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神话

1.有谁知道诗经里的神话故事

神话的保存1.诗歌总集:《诗经》——《大雅·生民》、《商颂·玄鸟》《楚辞》——《九歌》、《天问》2.史书——《左传》、《国语》、《逸周书》3.子书——《庄子》、《孟子》、《墨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淮南子》。

4.《山海经》、《穆天子传》二、中国神话及其蕴涵的民族精神(一)中国古代神话的内容及其分类神话分类是神话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我国的神话研究者如茅盾、林惠祥、谷德明等,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多种分类方法。郭预衡《中国文学史》分为四类:自然神话、创世神话、3.英雄神话、传奇神话。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分为五类:1、创世神话对于世界的形成的探索,构成了创世神话的基本主题。这些神话尽管形成文字较晚,且明显杂有后人意识,仍然特色鲜明,引人入胜。

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

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后一丈,盘古日长一丈。

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艺文类聚》卷一引徐整《三五历纪》尽管这一记述产生于三国时期,但其渊源则很久远。

这种卵生神话具有世界性的普遍意义,反映了原始思维的基本特征。与此相关的还有《绎史》卷一引自《五运历年记》的一段记载,称盘古死后,化身为万物: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理,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

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氓。

2、始祖神话先民对人类自身的起源也十分关注,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女娲造人》神话: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蜗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絚于泥中,举以为人。

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絚人也。——《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风俗通义》纳入基督教圣经《旧约全书》的《创世纪》这一古代犹太人的文献,保存了上帝用泥土造人的神话:“耶和华神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名叫亚当。”

在拉丁美洲发现的《波波尔·乌》(公社之书)这部古代印第安人的古典著作,也说创造者的始祖神们先用干土和湿泥做人,不过失败了,后来在太阳和曙光奶奶的指点下,用玉米面做成了人。女娲同时也是补天的神灵: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

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苍天补,四极正,**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淮南子·览冥训》与女娲相关的还有伏羲神话,据说二人本是兄妹,宇宙开辟之时,于昆仑山中结为夫妻,繁衍了人类。近代以来,地下考古发掘出一些类似的画像,如东汉武梁祠石室画像之二、东汉石刻、隋高昌故址阿斯塔那墓室彩色绢画等。

这些图象均作人首蛇身的男女二人两尾相交之状,据中外学者考证,确证其为伏羲、女娲,两尾相交正是夫妇的象征。其中一人执规,一人执矩。

据说他们制定了婚礼,禁止兄妹通婚,规、矩或许表明了这点。

2.小论文:对《诗经》或“神话”的看法

题解:国君宴会宾客。

原文 呦呦鹿鸣1,食野之苹2。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3,承筐是将4。人之好我,示我周行5。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6。我有嘉宾,德音孔昭7。

视民不恌8,君子是则是效9。我有旨酒10,嘉宾式燕以敖11。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12。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和乐且湛13。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译文 一群鹿儿呦呦叫,在那原野吃苹草。我有一批好宾客,弹琴吹笙奏乐调。

一吹笙管振簧片,捧筐献礼礼周到。人们待我真友善,指示大道乐遵照。

一群鹿儿呦呦叫,在那原野吃蒿草。我有一批好宾客,品德高尚又显耀。

示人榜样不轻浮,君子贤人纷纷来仿效。我有美酒香而醇,宴请佳宾嬉娱任逍遥。

一群鹿儿呦呦叫,在那原野吃芩草。我有一批好宾客,弹瑟弹琴奏乐调。

弹瑟弹琴奏乐调,快活尽兴同欢笑。我有美酒香而醇,宴请佳宾心中乐陶陶。

注释 ·1.呦(yōu)呦:鹿的叫声。朱熹《诗集传》:"呦呦,声之和也。

"·2.苹:藾蒿。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藾蒿,叶青色,茎似箸而轻脆,始生香,可生食。

"·3.簧:笙上的簧片。笙是用几根有簧片的竹管、一根吹气管装在斗子上做成的。

·4.承筐:指奉上礼品。毛传:"筐,篚属,所以行币帛也。

"将:送,献。·5.周行(hánɡ):大道,引申为大道理。

·6.蒿:又叫青蒿、香蒿,菊科植物。·7.德音:美好的品德声誉。

孔:很。·8.视:同"示"。

恌:同"佻"。·9.则:法则,楷模,此作动词。

·10.旨:甘美。·11.式:语助词Q?同"宴"。

敖:同"遨",嬉游。·12.芩(qín):草名,蒿类植物。

·13.湛:深厚,毛传:"湛,乐之久。" 【赏析】 《鹿鸣》是古人在宴会上所唱的歌。

朱熹《诗集传》云:“此燕(宴)飨宾客之诗也。”又云“岂本为燕(宴)群臣嘉宾而作,其后乃推而用之乡人也与?”也就是说此诗原是君王宴请群臣时所唱,后来逐渐推广到民间,在乡人的宴会上也可唱。

朱熹这一推测该是符合事实的,直到东汉末年曹操作《短歌行》,还引用了此诗首章前四句,表示了渴求贤才的愿望,说明千余年后此诗还有一定的影响。 诗共三章,每章八句,开头皆以鹿鸣起兴。

在空旷的原野上,一群糜鹿悠闲地吃着野草,不时发出呦呦的鸣声,此起彼应,十分和谐悦耳。诗以此起兴,便营造了一个热烈而又和谐的氛围,如果是君臣之间的宴会,那种本已存在的拘谨和紧张的关系,马上就会宽松下来。

故《诗集传》云:“盖君臣之分,以严为主;朝廷之礼,以敬为主。然一于严敬,则情或不通,而无以尽其忠告之益,故先王因其饮食聚会,而制为燕飨之礼,以通上下之情;而其乐歌,又以鹿鸣起兴。”

也就是说君臣之间限于一定的礼数,等级森严,形成思想上的隔阂。通过宴会,可以沟通感情,使君王能够听到群臣的心里话。

而以鹿鸣起兴,则一开始便奠定了和谐愉悦的基调,给与会嘉宾以强烈的感染。 此诗自始至终洋溢着欢快的气氛,它把读者从“呦呦鹿鸣”的意境带进“鼓瑟吹笙”的音乐伴奏声中。

《诗集传》云:“瑟笙,燕礼所用之乐也。”按照当时的礼仪,整个宴会上必须奏乐。

《礼记·乡饮酒义》云:“工入升歌三终,主人献之。笙入三终,主人献之。

间歌三终,合乐三终,工告乐备,遂出。……知其能和乐而不流也。”

据陈澔注,乐工升堂,“歌《鹿鸣》、《四牡》、《皇皇者华》,每一篇而一终。三篇终,则主人酌以献工焉。”

由此可知,整个宴会上是歌唱以上三首诗,而歌唱《鹿鸣》时又以笙乐相配,故诗云“鼓瑟吹笙”。乐谱虽早已失传,但从诗的语言看,此诗三章全是欢快的节奏,和悦的旋律,同曹操《短歌行》相比,曹诗开头有“人生苦短”之叹,后段有“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之悲,唯有中间所引“鹿鸣”四句显得欢乐舒畅,可见《诗经》的作者对人生的领悟还没有曹操那么深刻。

也许因为这是一首宴飨之乐,不容许杂以一点哀音吧。 诗之首章写热烈欢快的音乐声中有人“承筐是将”,献上竹筐所盛的礼物。

献礼的人,在乡间宴会上是主人自己,说见上文所引《礼记》;在朝廷宴会上则为宰夫,《礼记·燕义》云:“设宾主饮酒之礼也,使宰夫为献。”足可为证。

酒宴上献礼馈赠的古风,即使到了今天,在大宾馆的宴会上仍可见到。然后主人又向嘉宾致辞:“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也就是“承蒙诸位光临,示我以大道”一类的客气话。主人若是君王的话,那这两句的意思则是表示愿意听取群臣的忠告。

诗之二章,则由主人(主要是君王)进一步表示祝辞,其大意则如《诗集传》所云:“言嘉宾之德音甚明,足以示民使不偷薄,而君子所当则效。”为什么祝酒之际要说出这样的话?分明是君主要求臣下做一个清正廉明的好官,以矫正偷薄的民风。

如此看来,这样的宴会不徒为乐而已,它也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三章大部与首章重复,唯最后几句将欢乐气氛推向高潮。

末句“燕乐嘉宾之心”,则是卒章见志,将诗之主题深化。也就是说这次宴会,“非止养其体、娱其外而已”,它不是一般的吃吃喝喝,满足口腹的需要,而是为了“安乐其心”,使得参与宴会的群臣心悦诚服,自觉地为君王的统治服务。

通过。

3.诗经的传说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七夕,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是中华民族传统节庆,也是东亚各国的传统节日。「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诗经.小雅.大东》中这段有关织女、牵牛星宿的记载,被认为是牛郎织女传说的萌芽。夏秋之交,织女星与牵牛星先后双双升上中天,分列银河两岸,遥遥相望,牵牛织女的星神爱情故事由此产生。

七夕当天,民间有「七娘会」、「水上浮」、「听私语」、「乞双七水」等风俗。民俗学家表示,随著民众的文化自觉性被逐渐唤醒,七夕文化正在中国民间复苏。

4.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先秦文学, 1.诗经 2.神话传说 3.历史散文 4.散文大赋

散文大赋。

先秦即秦代以前,指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天下以前的历史,包括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早期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文学的起源须上溯到史前史,即没有成文历史以前的人类历史阶段。那时候的文学已口头文学形式为主。先秦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的最早阶段,它包括秦代以前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其主体部分是成熟的周代书面文学,尤其是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学。这一时代由天下统一的分封到诸侯异政的分裂,再到中央集权的统一。文学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大部分也都体现了华夏范围内由分裂而寻求统一的基本时代特征。在这一阶段里产生了很多优秀作品,有成为我国古代文学先导的古代神话和古代歌谣,有标志着我国文学光辉起点的《诗经》,有作为后代史传体文学和小说、戏剧滥觞的历史散文,有体现战国时代百家争鸣之局的诸子散文,有我国寓言文学鼻祖的先秦寓言,有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楚辞》,等等。丰富多彩,斑驳灿烂的先秦文学奠定了我国两千几百年文学发展的坚实基础。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