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诗宋词,急需答案啊唐诗 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2.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3.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4.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5.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 宋词 1.浣溪沙 苏轼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2.鹧鸪天 陆游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行穿竹,卷罢黄庭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3.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 唐诗宋词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1)作答本题也就是分析后三联是如何体现“路何长”的.颔联抓住“万里”“千峰”;颈联抓住“远道”“违乡”;尾联抓住“深山”“朝朝”.(2)作答本题有两问,一是分析情感,二是分析表现情感的手法.从内容上看,是写景,手法很明显就是融情于景,分析情感时抓住“草露”“朝朝”分析.答案:(1)颔联:赴任之途,漫长坎坷,劳顿孤寂.颈联:行程愈长,离乡愈远,别居愈遥.尾联:旅途还长,人生还长,仕途还长. (2)表现了诗人对旅途跋涉劳顿的慨叹、流寓生涯悲苦的回味和日后仕途坎坷的忧虑.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诗人借沿途清冷的秋景来抒发心中回荡的忧思.赏析: 公元772年(唐代宗大历七年)左右,诗人刘长卿结束了十年多闲居流寓生涯,以监察御史、检校祠部员外郎为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题中的鄂州,在今湖北省鄂城县,是转运使署所在地. 首联从御命赴任写起.“多惭恩未报”系泛泛铺垫之笔,主要是用以引出下句.“敢问路何长”,表面似乎在探问路途遥远实际寄寓对人生之路的探索.第二联承“路何长”写次岘阳馆所见之景.“万里通秋雁”句,也寄寓着诗人自己多年来宦海飘泊及此行中旅途劳顿之感.“千峰共夕阳”句,这里的“千峰共夕阳”,透露着旅途孤寂,只能跟千峰共赏夕阳之意.当然,此次赴任,诗人大可游山玩水、逍遥自在的,他在旅途中的这样劳顿孤寂之感,读者只能从他“路何长”一语中所透露的仕途坎坷之感中找到一点线索.第三联,缴清题目中的“怀旧居”.“旧居”有何可怀,诗中只字未道,可见此诗意不在独居.诗里略略点了一下现在离家乡和旧居越来越远了,不过是想加强“路何长”的感慨. 末联重道旅况,回应首联的“路何长”.诗人虽然说的是旅途跋涉的风霜劳顿,读者却可从中读出诗人回忆十数年的宦途,设想未来时的怅惆与踯躅.“敢问路何长”是这首诗的情感主线,诗人于其中融注了封建社会中一个有吏干而敢于刚而犯上的正直知识分子的忧虑和愤慨. 刘长卿曾以“五言长城”自诩,尤工五律.这首诗运用贴切精工、凝炼自然、清秀淡雅而又谐美流畅的语言来写景抒情,诗的感情真挚动人,风格上则工秀邃密而又委婉多讽.为此卢文弓召在《刘随州文集题辞》中,也指出刘诗“含情悱恻,吐辞委婉,情缠绵而不断,味涵咏而愈旨”.。 3.寄天乐元稹诗歌答案寄乐天 元稹 闲夜思君坐到明,追寻往事倍伤情。 同登科后心相合,初得官时髭zī未生。 二十年来谙ān世路,三千里外老江城。 犹应更有前途在,知向人间何处行。 (1)“乐天”是唐朝诗人、文学家 的表字,和元稹一样被贬谪的他写下了“感商妇之漂流,叹谪居之沦落”的叙事长诗《 》。(2分) 答:白居易 琵琶行 (2)诗中“追寻”了哪些“往事”?(4分) 答:一同考取功名,年纪很轻做官,二十年来相知,同遭贬谪厄运(4分。每点1分) (3)诗歌尾联包含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答:对朋友的慰藉;对前途的悲叹;既慰藉也悲叹。(4分。分析略。从一个角度回答即可,情感、分析各2分)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塞路初晴雍陶晚虹斜日塞天【答案】17.在颜色的搭配上,“晚虹”、“斜日”、“青草”、“残烟”、“绿杨”,组合在一起,色彩异常艳丽,但秾丽中又有清新之感;旖旎中又有北国的雄浑(2分);在空间位置上,天上地下,远处近处,景物富于变化,很有层次。 使得画面极为开阔,表现出边塞雄浑的特色。从而将草原风光形象准确地传达给了读者,使人如身临其境(2分)。 18.词人通过写在塞路上行进时的所见, “晚虹”、“斜日”、“青草”、“残烟”、“绿杨”的描写展示了一幅饶有边塞情趣的美好画图。 (2分)讴歌了边塞初秋时节雨后新晴的明丽风光,使人感到清新、宁静和安谧,令人神往,从中寄寓着诗人希望和平的良好愿望(2分)。 【解析】17.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写景的特色的赏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从写景的顺序、着眼点、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此题的特色主要是写景的角度(绘色)和顺序上进行分析,答题时注意答出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18.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诗歌情感的题目,探究诗歌的情感质疑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词语,此题的主要情感是“喜闻无战伐”,答题时注意联系一下前面的手法,即借景抒情的方式,童工山么样的图景表现什么样的情感。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