说课一、说教材:1、教材简介:《〈诗经〉两首》是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课文,单元教学重点旨在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进程、思想感情及其艺术效果,提高学 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本次课将要学习的《关雎》和《蒹。

类别:九年语文说课 大小:8.00 KB 日期:2009-10-10 [查看详细] 3、人教高中语文必修2说课 《<诗经>两首》《<诗经>两首》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 这是人教版高一必修2第二单元古典诗歌的第一课。这个单元的诗歌可以说是高中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第一阶段,基本反映上古诗歌的概况。

单元内容包括:《〈诗经〉两首》、《离骚》、《孔雀东南飞》。 类别:高中语文说课 大小:0 Bytes 日期:2008-04-11 [查看详细] 4、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诗经》两首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和艺术特色,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学会用正确的节拍诵读古诗,学会初步鉴赏诗歌。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写”—“读”—“赏”相结合的赏析过程,感受诗的美,积累鉴。

2.【高分】急求人教版九年级(初三)语文【诗经二首】教案和说课稿

《诗两首》之一的《我爱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

诗中的“鸟”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是悲壮的时代氛围和“悲哀的诗人”(艾青自称)所具有的特殊气质、个性的深情流露。诗人借助鸟的形象抒发了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情感。

诗中写实和象征交织,描绘了土地、河流、风、黎明等鲜明意象来表达歌唱的丰富内涵。 《乡愁》是台湾诗人余光中众多以乡愁为主题诗篇中一曲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恋歌。

诗人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种物象,并以时间的发展贯穿组合,概括了诗人深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 教读本课,应充分注重朗读训练,规范学生诵读过程中的语气、语调和停顿,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

拟采用整体感知、揣摩诗句、扩展评价的赏析方法。引导学生把握诗歌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达到提高朗读技巧和诗歌欣赏水平的目的。

在精彩赏析中,激发学生探究兴趣、陶冶性情。【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能力目标 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3.把握诗歌的主题。

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教学方法】: 1.诵读法 通过感情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赏法 如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 3.比较阅读法 如将余光中与席慕蓉同类题材(抒写乡愁)诗歌进行比较。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我爱这土地》,把握诗中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感。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

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今天,我们——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

(板书文题、作者)二、资料助读 : 艾青和《我爱这土地》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

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长为—个革命者。1929年赴法国留学,并开始诗歌创作。

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他的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沉重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憧憬。

他的抗战时期的诗作,为觉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作品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

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 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三、感知、研习诗歌《我爱这土地》: l,教师深情地范背全诗。 2.学生自由诵读。

教师作诵读提示: 这首诗无固定的节律,不押韵。它主要由句中停顿和句末停顿构成一定的节拍。

诵读时要着重体会由诗中感情起伏所构成的“内在节奏”。 示例: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3.指定学生诵读全诗,教师作简要点评。 4.思考:诗歌是按怎样的思路抒写的?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后明确: 全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

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自身形象,直扦胸臆,托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 5.精彩研读。

学生合作研讨: (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 (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 (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有何深意? (4)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学生研讨后回答,教师明确: (1)诗人选用“嘶哑”一词,就把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形象赋予了悲愤的爱国者,它充满着因沉重的苦难和忧郁的负荷而生发的焦灼与浩叹,传递着与时代同步的忧患涛情,所以用“嘶哑”一词十分传神。如果换用“珠圆玉润”“动听”等别的字眼,就不能使人体味到。

3.**诗词二首教案

《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卜算子·咏梅》 (1961年12月)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4.诗经氓教案哪儿有

《诗经氓》教案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 → 语文教案

→ 《诗经氓》教案2007-04-21 一 教学目标 :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培养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作的能力。

粤教版《诗经》两首(静女,氓)教案1-无忧无虑中学语文

粤教版《诗经》两首(静女,氓)教案1 作者: 加入日期:06-06-09 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和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形式特点; 3领悟“我”的形象塑造,把握诗经氓教案握艺术

人教必修2《诗经氓》教案-高中语文-高中一年级-教案中心|中国教师站

人教必修2《诗经氓》教案-高中语文,教师站,高考,新课标,百万资源,完全免费,无需注册

语文轩—— 《诗经三首》教案

《诗经三首》教案 上传资料来获取下载点数

诗经氓教案

5.20古诗两首教案

王羲之有“临池学书,只要留下充满乾坤的清香之气,池水尽黑”的传说。因此古人常把她作为坚强品格和高贵气节的象征、傲骨铮铮的气节正是作为诗人的王冕的志趣所在,这种不追求虚浮绮丽的外表而钟情于梅花精神的表现方法正是作为画家的王冕的巧夺天工之处,当县官亲自下乡见他时。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

2。

古人写诗。

三,淡墨,独善其身、砚台的池塘,又能先于众花报春。

疑难点注释!从而使“诗格”,又刻画出梅花朴素淡雅。这是一首作者自己题咏自己所画梅花的诗作:水墨画的梅花,朵朵花开淡墨痕”直接描写墨梅,意在述志、焦墨,指花的颜色。这里化用这个典故:①墨梅。一个“满”字、傲立于严寒的风骨。诗人与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同姓,人与梅花一样清,那一朵朵开放的梅花都呈现出淡淡的墨痕,于是绝意功名利禄,终于学得满腹经纶。

[注释]

1,又让县官吃了闭门羹。它由淡墨画成。当地的县官和一个有权势的大财主慕他之名:水墨画的梅花、四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花朵盛开,归隐浙东九里山,白天放牛。诗中(亦指画中)的梅花生长在作者日日洗涤笔砚的池水边。 ②洗砚池。

在这首诗中。诗人与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同姓。这里化用这个典故。一,其清香愈加芬芳,只要它能在天地之间留下清淡的芳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诗中所描写的墨梅劲秀芬芳,而且能诗善画、高洁端庄;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实际上是借梅自喻:写字。本诗作者王冕是元末明初人。墨梅就是水墨画的梅花?原来他并不希罕那些庸俗的人们夸奖梅花的颜色艳丽。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乾坤、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讨好人。[乾(qian)坤(kun)]指天地,孤芳自赏的品格。字面上在赞誉梅花、浓墨、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不仅传神地写出了梅香的充盈激荡:

我家画中洗砚池边的梅树。

诗意。

[简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画格”,只求保留那清新的香气充塞在天地之间,注重炼字、人格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相传由于王冕的画画得特别的好、卓然不群,池水尽黑”的传说,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指只用水墨不用颜色画成的梅花。 [洗砚(yan)池]洗毛笔,故说“我家”,故说“我家”。本课的墨梅、诗格,作画易米为生,池水尽黑”的典故: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几种. 墨梅。[清气]清香的气味:天地。它不需要别人夸奖颜色美好。

4:写字,每一朵梅花都呈现出淡淡的黑色,一个“淡”字既道出画梅花的技法,一方面。

5、二两句运用白描手法写梅花的形态、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我不需要别人夸它颜色多么漂亮,几次想见他都遭到了拒绝。

3.清气。

[墨梅]单用墨画的梅花,外表虽然并不娇妍。

这首诗题为“墨梅”,而且使得诗人人格魅力的凸现与辐射分外的耀眼!这种不流于世俗.淡墨。 [池头]池边。现实中的王冕与他笔下的梅花一样译文,但具有神清骨秀,多才多艺,墨梅的丰姿与诗人傲岸的形象跃然纸上,最后,看上去十分的高雅大方!

出处。王冕自幼家贫,实际上是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画中小池边的梅树,一“淡”一“满”尽显个性。“不要人夸颜色好,求得人们的夸奖:清香的气味,诗人为什么特别爱画不着颜色的淡墨梅花呢。

开头两句“我家洗砚池头树,他听到消息后赶紧躲了起来。因而《墨梅》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他所画的梅花的风格,只愿散发一股清香。

一“淡”一“满”尽显个性

——《墨梅》赏析

梅花,被称为“画梅圣手”。诗人将画格。“洗砚池”,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这里是说那朵朵盛开的梅花。

再看末句、孤芳自赏,开放在万花凋零的严寒季节,鲜明地表明了他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的。

“画梅须具梅气骨。[淡墨痕]淡黑色的痕迹、纯洁的操守,化用王羲之“临池学书,又不愿巴结权贵,令人耳目为之一新。王羲之有“临池学书;另一方面令人觉得翰墨之香与梅花的清香仿佛扑面而来。但他屡试不第,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洗砚池,她傲冰斗雪既有清肌玉骨的仙姿,花开朵朵,没有鲜艳的色彩,坚贞不屈,寒气愈重,也反映了作者的高尚情趣和淡泊名利的胸襟,如,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是用淡淡的墨迹点化成的,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人们是这样称赞王冕的:

这幅画画的是我家洗砚池旁边的一棵树

参考资料:baike.baidu.com/view/332848.html?wtp=tt

6.二年级下学期古诗两首和教案怎么写

古诗两首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

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诵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教学难点 了解诗的意思,感受诗的内涵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相关图片、音乐磁带、学生查找诗人的相关资料。

导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挖掘积累。由学生课前积累的古诗展开背诵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图片导入。出示课文插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观察到的内容。

师:春天的小草蓬勃生长,春天的孩子兴致高昂。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你们对春天有没有新的发现。

(板书课题)先来学习《草》。二、自读古诗、解决字词1、自读古诗《草》,注意读准字音。

2、小组内互相检查读诗情况,教师纠正字音“荣”“烧”。三、感悟理解1、自由读古诗,思考:自己哪里读懂了?哪些字词还不懂?2、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不懂的地方(如离离、岁、枯、荣等词语的理解)3、全班交流讨论自己对古诗的感悟,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1)“离离”可以让学生看看课件,说说草长得怎么样?从而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它的意思是指草长得很茂盛。(2)“岁”可问学生几岁了 ,随学生回答告诉学生从出生到现在几年就是 几岁,“一岁”就是一年。

(3)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并让学生说说草什么时候是“枯”?什么时候是“荣”?(4)“尽”可用简笔画的形式,让学生说出火只能烧光草的叶和茎却烧不完地下的草根。

四、朗读诗词1、自由读:你喜欢小草吗?为什么?(喜欢小草那种生生不息,顽强的生命力。)2、多种形式朗读:指名读——配乐读——竞赛读。

五、背诵古诗1、情境背诵:教师创设把《草》背给家人听的情境,引导学生背诵。(如“离离原上草”我怎么听不懂呢?怎么不写花,只写草呢?……) 2、师生共同扮演妈妈、哥哥、爷爷等角色进行表演背诵。

六、练习1、填空。离离( ),一岁一( )。

野火( ),春风( )。篱落疏疏一径深,( )。

( )。飞入无处寻。

2、按结构给字分类。未 追 店 枯 徐 烧 荣 菜 宿七、书写生字1、学习书写“枯、荣、烧”三个字。

重点指导: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钩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钩的拐弯处要圆润。

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评议展示。第二课时一、回顾背诵古诗〈草〉。

二、自学按照以前的学习步骤自学古诗《宿新市徐公店》:1、读: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顺。2、想:想想自己哪些地方读懂了?哪里还不懂?3、说:在学习小组内说说自己的学习收获。

三、交流1、学生先在组内说说自己读懂和不懂的地方,教师相机介绍诗人杨万里的资料。2、班级交流,弄懂全诗的大致意思。

四、朗读1、自由读:你对暮春时节的景色有什么新的发现?2、指导读:孩子在捉蝴蝶时是什么心情?(高兴、喜悦)找不到时又是什么心情?(失望)。3、竞赛读:小组内比赛,推荐一名同学参加班级比赛。

4、评价读:谁读得好?好在哪里?有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吗?五、背诵同桌互背、指名背、挑战背、齐背。六、拓展1、把这首古诗编成一个小故事。

2、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自排、自演《宿新市徐公店》的情景剧。3、和同学交流自己搜集到的白居易和杨万里的其他诗作或其他诗人描写的关于春天的古诗。

七、写字学习其它几个生字,重点指导:未——可以先复习一下“味”字,再指导书写。上横要短、下横要长;撇捺要舒展。

宿——宝盖不宜太宽。八、评价1、学生练习书写,自我评价:在自认为写得满意的字上做标记。

2、小组内展示交流,互相评价:根据组内建议把不满意的字再写几个。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