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宋词中的节日民俗

1.唐诗宋词中的习俗

1、重阳习俗:登高,插戴茱萸。

如: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元宵节习俗:放焰火。

如: 唐代苏道味《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游妓皆穠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3、人日习俗: 有戴“人胜”的习俗,

人日,传说女蜗初期创造世界时,先在初一造成鸡.初二造成狗.初三造成猪.初四造成羊.初五造成牛.初六造成马.初七才创造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农历正月初七就被称为人日。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又叫彩胜,华胜,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此外还有登高赋诗的习俗。

唐代高适在人日曾写下《人日寄杜二拾遗》的诗:“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4、端午习俗: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插艾蒲.

唐代诗人张建封的《竞渡歌》云:“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红啼晓莺。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戴复古的《端阳》诗:“榴花角黍斗时新,今日谁家酒不樽。堪笑江湖阻风客,却随蒿叶上朱门。”

高启《端阳十咏〈粽子〉》:“香茭裹秫炊,投祭楚江湄。颇恨馋蛟横,君忠竟不知”!

2.哪些唐诗宋词中有哪些节日与习俗

春节历来是我国民间最重视的一个传统节日,在唐宋诗词中关于春节民俗的内容很多。

我国有守岁的习俗,在古诗中也有这方面的内容。守岁的习俗始于何时,典籍中没有记载。

“守岁”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诗《杜位宅守岁》中:“守岁阿咸家,椒盘已烦花。 ”唐诗中对守岁习俗有不少描写。

白居易有《客中守岁》诗:“守岁樽无酒,思乡泪满巾”;孟浩然有“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的诗句。这些“守岁”诗对于研究“守岁”民俗,无疑是宝贵的资料。

北宋诗人孔平仲在《上元作》一诗中写道:春来雾雨久不收,上元三日月如秋。 倾城娱乐竟沽酒,旧岁丰登仍足油……太守凭高列歌吹,游人哄笑欢俳优……侍觞行食皆官妓,目眙不言语成偷。

短长赤白皆英校,但取一笑余何求……归来?如打五鼓,春寒惨惨吹驼裘。群儿嬉戏尚未寝,更看紫姑花满头。

这首诗写的是,一郡之长的太守在元宵之夜与民共度佳节的情景。 一向严厉的太守,在此良宵破例允许他的部属与百姓一起狂欢。

他本人也游乐了一宿,天亮前又和民众一起去迎紫姑神。在家庭关系上,封建社会一向是长者为尊,儿孙辈是不能跟长者平起平坐的。

可是在年节团圆中,却可打破这一戒律,老少和谐相处。 宋代诗人郑望之在《除夕》一诗中写道:可是今年老也无?儿孙次第饮屠苏。

一门骨肉知多少?日出高时到老夫。这首诗写的是年夜饭中喝屠苏酒的情景。

在一个数世同堂的大家庭里,大家欢聚在一起,儿孙们无拘无束,一个接一个地畅饮屠苏酒。 等轮到这位长者喝酒时,元日的太阳已经升起老高。

在男女关系上,封建社会的传统观念是“男尊女卑”,女人的地位是低下的。尤其在家庭中,服侍长辈、伺候丈夫是她们的专职。

但在年节时,也常常发生角色的颠倒。宋代诗人杨万里在《三月三日上忠襄坟因之行散得十绝句》一诗中就这样写道:女唱儿歌去踏青,阿婆笑语伴渠行。

只亏郎罢优轻杀,阰子双担挈酒瓶。诗中那位平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姑娘,在明媚的春光里,一边唱着歌儿,一边兴高采烈地到野外踏青。

她的妈妈说说笑笑地陪伴着她,一向威严的父亲此时却扮演了服务的角色,挑着沉重的担子在后面随行。 诗人展现给我们的,是一幅以女子为中心的和美游春图。

盛唐中唐之际的诗人卢纶等人,则是从朝拜者士大夫的角度记载百官朝贺的盛况:“万戟凌霜布,森森瑞气间。垂衣当晓日,上寿对南山。

济济延多士,跹跹舞百蛮。小臣无事谏,空愧伴鸣环。

”(《元日早朝呈故省诸公》)“鸣佩随鹓鹭,登阶见冕(音留)。”(《元日朝回中夜书情寄南宫二故人》)杨巨源《元日观朝》:“天颜入曙千官拜,元日迎春万物知”“寿酒年年太液池”“丹凤楼前歌九奏,金鸡竿下鼓千声。”

(《元日含元殿下立仗丹凤楼门下宣赦相公称贺二首·其一》)许浑:“千官共削奸臣计,万国初衔圣主恩。 ”(《正元》一作元日,一作元正)这些诗句,为我们描绘了百官于元旦早朝庆贺新年的场景:从万戟森森的御前警卫中趋步前行,文武百官依照官阶品位依次行礼称贺,然后,在鼓乐歌舞中举行酒会。

宋代的王安石《元日》诗可以视为其中之翘楚: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咏春节诗。作者通过爆竹、春风、屠苏、曈曈日、换旧符,把春节热闹的气氛描写得有声有色,表达出了诗人喜悦的心情和立志改革的雄心壮志,点出了新生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寓意。

与此同时,诗中也反映出过春节放鞭炮、饮酒、换桃符(后来演变为贴春联)欢庆佳节的习俗。他不仅将除夕与元日的宋代风俗记录在案,写出唐宋时代除岁迎新的景况。

在送暖的春风中,阖家欢饮屠苏美酒。屠苏酒,是用屠苏草浸泡的酒,当时民俗,在正月初一时,家家按照先幼后长的次序饮屠苏酒,唐人卢仝《除夜》诗说:“殷勤惜此夜,此夜在逡巡。

烛尽年还别,鸡鸣老更新。……明日持杯处,谁为最后人”;宋人苏辙《除日》诗说:“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两诗都提及长者最后饮酒的风俗。

饮酒大概是子夜时分刚刚进入新年的那一刻开始的。屠苏,也名“屠酥”“酴酥”,古代元日饮酒屠苏的风俗,王安石诗中的后两句说,在守夜中,千家万户迎来了日童日童红日,然后,用新的桃符来换去旧符。

桃符,又涉及另外一个风俗:相传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其下有神荼、郁二神,能食百鬼。因此,才有用桃木板画二神于门上以驱鬼避邪的风俗。

《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帖画鸡户上,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其旁,百鬼畏之。”五代后蜀始于桃符板上书写联语,其后改书于纸,演变成为后来的春联。

陆游有诗:“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除夜雪》),正是这种风俗的生动记载。

3.古诗中的传统节日以及习俗

1。《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秋节

2。《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春节

3。《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径落梅。金吾夜不禁,玉漏莫相催。 ----元宵节

4。《除日》:腊月今知晦,流年此夕除。拾樵供岁火,帖牖作春书。柳觉东风至,花疑小雪馀。忽逢双鲤赠,言是上冰鱼。 -----除夕节

5。《九日齐山登高》: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重阳节

6。《竞渡时在湖外偶为成章》:雷奔电逝三千儿,彩舟画楫射初晖。喧江雷鼓鳞甲动,三十六龙衔浪飞。灵均昔日投湘死,千古沉魂在湘水。绿草斜烟日暮时,笛声幽远愁江鬼。---端午节

4.我国古代诗词中反映民俗节日的诗句有哪些

《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拜年》

(明)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青玉案 元夕 》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火阑珊处。

《生查子 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春龙节(二月初二):

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

◎寒食节:

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的前一、二天。传说,这个节日,是纪念春秋的介之推的。

◎清明: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 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 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 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上巳节(三月初三):

上巳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俗称三月三,该节日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固定在夏历三月初三。“上巳”最早出现在汉初的文献。《周礼》郑玄注: “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据记载,春秋时期上巳节已在流行。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论语》:“暮春者,春服既 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七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就是写的当时的情形。

古代上巳节活动:

祓除畔浴,修禊之事。

流觞曲水,是文人临水宴饮、吟诗做赋的节日,最著名的是王羲之兰亭之会。

祭祀管理婚姻和生育之神——高禖。

春游踏青,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大好时机.

端午

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 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 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端 午》

(唐)文 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5.本国古诗词中写传统节日、风俗的有哪些

元旦 正月初一,亦称元日,有祭神贴桃符的习俗。

相传东海度朔山大桃树下有神荼、郁垒二神,能食百鬼。古人用桃木画二神像,悬挂在门口来驱鬼。

五代开始在符上写联语,后来演变成春联。王安石《元日》诗:“千门万户瞳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上元 正月十五,亦称元宵、元夕、元夜。古代习俗在上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称灯节。

辛弃疾词《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朱淑真《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社日 农家祭土地神的日子。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

春社在春分前后,秋社在秋分前后。社日这一天,乡邻们在土地庙集会,准备酒肉祭神,然后宴饮。

王家《社日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寒食 清明前二日,即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有时是一百零六天。

相传起源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介之推在绵上之山隐居,晋文公为逼他下山放火,他抱树而死。晋文公便下令这一天禁火寒食,以后演变为寒食节。

每逢寒食节,人们要禁火三日。元镇《连昌宫词》:“初过寒食一百六,店社无烟宫柳绿。”

清明 阳历四月五日是清明节。清明节的习俗主要是踏青和扫墓。

杜牧有《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上巳 原定于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所以叫上巳。

曹魏以后,这个节日固定在三月三日。早先,人们到水边去游玩采兰,以驱除邪气。

后来,演变成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杜甫有《丽人行》诗:“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端午 五月初五,又称“端阳”、“重五”,“端”是“初”的意思。据说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江,人们争渡去救屈原,后来演变成划龙舟的传统。

人们还投粽子到江里,以保护屈原的遗体,又有了吃粽子的传统。唐以后端午成为大节日,朝廷有赏赐。

杜甫有《端午日赐衣》:“端午被恩荣。” 七夕 七月七日。

民间传说此日夜间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妇女们结彩楼,陈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人主张将“中国的情人节”定为“七夕”。

杜甫《牵牛织女》诗:“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和凝《宫词》:“阑珊星斗缀朱光,七夕宫嫔乞巧忙。”

中秋 八月十五日。八月十五在秋季的正中,所以叫中秋。

此时秋高气爽,月光最美,为赏月佳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韦庄《送秀才归荆溪》:“八月中秋月正圆,送君吟上木兰船。” 重阳 九月初九。

又称重九。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日月都逢九,称为重阳。

古人认为此日带茱萸囊登山饮菊花酒可以免祸,于是便有了这一天登高饮酒的习惯。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腊日 腊是祭祀名,岁末祭众神叫腊(所以十二月叫腊月)。古代十二月初八是腊日,村人击细腰鼓,作金刚力士来驱逐瘟疫。

杜甫有《腊日》诗:“腊日年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除夕 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

除是除旧布新。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

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苏轼有《守岁》:“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风俗 遥知兄弟登高处,便插茱萸少一人。

6.关于古诗中的节日习俗,注明古诗所表现出来的节日习俗,谢谢

重阳节又称为“重九节”、“老人节”。

这一天活动极为丰富,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等。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避祸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杜甫的七律《登高》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唐代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遥知兄弟登高处”也可以看出这一点。

重阳节恰好在金秋,菊花盛开。**的《采桑子重阳》中“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及唐代卢照邻的《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中 “他乡共酌金花酒”。表现出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人们赏菊、饮菊花酒以“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有把茱萸带在手臂的,还有插在头上的。

晋代《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在唐代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遍插茱萸少一人”中,也可以看出插茱萸也是重阳节的一项重要内容。

因为“九九”重阳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我国把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希望大家能尊老、敬老、爱老、助老。

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永远发扬光大。

7.唐诗宋词中的哪些诗句体现了民俗文化

唐诗宋词中关于元宵节的诗词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在唐诗宋词中有,欧阳修的那首著名的《生查子·元夕词》:"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唐诗宋词中关于清明节的诗词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唐诗宋词中关于端午节的诗词端午节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又称端阳节,重五节,时在农历五月初五,并有“小端阳”(五月初五)与“大端阳”(五月十五)之分。古代有很多描写端午节的诗词,唐代的文秀《端午》“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梅尧臣的《五月五日》“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宋代苏轼的《浣溪沙》“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唐诗宋词中关于七夕的诗词七夕,这以中华民族古老而又美丽的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传说为题的浪漫节日。

古代的人们望着日月星辰编织着天上人间的旖旎风情。失去仰望习惯的今人们,未必再有心境叹那“倬彼云汉,昭回于天”,于是多年以后,那遥远的故事和那遥远的爱情,读来竟有点恍若隔世。

在我国传统的诗词、歌曲及民俗方面有着很多的反映。白居易的“七月七日长生殿, 夜半无人私语时” 宋代的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柳永的《二郎神》中的 “极目处微云暗度,耿耿银河高泻。”

“愿天上人间,占得欢娱,年年今夜。”唐诗宋词中关于中秋节的诗词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 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

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都是千古绝唱。

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唐诗宋词中关于重阳节的诗词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

“重阳”又称“重九”。每逢重阳节,民间有上山登高插茱萸、赏菊、饮菊花酒等活动。

这种习俗,在唐诗中有所反映。唐代诗人刘兼的《重阳感怀》诗中,有“戴花乘酒上高山,四望秋空八极宽”之句。

唐代诗人杜荀鹤《重阳日有作》诗,开头两句是:“一为重阳上高台,乱时谁见菊花开?”,结尾两句是:“大家拍手高声唱,日未沉山且莫回。”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共四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身处异乡的人,每逢佳节,会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是人之常情。

唐诗宋词中关于冬至的诗词唐诗中有关冬至的诗不少,其内容也多限于天文律历,已看不出"进履袜"、作赤豆粥等这些民俗。如白居易《冬至夜》诗:"老去襟怀常落,病来发鬃转苍浪。

心灰不及炉中火,鬓雪多于砌下霜。三峡南宾城最远,一年冬至夜最长。

今朝始觉房栊冷,坐索寒衣说孟光。"是一首叹老思友的诗;韩偓的《冬至夜作》诗:冲宵忽见动葭灰,料得南枝有早梅。

四海便应枯草绿,九重先觉冻云开。阴氛莫向河源塞,阳气今从地底回。

不道惨舒无定分,却忧蚊响又成雷。"也几乎不牵扯节庆的气氛。

唐诗宋词中关于除夕的诗词 除夕在十二月之末,是一年最后的一个节庆。一年将尽,明日即是元旦,故称 "除"。

"除"也有除旧布新的意思,辞去旧岁,迎来新的一年。《东京梦华录》记北宋汴京民俗:《是夜禁申爆竹山呼,声。

8.唐宋以来传统节日习俗及由来

唐宋时代的元宵

2007-03-07 09:13:45

文史钩沉

鲁杨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上元节,当夜称“元宵”、“元夜”。唐代开始张灯庆祝,唐玄宗时连续三夜,形成了风俗,所以又称“灯节”。唐宋时代,这个节日是全年最重要的节日,喜庆气氛比元日(年初一)更为强烈。真正的诗歌是生活的真实折射,因而元宵节的景况也真实地表现在诗词之中。

唐代,京城长安每天晚上都由“金吾”(掌握京城防务的官员)戒严,城门紧锁,不准夜行,但元宵期间却开禁,让人们自由游赏。这对于芸芸众生来说是极为珍稀的户外夜生活,而且不啻是一种解放,因此人们都极之热爱这个节日,唐初著名诗人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的情景: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香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浓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勿相催。

灿斓多彩的灯火,明亮的月光,来来往往的车马,花枝招展的歌妓唱着流行歌曲《梅花落》招摇过市,这样的夜晚怎能不令人陶醉?因而诗人祈求“玉漏勿相催”,祈求这个自由、美好的夜晚不要匆匆逝去。

比苏味道晚迟生约半个世纪的崔液,通过《上元夜》写出了人们都外出赏灯的状况:

玉漏铜壶莫相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比崔液迟生约半个世纪的张祜,其《正月十五夜灯》也令人过目难忘: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千门大开,万灯明亮,数百“内人”(宫女)翩翩起舞,欢快的歌声响彻云霄,京城的元夜实在令人神往。当时唐皇朝已走向衰落,但灯节竟还如此热闹,唐代的这个节日真是非同一般。

到了宋代,元宵再被推上一层楼。宋太祖于乾德五年(公元967)下令将灯节延长为五天,节间,汴京(今河南开封市)“灯山上彩,金碧相射,锦绣交辉”(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何其壮观!

由于元宵之夜男男女女都外出游赏,定然引发种种爱情的故事,于是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写了这首《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着重点是写约会,可见当时不少青年男女都利用这个节日来谈恋爱,因此元宵节也是当时的情人节。一说它是女词人朱淑真写的,如果是,它就是一首封建时代女子热烈追求爱情的心歌。

然而以元夜为题材的宋词,最有情趣的还是辛弃疾的《青玉案》: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花”、“星”、“玉壶”、“鱼”、“龙”都是彩灯。“蛾儿”、“雪柳”和“黄金缕”都是女子头上的饰物。“凤箫”即箫,泛指各种乐器。此词将元夜的热烈、欢快场面描绘得有声、有色、有味;作者还特意写出一群盛装女子结伴观灯的情景,最后表现了终于在灯光中发现了“那人”的惊喜情怀,堪称神来之笔。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