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毛诗序

1.诗经中 小雅•鹤呜 的原文和赏析

鹤鸣

鹤鸣于九皋⑴,声闻于野。鱼潜在渊,或在于渚⑵。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萚⑶。他山之石,可以为错⑷。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在渊。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榖⑸。他山之石,可以攻玉。[1]

编辑本段

注释译文

【注释】

⑴九皋:皋,本意是家畜或动物交配的意思。因为公畜爬到母畜身上,高出一大截,所以引申为高处之意。九高,指九天之高的意思。 ⑵渚:水中小洲,此处当指水滩。

⑶萚(tuò):酸枣一类的灌木。一说“萚”乃枯落的枝叶。

⑷错:砺石,可以打磨玉器。

⑸榖(gǔ):树木名,即楮树,其树皮可作造纸原料。

【译文】

幽幽沼泽仙鹤鸣,声传四野真亮清。深深渊潭游鱼潜,有时浮到渚边停。在那园中真快乐,檀树高高有浓荫,下面恶木叶凋零。他方山上有佳石,可以用来磨玉英。

幽幽沼泽仙鹤唳,声传天边很整齐。浅浅渚滩游鱼浮,有时潜入渊潭嬉。在那园中真快乐,檀树高高枝叶密,下面楮树矮又细。他方山上有佳石,可以用来琢玉器。[1]

编辑本段

作品鉴赏

此诗共二章,每章九句。前后两章共用了四个比喻,语言也相似,只是押韵不同。关于诗的主题,有几种不同的说法。《毛诗序》认为是“诲(周)宣王也”,郑笺补充说:“诲,教也,教宣王求贤人之未仕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举例证明鲁诗、齐诗、韩诗都与毛诗观点一致。到了宋代朱熹《诗集传》则说:“此诗之作,不可知其所由,然必陈善纳诲之辞也。”认为这是一篇意在劝人为善的作品。今人程俊英在《诗经译注》祖毛、郑旧说而加以发展,说:“这是一首通篇用借喻的手法,抒发招致人才为国所用的主张的诗,亦可称为‘招隐诗’。”这种说法较易为今人所理解。

先谈朱熹的说法。他分析第一章说:“盖鹤鸣于九皋,而声闻于野,言诚之不可揜(掩)也;鱼潜在渊,而或在于渚,言理之无定在也;园有树檀,而其下维萚,言爱当知其恶也;他山之石,而可以为错,言憎当知其善也。由是四者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理,其庶几乎?”他将诗中四个比喻,概括为四种思想:即诚、理、爱、憎。并认为从这四者引申出去,可以作为“天下之理”——即普遍真理。他的说法看起来很辩证,都是用发展的变化的观点分析问题,而且兼顾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然而他却是用程朱理学来说诗,这一点从他对第二章的解释中看得更加清楚。

《诗集传》释第二章结句引程子曰:“玉之温润,天下之至美也。石之粗厉,天下之至恶也。然两玉相磨,不可以成器,以石磨之,然后玉之为器,得以成焉。犹君子之与小人处也,横逆侵加,然后修省畏避,动心忍性,增益预防,而义理生焉,道理成焉。”程子说诗与朱子说诗,如出一辙,皆为引申之词。“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就字面而言,就是另一座山上的石头,可以用来磨制玉器,今人也常常引以为喻。然而是否为诗的本义呢,似乎很难说。

再谈今人程俊英关于此诗的解释。程先生在《诗经译注》中说:“诗中以鹤比隐居的贤人。”“诗人以鱼在渊在渚,比贤人隐居或出仕。”“园,花园。隐喻国家。”“树檀,檀树,比贤人。”“萚,枯落的枝叶,比小人。”“它山之石,指别国的贤人。”“毛传:‘榖,恶木也。’喻小人。”她从“招隐诗”这一主题出发,将诗中所有比喻都一一与人事挂钩,虽不无牵强附会,倒也自成一说。

其实,就诗论诗,不妨认为这是一首即景抒情小诗。在广袤的荒野里,诗人听到鹤鸣之声,震动四野,高入云霄;然后看到游鱼一会儿潜入深渊,一会儿又跃上滩头。再向前看,只见一座园林,长着高大的檀树,檀树之下,堆着一层枯枝败叶。园林近旁,又有一座怪石嶙峋的山峰,诗人因而想到这山上的石头,可以取作磨砺玉器的工具。诗中从听觉写到视觉,写到心中所感所思,一条意脉贯串全篇,结构十分完整,从而形成一幅远古诗人漫游荒野的图画。这幅图画中有色有声,有情有景,因而也充满了诗意,读之不免令人产生思古之幽情。如此读诗,读者便会受到诗的艺术感染,产生无穷兴趣。若刻意求深,强作解人,未免有高深莫测之感。

2.名词解释《诗经》解释:1、《诗经》2、“六义”3、笙诗4、采诗、删

1、《诗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2、“六义”:诗经学名词.语出《诗·大序》:“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一般认为风、雅、颂是诗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3、笙诗:亦称“六笙诗”.《诗经·小雅》“鹿鸣之什”中的《南陔》﹑《白华》﹑《华黍》,“南有嘉鱼之什”中的《由庚》﹑《崇丘》﹑《由仪》六篇的合称.4、采诗、删诗说 :“采诗”说:《汉书·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于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汉·何休《公羊传注》:“男年六十女年五十五子者,官衣食之,使民间采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删诗”说:《论语·子罕》:孔子曰:“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孔子对“诗”作过“正乐”的工作,甚至也可能对“诗”的内容和文字有些加工 整理.5、四家诗: “鲁诗”、“齐诗”、“韩诗”三家诗和“毛诗”的合称.6、《毛诗序》:产生于春秋中期的《诗经》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所收录的是我国最早出现的纯文学作品7、诗教:古代文学理论术语8、三家诗 :指“鲁诗”、“齐诗”、“韩诗”三个解说《诗经》含义的学派,同属今文学派.9、赋、比、兴:赋,是与比兴并称的古代诗歌的基本手法.赋陈,一作铺陈.铺排,是铺陈、排比的简称.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在赋体中,尤其是富丽华美的汉赋中,赋法被广泛地采用.汉乐府和汉代某些五言诗也与汉赋互相影响,更将铺陈与排比相结合,相得益彰.赋比兴是我国三种传统的手法,比即喻,是其中最基本的手法,用得最为普遍.一般说,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

3.鉴赏诗经 周蓝 关雎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代表了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创作状况,也就是我国历史上的周王朝统治初期到春秋中叶这一段时间。《诗经》里的诗歌都是民歌,大部分产生于北方的黄河流域,小部分产生于长江流域和汉水流域。

椐《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从上古开始到孔子那个时代,流传下来的诗大概有3000余篇,孔子对这些诗歌进行编排和删减,最后选定305篇编成《诗》,这部作品后来被汉代人奉为儒家的经典,所以叫《诗经》。 因为《诗经》里的诗都是当时的民歌的歌词,所以它与音乐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孔子在编定这本书时是一边弹着琴一边唱着歌词,以便使得它符合韶武雅颂之音,也就是要曲调和谐优美,纯正无邪。

《诗经》里的诗是按照音乐体制来分类的,分为风、雅、颂。风是周王朝统治下的各诸侯国(共 15国)的民歌,它来自各个不同的地方,属于地方音乐,有105篇;雅是周王朝都城所在地的音乐,有160篇;颂是祭祀宗庙和鬼神时唱的祭歌和赞歌,有40篇。

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孔子删诗的目的是要实现它的教化作用,删诗的标准也是看它有没有教育意义,是否符合儒家的政治道德规范。

《诗经》经过秦代的浩劫,到了汉代,儒生们重新整理了这本书,出现了鲁、齐、韩、毛四家诗,《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生,《韩诗》出于燕人韩婴。《毛诗》传自荀子的弟子毛亨,为它作《诗诂训传》,后传毛苌。

前三家,西汉时立为官学。《毛诗》东汉时才立为官学。

后《毛诗》盛,三家衰,陆续失传,仅有《毛诗》流传了下来。《毛诗》有个序叫《毛诗序》,序中说:“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孔子是要用诗来进行道德教化,使夫妇关系和谐,父子关系和美,人与人的关系淳朴仁厚,从而使整个社会风气都好起来。

《周南》是十五国风之一,指周代南国的民歌。南国,泛指洛阳以南到江汉一带的区域(即现在的河南南部和湖北中北部)。

《关雎》是《诗经·周南》国风的第一首民歌,篇名来源与它的首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 把《关雎》作为《诗经》国风的第一篇,当然有着编者自己的考虑和用心,《毛诗序》说:“《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

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又说:“ 是以关雎乐得淑女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

” 唐代孔颖达为《诗经》作注解,叫《毛诗正义》,上说:“关雎麟趾之话,是王者之风,文王之所教民也。” 《四库全书提要 -- 诗集传》八卷有宋代朱熹的解释:“淑女者,未嫁之称,盖指文王之妃,太姒为处子时而言也。

君子则指文王也。” 这些注解说明:一、这首诗向来是被当作教材的;二、这首诗是教人们处理夫妇关系的;三、它是以周文王夫妇为榜样的。

它反映的是儒家处理夫妇关系的审美趣味和道德标准。 先来理解《关雎》当中几个关键名词: ①、雎鸠:[jū jiū]一般解释为“水鸟、鱼鹰”。

毛传云:“雎鸠,王雎也,鸟挚而有别。”笺云:“挚之言至也。

谓王雎之鸟,雌雄情意至然而有别。”朱熹《集传》云:“雎鸠,水鸟也。

状类凫(音服)鹥(音一),今江淮有之。生有定偶而不相乱,偶常并游而不相狎,故毛传以为挚而有别。”

《本草纲目》中提出了“雁有四德”:“寒则自北而南,止于衡阳,热则自南而北,归于雁门,其信也;飞则有序而前鸣后和,其礼也;失偶不再配,其节也;夜则群宿而一奴巡警,昼则衔芦以避缯缴,其智也。” 这些注解就写得非常清楚,雎鸠是一种水鸟,后人称之为鱼鹰。

这种鸟有一个特点,即生有定偶而不相乱,而且这种鸟挚而有别。雎鸠这种鸟,发情的时候是躲起来的,人看不到它,一般的动物也看不到它。

雎鸠是生有定偶不相乱。就是说雄雎鸠,它只要找到它理想的伴侣结婚了,就再也不跟其它雌雎鸠往来了的。

雌的也是一样,它找到自己的伴侣以后,也再不跟其它雄雎鸠保持暧昧关系了,所以雎鸠是“生有定偶而不相乱” 。雎鸠非常重感情,而且相互尊重。

雎鸠“偶常并游而不相狎”, “狎”就是不乱开玩笑,夫妻相互尊重。 但是,“鱼鹰说”碰到的最大挑战是:“关关雎鸠”,“关关”是鱼鹰的鸣叫声吗? 骆宾基在《〈诗经·关雎〉首章新解》中说得好:“‘关关’之声,显然是扁嘴如鸭的鸣叫,今则写作‘嘎嘎’或‘呱呱!’雕类的猛禽,就没有这种鸣声了,而是‘溜溜’如笛,声锐似哨,林鸟闻声,悚然而栗,寂然不动。”

[3]其实,宋代郑樵在《通志略·昆虫草木略序》中早已指出:“凡雁鹜之类,其喙扁者,则其声关关;鸡雉之类,其喙锐者,其声鷕鷕,此天籁也。雎鸠之喙似凫雁,故其声如是,又得水边之趣也”。

综上所述,顾忌到整首诗的意境、而且是描述劳动场景,那么我认为应该这么理解:这种鸟是浅水涉鸟、它能发出呱呱的叫声、它一生会保持单一的伴侣。我是在湖北东北农村长大的,在河里能看到几种水鸟,能飞,也喜在浅水里行走找小鱼吃,至于叫。

4.毛诗序是什么

毛诗序:汉代传《诗》(《诗经》)有鲁、齐、韩、毛四家。前三家为今文经学派,早立于官学,却先后亡佚。赵人毛苌传《诗》,为“毛诗”,属古文学派,汉代未立官学,毛诗汉末兴盛,取代三家而独传于世。毛诗于古《诗》三百篇均有小序,而首篇《关雎》题下的小序后,另有一段较长文字,世称《诗大序》,又称《毛诗序》。看来很像是一篇总序。作者不详,成书于西汉,很可能经过东汉经学家卫宏修改。

诗经-毛诗序- -

《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然则《关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南,言化自北而南也。《鹊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

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大小不同,而得并为六义者。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