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方言

1.当方言遇上诗经 为题的作文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掀开《诗经》的第一页,总是那条河流阻挡住我的去路,所以我无法真正进入文字背后的生活。这是一条没有名字的河,记载了古老的爱情与农事,两千多年前的浪花溅湿我苍苔斑驳的草鞋。谁曾经贴着水面行走,并且歌笑歌哭——我们该如何解释这些失传的影子,和保留自由的灵魂?淑女与君子,艄公与过客,母亲与儿女,乃至时光与记忆,隔着同样一条河遥遥相望,构成周而复始的白昼和黑夜。如今,它又借助单薄的纸张间断了祖先的吟唱与后辈的倾听——这条跟血缘、传统、汉语有关的河哟。人间的银河。此岸是高楼广厦,齿轮礼仪与车辆,灯火通明的都市,而彼岸呢,彼岸有采薇的村姑、祈雨的,以及以渔猎为生的星罗棋布的部落……

风雅颂。赋比兴。《诗经》会将你领进一个河汊密布的地带,弥漫的水雾扑面而来,模糊了你的玻璃镜片。《诗经》本身就是一条河流,一条文字之河,在台灯下读书,你愿意做一尾潜泳的鱼吗?哦,在《诗经》里的掌纹里游动。那苍老的浮云与涛声,遗传在我们的血管里—— 我们的血管,业已形成那条河的支流。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永远生活在《诗经》的下游,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养。这是一条没有名字的河,在地图上无法查证的河,可河边的植物却是极其著名的,它叫做蒹葭。这是一种和爱情有关的植物。我们无法忘记它。

我们无法回到《诗经》的时代,男耕女织的时代,或者说,我们无法恢复古人的那份单纯与天真。那简直堪称人类的童年——所以《诗经》里回荡着银铃般灿烂的童音,无法模仿。在充斥着欲望、高音喇叭的现实中,这属于天籁了。做天籁的听众,是幸福的。古人以纠缠的音乐的旋律结绳记事,那粗糙的双手搓出来的牧歌,鞭挞着我们世故的灵魂:该往何处去放牧自己失落的童心呢?我们两手空空,一无所有,丧失了原始的浪漫与***。《诗经》里的那条河,已经流淌两千多年了,沿岸有数不清的读者,饮水思源。这条民间的河流哟。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岸边的伐木者,面目模糊,背对着我从事永恒的职业。我只注意到一柄闪亮的斧头,被举过头顶。整部《诗经》,都回响着斧头砍伐树木的声音。今天晚上,那柄远古斧头,又在敲击我麻木的耳膜。这是一种提醒:有一群人,仍然在岁月的河边坚持……

2.古诗文要用什么方言读啊

官话一直在变,如今的北方官话绝对不是几百年前的正统古音官话了,相反,南方话则保留了很多古音元素。虽然北方话,吴语,粤语都是汉语演变而来的。不过北方话丢掉了很多东西,如kpt入声,m韵尾,8调,浊音。吴语存有入声,但简化为喉塞音,m韵尾消失,但吴语存有8调和浊音。粤语kpt入声,m韵尾具存,声调甚至有9个,但浊音消失。古人写的很多诗句很多时候普通话不押韵,用吴语粤语则肯定押韵。平心而论,南方话确实比北方话更为存古,北方话受北方游牧民族的阿尔泰语系影响很大,如衍生出来的舌面音和卷舌音,这都是汉语原先所不具有的语素语音。

读任何一篇古诗文(文言)都不适合普通话,因为它实在是一点古韵都冇。而用南方话来读任何一篇古诗文都有不同的韵味,以下根据语言渊源只是给出一个最好的建议。

先秦诸子百家的诗文以《诗经》为代表,推荐用吴语或闽(南)语。因为吴语有浊音,那是从心底流淌出的声音,而讲普通话时,感觉像戴着面具在说话。一次朋友聚会后,一个福建朋友用闽南语唱诗给我听,“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美妙如天籁之音,更令人惊异的是,他居然说:我只是像平常说话一样在念白。闽南语有八个声调,唯一保留了魏晋甚至先秦时代的诸多语素。但说其是中国最古老方言吴语的衍生,但吴语在后世发展受北方话侵蚀加重,而闽(南)语则由于远离北方,且地形复杂,得幸保留了较好的古音。另外,越南于宋朝独立,之前阶段一度将汉语原封不动地引进,连声调都没变,因此,越南语也是不错的选择。

唐诗产于唐朝,唐朝北人因“安史之乱”难逃南方,便形成了如今的客家民系。对照《集韵》《广韵》,客家话非常对其完整性,因此唐诗用客家话最合适。当然粤语也不错,因为粤语,客家话两者有几分相像。

宋词有婉约、豪放之分。婉约首推吴语,像柳永、秦观的作品,用上吴语读完全就是个享受。而且南宋时期政治文化中心在江南,用吴语读合情合理。而豪放派则首推粤语。最著名的《满江红》,用北方话读正如LZ所言“哭不像哭笑不像笑简直糟蹋经典”。罗文曾为83版《射雕英雄传》唱过插曲《满江红》,铿锵有力,意志坚定之情油然而生。南方话中普遍保留古入声,而保留完全而又正统的唯有粤语,粤语-p-t-k三入声保留十分完整,而且听感区分度极强,广府人一般都会将入声发得非常明显强烈(听听TVB新闻便知道了),所以听起来非常刚硬强烈,很适合朗读《满江红》一类的豪放词。

元曲多用于当时的北方口语或半文言创作,不属于文言作品。所以朗诵它便适合用北方话而不适合用南方语言了。但这也不代表适合用普通话。因为元代北方话口音相比现在也是存古得多。当时依然“尖团对立”,“青”不读qing读cing,“蒋”不读jiang而读ziang,如今京剧中依然保留这种口音,其反应的便是以前的口音。因此读元曲可用山东东部地区的方音或河南部分地区的口音,因为该处还保留着尖团音对立。另外,北方话中唯有山西话(晋语)嚡保留着入声,因此用晋语读元曲也不错。

以上全是我个人的意见想法,仅供参考。

3.诗经灵台语言特色有哪些

《大雅·灵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记述周文王游乐生活的诗,共二十句,可分为四章,第一、二两章每章六句,第三、四两章每章四句。首章说文王修建灵台,由于百姓拥护,很快就建成了;次章写文王在灵囿、灵沼的游观之乐;第三、四章写文王在离宫有钟鼓之乐,一片盛世景象。

作品原文

大雅·灵台

经始灵台⑴,经之营之。庶民攻之⑵,不日成之。经始勿亟⑶,庶民子来⑷。

王在灵囿⑸,麀鹿攸伏⑹。麀鹿濯濯⑺,白鸟翯翯⑻。王在灵沼⑼,於牣鱼跃⑽。

虡业维枞⑾,贲鼓维镛⑿。於论鼓钟⒀,於乐辟痈⒁。

於论鼓钟,於乐辟痈。鼍鼓逢逢⒂。蒙瞍奏公⒃。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经始:开始计划营建。灵台:古台名,故址在今甘肃省东南部的甘肃省灵台县。

⑵攻:建造。

⑶亟:同“急”。

⑷子来:像儿子似的一起赶来。

⑸灵囿:古代帝王畜养禽兽的园林名。

⑹麀(yōu)鹿:母鹿。

⑺濯濯(zhuó):肥壮貌。

⑻翯(hè)翯:洁白貌。

⑼灵沼:池沼名。

⑽於(wū):叹美声。牣(rèn):满。

⑾虡(jù):悬钟的木架。业:装在虡上的横板。枞(cōng):崇牙,即虡上的载钉,用以悬钟。

⑿贲(fén):借为“鼖”,大鼓。

⒀论:通“伦”,有次序。

⒁辟痈(bì yōng):离宫名,与作学校解的“辟痈”不同,见戴震《毛郑诗考证》。

⒂鼍(tuó):即扬子鳄,一种爬行动物,其皮制鼓甚佳。逢(péng)逢:鼓声。

⒃蒙瞍:古代对盲人的两种称呼。当时乐官乐工常由盲人担任。公:读为“颂”,歌。或谓通“功”,奏功,成功。

白话译文

开始规划筑灵台,经营设计善安排。百姓出力共兴建,没花几天成功快。开始规划莫着急,百姓如子都会来。

君王在那大园林,母鹿懒懒伏树荫。母鹿肥壮毛皮好,白鸟羽翼真洁净。君王在那大池沼,啊呀满池鱼窜蹦。

钟架横板崇牙配,大鼓大钟都齐备。啊呀钟鼓节奏美,啊呀离宫乐不归。

啊呀钟鼓节奏美,啊呀离宫乐不归。敲起鼍鼓声蓬蓬,瞽师奏歌有乐队。

4.唐朝的时候诗歌的读音是哪种方言

语言的演变非常复杂,方言都是由古音分化而来,都保留了一定的古音和古代词汇。“在吴语区,赣南语系,山西方言中,也都保留了很多古代语音中的入声字”,但是,没有哪种现代方言会和一千多年前的汉语完全一样,方言的演变,除了时间的影响,还有不同语言之间的接触和同化,因此,“你也很难说唐朝的时候诗歌的读音是哪种方言“?

唐代诗文押韵是认同《切韵》代表的南朝齐梁读书音音系的(该音系可以与《经典释文》、《玉篇》里的字音反切体系相互印证)。同时,该音系又与南朝齐梁的诗歌押韵分析对应得很好(当然,诗歌押韵是可以有邻韵同押的,但毕竟能从通押/不通押里分析出该音系与当时的押韵之间的契合度)。由此,我们大致可以说,《切韵》音系代表的大致是齐梁建康(今南京)的读书音音系。

另一方面,讨论到方音,或许可以精确到「方言点」而非「方言大类」。于是,我们虽然并不知道齐梁有多少其他地方的人也按齐梁建康音的音系来说话,但我们至少可以认为齐梁建康城里有一部分人是用这个音系(或很接近于该音系)来说话的。在《切韵》得到隋唐官方认可后,这个音系对诗文押韵、各地口语方音都有很深的影响;以至于我们现在在分析各方音音系时,可以将该音系作为一个分析的基点。

依据唐代的押韵和韵书等音韵材料,我们可以大致推测出唐代长安音相对于切韵音系的特徵(唐诗押韵大致相当于在《切韵》基础上合并了小部分的韵部),但具体的长安音系可能很难复原了。我们也不知道唐代长安音对当时各地方音的具体影响过程。这是因为,古代的儒士们更关注的是读书音(尤其是诗文押韵),他们对口语方音方面的分析与记录并不多。

相对于齐梁建康音,广州今音在韵尾上对应得比较好,比如韵尾-ŋ/-n/-m的对立局面得到了保持、入声韵尾得到了保持等。但在具体的字音层面,各地今音都大致相当于在中古音的基础上有了一定的字音合并演变,都已非齐梁建康音的面貌(具体的齐梁建康音的面貌,请见之前的一些讨论,这里从略)。

但同时,我的理解是:汉语本质上是绑定于国家文明体系的共同雅言平台,各地方言都是这个雅言平台的演变变体。这个雅言平台不断通过文教体系向人们进行的文化输出,正是各地方言演变的最重要的动力。就是说,在传统的音韵学思路上,各地方音今音都可以视为齐梁建康音代表的中古读书音音系的后裔。

上述是字音方面的,至于其他的方面(词义、词搭配用法及修辞效果、句法),各方言口语或许也可以视为各朝书面文本(包括学术书籍、文学文本)的后裔。我们很难讨论唐代各地人平时口语说哪些词,但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唐代的文本来了解唐代人的书面语使用情况(包括对先秦文言的继承与发展的情况,以及唐代人将当时的一些方言词直接运用于书面文本里的情况)。就是说,我觉得,对于方言来说,比较重要的是其中与书面语契合的部分。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