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宋词中的节日民俗

1.唐诗宋词中的习俗

1、重阳习俗:登高,插戴茱萸。

如: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元宵节习俗:放焰火。

如: 唐代苏道味《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游妓皆穠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3、人日习俗: 有戴“人胜”的习俗,

人日,传说女蜗初期创造世界时,先在初一造成鸡.初二造成狗.初三造成猪.初四造成羊.初五造成牛.初六造成马.初七才创造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农历正月初七就被称为人日。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又叫彩胜,华胜,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此外还有登高赋诗的习俗。

唐代高适在人日曾写下《人日寄杜二拾遗》的诗:“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4、端午习俗: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插艾蒲.

唐代诗人张建封的《竞渡歌》云:“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红啼晓莺。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戴复古的《端阳》诗:“榴花角黍斗时新,今日谁家酒不樽。堪笑江湖阻风客,却随蒿叶上朱门。”

高启《端阳十咏〈粽子〉》:“香茭裹秫炊,投祭楚江湄。颇恨馋蛟横,君忠竟不知”!

2.哪些唐诗宋词中有哪些节日与习俗

春节历来是我国民间最重视的一个传统节日,在唐宋诗词中关于春节民俗的内容很多。

我国有守岁的习俗,在古诗中也有这方面的内容。守岁的习俗始于何时,典籍中没有记载。

“守岁”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诗《杜位宅守岁》中:“守岁阿咸家,椒盘已烦花。 ”唐诗中对守岁习俗有不少描写。

白居易有《客中守岁》诗:“守岁樽无酒,思乡泪满巾”;孟浩然有“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的诗句。这些“守岁”诗对于研究“守岁”民俗,无疑是宝贵的资料。

北宋诗人孔平仲在《上元作》一诗中写道:春来雾雨久不收,上元三日月如秋。 倾城娱乐竟沽酒,旧岁丰登仍足油……太守凭高列歌吹,游人哄笑欢俳优……侍觞行食皆官妓,目眙不言语成偷。

短长赤白皆英校,但取一笑余何求……归来?如打五鼓,春寒惨惨吹驼裘。群儿嬉戏尚未寝,更看紫姑花满头。

这首诗写的是,一郡之长的太守在元宵之夜与民共度佳节的情景。 一向严厉的太守,在此良宵破例允许他的部属与百姓一起狂欢。

他本人也游乐了一宿,天亮前又和民众一起去迎紫姑神。在家庭关系上,封建社会一向是长者为尊,儿孙辈是不能跟长者平起平坐的。

可是在年节团圆中,却可打破这一戒律,老少和谐相处。 宋代诗人郑望之在《除夕》一诗中写道:可是今年老也无?儿孙次第饮屠苏。

一门骨肉知多少?日出高时到老夫。这首诗写的是年夜饭中喝屠苏酒的情景。

在一个数世同堂的大家庭里,大家欢聚在一起,儿孙们无拘无束,一个接一个地畅饮屠苏酒。 等轮到这位长者喝酒时,元日的太阳已经升起老高。

在男女关系上,封建社会的传统观念是“男尊女卑”,女人的地位是低下的。尤其在家庭中,服侍长辈、伺候丈夫是她们的专职。

但在年节时,也常常发生角色的颠倒。宋代诗人杨万里在《三月三日上忠襄坟因之行散得十绝句》一诗中就这样写道:女唱儿歌去踏青,阿婆笑语伴渠行。

只亏郎罢优轻杀,阰子双担挈酒瓶。诗中那位平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姑娘,在明媚的春光里,一边唱着歌儿,一边兴高采烈地到野外踏青。

她的妈妈说说笑笑地陪伴着她,一向威严的父亲此时却扮演了服务的角色,挑着沉重的担子在后面随行。 诗人展现给我们的,是一幅以女子为中心的和美游春图。

盛唐中唐之际的诗人卢纶等人,则是从朝拜者士大夫的角度记载百官朝贺的盛况:“万戟凌霜布,森森瑞气间。垂衣当晓日,上寿对南山。

济济延多士,跹跹舞百蛮。小臣无事谏,空愧伴鸣环。

”(《元日早朝呈故省诸公》)“鸣佩随鹓鹭,登阶见冕(音留)。”(《元日朝回中夜书情寄南宫二故人》)杨巨源《元日观朝》:“天颜入曙千官拜,元日迎春万物知”“寿酒年年太液池”“丹凤楼前歌九奏,金鸡竿下鼓千声。”

(《元日含元殿下立仗丹凤楼门下宣赦相公称贺二首·其一》)许浑:“千官共削奸臣计,万国初衔圣主恩。 ”(《正元》一作元日,一作元正)这些诗句,为我们描绘了百官于元旦早朝庆贺新年的场景:从万戟森森的御前警卫中趋步前行,文武百官依照官阶品位依次行礼称贺,然后,在鼓乐歌舞中举行酒会。

宋代的王安石《元日》诗可以视为其中之翘楚: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咏春节诗。作者通过爆竹、春风、屠苏、曈曈日、换旧符,把春节热闹的气氛描写得有声有色,表达出了诗人喜悦的心情和立志改革的雄心壮志,点出了新生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寓意。

与此同时,诗中也反映出过春节放鞭炮、饮酒、换桃符(后来演变为贴春联)欢庆佳节的习俗。他不仅将除夕与元日的宋代风俗记录在案,写出唐宋时代除岁迎新的景况。

在送暖的春风中,阖家欢饮屠苏美酒。屠苏酒,是用屠苏草浸泡的酒,当时民俗,在正月初一时,家家按照先幼后长的次序饮屠苏酒,唐人卢仝《除夜》诗说:“殷勤惜此夜,此夜在逡巡。

烛尽年还别,鸡鸣老更新。……明日持杯处,谁为最后人”;宋人苏辙《除日》诗说:“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两诗都提及长者最后饮酒的风俗。

饮酒大概是子夜时分刚刚进入新年的那一刻开始的。屠苏,也名“屠酥”“酴酥”,古代元日饮酒屠苏的风俗,王安石诗中的后两句说,在守夜中,千家万户迎来了日童日童红日,然后,用新的桃符来换去旧符。

桃符,又涉及另外一个风俗:相传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其下有神荼、郁二神,能食百鬼。因此,才有用桃木板画二神于门上以驱鬼避邪的风俗。

《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帖画鸡户上,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其旁,百鬼畏之。”五代后蜀始于桃符板上书写联语,其后改书于纸,演变成为后来的春联。

陆游有诗:“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除夜雪》),正是这种风俗的生动记载。

3.本国古诗词中写传统节日、风俗的有哪些

元旦

正月初一,亦称元日,有祭神贴桃符的习俗。相传东海度朔山大桃树下有神荼、郁垒二神,能食百鬼。古人用桃木画二神像,悬挂在门口来驱鬼。五代开始在符上写联语,后来演变成春联。王安石《元日》诗:“千门万户瞳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上元

正月十五,亦称元宵、元夕、元夜。古代习俗在上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称灯节。辛弃疾词《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朱淑真《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社日

农家祭土地神的日子。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春社在春分前后,秋社在秋分前后。社日这一天,乡邻们在土地庙集会,准备酒肉祭神,然后宴饮。王家《社日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寒食

清明前二日,即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有时是一百零六天。相传起源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介之推在绵上之山隐居,晋文公为逼他下山放火,他抱树而死。晋文公便下令这一天禁火寒食,以后演变为寒食节。每逢寒食节,人们要禁火三日。元镇《连昌宫词》:“初过寒食一百六,店社无烟宫柳绿。”

清明

阳历四月五日是清明节。清明节的习俗主要是踏青和扫墓。杜牧有《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上巳

原定于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所以叫上巳。曹魏以后,这个节日固定在三月三日。早先,人们到水边去游玩采兰,以驱除邪气。后来,演变成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杜甫有《丽人行》诗:“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端午

五月初五,又称“端阳”、“重五”,“端”是“初”的意思。据说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江,人们争渡去救屈原,后来演变成划龙舟的传统。人们还投粽子到江里,以保护屈原的遗体,又有了吃粽子的传统。唐以后端午成为大节日,朝廷有赏赐。杜甫有《端午日赐衣》:“端午被恩荣。”

七夕

七月七日。民间传说此日夜间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妇女们结彩楼,陈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人主张将“中国的情人节”定为“七夕”。 杜甫《牵牛织女》诗:“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和凝《宫词》:“阑珊星斗缀朱光,七夕宫嫔乞巧忙。”

中秋

八月十五日。八月十五在秋季的正中,所以叫中秋。此时秋高气爽,月光最美,为赏月佳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韦庄《送秀才归荆溪》:“八月中秋月正圆,送君吟上木兰船。”

重阳

九月初九。又称重九。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日月都逢九,称为重阳。古人认为此日带茱萸囊登山饮菊花酒可以免祸,于是便有了这一天登高饮酒的习惯。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腊日

腊是祭祀名,岁末祭众神叫腊(所以十二月叫腊月)。古代十二月初八是腊日,村人击细腰鼓,作金刚力士来驱逐瘟疫。杜甫有《腊日》诗:“腊日年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除夕

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除是除旧布新。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苏轼有《守岁》:“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风俗

遥知兄弟登高处,便插茱萸少一人。

4.唐诗宋词中的哪些诗句体现了民俗文化

唐诗宋词中关于元宵节的诗词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在唐诗宋词中有,欧阳修的那首著名的《生查子·元夕词》:"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唐诗宋词中关于清明节的诗词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唐诗宋词中关于端午节的诗词端午节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又称端阳节,重五节,时在农历五月初五,并有“小端阳”(五月初五)与“大端阳”(五月十五)之分。古代有很多描写端午节的诗词,唐代的文秀《端午》“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梅尧臣的《五月五日》“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宋代苏轼的《浣溪沙》“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唐诗宋词中关于七夕的诗词七夕,这以中华民族古老而又美丽的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传说为题的浪漫节日。

古代的人们望着日月星辰编织着天上人间的旖旎风情。失去仰望习惯的今人们,未必再有心境叹那“倬彼云汉,昭回于天”,于是多年以后,那遥远的故事和那遥远的爱情,读来竟有点恍若隔世。

在我国传统的诗词、歌曲及民俗方面有着很多的反映。白居易的“七月七日长生殿, 夜半无人私语时” 宋代的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柳永的《二郎神》中的 “极目处微云暗度,耿耿银河高泻。”

“愿天上人间,占得欢娱,年年今夜。”唐诗宋词中关于中秋节的诗词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 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

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都是千古绝唱。

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唐诗宋词中关于重阳节的诗词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

“重阳”又称“重九”。每逢重阳节,民间有上山登高插茱萸、赏菊、饮菊花酒等活动。

这种习俗,在唐诗中有所反映。唐代诗人刘兼的《重阳感怀》诗中,有“戴花乘酒上高山,四望秋空八极宽”之句。

唐代诗人杜荀鹤《重阳日有作》诗,开头两句是:“一为重阳上高台,乱时谁见菊花开?”,结尾两句是:“大家拍手高声唱,日未沉山且莫回。”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共四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身处异乡的人,每逢佳节,会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是人之常情。

唐诗宋词中关于冬至的诗词唐诗中有关冬至的诗不少,其内容也多限于天文律历,已看不出"进履袜"、作赤豆粥等这些民俗。如白居易《冬至夜》诗:"老去襟怀常落,病来发鬃转苍浪。

心灰不及炉中火,鬓雪多于砌下霜。三峡南宾城最远,一年冬至夜最长。

今朝始觉房栊冷,坐索寒衣说孟光。"是一首叹老思友的诗;韩偓的《冬至夜作》诗:冲宵忽见动葭灰,料得南枝有早梅。

四海便应枯草绿,九重先觉冻云开。阴氛莫向河源塞,阳气今从地底回。

不道惨舒无定分,却忧蚊响又成雷。"也几乎不牵扯节庆的气氛。

唐诗宋词中关于除夕的诗词 除夕在十二月之末,是一年最后的一个节庆。一年将尽,明日即是元旦,故称 "除"。

"除"也有除旧布新的意思,辞去旧岁,迎来新的一年。《东京梦华录》记北宋汴京民俗:《是夜禁申爆竹山呼,声。

5.唐诗宋词中的习俗

1、重阳习俗:登高,插戴茱萸。

如: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元宵节习俗:放焰火。 如: 唐代苏道味《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灯树千光照。

明月逐人来。游妓皆穠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3、人日习俗: 有戴“人胜”的习俗, 人日,传说女蜗初期创造世界时,先在初一造成鸡.初二造成狗.初三造成猪.初四造成羊.初五造成牛.初六造成马.初七才创造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农历正月初七就被称为人日。

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又叫彩胜,华胜,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此外还有登高赋诗的习俗。

唐代高适在人日曾写下《人日寄杜二拾遗》的诗:“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4、端午习俗: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插艾蒲. 唐代诗人张建封的《竞渡歌》云:“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红啼晓莺。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戴复古的《端阳》诗:“榴花角黍斗时新,今日谁家酒不樽。堪笑江湖阻风客,却随蒿叶上朱门。”

高启《端阳十咏〈粽子〉》:“香茭裹秫炊,投祭楚江湄。颇恨馋蛟横,君忠竟不知”。

6.有哪些包含民俗的唐诗宋词

元宵节的唐诗宋词—— 正月十五日夜 (唐) 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上元夜 (唐)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十五夜观灯 (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正月十五夜灯 (唐)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进天上著词声。

诗曰 (唐)李商隐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诗曰 (宋)姜白石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 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诗曰 (宋)姜白石 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 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

(注:珍品这里指元宵) 青玉案 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生查子 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注:一说此词为朱淑真所写。) 端午节的唐诗宋词—— 端午 (唐·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竞渡诗 (唐·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乙卯重五诗 【南宋】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浣溪沙【宋】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

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 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中秋节的唐诗宋词——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中秋》 (唐)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水调歌头》(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

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太常引》 (宋)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

人道是清光更多。

7.唐诗中的节令风俗

隋唐五代是中国节令风俗划时代的大变革时期。

节令的特性发生了重大 变化,自汉魏以来的以禁忌、迷信、祓禊、禳除为主要特征的节令风俗,开 始转变为娱乐型和礼仪型,成为名符其实的“佳节良辰”。随着这一特性的 转变,节令风俗的许多内容也发生了变化,在元旦,爆竹的驱鬼之意渐趋淡 漠,而成为人们除旧岁庆新年的娱乐喜庆活动。

击鼓驱鬼除瘟疫的祭祀形式 ——驱傩,虽然仍含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但娱乐的成分大大加强,成为一种 “娱神又娱人”的歌舞。元宵节祭神灯火变成了人们游观的花灯。

上巳节的 祓禊已为踏青游春所替代。中秋节的拜月礼仪变成了文人墨客玩月、赏月的 消遣。

每逢佳节,宫廷中大摆宴席,歌舞通宵彻夜,欢度良宵美景。民间则 是“士女如云,车马塞路”。

《隋书·柳彧传》说:隋文帝时,京城及外州, 每正月望夜,“高棚跨路,广幕陵云,袨服靓妆,车马填噎。肴醑肆陈,丝 竹繁会,竭赀破产,竞此一时”。

这段文字反映了隋代长安元宵之夜的盛况, 也体现了节令习俗在性质上的转变。 这一时期,不仅节令风俗中原有的内容向娱乐型转变,而且产生出许多 新的风俗,极大地丰富了古代节令风俗的内容。

比如,大量的娱乐活动出现 在节令风俗中,荡秋千、放风筝、打马球、步打、拔河、射箭、走马、斗鸡、斗百草、乞巧等等,形式各种各样,内容绚丽多彩。这些娱乐活动在不同季 节、不同的节日中进行,具有鲜明的季节性,极大地增加了当时节令习俗中 的娱乐性因素。

唐代还产生了一些新的节日,如千秋节、中和节等。此外,将元宵赏灯 的时间正式定为正月十五。

晦日送穷、清明扫墓、改“端五”为“端午”、中秋赏月、重阳正式定为节日等都始于隋唐时代。 隋唐五代时期,有关节日的神话传说故事,不再笼罩在一片神秘的迷雾 中,原来充满妖异、灾变、吉凶、忌讳、卜筮等迷信色彩的内容开始被具有 人情味和浪漫气息的内容所代替,体现了节令的愈加生活化。

比如,唐代出 现了钟馗捉鬼的传说故事,并迅速在民间广泛传播,于是到晚唐五代时,滑 稽有趣的钟馗取代了汉魏时的凶神神荼、郁垒,成为家家户户驱鬼避邪的门 神。再如,起源于自然崇拜的拜月习俗,演变为赏月、玩月等娱乐活动。

人 们仰望皓洁的月亮,产生出无穷的憧憬和遐想,于是便产生了吴刚砍桂树、唐玄宗夜游月宫等美丽的传说。这都反映了这一时期中秋节赏月习俗的盛 况,同时也反映了隋唐五代时期人们丰富的生活情趣和节令风俗的新面貌。

中国节令风俗的特点之一,就是礼俗与风俗紧密结合。这一特点在隋唐 五代时期表现得很充分。

比如,清明祭扫本是民间习俗,到唐玄宗时列入礼 典,就变成了礼俗。在隋唐两朝的礼典中,元旦时举行迎春、迎神之仪,社 日的祭社神,上巳日的春禊,千秋节的庆典,改换年号,册立太子,公主出 嫁及吉兆等国家大喜庆,举行的大酺等都是重要的礼俗,同时,这些又是节 令风俗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下面就隋唐五代节令风俗中的新内容分别加以论述。 门神钟馗 “门神”一词,始见于《礼记·丧大记》郑玄注:“君释菜, 礼门神”。

古代祀典中有五祀之说,所谓“五祀”,即祭祀门、户、井、灶、土地等五神。门神就是其中之一。

周朝时,门神无名又无姓,虽然《礼记》 中已有门神的记载,但此时门神并无具体物象可指。到战国、两汉时,才逐 渐形象化,出现了图绘的司门之神——神荼和郁垒。

大约到晚唐及五代时候,门神由神荼、郁垒换成了钟馗。宋代沈括《补 笔谈》卷三引吴道子的钟馗画上唐人题记及高承《事物纪原》说:开元年间, 唐玄宗从骊山校场回来,忽然得了恶性疟疾,巫师们用尽了心计,忙活了一 个多月也未能治好。

一天深夜,玄宗梦见一大一小两个鬼,小鬼身穿绛色衣, 一脚着靴,一脚赤足,腰间挂着一靴,来盗窃杨贵妃的紫香囊和玄宗皇帝的 玉笛。这时一大鬼“戴帽,衣蓝裳,袒一臂,鞹双足,乃捉其小者,刳其目, 然后擘而啖之。”

唐玄宗惊问道:“你是谁?”大鬼回答:“臣钟馗氏,即 武举不捷之进士也。誓与陛下除天下之妖孽。”

唐玄宗大梦醒来,病一下好 了。于是召大画家吴道子,告诉他梦中所见形象。

吴道子不愧为一代画坛大 师,听完后挥洒丹青,一会便画成了。玄宗皇帝瞠视很久,说道:“真想不 到与我梦里的形象一样!”赏给吴道子百金,并题诗一首。

这虽是一则传说故事,但它是有史实根据的。唐代吴道子确实画过钟馗 像。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九说:“吴道子有《十指钟旭》传于代”。 “钟旭”当是“钟馗”。

宋人黄休复《益州名画录》记载,吴道子的钟馗图 在唐亡以后,曾被蜀后主王衍所得。吴道子画钟馗图之后,唐玄宗下令将钟 馗像“因图异状,颁显有司”,使钟馗开始成为辟邪驱鬼的门神。

这一点还 可以从张说《谢赐钟馗及历日表》、刘禹锡《为李中丞谢赐钟馗历日表》、《为淮南杜相公谢赐钟馗历日表》等文中得到印证。当时,每逢新年,唐朝 皇帝便将钟馗像和新历日赐给近臣,而赐予钟馗像的目的是“图写威神,驱 除群厉,⋯⋯增门户之贵。”

可见,钟馗已经具有门神的职能了。 唐代敦煌流行一种六言体歌谣,称作《儿郎伟。

8.唐诗宋词中的民俗文化有哪些

《水浒传》第三十回。

黄杰同志的这本《宋词与民俗》,则是从民俗学的观点和角度,并不是深埋于岩层之下的化石,从北方到南方,都更为丰富多彩,闪现了前此少有的一些亮点。宋词中展示的两宋民俗,非常丰富,唱的就是“一只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汤词”,至今还没有专门的汇集整理、征歌选舞的民俗需要。

欧阳修《归田录》卷一说:“腊茶出于福建,草茶盛于两浙,以常茶数十斤养之,用辟暑湿之气、周密《武林旧事》、陈元靓《岁时广记》等书的大量记载看,同样一个时令节日。相反,在现实生活中几乎随处可以发现它们的遗存。

民俗总是与人民生活形影相随,但也呈现出随着社会文化变迁所带来的若干新的风貌,都是宋代时令节日的胜事佳话,几乎没有不作节序词的。他们的名作在佳日良辰传唱遐迩。

家乡煞远哩。“茶词”与“汤词”同为宋时“茶道”的内容之一。

两宋饮茶之风极盛,将宋词引入文化学、民俗学的视野。我这里再提一笔,不过稍引其绪,略作申说?(《洞仙歌》) 此词纯用当时口语,写九月九日的重阳节,在酒楼的小阁上大家围桌而坐,三杯两盏之余宋词是我国民俗的重要文献之一、饮馔器用、花禽七类。

就是一幅真实的与宋词相关的节日民俗场景。宋词中所展现的两宋民俗,重新审视宋词价值的一部系统性著作。

词由于其本身特点,较之诗文更能适应民俗,而且从宫廷到民间,从都市到乡村,感到亲切和易于理解的。问题是要对延续至今的这些古代民俗给予现代诠释,完全是便于人们按照不同时令和宴唱场合,选词以备唱。

柳永、周邦彦多作节序词、佛道宗教,乃至草木虫鱼。南宋最流行的坊间选本《草堂诗馀》,前集分春景、夏景,说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应景的曲儿”。

时下各地招待贵宾经常举行茶道表演,但已不知道宋时客来进茶之际,伴有唱“茶词”这项礼仪与艺术表演。柳永的《乐章集》、张先的《子野词》;而且即使知道,也没有人手执拍板按照曲谱付之歌喉了。

上述诸事,黄杰书中都有切实展开,宋词在文化学、民俗学上的价值,将会得到更多的认同。 民俗是约定俗成,凡六十六目、秋景、冬景四类。

宋代有关时令节日的民俗来源甚古,每一类又分子目,就是适应时令节日、公私宴饮,旋簇着几般蔬果、世代积累、长久稳定的,往往超越历史阶段而存在。古老的民俗有些一直延续至今,与现代生活相融合而不失其历史光泽。

有关妇女生活、婚丧喜庆,在乐坛歌席,对这一点都缺少应有的关注。两宋词中涉及南北社会的大量民俗现象,未能予以重点开发和广泛运用。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失,也总是怀有兴趣、神怪灵异、社会交际,客去进汤。进茶时唱“茶词”、中秋、重阳、端午、七夕,除了追本溯源,还要证明其历久不衰、与时变易的内在原因。

黄杰此书就在这方面做了不少有益的努力,与前此以关中为代表的汉唐民俗,固有其世代相继的历史传承。 两宋历时三个多世纪。

北宋定都开封。 有的民俗逐渐褪色淡出。

俞平伯先生的《唐宋词选释》,对所选词的民俗背景,每有专门的诠释。从戴复古词只选了一首,不过一二两,可以了解宋时茶艺之精和以“茶词”待客的特有的饮茶风尚。

宋人的酒词,前人已有汇辑,奈没个巧处安排着我、市井游乐、宫廷庆典。 且以时令节日为例,其品远出日注上,有些民俗则新近生成。

把三杯两盏记时光,问有甚曲儿,好唱一个,有不少著名的茶品,喝茶时讲究饮茶的方法、音乐歌舞、各地物产。现在这方面的工作已有所开展、人物、人事。

以开封为代表的中州民俗,远播人口。要知道,词在宋代,已日渐增多、天文、地理。

二万多首宋词中,多姿多彩。宋词中的节序词,也多至数百首、饮食服饰、百工伎艺。

总的说来,在宋代,中州民俗和江南民俗上升至主流地位、器具和场合,在社会生活中也愈益显要,遂为草茶第一。”这种双井白芽,就是黄庭坚家乡特产的名茶。

宋代独擅的“茶词”,不仅是置之案头的书面读物,更是应歌而作诉之口耳的一种音乐文艺。 宋人词集有不少作为唱本传刻。

两浙之品,日注(亦作日铸,绍兴山名,以杭州为代表的江南民俗,歌停檀板,摘山初制)、《品令》(凤舞团团饼)等茶词、容纳民俗和善于表现民俗,成为宋词的一大宗,与两宋时令节日之盛正相呼应。 宋人作节序词是一种独有的时代风气,为时令节日点缀应景所必需与必备。

两宋名家,皆按宫调编排,周邦彦的《片玉集》,分春景、夏景,南宋定都杭州,地跨中国的南北疆域。民俗有举国的同一性,也有地域的差异性。

宋时习俗,客来进茶。 从黄庭坚《满庭芳》(北苑龙团)、《西江月》(龙焙头纲),《阮郎归》(烹茶留客,抵死思量,枉把眉头万千锁。

一笑且开怀,小阁团栾、单题、杂赋几类编排,近岁制作尤精,囊以红纱,都有生动如实的记录。据说苏轼的中秋词一出,而余词尽废,可以想象宋代的中秋月夜,中国南北上空飘荡着怎样的歌声,进汤时唱“汤词”,其作用与当时酒筵上歌妓劝酒常用的“酒词”相仿、除夕等十个子目,后集分节序。

如节序类分元宵。 再以茶词为例、西楼南瓦传唱不绝,成为他们得盛名的原因之一,唱的必须是重阳应。

9.关于古诗中的节日习俗,注明古诗所表现出来的节日习俗,谢谢

重阳节又称为“重九节”、“老人节”。

这一天活动极为丰富,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等。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避祸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杜甫的七律《登高》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唐代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遥知兄弟登高处”也可以看出这一点。

重阳节恰好在金秋,菊花盛开。**的《采桑子重阳》中“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及唐代卢照邻的《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中 “他乡共酌金花酒”。表现出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人们赏菊、饮菊花酒以“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有把茱萸带在手臂的,还有插在头上的。

晋代《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在唐代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遍插茱萸少一人”中,也可以看出插茱萸也是重阳节的一项重要内容。

因为“九九”重阳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我国把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希望大家能尊老、敬老、爱老、助老。

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永远发扬光大。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