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林海音的诗歌

1.描写“林海音”的诗有哪些

1.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2.走人生的路程就像爬山一样,看起来走了许多冤枉的路, 崎岖的路,但终于到达山顶。

3.孤独不算孤独,贫穷不算贫穷,软弱不算软弱,如果你日夜用快乐去欢迎他们,生命便能放射

4.出像花卉和香草一样的芬芳——使它更丰富,更灿烂,更不朽了——这便是你的成功。

5.人生有许多事情是浪费的,是没有意义的,但是它却这样长久地持续着。

6.有人得意,看背影就可以知道;有人失意,听脚步声就可以知道。

7.有人得意,看背影就可以知道;有人失意,听脚步声就可以知道

8.走人生的路程就像爬山一样,看起来走了许多冤枉的路,崎岖的路,但终于到达山顶

林海音,女,(1918~2001)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原名林含英,

小名英子.她的原籍是台湾省苗栗县,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

阪,不久即返回台湾,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因林海音的父亲林焕文不甘在日寇铁蹄下

生活,所以举家迁居北京,林海音即在北京长大.曾先后就读于北京城南厂甸小学、北京新闻专科

学校,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 不久与报社同事夏承楹结婚.在北京,她完成了从学生到新闻记

者、从少女到为人妻母的转变,北京是她文学之路的起点.因此她的作品中具有浓厚的老北京味

儿.林海音的创作非常丰富,她将北京的生活点滴写成《城南旧事》一书,深得读者喜爱,被译成多

种语言.1948年8月同丈夫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故乡台湾,

2.林海音写了哪些诗

省苗栗县,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阪,不久即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其父林焕父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小英子即在北京长大。

曾先后就读于北京城南厂甸小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不久与报社同事夏承楹结婚。

1948年8月同丈夫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故乡台湾,任《国语日报》编辑。1953主编《联合报》副刊,开始文艺创作,并兼任《文星》杂志编辑和世界新闻学校教员,1967年创办《纯文学杂志》,以后又经营纯文学出版社。

林海音的创作是丰厚的。讫今为止,已出版十八本书。

散文集《窗》(与何凡合作)、《两地》、《做客美国》、《芸窗夜读》、《剪影话文坛》《一家之主》、《家住书坊边》,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绿藻与咸蛋》;长篇小说《春风》、《晓云》、《孟珠的旅程》,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林海音自选集》、《林海音童话集》,编选《中国近代作家与作品》,此外,还有许多文学评论、散文等,散见于台湾报刊。相关作品介绍:《晓云》《金鲤鱼的百裥裙》《英子的乡恋》《生命的风铃》《城南旧影》《英子的心》代表作: 城南旧事小说:《驴打滚儿》《 冬青树 》《琼君》《金鲤鱼的百裥裙》《 蟹壳黄》《 血的故事》散文:《秋游狮头山》《 吹箫的人》《 悼钟理和先生》《念远方的沉樱》《虎坊桥》《文华阁剪发记》《 旧时三女子》《冬阳童年骆驼队》《 骑毛驴儿逛白云观》《我的童玩 》《北平漫笔》《绢笠町忆往》《城南旧事》。

林海音2001年12月1日在台湾病逝,享年82岁林海音生平[编辑本段]林海音自幼在北京读书,长大后曾就读于女师,后进北京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即进北京《世界日报》当记者,还曾当过编辑、图书馆馆员。

这些职业提供了广泛的机会,使她能较深入地了解旧北京的社会风貌,为后来的小说创作提供了许多素材。她的成名之作小说《城南旧事》即取材于这段生活。

1948年林海音同丈夫回到台湾后,即被刚创刊不久的《国语日报》聘为编辑。1951年《联合日报》创刊,她被任为《联合日报》副刊主编,她的丈夫为主笔。

这一时期,她特别注意扶植和支持台湾的本土作家。如当时钟理和的稿子经常被退,林海音却常常使他的稿子重见天日。

钟理和死后,林海音还替他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雨》,接着他的长篇小说《笠山农场》也在《联合日报》副刊上连载了。在主编《联合日报》副刊时,林海音刊登了一首名叫《船》的诗,内容是叙述有一艘船在大海里飘了很久,最后飘到一个孤岛上,金银财宝慢慢用完了,于是陷在困苦之中。

台湾当局认为这是影射**到台湾后的生活状况,把作者抓了起来,林海音也因此不能再编副刊了。 林海音的创作是丰厚的。

1957午《文星杂志》创刊,林海音任编辑,同时又担任世界新闻学校教员。1967年她创办和主编了《纯文学》月刊,直到1972年《纯文学》停刊后,她又独立负责纯文学出版社,出版《纯文学丛书》。

1976年11月4日,中文报业协会第九届年会在香港富丽华酒店开幕,林海音以台湾代表团团员的身份出席,并发表演讲。她后期从事儿童文学。

林海音的文学生涯发端甚早,始于北京,而这一切同她的家庭有密切的关系。林海音出身于书香门第,她的父亲林焕文是优秀的爱国知识分子,早年受汉学的熏陶,后来又在“国语学校”师范部接受日本教育,精通日文,曾任教于台湾新埔公学,著名的日据时期的台湾作家吴浊流做过他的学生。

后来林焕文远渡重洋到日本经商,在那里生下长女英子——林海音。以后又迁居北京,任邮政局课长。

林焕文人缘好,又慷慨仗义,这对童年的林海音影响很大。长大后林海音生活情趣广泛,不计牺牲,勇挑重担,慷慨助人,这些性格特点,可以说是承袭于父辈而发展于自身。

由于父亲早逝,面对生活和社会的重压,林海音对社会的认识较之同龄人更成熟更深刻,所有这些都构成了她创作小说的动力和源泉。在北京时,林海音已开始了文学创作。

1948年回到台湾后初期的一段时间,她撰写了一些杂文和散文,大约是在1951年,林海音才真正走上作家的道路。她的作品十分丰富,包括小说、散文、杂文、评论、儿童读物等多种体裁,而以小说创作为主。

林海音作为台湾老一代的作家,对台湾文学事业的贡献集中表现在小说创作、培育新人和兴办刊物三个方面。关于兴办刊物,前面我们已经讲过,她除了担任新创办刊物的编辑外,还亲自创办《纯文学》月刊达五年之久,并以选择作品质量高而享誉文坛,推荐并发表了许多优秀作家的作品。

后来又创办纯文学出版社,其宗旨与《纯文学》月刊相似,选书认真,注意质量,颇受读者欢迎,至今仍是台湾有影响的文学出版社之一。在培育新人方面,林海音可谓为培育台湾文坛的一代新人倾注了心血,功绩卓著。

60年代以来台湾涌现出的许多文坛新秀,多受她的提携和影响。这固然与她长期担任报刊编辑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出自对文学事业的热爱和对造就新人的热情。

台湾知名作家钟理和的一生可概括为“生前笔耕,死后成名”,他。

3.关于林海音古诗

林海音,女,(1918~2001)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原名林含英,

小名英子.她的原籍是台湾省苗栗县,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阪,不久即返回台湾,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因林海音的父亲林焕文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所以举家迁居北京,林海音即在北京长大.曾先后就读于北京城南厂甸小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 不久与报社同事夏承楹结婚.在北京,她完成了从学生到新闻记者、从少女到为人妻母的转变,北京是她文学之路的起点.因此她的作品中具有浓厚的老北京味儿.林海音的创作非常丰富,她将北京的生活点滴写成《城南旧事》一书,深得读者喜爱,被译成多种语言.1948年8月同丈夫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故乡台湾,

城南旧事

4.林海音写了哪些诗

没有写诗。

相关作品介绍:《晓云》、《金鲤鱼的百裥裙》、《英子的乡恋》、《生命的风铃》、《城南旧影》、《英子的心》。 代表作: 《城南旧事》。

小说:《驴打滚儿》、《 冬青树 》、《琼君》、《金鲤鱼的百裥裙》、《 蟹壳黄》、《 血的故事》。 散文:《秋游狮头山》、《 吹箫的人》、《 悼钟理和先生》、《念远方的沉樱》、《虎坊桥》、《文华阁剪发记》、《 旧时三女子》、《冬阳童年骆驼队》、《 骑毛驴儿逛白云观》、《我的童玩 》、《北平漫笔》、《绢笠町忆往》、《城南旧事》。

林海音(1918年-2001年),原名林含英 [1] ,女,1918年出生于日本大阪,台湾苗栗县头份镇人,祖籍广东蕉岭,著名作家 [2] 。 1921年林海音随父母返回台湾。

1923年随父母迁到北京,定居城南。1948年回到台湾,开始文学创作。

曾担任《世界日报》记者、编辑,主持《联合报》副刊10年。一生创作了多部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

林海音于1994年荣获“世界华文作家协会”及“亚华作家文艺基金会”颁赠的“向资深华文作家致敬奖”,于1998年获“世界华文作家大会”颁“终身成就奖”。其自传体长篇小说《城南旧事》,于1999年获第二届五四奖“文学贡献奖”,德文版获瑞士颁赠“蓝眼镜蛇奖”。

她所创立的纯文学出版社(1968-1995)堪称中国第一个文学专业出版社,曾出版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好书 。 扩展资料: 小说《城南旧事》是林海音的代表作品之一。

《城南旧事》的背景是1923年到1929年间的北平,营造了一个浓郁的京味气氛,它所描述的北京城乡习俗、杂粮面食制作、民间谚语传说、土语方言以及胡同街坊里的趣闻轶事,都活现了一个老北京的面貌。 林海音的多部作品入选语文教材,包括:《窃读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课)、《冬阳· 童年· 骆驼队》(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六课)、《爸爸的花儿落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课)。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林海音。

5.描写“林海音”的诗有哪些

1.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2.走人生的路程就像爬山一样,看起来走了许多冤枉的路, 崎岖的路,但终于到达山顶。 3.孤独不算孤独,贫穷不算贫穷,软弱不算软弱,如果你日夜用快乐去欢迎他们,生命便能放射 4.出像花卉和香草一样的芬芳——使它更丰富,更灿烂,更不朽了——这便是你的成功。

5.人生有许多事情是浪费的,是没有意义的,但是它却这样长久地持续着。 6.有人得意,看背影就可以知道;有人失意,听脚步声就可以知道。

7.有人得意,看背影就可以知道;有人失意,听脚步声就可以知道 8.走人生的路程就像爬山一样,看起来走了许多冤枉的路,崎岖的路,但终于到达山顶 林海音,女,(1918~2001)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她的原籍是台湾省苗栗县,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 阪,不久即返回台湾,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因林海音的父亲林焕文不甘在日寇铁蹄下 生活,所以举家迁居北京,林海音即在北京长大.曾先后就读于北京城南厂甸小学、北京新闻专科 学校,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 不久与报社同事夏承楹结婚.在北京,她完成了从学生到新闻记 者、从少女到为人妻母的转变,北京是她文学之路的起点.因此她的作品中具有浓厚的老北京味 儿.林海音的创作非常丰富,她将北京的生活点滴写成《城南旧事》一书,深得读者喜爱,被译成多 种语言.1948年8月同丈夫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故乡台湾,。

6.林海音诗谁

林海音,女,(1918~2001)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原名林含英,

世界日报

小名英子.她的原籍是台湾省苗栗县,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阪,不久即返回台湾,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因林海音的父亲林焕文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所以举家迁居北京,林海音即在北京长大。曾先后就读于北京城南厂甸小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 不久与报社同事夏承楹结婚。在北京,她完成了从学生到新闻记者、从少女到为人妻母的转变,北京是她文学之路的起点。因此她的作品中具有浓厚的老北京味儿。林海音的创作非常丰富,她将北京的生活点滴写成《城南旧事》一书,深得读者喜爱,被译成多种语言。1948年8月同丈夫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故乡台湾,

城南旧事

任《国语日报》编辑。1953年主编《联合报》副刊,开始文艺创作,并兼任《文星》杂志编辑和世界新闻学校教员,1967年创办《纯文学杂志》,以后又经营纯文学出版社。她在台湾仍以办报、办刊、写作、出版为主,联络了大批在台的文化界人士,提携了大量 台湾的文学青年,出版了众多文学名作,被称为台湾文学“祖母级的人物”。林海音的创作是丰厚的。迄今为止,已出版十八本书。散文集《窗》(与何凡合作)、《两地》、《做客美国》、《芸窗夜读》、《剪影话文坛》、《一家之主》、《家住书坊边》,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绿藻与咸蛋》;长篇小说《春风》、《晓云》、《孟珠的旅程》;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林海音自选集》、《林海音童话集》;编选《中国近代作家与作品》,此外,还有许多学评论、散文等,散见于台湾报刊。其中,《窃读记》被选为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课和鲁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冬阳· 童年· 骆驼队》被选为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六课,《窃读记》被选为初中六年级上册第二十七课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被选为初中七年级下册第二课课文,《迟到》被选为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课。

7.林海音诗谁

林海音,女,(1918~2001)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

原名林含英, 世界日报小名英子.她的原籍是台湾省苗栗县,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阪,不久即返回台湾,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因林海音的父亲林焕文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所以举家迁居北京,林海音即在北京长大。

曾先后就读于北京城南厂甸小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 不久与报社同事夏承楹结婚。

在北京,她完成了从学生到新闻记者、从少女到为人妻母的转变,北京是她文学之路的起点。因此她的作品中具有浓厚的老北京味儿。

林海音的创作非常丰富,她将北京的生活点滴写成《城南旧事》一书,深得读者喜爱,被译成多种语言。1948年8月同丈夫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故乡台湾, 城南旧事任《国语日报》编辑。

1953年主编《联合报》副刊,开始文艺创作,并兼任《文星》杂志编辑和世界新闻学校教员,1967年创办《纯文学杂志》,以后又经营纯文学出版社。她在台湾仍以办报、办刊、写作、出版为主,联络了大批在台的文化界人士,提携了大量 台湾的文学青年,出版了众多文学名作,被称为台湾文学“祖母级的人物”。

林海音的创作是丰厚的。迄今为止,已出版十八本书。

散文集《窗》(与何凡合作)、《两地》、《做客美国》、《芸窗夜读》、《剪影话文坛》、《一家之主》、《家住书坊边》,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绿藻与咸蛋》;长篇小说《春风》、《晓云》、《孟珠的旅程》;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林海音自选集》、《林海音童话集》;编选《中国近代作家与作品》,此外,还有许多学评论、散文等,散见于台湾报刊。其中,《窃读记》被选为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课和鲁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冬阳· 童年· 骆驼队》被选为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六课,《窃读记》被选为初中六年级上册第二十七课课文。

《爸爸的花儿落了》被选为初中七年级下册第二课课文,《迟到》被选为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课。

8.关于林海英的诗歌

林海音,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

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阪,不久即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其父林焕文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林海音即在北京长大。曾先后就读于北京城南厂甸小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1953年主编《联合报》副刊,开始文艺创作,并兼任《文星》杂志编辑和世界新闻学校教员,1967年创办《纯文学杂志》,以后又经营纯文学出版社。林海音的创作是丰厚的。迄今为止,已出版十八本书。散文集《窗》、《两地》、《做客美国》、《芸窗夜读》、《剪影话文坛》、《一家之主》、《家住书坊边》,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绿藻与咸蛋》;长篇小说《春风》、《晓云》、《孟珠的旅程》;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林海音自选集》、《林海音童话集》;编选《中国近代作家与作品》,此外,还有过许多文学评论、散文等,散见于台湾报刊。其中,《窃读记》被选为高中语文第九册,《爸爸的花儿落了》被选为初中七年级下册课文。

相关作品介绍:

小说:《晓云》、《英子的乡恋》、《生命的风铃》、《城南旧事》、《英子的心》、《冬青树》、《金鲤鱼的百裥裙》、《蟹壳黄》、《血的故事》

散文:《 吹箫的人》、《文华阁剪发记》、《旧时三女子》、《冬阳· 童年· 骆驼队》、《 骑毛驴儿逛白云观》、《我的童玩》、《北平漫笔》、《绢笠町忆往》、《窃读记》。

代表作:《城南旧事》。

9.林海音出版过92本什么及大量的诗歌与短文

英国著名女作家尤安·艾肯在1974年为国际儿童图书节所写的献辞里讲到,如果有一天,她真的独自漂流在茫茫的大海上,身边只有一本书为伴,那么,“我愿意坐在自己的船里,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

她说,“首先我会思考,想想故事里的人为何如此作为。然后我可能会想,作家为什么要写那个故事。

以后,我会在脑子里继续这个故事,回过头来回味我最欣赏的一些片段,并问问自己为什么喜欢它们。我还会再读另一部分,试图从中找到我以前忽视了的东西。

做完这些,我还会把从书中学到的东西列个单子。最后,我会想像那个作者是什么样的,全凭他写书的方式去判断他……这真像与另一个人同船而行。”

女作家相信,在这种情况下,一本书就是一位好朋友,是一处你随时乐意去就去的熟地方。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只属于自己的东西,因为世上没有两个人用同一种方式去读同一本书英国著名女作家尤安·艾肯在1974年为国际儿童图书节所写的献辞里讲到,如果有一天,她真的独自漂流在茫茫的大海上,身边只有一本书为伴,那么,“我愿意坐在自己的船里,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

她说,“首先我会思考,想想故事里的人为何如此作为。然后我可能会想,作家为什么要写那个故事。

以后,我会在脑子里继续这个故事,回过头来回味我最欣赏的一些片段,并问问自己为什么喜欢它们。我还会再读另一部分,试图从中找到我以前忽视了的东西。

做完这些,我还会把从书中学到的东西列个单子。最后,我会想像那个作者是什么样的,全凭他写书的方式去判断他……这真像与另一个人同船而行。”

女作家相信,在这种情况下,一本书就是一位好朋友,是一处你随时乐意去就去的熟地方。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只属于自己的东西,因为世上没有两个人用同一种方式去读同一本书尤安艾肯是英国著名女作家,曾获英国《卫报》小说奖尤安.艾肯是英国著名的儿童作家。

出生于1924年9月4日,死于2004年,当时是79岁。是美国诗人ConradAilen的女儿。

曾获英国《卫报》小说奖,出版过92本小说以及大量的诗歌与短文。英国著名女作家尤安·艾肯在1974年为国际儿童图书节所写的献辞里讲到,如果有一天,她真的独自漂流在茫茫的大海上,身边只有一本书为伴,那么,“我愿意坐在自己的船里,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

她说,“首先我会思考,想想故事里的人为何如此作为。然后我可能会想,作家为什么要写那个故事。

以后,我会在脑子里继续这个故事,回过头来回味我最欣赏的一些片段,并问问自己为什么喜欢它们。我还会再读另一部分,试图从中找到我以前忽视了的东西。

做完这些,我还会把从书中学到的东西列个单子。最后,我会想像那个作者是什么样的,全凭他写书的方式去判断他……这真像与另一个人同船而行。”

女作家相信,在这种情况下,一本书就是一位好朋友,是一处你随时乐意去就去的熟地方。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只属于自己的东西,因为世上没有两个人用同一种方式去读同一本书。

回答者:岁月不寒-探花十级3-415:06尤安·艾肯英国著名女作家尤安·艾肯在1974年的献辞里说,如果有一天,她真的独自漂流在茫茫的大海上,身边只有一本书为伴,在这种情况下,一本书就是一位好朋友,是一处你随时乐意去就去的熟地方。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只属于自己的东西,因为世上没有两个人用同一种方式去读同一本书。

曾经有许多人这样设想过:假如独自一人驾驶着一艘小舟绕地球旅行,而只能选择一样东西带在身边,你将选择一块大蛋糕、一盒扑克牌、一只小松鼠、一幅美丽的图画,还是一本书、一个八音盒、一把口琴,或一只装满了纸的画箱?大多数人表示更愿意选择一本书——唯有一本你喜爱的书,才仿佛是一位永远亲切而有趣的旅伴,给你无穷无尽的想象和欢乐,使你百读不厌、常读常新,不断感知、发现新的真理;它将帮助你战胜寂寞和孤独,像黑夜里的明灯与星光,为你照亮夜行的小路,指引你和帮助你去认识世上的善恶和美丑。儿童文学作家们的心都是相通的,他们互相之间并不太受地域、民族和文化背景的限制,越是优秀的作家越是如此。

因为,他们的写作面向的对象是一直的:那就是整个人类——无论是玩耍中的儿童,还是坐在壁炉前取暖的老人。尤安·艾肯英国著名女作家尤安·艾肯在1974年的献辞里说,如果有一天,她真的独自漂流在茫茫的大海上,身边只有一本书为伴,在这种情况下,一本书就是一位好朋友,是一处你随时乐意去就去的熟地方。

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只属于自己的东西,因为世上没有两个人用同一种方式去读同一本书。曾经有许多人这样设想过:假如独自一人驾驶着一艘小舟绕地球旅行,而只能选择一样东西带在身边,你将选择一块大蛋糕、一盒扑克牌、一只小松鼠、一幅美丽的图画,还是一本书、一个八音盒、一把口琴,或一只装满了纸的画箱?大多数人表示更愿意选择一本书——唯有一本你喜爱的书,才仿佛是一位永远亲切而有趣的旅伴,给你无穷无尽的想象和欢乐,使你百读不厌、常读常新,不断感知、发现新的真理;它将帮助你战胜寂寞和孤独,像黑夜。

相关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